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润杨阆苑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邢夫人在大观园发现了绣春囊,派人送给了王夫人,王夫人命令王熙凤连夜抄检大观园。在抄检大观园时,因为是亲戚,王熙凤提出不抄检薛宝钗的住处,第二天一早就到稻香村向李纨辞行,当时恰好尤氏也在,当二人听到宝钗说辞时心”相视一笑,这"相视一笑”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这宝姑娘终于走了。《红楼梦》中,李纨与尤氏都是木石姻缘的支持者。无论从自身还是将来考虑,李纨做为一个寡妇,儿子又是未来荣国府第一顺位继承人,都不愿意有一个强势的妯娌。而薛宝钗,无论手段,城府,还是与王夫人的关系,都比林黛玉要强势,如果宝姑娘嫁给宝二爷,李纨也是鸭梨山大啊。尤氏呢,寒门出身,也不希望再遇到一个王熙凤式的女汉子妯娌。



二,宝钗说辞有漏洞。宝钗辞行,借口是这两天母亲身上不自在,两个得力仆女都因时症未起炕,她要出去伴着母亲夜里作伴儿。薛宝钗这话一听就漏洞百出,若行孝,初得病时怎么不去陪伴,抄捡大观园时被当成外人了,才想着避嫌要离开,可惜晚了。昨天虽收获颇丰,却没抄检出绣春囊,只有你这院子没抄捡,你走与不走,都有嫌疑,更何况为了薛宝钗行走方便,还为她开了"东南小角门子”。李纨与尤氏心知肚明,却不便说破,只好心照不宣的相视一笑。



三,这下遂了凤姐的愿了。凤姐一直坚定支持宝黛爱情,这次抄捡,让薛宝钗能够离开大观园,主动退出金玉良缘,也算遂了凤姐的心愿了,要知道,王熙凤能不能继续管理荣国府,最大的关键就是宝玉的爱人是谁,如果是薛宝钗,王夫人定要王熙凤定让位,如果是林黛玉,王熙凤还可以在这个位子上继续为所欲为。


萍风竹雨123


她们两个并不糊涂,她们知道宝钗这是为了避嫌,后文王夫人也知道宝钗是为了避嫌。而作者写宝钗搬出,正是要起到让大家表面都看得出是宝钗为避嫌而搬走。后来王夫人与凤姐谈论这事,王夫人说:“他这去必有原故,敢是有人得罪了他不成?”,凤姐说:“若说他出去于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个傻子;若只叫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们跟前,他最有尽让,又恐怕得罪了人,那是再不得有人恼他的。我想薛妹妹此去,想必为着前时搜检众丫头的东西的原故。他自然为信不及园里的人才搜检,他又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所以多了这个心,自己回避了。也是应该避嫌疑的。”。王夫人为此又专门找宝钗来问她为什么,宝钗早就准备了一二三一大篇的理由。其中第三个理由“东南小角门子她特别提到,是大有深意,我为自己撇清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抄检大观园是自绣春囊而起,而绣春囊是宝钗放的。

这个事件的结果,最终影响的是宝黛关系。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


窥梦红楼


《红楼梦》李纨和尤氏听说宝钗要搬出大观园,为什么没挽留,反而相视而笑?

  抄检大观园,王善保家的自任领队,和王熙凤等王夫人的心腹们一起,把包括林黛玉在内的众多大观园住户都检查了一遍,发生了很多的事情,就不一一回顾了,其间,蘅芜院没去,按王熙凤的说法是,亲戚当然不能查抄。

  薛宝钗是个聪明人,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到李纨那里去告辞。李纨是大观园里负责教导众多姑娘的,所以,薛宝钗先向她辞行。正巧尤氏也在。听得宝钗巴拉巴拉,说要回家去,李纨尤氏两人相视而笑。

  题主问为什么她们没挽留?其实她们怎么留?为什么要留?

  从大面上来说,荣国府管家的夫人是王夫人,当家的奶奶是王熙凤,李纨不过是代理一部分而已,她的权力并不大,宝钗向她辞行,是宝钗的为人,正如事后她向王夫人辞行一样,宝钗不过就是和她那么一说,李纨真要下死力留,那就是用力过猛了,大家都是聪明人,明白,别给点阳光就灿烂。宝钗马上就到王夫人处辞行,就是明证。就这样的,李纨以什么立场留宝钗呢?李纨没资格,尤氏就更没资格了。所以,她们不会留。

  何况,为什么要留呢?

