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童書出版人:專治孩子不愛閱讀的“藥方”

人類的文明史是和思想傳播史息息相關的。

思想或曰知識,最初是刻在青銅器、龜甲、羊皮、竹簡上——所以那時候人們的書面語都言簡意賅,因為傳播起來太費力太昂貴了。

中國的四大發明有兩個和知識傳播(出版)相關,一是印刷術,二是造紙術,這兩大發明使知識傳播的成本大為下降,知識也不再是貴族、教會人士的專利,而讓普羅大眾都能夠接觸和消費。

到今天,書的獲取越來越便捷,但書裡承載的智慧,卻是越來越豐富,毫不打折的。

可以這樣說,從保持階層或躍升階層的目的來說,書是性價比最高的商品,沒有之一。社會的競爭將越來越依靠知識,沒有知識卻一夜暴富的機會在未來社會將越來越少。

這本來是文明社會給予每個人獲取財富的公平的機會。可惜,我看到的是越有錢的地區越捨得買書,越貧困的地區越會捂緊錢袋。經濟條件越差的家庭,孩子接觸書的機會越小……越貧窮,好書買得越少、看得越少,這可能導致家庭的貧窮和無知代代相傳。

關於兒童閱讀的重要性,家長們可能會特別在意這個數字——英國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童年閱讀能力越高的孩子,長大後社會經濟狀態就越好。

7歲時閱讀水平每提升一個等級,42歲時年收入就提高5000 英鎊(約合47000元人民幣)。這個關於閱讀的經濟研究結果,也許可以讓最實用主義的父母重視閱讀,把書看作最重要的兒童必需品。

我也常常用經濟學的思路對年輕的父母說:

書是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只需花一瓶兒童洗髮水的錢,或者小朋友坐五分鐘電動玩具車的錢,就可以買到在世界上某一領域最有建樹的人的核心觀點,買到他幾十年最重要的人生財富。
資深童書出版人:專治孩子不愛閱讀的“藥方”

孩子不愛閱讀怎麼辦?

我們說了這麼多閱讀的好處,無非是想讓孩子們能夠從小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但是,有的孩子就是不愛看書,那該怎麼辦呢?

我就碰到過大量這樣的詢問:

我有點不知所措了,我女兒一歲半,不喜歡看書。給她買了一些簡單的繪本,每次我想抱著她給她看繪本講故事的時候,她不是打岔,就是把書合起來放一邊要我陪她玩。她不喜歡看書,我就把繪本的故事自己看完作為睡前故事講給她聽。看起來她對書沒有任何興趣,和安靜比起來她更喜歡動。但我希望她能夠有專注的能力,能控制住自己,而且還有閱讀習慣,可是現在看來她連興趣都沒有,我該怎麼辦啊?

還有

寶寶是個女孩,今年6歲,活潑好動,坐不住,喜歡跳舞,特別喜歡聽媽媽講故事,但就是不願意自己看書。每次一看到你的文章後就點燃了我的想法,一直想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也一直在堅持中,但總感覺每天晚上睡覺前給她講個故事太少了,希望您能指導我如何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在說孩子不喜歡看書怎麼辦之前,我很想說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讓孩子看書。

之前已經說過,閱讀很重要。

從小了說,能夠讓孩子學習知識,打開眼界,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

從大了說,能夠塑造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說來好笑,我們上學的時候,特別不喜歡老師講什麼“觀”,總覺得太虛,後來,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卻發現,這些觀念才是人生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問題。

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把閱讀所帶來的技能、素質,列為“小”的功能;而把內在的觸動,列為“大”的功能。

那麼,無論是小的知識素質的獲取,還是大的內心觸動,閱讀,的確是達到這些目的的最佳途徑之一。

請注意,是之一,不是唯一。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人在塑造自己價值的時候,方式和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有的人,通過和不同的人交談來獲得;

有的人,通過四處旅行來獲得;

有的人,通過在書齋裡閱讀來獲得;

