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T50戰鬥機為什麼像拍扁的蘇27?

利刃觀察眼


這很正常,因為毛式飛機的研發傳統與其他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毛式戰機的研發中有一家單位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前蘇聯/俄羅斯幾乎所有的飛機在進行前期論證和模型風洞測試的時候,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都會參與。



當年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與米格設計局的米格29,就是因為採用了“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推薦的“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所以兩者看著很像。


而等到2002年俄羅斯提出PAK FA項目設計競標的時候,除了主要競標方:蘇霍伊設計局、米格設計局、卡莫夫設計局外,為該項目提供意見諮詢與風洞測試的還是“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

同時,再加上蘇霍伊在以前蘇27系列上的巨大成功,所以最後蘇霍伊PAK FA項目的總設計師,“亞歷山大.達維登科”就在蘇霍伊五種競標方案中,選擇了秉承“傳統”的“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

▲當年蘇霍伊的另外幾種競標方案。

而等到2014年4月16日蘇霍伊真正競標成功後,T-50的靜不安定一體化三翼面佈局、翼身融合中心翼設計、翼下吊艙式發動機佈局都和蘇27如出一轍,所以T50自然就看著像拍扁的蘇27了。


軍事小科普


有人會鬧,Su57=F22+Su35,這不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更有人講,T-50,蘇-57,看著就是拍扁的蘇-27呀,比F-22薄了近1/2。因為保密,多項技術指標沒公佈,人們只能從外表去隔皮猜瓜,僅以氣動外形而論:

看蘇-57外形,三翼面融合,基本能找著蘇-47金雕的影子,加之矢推術,其機動性遠超F-22。結合俄媒體公開說法,蘇-57的使用空重比F-22低6%,燃油儲量高出 1/4 以上。也是,看機身下方短而直的進氣道,有稱中央翼,結構重量當大為縮小,這樣的設計,亞音速巡航的效率當不低。機身儲備燃油的空間是不小,它的作戰半徑當遠超F-22無疑了。這麼一說,蘇-57的氣動設計還是相當不錯的。

之於航電這一塊,蘇-57自有妙招。在其機翼前緣安裝了L波段AESA雷達,另有側面雷達和光電探測系統,以利反隱身。隱身不好,世有公推,但俄羅斯反其道而行之,卻大大增加了反隱身設計。

所以了,是騾子是馬,牽出去遛了才知道,不必過早做一定論。


魂舞大漠


為什麼有人覺得su57戰鬥機長得像拍扁了的su27呢。可是f22長得像隱身版的f15,殲20長得像雙發隱身版的殲十。畢竟戰鬥機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所以,長得像之前的戰鬥機,是因為有長期積累在或者說習慣成自然等方面的影響,說因循守舊也可以。但是擅長某這方面為什麼要全盤拋棄?

首先蘇聯時期各種戰鬥機的氣動外形都是由。那就是“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做上一群戰鬥機模型然後挨個吹,接著各大設計局在這群比較成功的模型裡面選擇其中一款作為自己的氣動原型,所以說蘇27和米格29長得差不多。



另一方面那是因為技術上的沿襲。畢竟蘇霍伊設計局從su27開始長期浸淫於中央升力體佈局戰鬥機的研發。

所以說在t50階段蘇霍伊設計局果斷選擇的這個拍扁板的蘇二七的氣動模型。


(隱身修行,加萊特進氣道,垂尾變成傾斜式垂尾。)

但是像俄羅斯將耿直的飛機研發方式也是少見,畢竟雖然說我國的殲20以及美國的f26大戰機器,但是也能看出這是一款新的戰鬥機,除了隱隱約約能看出這架戰鬥機以前的親戚是誰以外,還真看不出來別的。

但是俄羅斯就很耿直的,他連戰鬥機中部的溝都沒有填平


並且連發動機葉片也沒有遮掩。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有人說,俄羅斯研製的T-50不能算是五代機,頂多是拍扁的蘇27。先不說是不是五代機,從外形上來看,T-50與蘇-27有著同樣的吊艙式發動機佈置方式和氣動佈局,讓它們看起來很相似。然而決定它是不是五代機,還得從性能上分析。

