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安史之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它摧毁了与强汉媲美的盛唐,将那个照耀四方古今的荣誉给无情抹杀,留下的残垣断壁,还有那今时今日仍然存留的大明宫遗址,无不在凄凉的寒风中宣誓着对那段历史的不甘。

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拥兵15万,号称20万,以清君侧的名义,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长安,一场影响唐王朝的叛乱开始了。

唐初时期,李世民采用的仍然是府兵制,到了高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赖以形成的土地基础被破坏,后来在宰相张说的提议下,就启用了募兵制,以此保证了军队的战力和缓解了财政压力,可是这也是唐王朝兵力上内重外轻,到强枝弱干的一个转变。

李隆基时期,正式划分了十镇节度使,他们掌控着帝国百分之八十五的兵力,给了唐王朝开元盛世的稳定和繁盛,而随着唐玄宗年纪的增长,到其晚年时,节度使不仅仅掌控兵力,甚至于还插手财政,如此军政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这无形中对皇权是极大的威胁,这一切,对于骄奢淫逸,乐于音律的唐玄宗而言,仍不自知。

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天下十镇节度使,分别是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岭南、剑南、平卢、范阳,驻军约为49万兵力,而当时唐王朝的总兵力也就仅仅是60万左右。安禄山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是他对于河东的掌控力不大,从史料记载,安禄山起兵之初,派遣20奚骑兵奔至太原,劫走了北京副留守杨光翔,使得河东军自乱,由此可见他是掌控不了河东的,而仅仅只有大同的9100人跟随了安禄山造反,也就是说安禄山集合范阳、平卢以及大同兵力,再加上他的私家军曳落河合计15万左右,当然安禄山不仅仅是单打独斗,他还联合了同罗、室韦、奚和契丹等胡族,共计超过20万,这就是当时造反时安禄山的兵力格局。

虽然超过20万,但是因为要留守老巢,所以安禄山的出兵应该是和历史吻合的,15万左右。起兵一个月零三天的时候,安禄山势如破竹,攻克了东都洛阳,因为在进军途中重要据点需要看守,因此,前期在和唐军相持于潼关之时,叛军大将崔乾佑率领的大军也仅仅5、6万而已,虽少,却都是百战的精锐之师。

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那么再来说说大唐,余下的七镇总兵力达到了将近30万,还有中央军,也就是说总共有着40万左右的兵力,因为大唐承平日久,久不经战乱,由此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边镇的30万兵力,这些兵力分布在唐王朝各个军事边镇,担当着抵御敌人的重要责任,所以是不可能全部调动的,前期封常清练兵六万,却被叛军打得头破血流,丢失了洛阳,后来意识到敌我双方战力的差距,所以高仙芝和封常清放弃陕州退守潼关,再加上后来四方来源的大军,近20万防御潼关,才有了相持的阶段。

吐蕃和突厥是唐王朝最主要的对手,所以西北边境上有着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和朔方五镇作为驻防,而今唐王朝危急,这五镇中北庭和安西的兵力是最少的,因此其他三镇是最主要的调兵之地。哥舒翰为统帅,手下的这些兵力,除了之前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的新兵之外,主要就是来自于河西和陇右的边军,河西、陇右共有近15万的边军,可是从当时安西、北庭共44000兵力,仅仅就抽调了李嗣业带领的五千人马来看,河西陇右抽调平乱的军队也应该不多,如此20万军队汇聚于此,除了少量精锐外,大部分应该是临时招募的农民和游侠,可见战斗力并不高。

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当然除了潼关军外,在河北战场中郭子仪、李光弼的朔方军也是一路高歌,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安禄山对河北的控制已经极其弱小,大部分已经落入唐军之手,由此安禄山一度心急如焚。按照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唐军是很可能最终获胜的,可是唐玄宗和杨国忠急令哥舒翰出兵灭贼,放弃了潼关的防御,最终哥舒翰于黄河边的一个70里的峡谷被打得大败,20万对崔乾佑几万,仅仅8000人逃回潼关,最后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丢失,长安不保。

这是安史之乱取得大胜的一个转折,潼关之战,决定着双方的生死,在这关键性时刻安禄山赢得了漂亮的一战,从此占据优势。在安史之乱中后期,唐军取得了不小的优势,而此时叛军也发生了内乱,安禄山被杀,安庆绪成为新的首领,可是史思明并不听令,就在758年唐军七镇节度使共20万,不设统帅,太监鱼朝恩为监军,大军开赴前线,安庆绪不敌,大败,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起兵13万来援,最后史思明5万对阵唐军,唐军可谓是名将济济一堂,兵精将强,可是结果却是邺城之战唐军大败,可惜了这个千载难逢之机,叛军又一次起死回生,而唐军却又陷入了被动。

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八年安史之乱,唐王朝多次有机会平定,可是每每关键时候都是出现纰漏,潼关之战如此,邺城之战如此,对战略的把控亦是如此,这一切高高在上的皇帝,唐玄宗和唐肃宗都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急于求成,放弃了长远眼观,战略布局狭隘,如此给了叛军一次次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的契机。

当然我们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凡事一旦身处其中,可能将会是另外一番做法,毕竟安史之乱,让得唐玄宗和唐肃宗都意识到武将的不可信任,从潼关之战唐玄宗的急于求成和邺城之战唐肃宗不设统帅,这明明就是在平定敌人的同时,防备着自己一方的统帅,政治从来都是波云诡谲的,乱世最忌讳手握重兵的将领,当将领威胁到皇权时,统治者考虑的不再是你忠心与否,而是你是否有造反的能力,因为黄袍加身未可知啊!

安史之乱,大唐能调动多少兵力?为何关键时刻叛军以少胜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