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收益下滑賺少了?到“跳蚤市場”能“撿漏”高收益

過去,投資者理財過程中,必須持有到期。現在,如果理財持有期間急需用錢,可以將產品掛在平臺上並自主設定轉讓價格,有買家在約定時間內確認購買,賣方當天就可以收回資金。

記者採訪獲悉,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推出可轉讓業務,這種類似“跳蚤市場”的二級交易平臺在投資市場走熱。對於買方客戶,在理財收益走低的行情下,可以“淘”到相對高收益的理財產品。

交易

高收益產品拼手快“秒殺”

記者連日登錄一家提供理財產品轉讓服務銀行的手機APP看到,轉讓區產品成交非常活躍,特別是在晚上20:00~22:00,大多呈現出“秒殺”的火爆狀態。

11月24日晚上20:00過,幾乎每5分鐘左右,就有投資者放出轉讓的產品。部分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在數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轉讓。記者不得不通過手機先截屏後閱讀的方式瞭解相關信息,不然很可能還沒來得及消化詳細內容,就已經被“下架”,且無法再找到該產品。

其中,部分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在數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轉讓,因此投資者需要不斷刷新才有可能搶到產品。比如,一款轉讓金額為20.8萬的產品,理財週期為365天,剩餘期限81天,年化收益率達到5.3%,剛上架就被“秒殺”。

記者走訪了上述銀行的部分網點。理財經理解釋道,如該行11月22日~28日發行的理財, 365天型預期年化收益率5.02%,182天型預期年化收益率4.93%,在市場利率穩定的情況下,持有產品半年後,投資者以5.02%的價格轉讓,那麼持有人僅持有半年就享受到了1年期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對於受讓方,接收人僅需持有半年也可享1年期產品的年化利率,其收益也高於同期市場收益率。

記者觀察到,目前推出轉讓業務主要集中於全國性銀行,包括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浙商銀行、浦發銀行等。在設立的轉讓區,產品的標的額區間比較大,既有數千元的產品,也有百萬元量級的產品。部分產品的轉讓方按照原有的預期收益率進行轉讓,也有一部分轉讓方對收益率進行了自我定價,在原有收益率上下調。從期限方面來看,被轉讓產品的剩餘存續期,有剩餘不足一個月的產品,也有剛剛成立月餘、還需封閉半年以上的產品。

途徑

可自找“下家”也可由銀行“撮合”

對於急需資金的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理財產品如何快速轉讓變現。記者瞭解到,目前已開通理財轉讓業務的銀行,主要有兩種轉讓途徑,即轉讓者自行找到“下家”定向轉讓和銀行線上平臺“撮合”找到“下家”。

具體而言,第一種途徑就是轉讓者自行找到“下家”,或由理財經理協助發出轉讓信息,聯繫到願意“接盤”該產品份額的投資者,雙方約定好轉讓價格後前往線下網點,辦理轉讓手續。

第二種途徑則是轉讓者通過網銀等線上平臺,以一口價或者競價的方式掛單。“下家”通過比照考量,若所轉讓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期限和金額契合自己需求,直接在線上進行確認購買。在轉讓過程中,銀行僅起到“撮合”作用,提供資金清算和份額劃轉等服務。

然而,並非全部理財產品都能在二級市場轉讓。從目前銀行納入轉讓的產品類型來看,首先,被選中的產品通常只能是該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其次,債權債務關係比較明確,諸如票據類債權性質的特定理財產品;其三,產品的投資方向比較明確,能夠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

“目前支持本行封閉式理財產品、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的轉讓。” 浙商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劉輝民說,轉讓區的產品通常額度有限,收益率又比較高,目前該行每個月轉讓成交的理財約5萬筆左右,成交金額在80億/月,轉讓成功率100%。“根據交易經驗,收益率只需略高於在售同期限產品10個百分點左右,往往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成交。”