首先,T-50沒有良好的隱身能力。中國的殲-20、美國的F-22 其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可以控制在0.0001平方米,而T-50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4平方米,這點相差很遠,可以說根本不算隱形飛機。

接著再看俄方人員所提供的該機的亮點:位於進氣道入口正上方的可動邊條,使得機動性提升,能夠取代鴨翼。但是仔細一看發現,這可動邊條面積不大,作為襟翼或者小邊條使用的話還可以,取代鴨翼的說法不現實,對於機動性也沒有太大的提升。而且,從該邊條的位置上分析,如果是用作進氣道可調斜板使用的話,效果尚可,但如果它在機動中大幅偏轉,那麼將會引起進氣氣流流態的劇變,導致發動機喘振,甚至造成停車的嚴重後果。

最後是之前一直在說的T-50的“等離子隱身技術”,如今不見蹤影,很可能是研製不出來。再加上毫無遮擋的發動機艙,“分體式”的座艙蓋以及佈滿各種儀表的座艙,實在讓人看不出這是五代機。

雖然作為在戰機領域世界第一的美國對五代機提出了“4S標準”,但這項標準也不是一定就得照搬。各國在研製五代機時,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標準,才是切實可行的。


利刃巨透社



鬥天軍事


關於隱身戰鬥機,俄羅斯人可以說是有苦難言。這個昔日威風凜凜自信滿滿的航空工業大國,已經墮落到造不起軍艦、賣不了飛機的地步。尤其是米格飛機公司,它只能靠給以前的老用戶提供日常維護服務和替換零配件來賺取外匯了!甚至還有被阿爾及利亞退貨的打臉遭遇,值得一提的是阿爾及利亞退貨的理由竟然是,接收的米格29戰機裝備的竟然是老舊的零部件,且備用零件質量也是差到無法忍受的地步。這說明米格公司除了無力設計新型戰機之外,連基本的製造都成了問題!質量不合格說明生產線的技術、設備、工人都已經退化到不如以前的水平,而裝備陳舊設備說明它已經不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

即便是稍微好一些的蘇霍伊公司也沒有保住俄羅斯最後的顏面。蘇霍伊的新一代隱身戰機至少在機身設計上根本沒有走出三代機的影子。不斷被詬病的T50戰機被形容為一個拍扁的蘇27,也就是說蘇霍伊設計人員長期的升級改進蘇27系列戰機,幾十年來都沒有設計過新型戰機,導致他們的設計能力嚴重不足。在四代隱身戰機領域沒有太多的經驗。這造成T50的很多氣動外形都不復合隱身戰機的需要!例如被罵的最慘的進氣道問題,T的進氣道盡管也有一點S型的樣子,但是並沒有完全遮住發動機壓縮風扇的正面。這將形成巨大的正面雷達反射面,對隱身極為不利!

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就是T50機身過於扁平,尾部扁到發動機都裸漏在外邊,導致S型進氣道的彎度沒辦法達到足夠遮擋發動機的成度。其實這種設計明顯還是三代機的風格,三代機在儘可能減輕重量的指導思想下,儘可能減小飛機的體積,進而造成飛機表面複雜。而在提倡隱身性的四代機中強調機身表面整體連貫,儘可能減小飛機表面複雜成度減少對雷達波的反射。但是T50完全看不到這種整體式思想,它還是像蘇27那樣把很多設備凸起在外邊(最嚴重的是發動機),這造成雷達波反射年紀非常大!此外我國和美國的隱身戰機在鉚釘連接縫隙和機翼活動部分縫隙上都是用連接材料,儘可能保證飛機表面的連續性,以此降低雷達反射面積。這也被視為隱身戰機的發展方向,但是俄羅斯的T50絲毫不理會這些細節,依舊保持三代機的鉚釘和襟翼副翼結構。