  抄检大观园,阿猫阿狗都检查了一遍,唯独漏了宝钗,王熙凤此举是有何深意?尤氏也好,李纨也好,多少都透着明白。别说亲戚里道的,就是自家人,也都是外面讲着体面,内里的事情一团糟。查抄是争权夺利明朗化,这里既有荣府长房二房老一辈的矛盾,也有将来玉字辈的矛盾在,两人要是留宝钗,以后夹在其间,处境不妙,倒不如这样旁观着实在,看戏嘛,当然不能站在戏台上去。所以李纨也就轻飘飘地说了句等过一二天再回来,省得她落不是。尤氏则什么都没说。

  站在她们的立场上,实在不需要说什么。尤氏和王熙凤,没有利益纠纷时还好,但自从尤二死了之后,关系就不那么好了,只剩下表面和气,李纨和王熙凤,利益纠纷一直存在,虽然李纨管不了家不应该怪王熙凤,其实是王夫人的事,可李纨不能拿王夫人怎么样,她能用道德标兵的身份,大嫂子的身份损损她,现在宝钗离开大观园,王夫人要责怪的第一个人,肯定就是王熙凤了,王熙凤出丑,尤氏李纨两人,都是乐见其成的。何况对于李纨来说,走了个宝钗,她的胜算还大些呢。

  思来想去后,她们对宝钗的离去,态度就是不必留,也不想留,任尔东西南北风。(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否则会曲解本意,所以要对照原文前后意思来判断。

原文: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怎么一个人忽然走进来,别的姊妹都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陪着老人家夜里作伴。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呢。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看着李纨笑。一时尤氏盥洗已毕,大家吃面茶。李纨因笑着向宝钗道:“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瞧。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且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也是人之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尤氏道:“可是,史大妹妹往那里去了?”宝钗道:“我才打发他们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

1、宝钗已知抄检一事,未抄蘅芜苑是因自家被视为外客,园内生出是非,外人自然要避让一下,借口出去避嫌乃人之常理。时值李纨、探春临时管事,通报一下是正理。

2、李纨、尤氏皆精明之人,自然了解宝钗本性脾气与处事套路,宝钗言罢,二人已尽晓本意,看透不语,不免相视一笑。作者实写日常画面,活灵活现。

3、不留宝钗,倒尽显李纨处事不落客套、明理之处,人家都那么言辞恳切委婉了,何必强作挽留之意,主随客便倒觉着自在,所以李纨有了随后一番说辞。

4、最爱曹公这等笔墨,场景构架全无,三言两语却勾勒出你脑海的那幅画面,而且人物全是动态的,情绪、语气、互动都恰如其分,真是好看。

5、最恨说绣春囊是宝钗故意所留之人,曹公已明指绣春囊出处:司棋与潘又安私会之假山附近。想宝钗虽世故心计,却也大家闺秀、博学气傲、慧心秀表,怎能如此不堪?真是唐突宝卿了。

拿着文学作品“破案”的人不在少数,不客观分析、不考虑情理、不正解逻辑,你“揭”得什么秘?公开的什么“真相”?毫无底线的炒作吸睛,就为了点阅读量,毁尽三观还乐此不彼,该杀!



莫染余生


王夫人,王熙凤在贾府权力正盛,贾府是贾家人,行威权的不是贾家人,是贾家媳妇王家人,并且因为持家理事权势大又有娘家过硬后台,在家族人脉上,王氏姑侄占上风并拉笼一些人,把利益向自己靠拢。李纨作为王夫人儿媳也不风光,人前显威,婆媳关系其实平常。尤氏作为东府媳妇,出身地位不高,尤二姐之事也受过王熙的气,并且尤二姐被弄死,早结成仇。所以尤氏与李纨从内心不与王氏姑侄交厚融洽。

薛宝钗又是王氏姑侄亲戚,宝钗家住贾府,自己在大观园,平日在贾家四处走动,比贾家媳妇姑娘还勤。宝钗之心人皆共知。王夫人抄园子,王熙凤未查宝钗,把她当成局外人。王氏内部亲戚之间为利益也在相互绞杀,宝钗被当成局外人未被查而自觉自己住在那多余,不受欢迎,再住下去自讨没趣,因而走了。

在贾府人际关系中,王氏显盛是地位不如她们姑侄的李纨尤氏一类人的压力。相处中不会没有张扬一方,而李纨尤氏不是这种人,被人撵压。对于后又来一薛家,人势渐增。宝钗对别人心里上不会不产生影响,一住几年不走,对贾家与薛家声誉有影响。自家儿子渐大,妹家女儿也大,袭人之语点醒王夫人抄园子是有目的的,王熙凤很会领略王夫人意图,不查薛宝钗,薛家之心,宝钗之意,宝玉婚姻,在经过考查后,宝钗不是最佳人选。