有的人,通過在山中的冥想來獲得;

有的人,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來獲得;

有的人,在音樂繪畫的創作中來獲得;

甚至有的人,在運動和遊戲的競技中來獲得……

我先說明這些,是想舒緩孩子不喜歡閱讀給家長帶來的焦慮感。

是的,閱讀是最佳的學習途徑之一,孩子喜歡閱讀很好,但暫時沒有閱讀的習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孩子通過遊戲、玩樂、畫畫、舞蹈,甚至發呆,也可以獲取知識、認識世界、塑造自己。

家長急切地想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先讓孩子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然後再給孩子提供那些適合的圖書,最後再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呢?

資深童書出版人:專治孩子不愛閱讀的“藥方”

五個態度和三個感悟

在這裡,我想表明我對兒童閱讀的態度:

1. 閱讀不是課程,不是負擔,而是樂趣,是享受,是生活。2. 先有閱讀的趣味,然後有閱讀的習慣,最後有閱讀的品位。3. 家長與其整天強迫孩子閱讀,不如自己養成閱讀的習慣。4. 閱讀沒有方法,不需要專家,也不需要教材。5. 閱讀不用競賽,觸動內心就是好的閱讀。

基於這五個態度,我還有三個感悟:

第一個感悟:

閱讀是生活方式,家長不要去控制,允許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看自己偏愛的書。

我們觀察到的很多孩子不喜歡閱讀的最大的原因,恰恰是家長“太重視”閱讀了,太鄭重其事了,所以,每次閱讀都把氛圍弄得很緊張,難怪孩子一提起閱讀就頭疼。

有一次,一個朋友看小丸子躺在地上樂不可支手舞足蹈地看一本書,很是驚異,說要是他們家爸爸看到孩子這樣看書,一定會阻止。

我:“你們家是怎樣看書的呢?”

她:“一定是正襟危坐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讀書。”

我:“你們家孩子愛讀書嗎?”

她:“就是不愛啊!”

我回答說:“要是我的話我也不愛,對於孩子來說,那不是和受刑差不多嗎?”

她恍然大悟地說:“哦!我明白了!”

想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家長首先自己要放鬆,這是必需的。有了平和的心態,我們再接著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我想,如果要讓孩子真正愛上閱讀,家長應該認同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人生享受,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功利的、實用的目的。

所以,我跟大家一樣,不贊成家長控制孩子閱讀,尤其是像上課做作業一樣的閱讀。我非常贊成親子閱讀,但我發現很多親子閱讀變成了家長控制孩子閱讀。

我經常聽見一些家長說,小孩看書看得太快,都不知道讀進去沒有,我會問幾個問題檢查一下他是否真的讀進去了。

我想奉勸這些家長,親子閱讀主要是陪伴,而不是監督

一個孩子愛看一本書,就和愛吃一道菜一樣。只有在孩子不愛吃、不餓的時候,才需要你檢查他吃了幾口菜幾口飯。孩子吃愛吃的東西時,永遠不需要家長檢查。讀書也是如此。如果真需要你檢查,那麼孩子已經是在厭煩閱讀這件事了。

另外,我還發現家長很喜歡控制孩子該看什麼,不該看什麼,尤其接受不了孩子在閱讀上偏食。閱讀其實真的很像吃飯,每個人都有自己偏愛的口味。

要允許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看自己偏愛的書,用自己舒服的速度和節奏。

資深童書出版人:專治孩子不愛閱讀的“藥方”

第二個感悟:

要做朋友式的親子閱讀。家長自己要熱愛閱讀,而不是命令孩子去讀書。

我非常贊成親子閱讀,甚至覺得親子閱讀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孩子幼年時期,而是應該伴隨孩子一生,因為我想提倡的是朋友式的親子閱讀。

給孩子買很多的書,把房間佈置成書的海洋,這是硬件的配備;家長自己每天閱讀,帶著孩子講故事,這是軟件的配備但是,這些要素的配備,都應該圍繞著一個核心,就是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

