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年可轉化玉米300萬噸的中糧生物項目已開工建設

“鐵鏽地帶”,是國際上對困境中的老工業基地的稱謂。

長春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分子,也曾“鏽色”難掩。

但如今,長春經過多年特別是近兩年來的轉型升級探索和實踐,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強化資源環境倒逼機制,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為牽引,通過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發展,一批諸如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吉林省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吉林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等試點迅速成長,成為長春綠色發展的先行者,用其生動的“綠色轉型”實踐,為長春這座老工業城市擦掉“鏽跡”。

調整產業結構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長春必可成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車間正在加緊生產“外貿單”。“今年7月以來,我們接到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訂單,出口正成為我們的主要銷售渠道。”該公司辦公室主任趙曉明介紹說,下一步,他們將大力開拓歐盟市場,將更多“長春造”生物材料打入國際市場。

的確,以聚乳酸及其製品為主的生物材料,正成為“長春製造”又一張亮麗的名片——在長春長東北生物化工產業園,總投資75億元,年產15萬噸聚乳酸及其製品、60萬噸燃料乙醇等產品,年可轉化玉米300萬噸的中糧生物項目已經大規模開工建設,山東必可成、浙江海正、吉林恆鑫等生物材料及生物製品企業正在大規模開拓市場。

“中糧聚乳酸項目投產後,我們或可實現原材料就近採購、就近配套,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趙曉明對長春生物產業發展信心十足。

長春長東北生物化工產業園,正在成長為全國乃至全球集聚度最高、產業規模最大的聚乳酸及其製品生產基地。聚乳酸及其製品,是長春新材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生物及醫藥健康、光電信息、新能源汽車、大數據等6個產業,正是長春重點培育的六大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已提高到19%。

近年來,我市緊緊抓住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機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定向精準調控入手,用增量改造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

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數字長春、綠色製造等工程建設,我市加快淘汰一批高汙染、高排放的落後產能,建設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逐步形成低耗高效的生產方式。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長春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3028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4.56%;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為5.29立方米/萬元,同比下降9.78%;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升至84.25%。圍繞以生態建設引領鄉村振興,我市積極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認真做好秸稈禁燒、廁所革命、垃圾集中處理等工作,全面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的綠色化水平。

圍繞培育新興產業,我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生態旅遊、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白雪變白銀”,讓“冷”資源成為“熱”產業,為振興發展注入綠色動力。

圍繞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我市主動設置“綠色門檻”,始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紅線,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更具成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放在更具生態特質的綠色環保項目上,積極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綠色發展路徑。

堅持生態優先

築牢綠色發展底線

73天,91天,95天……今年8月以來,長春空氣質量優良持續天數不斷刷新新《空氣環境質量標準》實施以來長春空氣“優良”天數的歷史記錄。

這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開展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加快建設“美麗長春”的有力佐證。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未來5年,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的目標,將生態環保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更加健全——我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18個市直部門和15個縣(市)區、開發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統籌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努力構建全市“大生態、大環保”工作格局。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更加完善——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長春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明確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環境保護職責,構建起權責一致、齊抓共管的環境保護工作機制。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加快落實——截至2017年年末,我市已完成朝陽區等7個縣(市)區共125個行政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啟動了淨月、蓮花山國家生態文明縣區創建工作,創建省級生態鄉鎮3個、省級生態村15個、市級生態村79個;整改規範服務行業64家,拆除違法建築(構築物)53處,關停工業企業、規模養殖戶、違法放牧場和採砂(石)場97家。完成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劃定總面積607.9平方公里,約佔轄區總面積的3%。

同時,圍繞落實國家、省重大決策部署,我市先後出臺了《長春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長春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和“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一系列規定。

通過打出汙染防治“組合拳”,我市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責任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互促共贏的發展態勢。

長春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7年,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76.3%,比年度目標高出3.1個百分點;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較基準年(2013年)下降了39.5%;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較基準年(2013年)下降了37%。

引領綠色發展

開啟全面振興新時代

在長春,綠色產業正蓬勃發展——一批以鑫祥生活垃圾發電、華能長春生物質電廠、大成集團秸稈收儲運、吉林泉德秸稈綜合利用和生物質燃料等為代表的先進環保項目正在開啟長春經濟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新時代。

在長春,綠色生活正深入人心——軌道交通形成閉環,公交都市加快創建,數十支高校和社會環保志願者隊伍活躍在人們身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共同參與,人人瞭解環保、人人支持環保的良好氛圍日益濃厚。

我們期待長春經濟更綠色、生態更優良、人民更幸福的美好明天!

長春年可轉化玉米300萬噸的中糧生物項目已開工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