T50的設計問題不僅僅表現在細小結構上,還表現在大方向上!就是它並沒有徹底脫離三代機的束縛。眾所周知,俄羅斯一直放不下蘇27系列的輝煌,尤其是“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帶來的優美外形讓俄羅斯念念不忘!這種外形就是蘇27那種優美的機體結構,最有名也被廣泛模仿的就是下垂機頭設計,這種設計不僅有利於飛機的配平也有利於增加進氣道的進氣量。但是缺點也很突出,就是它的結構過於複雜導致隱身能力不足!反觀我們的殲20和美國的F22都是短且筆直的機頭設計,這不僅減小前面的雷達反射面積還能縮短飛機前部長度,為後部機身彈倉留下空間。這種主流設計也被蘇霍伊公司忽視了,T50戰機還是突出的機頭並帶有下垂的設計!

其實蘇霍伊走不出蘇27系列的設計思維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將近30年的閒置讓這個團隊喪失了探索能力,一切技術都建立在對原有機型的升級上。從最早的改進版蘇27MK到聞名遐邇的蘇30系列,再到最終的蘇35型。它們都是在這個機型上忙碌很難有創新的地方可以突破和積累。其實蘇霍伊也是有過創新的,這就是蘇34戰鬥轟炸機項目,中國人稱之為鴨嘴獸。這是新指標下蘇霍伊的為一一次技術探索,這款蘇34戰鬥機是脫離蘇27系列做徹底的一次設計,但是它還是三代機範圍內的裝備!可能還會有人想起來蘇47金雕戰鬥機。它的前掠翼設計卻是很有創業但也很快被證實並不實用。只能說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吧。並沒有實質性成果可以應用到隱身戰機上。所以說蘇霍伊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對蘇27的依賴。


利刃軍事


對於剛上線的T50,網友們一直有很多吐槽點,尤其是第五代戰機身份,成為了很多網友的槽點,然而其中一個更是有趣,網友們紛紛調侃其是被拍扁的蘇27,為什麼這麼說它呢?其實這樣說一點都不委屈它,主要還是因為其扁平的機身設計,外加隨處可見的蘇27影子,其繼承了高貴的氣動血統。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因為蘇57的基本氣動佈局上與蘇27十分相似。即使蘇57運用大量的先進技術,但是它的身上依稀可以見到蘇27的影子。如果你仔細觀察兩者的外形,你就會發現無論是蘇57還是蘇27都採用了三角形的主翼,前者的後掠角為48°,而後者則是45°,而兩者的尾部設計幾乎一致,從發動機佈局就能看出來了,都採用了兩臺發動機,而在其之間更是巨大的尾椎以及凹陷區,蘇57沿用了蘇27系列優秀的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大大提升了其飛行性能。

但是與此同時,也意味著蘇57的機身比較扁平。而對於五代戰機來說,隱身性能也是是其重要的指標之一,為了保障蘇57的整體隱身性,戰鬥艙只能選擇內置,這樣就導致其使用空間大大縮減,整體就更加低扁了。而其頭部設計更是將蘇27突出的弧形頭部恢復成與機身在同一平面了,這樣看來簡直就像是蘇27被拍扁的模樣,難怪會有這種調侃的聲音發出,這兩架戰機對於俄羅斯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里程碑戰鬥機。


思遠軍事


T50是俄羅斯研製的五代機,採用了中央升力體的常規佈局,採用雙發單座雙外傾垂尾,進氣道採用了一定的隱身處理,現在已經有了軍隊的正式編號,被命名為蘇57,至少說被稱為拍扁的蘇27,我稱之為技術傳承。


每個國家或設計局在設計飛機或多或少都會有上一代戰機的影子,這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每款戰機所有的新技術一般來說不會超過30%,可以保證飛機的研製成功率。至於說拍扁的蘇27,這樣說也不錯,畢竟蘇57的氣動外形就是從蘇27的氣動外形演變而來。


說蘇57是蘇27的改進型也不錯,的確很像,但這不是蘇霍伊一家這樣做,你可以說殲20是殲10的隱身雙發改進型,可以說F22是F15的隱身改進型,可以說陣風戰機是幻影4000的改進型。像四代機都是從三代機的氣動外形進行隱身化改進的。


