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哪些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成为了明星武器?

用户5547733492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按照他李云龙说的:“能拔脓的他就是好膏药!”。

咱八路军手里的家伙式真不咋滴,转头瞅瞅小鬼子那一身装备,风勺子一样的大脑瓜扣的那顶钢盔,肩膀上抗的比小鬼子自己个都高的三八大盖,腰里插的那比香瓜都小两圈的手榴弹,屁股后边挂着那撸子,一股咸鱼味的大脚丫套的那小靴子,还有那身皮,扒下来搁被服厂漂白一下,这就上好的布料啊!

就这么一身东西,那都是好东西,就等咱弄死他,然后扒下来,整自己个身上用。所以您要问抗日用的日制明星武器,那实在是太多了。

刚才咱说的是小件的物件,咱说说大件的物件,比方说九二式步兵炮,怼一发小鬼子那炮楼分分钟钟就得完蛋,还有那可以随时随地架设玩抛炸弹的掷弹筒,这玩意要是使唤好了,那炮弹能直接从鬼子的炮楼那窟窿眼冲进去玩个中心开花。

咱的武器

说实话那个时候,咱啥都缺,但架不住咱大华夏脑瓜子转的溜快。

举几个例子,大家伙先瞅瞅。当年反扫荡的时候,小鬼子在附近整了一炮楼。这瘪犊子没事,天天出来抗着他的破膏药旗来扫荡。这也巧了咱八路军的地方武装恰巧就在这块活动,对这帮瘪犊子那叫个烦。

这不就决定要搞掉炮楼。话说咱八路军的手里攻坚武器都少的可怜,你就别说地方武装了,这咋整?

平推?这打的是爽快,但这得死不老少人,大家伙一合计,咱不行整一门大炮出来。

这要是一般人,一准会说:“你快拉倒吧!大炮这物件是说整就能整出来的?”

别介,刚刚咱不是说了,咱大华夏的脑瓜子转的快不是,就用现有的材料,整出了一门木头大炮。

先整一颗大松树或者大榆树,剁成几节,把中间掏空了,然后用八号铁丝栓死了,炮筒子有了,那炮弹呢?简单,把那手榴弹三五个困成一个,把弦拉出来,炮筒子里边怼上一堆劣质的黑火药。

点了火赶快跑,谁知道这东西牢不牢靠,你还别说,一炮打出去,最远能飞出去三百米的距离。这一家伙出去把小鬼子给整懵了,炮楼它也不要了,撅起屁股跑了,加上那会小鬼子兵力不够,胳膊腿伸不长,那炮楼慢慢的也就荒废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说了:“真有这事?”

真真的,不知道大家伙听过没有,木炮打宾州,这可是当年赵尚志东北那嘎达抗日游击队的经典战例。所以木炮打炮楼这当然是小问题喽!

还有那鞭炮点火搁铁桶里放。小鬼子那翻译,连滚带爬的:“太君!太君!快跑!八路军有机枪!咱全的完蛋!”

还有那地雷威力不够,整生化地雷,塞上各种各样的中草药,炸不死你,毒死你。更过分的,还有把大粪塞到地雷里,被炸伤的小鬼子糊上一了,基本就是完蛋的结局。

把那山炮大个的炮弹改装成反坦克地雷,这一拉弦,小鬼子那薄皮小坦克分分钟钟就被整上了天,一家伙就能让这帮瘪犊子飞到他那八岐大蛇老祖宗的怀里去。

还有把曲射炮改成平射炮,一炮就能把小鬼子的坦克炸飞了,但缺点是这玩意操作起来太危险。

还有那铁匠纯手工打造的,只能整一发子弹的撅把子,模样想盒子炮,但这玩意粗糙的都到了极致,基本上打完一枪,您也别想着装子弹,扔出去砸小鬼子,跟着提着俩拳头往死里锤小鬼子这就对了,锤不死他,掐死他。

话说有把老古董都比这撅把子强,啥弗朗机,啥青铜炮,还有俺最喜欢的那枪管比大腰子还要粗的刘易斯机枪。对了还有那阎锡山造的九斤重的大个手榴弹,按照一般人理解这东西应该是扔出去的,但九斤重啊,这还没扔的出去,就砸脚面上了。结果人家不是扔的,是蹲山头上往下滚的,这就是典型的威力不够,咱重量来凑,这一爆炸整个就是一山炮的威力,多滚几个这就是地动山摇啊!