“預期收益性的理財產品都可以轉讓,因為這類產品最容易讓客戶理解、測算轉入、轉出的收益。”中信銀行重慶分行零售銀行部產品銷售室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已實現7*24小時全天候在線交易,每年交易筆數20萬,年交易量約500億,下一步,還將逐步豐富可轉讓產品,預計在2019年,存款類、淨值類理財也能靈活轉讓。

建議

剩餘期限越長折價率或越高

由於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正在向淨值化方向轉型。業內人士指出,預計將來理財產品形態或將呈現“兩極分化”:一類為極短期的類貨幣基金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另一類期限或比原來舊模式下常見的6個月左右期限更長,普遍一年以上。

與此同時,在產品收益短期難以取得較大突破的情況下,有條件的銀行紛紛籌措建立銀行內部理財轉讓交易平臺,拓寬自身業務線,豐富產品供給,以滿足投資者流動性與盈利性需求。

但交易過程中,潛在的風險也值得投資者衡量。普益標準研究員趙璐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就目前銀行理財產品轉讓市場來看,均為銀行自建的二級交易平臺,用戶數量偏少,缺乏公開市場報價,不能保證產品交易準確反映產品公允價值。理財產品轉讓人有較強流動性需求,為在短時間內撮合完成交易,或會折損部分收益,增大了首發購買者在交易時面臨的較大幅度折價的風險。

另一方面,針對理財轉讓功能,尚未有相關規範出臺,監管層的態度尚處於“模糊”地帶。隨著理財產品的新老接替,符合新規要求的新產品佔比將逐步提升,對理財產品的流動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相對不夠規範的市場不排除操作過程中出現各類風險事件。

趙璐建議,在目前收益下行的趨勢下,投資者在轉讓市場尋覓“相對高收益”時,對於產品的協議信息一定要仔細閱讀消化。挑選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需關注產品剩餘期限與預期收益率;遇到淨值型理財產品,需關注產品剩餘期限、歷史以來淨值變化情況、業績比較基準及收益分配、產品風險等級。考慮到客戶轉讓理財產品通常是基於流動性調節,因此剩餘期限越長的產品折價率通常可能更高,投資者可以適當關注。

■理財轉讓小貼士

1、轉讓後可以“後悔”嗎?

在轉讓完成前,轉出客戶可以對轉讓申請進行調整或者撤銷。轉讓交易一旦成交,買賣雙方不可以撤銷、修改。委託轉讓有效時間為48小時,若48小時後理財產品尚未轉出,該委託轉讓失效。

2、轉讓前看清的三個“收益率”

產品年化收益率:產品本身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持有期實際年化收益率:理財轉出方(賣方)的實際年化收益率;根據轉出方實際投入資金和持有時間計算得出的實際年化收益率;持有到期年化收益率:理財轉入方(買方)的實際年化收益率;根據轉入方投入資金和預計持有時間計算得出的參考預期年化收益率。(系統會根據客戶自定義的賣價,自動算出賣方和賣方的預期年化收益率)

3、轉讓理財會有手續費嗎?

按照成交價款的一定比例向轉出方收取轉讓手續費,目前手續費率設置為零。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如果是客戶自己找“下家”,銀行收取手續費50元/筆;如果是委託銀行找下家,銀行則收取轉讓金額的0.1%。不過由於該業務在推廣期,目前大部分銀行免費搭平臺,不收取任何費用。

4、如果急需用錢,還有哪些途徑解決流動性?

除了轉讓外,如急需錢,不少銀行還開通了理財產品質押貸款變現業務,市民可直接拿理財產品向銀行質押貸款,銀行按80%—90%比例放款。

轉讓和貸款質押該如何選擇?浙商銀行重慶分行理財師劉輝民建議,理財產品質押的貸款利率往往會高於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客戶比較滿意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情況下,如是短期的資金週轉,市民可直接用理財產品質押幾天後及時還款,所付利息不多。若資金需要長期使用,選擇中途轉讓則相對更划算,避免了利率倒掛從而抬高產品持有成本。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郭欣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