氣動外形可以說關乎飛機的最終性能,像成飛就喜歡設計鴨式氣動佈局,達索喜歡三角翼佈局,美國喜歡設計常規佈局,俄羅斯喜歡中央升力體佈局。像全世界的客機大多采用下單翼,後掠翼,T型翼的佈局,我覺得客機的氣動外形基本一個樣。

像運輸機都是四發,上單翼,美俄中的運輸機外形都有部分相似。


墨天工


主要原因是蘇-57(T-50)戰鬥機延續了蘇-27“側衛”的升力體氣動佈局。



蘇-57延續了已經過蘇-27驗證的升力體氣動佈局,該佈局當年由蘇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發明,特點是主翼和中央機身融合為一個扁平的中央升力體,縱向剖面為翼型。兩臺發動機以寬間距短艙的形式佈置在下方兩側在機腹形成一個“隧道”,該升力體產生的升力最多能佔總升力的20%。

升力體氣動佈局具有以下優點:內部空間大(使蘇-27具有龐大內油,蘇-57能在機身內置縱列彈艙),消除了傳統設計中機翼和機身之間的氣動干擾,降低了阻力,由於機身也能提供可觀升力因此提高了整機升阻比,有利於實現較高的機動性能。但該佈局也存在浸潤面積大,超音速飛行阻力大的缺點。



蘇-57由於是一種隱身戰鬥機,所以其機身採用菱形截面設計,全動垂尾外傾角度很大,再加上加萊特進氣道傾斜側壁,所以在整體視覺上就像被拍扁的蘇-27,這恰恰反映出兩者在設計思路上的一脈相承。

但這麼說還有些不夠全面,蘇-57從本質上說應該是蘇-30MKI三翼面氣動佈局的延續,其進氣口上方的前緣渦流控制器(LEVCON)或可動邊條的作用與小鴨翼相當,能在大迎角機動中控制脫體渦的強度和方向,有助於提高戰鬥機的大迎角飛行性能和機動性能。



有氣動專家分析,LEVCON+推力矢量尾噴管是實現蘇-57戰鬥機在機動性能上超過F-22的兩個關鍵設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蘇-57在莫斯科航展上的公開表演看,LEVCON能配合推力矢量尾噴管在機動中進行差動偏轉,完成令人眼花繚亂的過失速機動。


飛豬漲姿勢


從俄羅斯蘇-57(T-50)的研發歷程來看,離不開蘇霍伊公司在蘇-27戰機身上取得的各種經驗和科研成果。更為關鍵的是,在蘇-57(T-50)之前,前蘇聯當時更為倚重的米格公司,對於五代機的發展更為看中的其實米格公司提出的設計方案,無奈米格公司並不爭氣,最終米格公司前衛的S-37“金雕”設計方案下馬,採用了蘇霍伊公司相對保守的沿用蘇-27氣動外形的設計方案。在當時整個俄羅斯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可以說正是憑藉著蘇霍伊公司的不懈努力,俄羅斯的五代機才有了希望,所以無論從氣動外形還是設計理念上,我們都可以在蘇-57(T-50)身上看到蘇-27的影子,這是毫不奇怪的。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首先蘇-27這款跨時代的戰機自身足夠優秀,即便是放在今天,依然不得不驚歎上世紀前蘇聯設計師傑出的設計能力,如果不是電子設備上的短板,蘇-27絕對可以完虐美製的F-15系列戰機。正是出於蘇-27這個平臺巨大的優點和改進空間,我們看到從蘇-27衍生出大量各種型號的蘇系戰機,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圍繞蘇-27戰機研發的設計師團隊,可以說這也是蘇-57(T-50)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可以研發成功的技術基礎。

對於俄羅斯而言,由於五代機的設計由於受到經濟、科技以及製造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所以無法像F-22那樣追求全方位的隱身能力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由於蘇霍伊強大的設計能力,所以最終蘇霍伊公司立足俄羅斯自身需求以及自身的設計能力,選擇了相對更加成熟的蘇-27外形設計,這樣技術上風險更小,也更加穩妥,畢竟作為企業來說承擔不起研發設計失敗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