“鬧災荒時候,和珅給難民的米里撒了一把沙子”其中蘊藏著什麼經濟學原理?

MICHELLE-LIN


和珅作為經濟學家在這次賑災事件中採用了兩個經濟學原理。第一個是通過分等級加工的方法來控制市場價格。和珅通過往米糠裡摻沙子,直接給了這批米糧分開了等級,這使得糧食出現了價差,他可以在花錢一樣的情況下,通過貶值一半升值一半來實現控制市場價格。比如,以批發一百斤米每斤兩元來計算,總價是兩百塊。和珅往九十斤米摻了沙子賤賣每斤兩毛,再把那沒摻沙子的十斤米拔高每斤賣19.8元,總價還是兩百塊。通過這麼一通操作,窮人可以買到米了(雖然是次品的),富人則為了生活水平的問題買了高價米,等於變相支付了窮人的購米成本!也可以理解為殺富濟貧。

第二個方面則是通過供需來控制價格的市場經濟策略。天災以後往往會伴隨著人禍,那些奸商們正等著這種機會囤積居奇,高價賣糧。但由於和珅在市場上投放了大量的廉價米糧,這使得老百姓可以吃到低價米,他們不會因為不得不吃的問題而被迫去買高價米。少了這些剛需就可以直接杜絕了這些奸商囤積居奇高價牟利的行為,直接控制了米價!


優己


這個與前些年茅於軾提出的“保障房不配獨立廁所”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推進,很多人沒有把心思放在正道上,而是挖空心思鑽制度的漏洞,出現了很多諸如開寶馬車住保障房、不上班領工資吃空餉、通過關係修改年齡提前領養老金等“薅社會主義羊毛”的奇怪而惡劣行徑。這些人通過購買和偽造假身份證明、假低收入證明、假失業證明、假離婚證明等種種手段,來騙取和套取各種社會福利。管理部門也是防不勝防。

對於此,茅於軾在接受某媒體採訪的時說,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辦法,就是修保障房的時候不配獨立廁所,而只有公共廁所,這樣的房子有錢人才不喜歡。

茅於軾提出的“保障房不配獨立廁所”和和珅往災民的粥裡摻沙子,背後都反映了一個樸素的經濟學原理,就是通過降低產品質量和服務,來篩選出那些缺乏基本保障而且對價格非常敏感的人群,從而把那些富人和對價格不敏感的人群篩除在外,防止某些道德水平低下的社會蛀蟲混水摸魚。

類似的還有給飢餓的乞丐施捨包子時,把包子在地上滾一圈,這樣就能區別出真正快餓死的乞丐和渾水摸魚的路人。

茅於軾提出“保障房不配獨立廁所”之後,也遭到了很多網友的抨擊,網友的主要理由是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獨立廁所應該已經是屬於生活的最低標準,即便是低收入人群,也應該要有這方面的權利,不然新建設的保障房和老棚戶區就沒什麼區別了。

對於此,茅於軾事後出來解釋,說自己這麼說絕不是為富人說話歧視窮人,而是恰恰是關心窮人。

其實,保障房不配獨立廁所代表的只是一種思路,真正實行的時候還會有很多改進的方法。比方說,現在很多的保障房戶型都很小,普遍都在遠郊,層高比較矮,沒有陽臺等等,這些措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讓一些不應該享受低保福利的人斷了薅羊毛的念頭。


鹹魚學院


一個地方遭災了,國家開辦粥廠賑災,和珅去視察粥廠隨手抓了一把沙土灑在粥裡,紀曉嵐很生氣得問和珅你這是幹什麼,和珅說,真正的災民飢腸轆轆是不會在乎粥裡有沙子的,來蹭吃蹭喝的就不來了,這樣才能讓最困難的人活下來。


紀曉嵐看到了表象,和珅卻看到了表象背後的深刻邏輯。 如果賑災糧乾乾淨淨,和普通糧食沒什麼兩樣,用腳趾頭想想都會知道,一定會出現層層截流的情況。真正吃到災民嘴裡的,恐怕就沒有多少了。 更加弔詭的是,因此而餓死的災民,沒有人會為他們說話。 摻了沙子,看上去品質下降了,但原本想截流的那些人,考慮到賑災糧的口感和挑沙子的難度也就放棄了。如此,糧食也才能夠最終進入真正的災民嘴裡,雖然有沙但總比餓死要強之百倍。 皇帝聽聞此事,表揚了和珅!