所以李纨尤氏闻言并未挽留而是相视而笑,笑宝钗为掩尴尬自找托词,也看出李纨尤氏不看好宝钗。

宝钗搬出大观园这件事,体现家庭人际关系与矛盾,在庞大的家族体系,各种身份,不同人之间的矛盾,体现出外部危机与内部矛盾相关。在外来凶险来时,内部不同阶层,同阶层为利益而自相残杀。百年之虫,死而不僵,各阶层矛盾与利益都相连,千丝万缕的关系藕断丝连,错综复杂。



清风吟诗词


个人认为,萍风竹雨的回答非常牵强附会。

在贾府这个复杂的小社会里,从来没有什么固定的"派别"。比如“亲钗派"还是“亲黛派"诸如此类。甚至于贾母本人也并未明确择定黛玉,从见到薛宝琴后贾母就动了心即可知,只是因为宝琴已许配梅翰林家才作罢。

经年复杂的斗争经验,使每个人都小心翼翼,不敢明确表明对别人的真实态度,大家都是审时度势,或随波逐流地混一天算一天,或疯狂为自己敛财而已。



抄捡大观园的第二天,宝钗来辞别,要搬出去。宝钗认为,不必告诉贾母和王夫人,只和李纨打个招呼即可。 这时候,李纨对着尤氏笑,只是一种正常反应。因为她不知如何答复宝钗,这一笑,表达的是无奈和尴尬。 家里出了这等丑事,连亲戚也待不住。偏偏这亲戚又是王夫人的亲侄女,宝二奶奶的候选人。不让走自然不妥,让走,又不知事后怎么跟王夫人解释。 因此,李纨这一笑,也有向尤氏求助的意思。

尤氏此时也只是望着李纨笑,这里面除了和李纨一样表达无奈之外。还因为尤氏刚从惜春那里受了气有关。 尤氏找惜春是为了给入画说情,没想到惜春说了一堆不近情理之话,将尤氏噎在那里。从惜春那碰了壁回到李纨那串门时,尤氏其实已经恍恍惚惚、无精打采了。

尤氏 应该是想起宁国府本来就是那个光景,荣府又开始自己人收拾自己人,内心已经生出无限地晦暗和绝望。李纨丫鬟伺候她洗脸时,她讽刺贾府只顾表面虚礼,内里却已经“没有做不出的事来"。 因此,尤氏这一笑,除无奈之外,比李纨更透着寒冷。似乎是冷笑着对李纨说:看吧,迟早都是这个下场。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说宝钗敦厚大度,不会说刻薄话。其实,宝钗说起刻薄话来可是能甩黛玉几条街了。 李纨表达了让宝钗回去后尽早回来,否则王夫人会责备自己,怕落不是。 此时,不会说刻薄话的宝钗却笑道:“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 这句话非常狠,虽然此处没有描写,都能感受到李纨脸上那僵住的笑容,大写的尴尬。


凇雾


这二人的笑,意味深长,有着几分八卦的趣味,有着几分看透世情的超然,也有几分吃瓜群众的悠哉悠哉。

尤氏李纨都属于胆小怕事的类型,关于抄检大观园的事她们心知肚明,而薛宝钗出走的前因后果她们也了然于心。薛宝钗为避嫌疑来和李纨等请辞,恰恰尤氏也在。

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因问: “怎么一个人忽然走来,别的姊妹都怎么不见?”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俩人的会心一笑,意味深长。薛宝钗精心组织的请辞情由刚一出口,李纨尤氏竟然已然秒懂了,然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潜台词大概意思就是:矮油喂!你懂我的意思?!哦懂!懂!!

婚后的女人们,哪怕是寡妇李纨!都是久经人情世故,深谙是非八卦的老司机。虽然和凤姐儿黑带九段相形见拙,但这些锔了嘴的葫芦们,经验、阅历、心机、嘴炮等一样也不少。一个赶热灶刚刚来,一个病中睡死过去,但宝钗的话还没说完她们已然门儿清,知道宝钗的话是托词,所以并不心急于探问薛姨妈病情,也没有十分刻意去挽留,而是徐徐缓缓进一步寒暄。

看透不拆穿,我就静静看着你看你装看你演,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


那小子曰


李纨相视一笑的原因,要说没有原因,也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可能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没肝没肺型。这种情形,完全就是一种局外人的情形。搬出去也好,不搬出去也好,与我不相干。也不是我的大观园,挽留不挽留,也与我不相干。似这种人畜无害的情形,我估计,大多人不会认同。