当然咱有好东西,谁愿意用这些个土枪土炮的,只要能整死这帮子瘪犊子的,那都算明星武器。

明星武器

你比方说,那老是在屏幕上出现的九二式步兵炮,这东西整体重量是四百来斤,拆卸下来整几个人也能搬的走,适用于各种复杂地形,维护也简单。这东西好是好,但缴获起来难度太大,即使有缴获,但这炮弹的来源也是问题。

还有那掷弹筒,个小还轻便,整体重量也就不到两斤,射程三百米,只要弹药管够,每分钟整三十发都没有问题,威力比手雷大,比火箭筒小。

因为这东西,小鬼子装备的也多,咱也有机会缴获。整了不老少,后来感觉这东西确实不错,咱也仿制了不少,毕竟这东西的原理很简单。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觉得掷弹筒、迫击炮和92式步兵炮这些可伴随步兵作战的轻型重火力的日制武器在我军手里成为了明星武器。尤其在解放战争以后的抗美援朝中,中国军队的轻步兵部队的高机动穿插和野战、近战打的所谓的联合国军溃不成军,而上述的这些日制武器则为深入后方缺乏重火力的我志愿军部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火力掩护,加上战术使用得到,这些看似落后的武器给了美军以很大的杀伤。


由于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和远程火力打击能力,所以我军基本不在空地和大路上行动,一般都在山区和树林中机动,加之为了追赶坐着汽车、坦克的联合国军,部队经常要做急行军,所以单靠人力和畜力根本不可能携带重型的火炮,即使是步兵炮也难以及时很近一线部队作战,这时候简单轻便但又有不俗火力的掷弹筒、迫击炮和92步兵炮(比一般步兵炮轻多了)便得到了广大官兵的喜爱,虽然它们的火力可能差了点,可是相比于只有手榴弹的我志愿军战士,这些火力弥足珍贵。


这种武器基本是在牺牲了射程和威力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武器的重量使其便于步兵携带,在常规的地面攻防战中,这种武器作用非常有限,因为往往你还不能够着对方的情况下,对方的长射程武器就已经开始展开射击,极易被压制。但是这种武器劣势被我军擅长的穿插战术的优势所弥补,由于我军一般选择在夜间对敌方薄弱防线处做突破并做纵深穿插,而且要可能的深入敌方的后方,这样我军同敌军绝大部队的战斗都是近距离的遭遇战,这种战斗急促而短暂,这时我们的这些轻型武器就发挥了作用,它们只需要很短的准备时间或者不需要准备时间(掷弹筒)就可以立刻展开射击,而敌军的重武器则往往需要电话呼叫,等到敌军开始火力打击时,战斗往往已经结束。这也是为何一到夜间,联合国军就害怕的不行,往往一遭我军进攻就随即撤退,不敢夜战。


单就轻步兵而言,中国军队称第一没人敢称第二!


战略论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首流传已久的游击队之歌生动描写了当时敌后战场我军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通过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然后用于发展自己的力量,再反过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历史!在14年抗战中,有不少我军缴获的日制武器在我军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明星武器!我这里简单介绍两种名字比较难听的给大家一乐!