前些年推廣經濟適用房,有經濟學家建議經濟適用房不應設有獨立衛生間,而應採用公共衛生間。結果輿論一片譁然,罵什麼的都有,說的好像這位經濟學家不把窮人當人看一樣。 幾年後再看,時不時爆出經濟適用房房主開豪車,甚至出租經濟適用房賺錢。這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可以安身但削減了部分功能的房子,才不會引起權力尋租。 人性使然,好的制度未必能壞人變好,但壞的制度卻一定會使好人變壞。 正義感爆棚,往往因為正義是廉價的。 遠的紀曉嵐,近的薛之謙,他們的正義都很廉價。


看上去的振臂高呼,那是因為高呼的成本和代價很低,低到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 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有篇著名的文章《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說的是差的經濟學家只能看到短期得失和事物表象,而好的經濟學家卻能夠看的更加長遠,也能夠看到事物背後的真相。

但是,好在時間是會識別出那個有遠見的人!大潮退下,那些真正的高人才會露出水面!


學歷史蠻有趣的


先用30秒把故事簡單講一下:某地饑荒,國家開倉放糧,煮粥賑災民。稀粥熬好之後,災民紛紛趕來要喝粥,和珅卻往稀粥中撒一把沙子。其他人問和珅為何這麼做,和珅說:真災民想活命,有沙子也會喝粥;假災民不會蹭這樣的髒稀飯。這麼做可以救濟真災民,趕走揩油的假災民。

這麼做有沒有道理呢?故事是假的,但是這種做法自有道理。

蘊藏什麼經濟學原理呢?精準定位,篩選用戶嘛。

蘋果手機用它的價格,自動篩選了用戶。和珅手裡的沙子,就是蘋果手機的價格,起到了篩選器的作用,把屬於它的消費者使用者成功遴選入內。

其實看見這個故事,我還想到另外一個類似的傳說。

說是一位穿越沙漠的行人,口渴的快要暈倒,敲開一位老人的門討水喝。老人家舀了滿滿一瓢水,口渴的人正要大口喝水,老人卻伸手往水裡撒了一把米糠。行人只好皺著眉頭,一邊吹開水面的米糠,一邊小口小口的把水喝完。喝完水之後,老人微笑的說:你是不是心裡在恨我往水裡撒米糠?你剛剛穿越沙漠,口渴難忍,看到水必定會大口牛飲。這樣很容易引起胃腸痙攣,腹痛而死。撒了米糠,小口慢飲,涼水經過咽喉食道加熱,慢慢喝到肚子裡,就會太平無事。行人這時候才理解老人家的菩薩心腸。

想知道我為什麼講第二個故事嗎?湊字數唄。

和珅往米粥裡扔沙子,是一個官員的精明算計;老人往水裡扔米糠,是救人的菩薩心腸。很多事情,表面看起來很相似,在骨子裡,卻大有文章啊。

我是鐵錘,一個吹牛很認真的人,喜歡就關注吧,每天吹一個不一樣的牛。


鐵錘歷史


歷史上的和珅很聰明,不是電視裡面演的只會溜鬚拍馬。少年時期的和珅勤奮好學,成年後精通滿、漢、藏、蒙四種語言,書法文化也是涉獵很深。對於政務更是遠超當時很多人。



乾隆時期,有一個地方鬧災了,國家開倉放糧,賑濟施粥。這時和珅就拿起了一把沙子放入了米粥之中。隨行的官員不解,問到這是為什麼。和珅說到:“真正的災民飢腸轆轆是不會在乎粥裡有沙子的,來蹭吃蹭喝的就不來了,這樣才能讓最困難的人活下來。”