有時候,家長不妨把眼睛從孩子的身上挪開,先讀自己喜歡的書——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被吸引過來。當家長很享受地品茶或喝紅酒時,孩子會湊過來好奇地看看、聞聞;同樣地,當家長很陶醉地閱讀時,孩子也會被吸引,從而產生模仿的慾望。

一個自己熱愛閱讀的媽媽,比整天逼著孩子閱讀的媽媽,更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

其實在中國,12歲以下的孩子,其圖書購買大多由家長主導,孩子可以接觸到的書,肯定已經經過了家長的篩選。一些繪本館館長也告訴我,給孩子講故事做閱讀活動的效果,不如給家長做講座,當講座成功,家長認同之後,他們的孩子的閱讀熱情很快就上來了。

小丸子一直以來都是從家裡的書架上自行尋覓愛看的書,基本不需要我推銷,她的閱讀量已經很大了,我很難做到她看的每本書我都去看一遍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會把特別精彩的段落摺好角,不但自己放學了回味一遍,還會跟我說:“你得從這一頁到這一頁認真看完,不然就不準下樓吃飯!”因為她,我看了很多我小時候並沒有看過的好作品。

我也急切地盼望她長大,盼望她大到可以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金庸的《天龍八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那時候我一定會陪她再看一遍。

我也非常急切地把我看的以色列首位女總理梅厄夫人的傳記《我的一生》講給她聽,把《褚時健傳》裡種橙子的故事講給她聽,跟她聊《牛奶可樂經濟學》……誰要是以“家長不要干涉孩子閱讀自由”來禁止我們母女之間的這些談話,一定會讓我崩潰。

第三個感悟:

閱讀既然要引起孩子的興趣,在給孩子選書的時候,就要以孩子的閱讀趣味為標準——不要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為孩子選書,也不要規定閱讀的形式。

那麼,很多家長會憂心忡忡,孩子只喜歡看搞笑的、無聊的書怎麼辦?根據我的經驗,在高品質的圖書中,好玩兒的書非常多,多到足夠不同趣味的孩子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算是有關“屎尿屁”的話題,也有《誰嗯嗯在我頭上》這樣的佳作。更何況,其實大多數優秀的兒童圖書,都考慮到了孩子的閱讀趣味。

另外,家長完全可以放心,孩子一旦有了閱讀的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自然會知道哪些書是好書。就算是漫畫,也有平庸低俗的作品和大師級的作品之分,孩子看得多了,自然就會自己分辨。家長在做必要的引導的同時,也請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力。

既然閱讀是有趣味的,那麼,就不要給孩子制定閱讀的方法和過多的指導。

一本書應該怎麼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就像一顆糖果該怎麼吃,取決於吃糖果的人。我們總犯不著要用一本《孩子吃糖果的科學法則》來教孩子吃糖果吧?在中國兒童閱讀領域,有很多奇怪的現象。我看到很多所謂的專家,為一本二十幾頁的繪本,寫出了幾萬字的閱讀指導。

我實在無法理解,很多所謂的閱讀專家認為,普通的家長和孩子不會讀書——哪怕是一本簡簡單單的繪本,哪怕是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哪怕表達的是全人類都能體會到的親情。他們要把一個繪本拆開了、分解了,每一幅畫是怎樣構圖的,每一個字句是如何蘊含深意的,每一種顏色是如何搭配的,甚至是每一隻螞蟻代表了什麼社會形象,每一棵小草傾斜的角度有什麼寓意……

我把這叫作基於商業化和專業化的“過度關注”和“過度指導”。普通的家庭根本沒有必要設置那麼多的“偽專業門檻”,把一件本來輕鬆的事情,弄得神秘兮兮。

總而言之,對於孩子閱讀這件事,家長不要過多幹涉。家長應該做的,是把書交給孩子,把閱讀的權利交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