二战最烂的轻机枪—歪把子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1922年定型的一款机枪,因为枪托为了方便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因此在中国得名“歪把子”,这把枪由于可靠性和设计持续性太差,一直不被日本人所待见,但是在抗战中,我军在敌后战场缴获了数量不少的歪把子机枪,这款机枪虽然性能不佳,但是也有效弥补了我军步兵班火力不足的缺点,终于有了一把可用的自动设计武器用于火力压制,这在当时来说无异于神器,但是后期随着捷克式轻机枪的普及,正规部队开始淘汰歪把子,逐步被下放到游击队、地方武装、民兵手中使用,但是最后全部退出也是在朝鲜战争以后我军大规模换装和武器制式化建设。


自杀都不一定成功的手枪—王八盒子

南部十四式手枪 ,因为旧时中国普遍将用套子装起来的手枪叫做盒子枪,而这把手枪的皮套子远远望去神似王八,又可以用来表达对日本鬼子的憎恨,因此得名王八盒子,在西方,因为撞脸德国鲁格手枪,被美军称为东方鲁格,日本因为装逼,取名日本勃朗宁。。。

这把枪在刚出来时,因为做工精美,一般是将官专用,后期随着大规模的生产,到了二战,被广泛的配发到了基层部队。由于不配发伪军,这把枪几乎就是鬼子的名片,哪里有日军,哪里有就有王八盒子,但是这把枪性能极差,威力小到木板都打不穿,还是不是卡壳罢工,是一种号称自杀都可能失败的武器,这就不难理解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剖腹了。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人缴获了这种手枪基本上就是扔,而我军在缴获以后,正规部队也瞧不上,基本上都是发放给游击队和民兵使用,因为这就是一个放大版的弹弓啊!



军武吐槽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之前,日本曾经对中国大量销售武器,所以抗战爆发后,国军有大量日式装备。

从三八式步枪到阎锡山的日式山炮,甚至日本的轻型巡洋舰,还有日式飞机。

不过,堪称国军明星武器的,恐怕就是它了。

国军的仿制和使用

国民政府早在1934年,就开始仿制日本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最初制造的掷弹筒性能很一般,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只是培养了一批相关的技术人员。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国军在早期的华北争夺战和淞沪南京会战中,见识到了日军掷弹筒的厉害,又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

国民政府进行仔细研究以后,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还是以牙还牙。

国军方面有仿制大正十年的技术底子和一整套设备,很快在1938年仿制了出一款新式掷弹筒,它是大正十年式为基础改进品,命名为民国二十七年式。

它的主要性能和日本大正十年大体相当,和日军主要装备的八九式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区别在于民国二十七年式采用滑膛式精度较差,它的射程也只有250米。虽然比大正十年式要远100米,但远不及八九式的600米射程。

不仿制性能更为优秀的八九式,并不是国军不想仿制,而是自身的技术力量不够。

整个抗战期间,国军生产了4万多具掷弹筒,还有多达150万枚的榴弹(平均每门三十多枚榴弹)。该掷弹筒技术比较落后,仍然弥补了国军在火炮上面的严重不足,深受国军基层士兵的喜爱。

--------------------国军大量仿造掷弹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和日军的火力差距。不过,火力最强的中国驻印军却拒绝使用掷弹筒,而是使用美制60毫米迫击炮。实战中,60毫米迫击炮虽比掷弹筒重很多倍,性能却优秀太多。总体来说,掷弹筒是一种技术含量不高的简单武器,60毫米迫击炮则是性能优秀的技术性武器。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

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

日军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多人)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

彭老总下令129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冈崎大队,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2天的强攻,并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 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 击毙,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

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严重的伤亡。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

战后八路军高层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

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

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

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

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

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

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

-------使用掷弹筒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掷弹筒经过改良,性能几乎和日军的一样。不过,日军掷弹筒数量显然更多,八路军还是占不到上风。

日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20多发,造成敌人密集杀伤。

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非常严重,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35%。

无可奈何之下,八路军高层于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

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

八路军方面称它为五零小炮。

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

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说说原料

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

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钢轨。

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日军因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报复性扫荡和屠杀。

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

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

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

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 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

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八路军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

1941年就生产了4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

再说说加工技术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

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设计人员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

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

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一个系列产品。

从1941年处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2500具、炮弹20万发,装备近30个团。其中129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

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2万发。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 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鼎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

----------------掷弹筒被淘汰几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没有精确的瞄准设备,基本依靠掷弹筒手的感觉和经验。即便掷弹筒手再厉害,发射时候只要手一晃动,肯定无法击中目标。相比起来,60毫米迫击炮才更实用。我军直到中越战争,都还在使用60毫米迫击炮!