這句話說的很明白,是要趕走那些來這裡蹭吃蹭喝的人,保證災民能夠活下去。但是這是一個陰謀。徹頭徹尾的陰謀。



下面這個是靠著農村的生活經驗累積出來的見解,如有錯誤請大家指正;

正常情況下,一個地方受災了,應該是全區域的,不可能是同樣的地方不同的待遇。就好比他家田地裡面下著雨,而另一家田地裡面難道就會旱死嗎?說到這大家都明白了吧,受災地區的都是災民,壓根沒有假的災民。有人會說有地主呀,但是我告訴大家,地主所佔的比例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這個聽老人們講過一個村子裡面也不過有兩三個地主。難道就為不浪費一碗粥而毀壞一鍋粥,顯然不可能。



和珅這樣做的原因,完全出於官員們的截流和國庫的空虛,防止產生民變。(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飢餓盛世?)

乾隆時期,官員貪汙已經成了不掙的事實,上行下效,這種風氣已經貫徹到底了,把粥裡面摻沙子,提高了產量,降低了災民的需求,很多本來想吃飽的人,吃一點也就算了,所以說降低了災民需求。

還有乾隆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徵大小金川,六下江南,耗光了國庫。和珅這樣做也能節約一定的資金,為乾隆遊玩江南節省一定的費用。



最後就是防止民變,賑濟災民就是為了讓災民吃上糧食,免得生出禍事來。可是國庫的空虛和官員的截流,種種的原因造成了糧食不夠用的情況。這樣可能使那些吃不上糧食的人造反。面對這種情況,聰明的和珅就想到把糧食裡面摻進沙子。美其名曰為了防止假的災民。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同可以評論探討一下。


我是越關


與其說這是經濟學原理,倒不如說是和珅看透了人的本性。往災民的賑濟粥中摻沙子,看起來十分缺德,但仔細一琢磨,卻不得不佩服這個老謀深算的人。

在野史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和珅奉命前去賑濟災民,但他卻命人往米里摻沙,把好好的粥都糟蹋了。面對和珅的做法,許多人都表示不解。可按照他的辦法做後,反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這段故事後來還被搬上熒屏,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片段。

初看和珅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甚至忍不住對其咒罵。但再仔細一琢磨,往賑濟粥中摻沙子,看起來十分缺德,卻未嘗不是一件“高招”,不得不佩服這個老謀深算的人。

在大災之年,各地州府會視情況賑濟災民,開設粥鋪來供應給百姓,以便幫助大家生存下去。然而,每當進行賑濟時,前來領取食物的卻並非都是那些飢寒交迫的災民,也有不少假冒災民的人。這便使得原本有限的賑濟糧變得十分有限。

和珅往米里摻沙子,然後再熬成粥,自然會影響口感,甚至變得非常難喝,以至於咯牙和噁心。不過,對於那些處於生死邊緣上的人來講,即便是有土、有沙的稀粥,也是救命的稻草。只是,如此一來,那些家裡有糧食或是並不是很餓的人,就不會再來佔便宜了。

這一做法看起來不近人情,但卻非常有效。因為,和珅充分了解饑民和非饑民的心境,他雖然把粥變得不好喝,甚至難喝,卻能夠把有限的糧食節約下來,用以解救更多的災民。

因為,在大災之年,百姓飢寒交迫時,樹根、野草甚至是觀音土都會往肚子裡吃,而又怎麼會在乎粥裡有沙子呢?真正在乎的,也就算不上災民了,多半是來佔便宜的!想到這裡,卻也罵不出來了。


碣石樵子


因為這句話,很多人覺得和珅是好人,懂百姓的疾苦。一把沙子趕走了前來薅羊毛、佔小便宜、蹭福利的小人,讓真正的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人能夠吃到東西活下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是和珅的狡辯之言。

鬧災荒的時候,和珅給難民的米里撒了一把沙子,到底是為了誰,誰最終受益?