第二种情形:心善性。可以做宝钗自说原因的理解,为避嫌疑。因为园子里人多,复杂,良莠不齐,贤愚混杂,又出了“绣春囊”的事情,事关里面贾府姑娘们的名声,连带着毫无疑问,事关贾府大家的名声,这是自家抄捡大观园的关键原因。因为薛宝钗是亲戚,免遭抄捡,毕竟是一个警醒,稍稍懂事的人,就应该主动避免嫌疑,何况薛宝钗那样一个明事理的人呢?既然你要搬出去,就搬出去好了。但是,作为心地善良的人,面子上都不挽留一下,好像过不去。那么,李纨和尤氏不去挽留,就好像有了一点看热闹、看人出洋相的味道。既如此,那么,这第二种情形的理由,似乎也站不住脚了。

第三种情形,是关键的,明争暗斗的结果。三个女热一台戏,我们暂且不说女人之间的小事,小争斗,我们着眼于贾府里的大事情,大争斗,我们就清楚了。

荣国府这一支到了贾赦贾政这一代,贾赦为嫡长子,贾政为次子,管家的应该是贾赦的夫人邢夫人,而实际上,贾赦不受贾母待见,此中什么原因,也是一篇深奥的文章,我们暂且不说,只看结果。王夫人因为年龄原因,竟然把管家的权力,交给了王熙凤。王熙凤是贾赦的儿媳妇。这个管家的权力,要说王夫人因为年龄和体力不支的原因,要移交,也只能按照程序移交给李纨。因为李纨的王夫人的嫡长子贾珠的遗孀。李纨曾经在王熙凤病了的时候,与同贾探春也管过家,管过大观园,兴利除弊,不是没有能力的,却是不受王夫人的待见,没有将管家的大权交给她。

那么,问题就来了,实际上,这些不合规矩和程序的权力交接,就是一个王氏家族在贾府里的专权。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内侄女儿,薛宝钗是王夫人的亲姨侄女儿。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叫邢夫人看不惯,引起了与王熙凤的婆媳不和。“绣春囊”就是在大观园里发现的,由傻大姐捡着了,邢夫人把证据拿了去,由此挑起事端,由了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监督着抄捡大观园。

而尤氏,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起,同王熙凤就有了一些隔阂,以后,又有许多的事情,有了矛盾,因此,同李纨很容易在思想和感情上相通,成为反王氏的阵线成员。因此,对于王氏家族成员的薛宝钗自行搬出大观园,基本上就是抱着一个幸灾乐祸的态度,所谓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赶走她都来不及呢,哪里还去假惺惺的挽留?就这一点而言,可见她们之间隔阂,或者积怨已经不少小了,连面子上的礼节也不顾了。


从心若愚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中。

王熙凤奉王夫人的命令,抄检大观园。唯有薛宝钗的蘅芜苑没有抄检。王熙凤明摆着把薛宝钗不当家人看待,而且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傻大姐在园内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而抄检的结果,并没有查到类似于绣春囊的淫秽色情的东西。薛宝钗那里没有抄检,谁知道她那里有没有绣春囊之类的物件呢?得知这情况的薛宝钗,为了避嫌,第二天就离开了大观园。在人家园内住了这么久,最起码要跟人家打声招呼吧。薛宝钗就到李纨那里,正好尤氏也在。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薛宝钗离开大观园真正的目的不说,而是撒一个弥天大谎。结果李纨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薛宝钗离开大观园,来跟主人打招呼,人家竟然连虚情假意的面子话都没有,一点情面都没有给薛宝钗,还相视而笑。这让薛宝钗情以何堪?李纨和尤氏为何相视而笑?

一,你薛宝钗早该离开了;二,你薛宝钗离开就离开吧,还要为自己找个好理由,好像有谁怕你离开大观园似的;三,我们巴不得你早点离开,今天终于离开了,庆幸得相视而笑。

薛宝钗面对两人相视而笑,应该是老羞成怒的。但人家不搭理,你有什么办法?

李纨自顾自忙完自己的事,才笑着说道:“……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

这个时候,薛宝钗有了发泄的缺口了。“只见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们跟我没有亲戚情分了,留都不留我,还笑我,把我当贼看吗!



独立21056880


我觉得没有太深的意思,不过是姐妹姑嫂间的默契罢了:

第一,她俩对抄检大观园的不赞同,只是不敢说出口,只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第二,她们笑的意思应该是:“看怎么样?宝钗都看出来不对,把亲戚得罪了吧。”

第三,对宝钗冰雪聪明的认可,那么小就什么都能看透。

我只能这样理解,至于再深的深意就听听别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