萨沙


我们最常听到的缴获的敌方武器,就是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但是事实上它们写的这么好用吗?

三八大盖又叫三八式步枪,是是日本陆军在日俄战争后采用的制式武器,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日本军队最常用,最基本的枪支日本人是很少用冲锋枪的,他们觉得单发栓动步枪只要瞄准了百发百中,冲锋枪全靠高速击发,一阵猛突突,根本就是凭借感觉和运气,加上日本生产武器,都是以通用节约为主要研制标准。



三八大盖是二战中步枪最长的,比小日本子高一头还多,当然,他们天生就矮,我军缴获的三八大盖是抗战中非常普遍使用的武器,三八大盖射程远,精度高,容易训练新兵,白刃战也占优势,最重要的是我国的后勤补给跟不上,生产的其它口径步枪,子弹难以供给,用日本的三八大盖,可以顺便缴获子弹,结局装备不足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歪把子机枪,这东西听起来不错,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但它就是个娇滴滴的大小姐,对于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东北地区严寒,必须要为机件和枪弹涂油来保持可靠性,在太平洋战场上,又因为又热又潮湿,根本开不了枪,它必须是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情况下小心保养才能正常使用,所以我正规军基本不用,只有一些游击队和地方武装会用到,更不用提什么明星武器了。日本研制武器的第一要素就是节约,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得歪把子性能不理想。



92式步兵炮,对于当时机械化程度低的我国来说,简直就是完美武器,结构简单易操作,维修也相对容易,而且在任何复杂地形下,它都可以灵活使用,可以支援任何步兵所需要的火力支援,所以日军走到哪,打什么仗都带着他们。早期我军缴获了92步兵炮,但是不太会用,弹药又不足,所以用完就地毁了,没什么战果。

到了抗战胜利后,他们才算被派上用场,苏联红军缴获了大量92式步兵炮,一部分转给了东北军,后来成为我军非常重要的支援火力,为此后几年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风云一点通


题记:八月一日,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一周年!

1942年初夏,粟裕将军在苏北地区的老对手,日寇独立第12混成旅团长南部襄吉苦于兵力不足,开始用“机动清乡”的战法对付新四军一师,“战神”的对策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开敌人机动部队主力转而“拔点”。是年6月3日,实在不堪骚扰的日军警备队终于被诱出据点,200多日伪军在斜桥战斗中被新四军第三旅第7团严昌荣部包围全歼,当场缴获九二式步兵炮一门,掷弹筒两具,三八大盖一堆。



这个南部襄吉少将就是在1941年的泰州战斗中,割下抗日将军陈中柱(黄埔六期)头颅的那个日酋,当时还是个大佐联队长,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方式不同,新四军的来无影去无踪让日军非常头疼,并且按照日军军律,丢失重武器是要受处分的,于是南部腆着脸亲自写信给新四军,以要求领回尸体的名义“顺便”提出请求,希望归还这门九二式步兵炮(两具掷弹筒没好意思提),还炮的VIP待遇是:“而后贵我两军和睦共处”。

粟裕和严团长等干部哭笑不得,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尸体倒可以送还,步兵炮那可是没门,于是回信挪谕一番。南部恼羞成怒,亲率一个大队的日军和一个团的伪军直接来抢,然而新四军早已料到日军会来报复提前转移了,日军在所经村镇的墙壁上刷标语隔空喊话:“新四军还我炮来,两具掷弹筒不要了”。有时候日本人的二杆子精神挺可乐的,老七团用“蘑菇战”带着日军兜了七天,南部终于精疲力尽收兵回营,连炮影都没见着。