和珅是歷史上的著名權臣,他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貪官,他被嘉慶皇帝下獄的時候,共繳獲八億到十一億兩的白銀,他所擁有的白銀、黃金以及珍玩等的價值超過了當時清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可以說是真正的富可敵國。

和珅的錢從哪裡來,從貪官的賄賂中來,從全國各項重大項目的經費中來,還從各種賑災扶貧的款項中來。每次鬧災荒,清政府都會從公共財政中撥付大筆款項用於賑災,但是賑災的效果其實大打折扣,每次災荒都會有大批的災民餓死。

這其中,就有和珅很大的功勞。他侵佔了大量的賑災款,有些是直接截留,有些是通過層層剋扣、層層拔毛後再交回到他的手中,真正的賑災款到了災民手中實際上能夠十中有一就不錯了。

和珅給難民的米里撒一把沙子,難民本來可以吃飽的,因為這把沙子或許就不能吃飽了,省下的糧食可以拿來救濟更多的災民,而其他官員定然會競相效仿這種做法,往米中加糠等做法屢見不鮮,其實,最終有苦難言的還是那些掙扎在死亡線上的難民。


東籬趣談唐宋


對於《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經典電視劇,回顧的次數越多,越來越發現紀曉嵐的嘴臉越醜陋,反而越來越喜歡貪官和珅。

我認為和珅才算得上是人,因為是人,就有貪婪,就有七情六慾。而紀曉嵐卻一直標榜聖賢之人,然而他終究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境界。

乾隆年間某地發生大饑荒,和珅帶人前去視察。當時朝廷開倉賑災,和珅來到粥棚之處。先是看了鍋裡面的粥,然後在地上轉身抓了一把沙子,撒了進去。



隨行之人很是不解,和珅解釋道我這是救災民。這裡可能解釋的不清楚,但是有一場和珅與紀曉嵐在監獄當中辯論,正解釋了這一幕:在和珅看來,災民不算人,只要稍微有口吃的,餓不死,就可以了,根本不用吃飽。

如果給他們的都是好粥,那他們豈不是得放開了吃?大清國庫有多少錢,我比誰都清楚。等到連帶石子的粥都供不起的時候,就是變天的時候。



就此和珅下令,將賑災所用糧食,全部摻上沙子。這正體現和珅的精明之處,既可以達到賑災目的,又可以從中盤剝一層。只要災民餓不死,能多磕磣就多磕磣。

和珅雖然貪,但是他內心還是向著大清國,乾隆也都看在眼裡。就比如從稱呼上來說,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臣。奴才才是自己人,臣終究是外人。

他擦了沙子進入賑災糧食,既能讓災民有口飯吃,又能減少大清國庫的開支。就可以留著錢給乾隆“鋪張浪費”,和珅算得上是乾隆最忠實的奴才。

所以經濟學原理沒有,是和珅發自內心的向著大清國。災民算不上人,沒有救的必要。只要他們餓不死,不反抗,就是對大清國最好的回報。


史之策


這是基本的商品區隔問題。

我沒看過這個電視劇,但是從題主的描述上來看,我想起了一個人:茅於軾老先生。

茅於軾先生反對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他認為這種房子就會造成權力尋租。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經適房和廉租房有時候被有權有勢有關係的人佔據。

有鑑於此,茅於軾先生建議如果要建造經濟適用房或者廉租房,就應該沒有廁所。住這種房子的應該上公共廁所。

此論一出,無數道德戰士對老先生口誅筆伐,說什麼憑什麼窮人就不能有廁所?說什麼歧視窮人,說什麼富人陰謀論。

殊不知,這種方法就是為了限制富人去搶佔窮人的房子。

這種房子沒有廁所,富人或者有權的人會以為不方便而去搶奪。即便個別缺德的富人把這種房子拿了過來,他租出去給窮人,這種房子沒有廁所,租金也上不去。受惠的還是窮人。

和珅在米里面摻雜沙子的做法也是如此。

因為這種米不好吃,不好賣了。

那些官老爺們貪汙了也不好賣,即便賣價格也不高,受惠的也是最基層的人。

這就是商品區隔。

這種商品就是服務於最底層的人,所以就必須做成目標明確。

當然也有道德聖人說那為什麼不用政府的監督檢測部門去做好監督,防止富人佔用窮人的資源。

好吧,這種說法的道德正確和政治正確讓人無法辯駁,我們也想如果能夠做好監督,造福於底層的人,但這只是一個理想。

我們只能說監督很重要,但是監督也是有成本的,這種做法的成本比監督的成本要低得多,也便利得多。


錦翼


和珅想要藉由這一把沙子,降低粥的質量,從而篩選出真正飢不擇食的災民,讓他們能夠吃飽飯,防止道德低下的人乘機揩油。他的做法聽起來很有道理,很有人生智慧的樣子,實際上是相當可笑的。清朝賑災,簡直就是清朝貪官的群像圖,和珅這點小花樣可以贏得乾隆的表彰,可見乾隆被矇蔽得多深,他根本看不見粥廠旁邊全都是餓死的災民,全都是被貪官害死的累累白骨。

乾隆38年,廣東臺風災害之後,乾隆派遣大臣去開設粥廠施粥。稻米被運送到粥廠之時,已經被官員們剋扣了不知多少。剛剛開始煮的是米粥,隨即,這粥裡面就開始添加白泥,甚至到了後來樹皮都能放在裡面一起煮。陳份看到賑災全過程,憤慨之下寫了煮粥歌。所以何須我們“偉大”的和大人撒這把泥,清朝的官員們早就身體力行,各個都是聰明絕頂的“國家棟梁”啊。

貪官們對於災民的壓榨是我們不敢想象的,想要領國家賑災的粥糧就要上賑籍。上賑籍是要交錢的,可憐這些災民,誰有錢?康熙年代有舉人就曾寫詩規勸這些官員們不要發國難財。

清詩鐸之中記載著一則官粥謠,描繪了這樣一副粥廠的景象。到了施粥的時間,災民們男女分開等著施粥。眾人飢餓難耐,但是官員們遲遲沒來。好容易捱到了,發粥籤的官員們給他們分發了粥籤就急忙揮手催促他們走開,投籤的時候慢一些就要被官長辱罵,拿著勺子的老吏態度惡劣。還沒等多少人領到粥,粥廠已經收了要走。而老弱病殘根本就吃不到粥,有一老叟哭泣著因為腿腳不便,他已經三天沒有吃到粥了。

不僅僅如此,這些可憐的在粥廠前拋頭露面求得一碗粥的婦女,還常常被流氓無賴調戲,甚至出現了人命案。清詩鐸如此評論:連性命都不保了,還有什麼廉恥可言。

有人曾經統計過,用來賑災的米糧,一石之中被官員貪汙的就有三、四鬥。這個時候米價高昂,正是官員們大發一筆國難財的好時機。但也有切實將粥廠做得比較好的清官,史料記載,在嘉慶年間浙西水患,當時的賑災政策是聘請當地具有誠信口碑的士紳來管理粥廠。

海寧縣粥廠不但沒有出現摻泥的現象,還必須保證插著筷子不會倒布兜著也不漏水。當時的縣令和主持粥廠的馬氏都是跟著災民一起吃這些稀飯,以保證這些稀飯的質量。所以災民能否得到救助,其根源在於實行的官員是否正直廉潔,而並非玩和珅這樣的小花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