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与九二式重机枪都定型于1932年,是日本旧历的“神武2592年”,遂有此制式称号。这是一款专为侵略中国而设计的平曲两用的步兵炮,适用于攻击坚固工事、轻重机枪火力点、轻型装甲车辆等,比国民党军队装备的德式战防炮增加了曲射功能,70毫米口径,重量仅有216公斤,最大射程却可达2800米,可发射高爆榴弹、穿甲弹和烟幕弹等,是侵华日军战场表现较好的一款火炮。

由于该炮最低配置到步兵大队级,所以又称“大队炮”,标准的步兵大队编制有步兵炮小队,称“大队炮小队”,装备步兵炮两门。



(日军步兵炮炮手)

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里,李大本事用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和1发炮弹,就逼降了整个据点的伪军,那是演绎,但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战场上这可是真事。由于我军缺乏直瞄火炮,日伪军经常以碉堡和炮楼为依托负隅顽抗,而九二式步兵炮正是“碉堡杀手”,尤其是抵近射击,一炮一个准,碉堡和炮楼就成了日伪军的活棺材,也难怪日军对丢失一门炮反应如此强烈。

1941年初,八路军山东军区的部队在潘溪渡伏击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一门九二式步兵炮,日军随即出动重兵意图抢回,自然也是铩羽而归。

(永不磨灭的番号剧照)

而九二式步兵炮一旦落入我军手中,那就是妥妥的“明星武器”,山东八路军后来甚至不用开炮,只要把那门九二式步兵炮摆出来,有些据点里的伪军就举旗投降,而且日伪军判断是否八路军或新四军主力部队的重要依据,就是有没有炮兵。

1942年8月9日,新四军七团夜袭石港,用九二式步兵炮轰击大型碉堡,配合火攻等战术,仅用一个半小时即解决战斗,全歼汪伪军一个团,缴获轻重机枪7挺,长短枪300余支,最拉风的是老七团居然无一伤亡,这个战例,一方面证明伪军的战斗力真是渣渣,一方面说明直射步兵炮对付据点的威力,而在之前,新四军需要付出较大伤亡,也未必啃得动大量伪军据守的碉堡。



(延安炮校操炮训练)

制约这款“明星武器”持续发挥威力的是炮弹问题,由于我军尚无制造步兵炮炮弹的能力,一旦缴获的炮弹打光之后,火炮就成了没有用武之地的累赘,一般只好就地掩藏;华北八路军则将数门缴获之九二式步兵炮千里迢迢送回延安,成为延安炮校的教学器材。

王近山将军在顺手牵羊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的“韩略村战斗”之前,所部第16团领受的任务就是回援延安,顺便护送几门九二式步兵炮。



这种困难直到日本投降后我军挺进东北才得以缓解,出关部队搜寻到不少日军遗弃或埋藏的九二式步兵炮和炮弹,东北军工业的发展也使制造该型号炮弹成为可能,因此东北野战军装备了相当数量的该型火炮,在伴随步兵进行城市攻坚战斗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电影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中,东野炮兵分队将九二式步兵炮拆解成10个部分直接人扛上楼,痛击敌人机枪火力点的桥段是非常专业的,我军甚至一直把它扛到了朝鲜战场。

如今,新四军一师三旅7团缴获的那门九二步炮,静静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东大厅里。

(军事博物馆陈列的九二步炮)


度度狼gg


抗日战争时期的装备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中日两国武装力量的装备水准不可同日而语,而中国各派系抗日武装的装备水准又存在极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抗战态度、训练水平、战术水准也有不同,各派抗日武装缴获日制武器的情况也不一样。相对而言,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抗日武装在作战中缴获日制武器比例较高,而由于武器短缺,这些被缴获的武器发挥的作用也更为显著。总体来说,在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抗日武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缴获日制武器如下:

三八式步枪。有坂三八式步枪是二战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步枪之一,在抗日战场上,该枪也是各派别使用最广泛的武器。相比于中国生产的“汉阳造”,三八式步枪由于使用尖头弹而存速性能更好、弹道更加平直,因此射程更远、精度更高。而三八式步枪的卡宾型四四式骑枪,由于长度较短,更适合骑兵使用。相较于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抗日武装此前使用的各种杂类步枪,三八式步枪不但性能更好,而且由于缴获量较大,甚至成为一种“制式装备”。除直接装备我军部队外,三八式步枪还成为我军军工设计制造步枪的重要参考,这也为推进我军装备制式化、正规化做出了特殊贡献。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军队标准的步兵分队支援火力,由于握把偏向一侧而被俗称为“歪把子”。该枪的另一个特殊设计是不采用弹匣或弹链,而是直接用三八式步枪的弹夹通过供弹口压弹。自然而然,这种设计很容易漏入沙尘导致故障。我军指战员对于十一式轻机枪普遍口碑不佳,认为该枪相比于抗日战场上另一种大规模使用的轻机枪ZB-26来说重量过大、使用不便、故障率偏高。但在极度缺乏支援火力的前提下,对于我军来说,缴获的十一式轻机枪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武器。

九二式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是二战前后日军的主力重机枪型号。该枪事实上是法国“哈奇开斯”机枪的日本版,由于重量过大(空枪加枪架的总重达到55千克,堪称二战期间最重的重机枪)、故障率偏高、火力持续性较差(使用弹容量较小的弹板供弹,因此需要专门配置副射手反复装填),因此事实上并不是理想的支援火力。即便如此,对于重火力严重匮乏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九二式重机枪仍然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支援火力装备。

南部十四式手枪。南部十四式手枪大概是二战期间口碑最差的手枪,这种被我国军民称为“王八盒子”(这一绰号的来源在于南部十四式的皮质枪套看起来形状很像甲鱼的壳)的手枪故障率奇高、人机功效差、而且容易走火,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该枪使用的8毫米手枪弹动能太差、难以形成有效杀伤。基于上述原因,南部十四式被讥讽为“用来自杀都不会成功的手枪”。即便如此,在抗战期间,我军缴获的南部十四式仍然发挥了一定作用。对于战斗在一线的指战员来说,南部十四式自然用处不大。但对于在敌后活动的武工队等工作队的人员,南部十四式便于携带和使用、弹药也比较方便补充,因此仍然算是不错的防身武器。

50毫米掷弹筒。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大量使用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这种武器重量很轻、能够对300米距离内的目标形成有效面杀伤,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步兵分队支援武器。自然而然,我军在吃够了这种武器的苦头的同时,也不可能对其优点视而不见。除直接将缴获的掷弹筒装备部队外,我军军工人员还对成功仿制了这种武器,并对其进行了一些适合我军实际的改良。由于我军兵工厂缺乏加工设备,我军仿制的掷弹筒将线膛改为滑膛、并增长了炮管,同样获得了不错的杀伤效果。而在抗战末期,我军通过为掷弹筒增加两脚架、改进瞄准具、增加装药量,实现了类似60毫米迫击炮的杀伤效果,成为我军手中的一柄利器。

九一式手榴弹。提到掷弹筒,就不能不说说它的“搭档”九一式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不仅可以由单兵投掷,而且可以作为掷弹筒的弹药使用(但在使用掷弹筒发射时,由于难以实现气密,因此比掷弹筒的标准弹药射程短)。九一式手榴弹在使用上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是投掷前需要“磕一下”,这是因为该手榴弹采用了撞击触发引信。九一式手榴弹的显著缺点是其引信延迟时间长达7秒、在投掷后容易被敌方躲避或回掷,但相比于我军装备的“边区造”木柄手榴弹,九一式手榴弹破片均匀、哑弹率低、杀伤效果更好,同时也较为轻便,因此也受到了我军指战员的喜爱。

九二式步兵炮。九二式步兵炮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武器,这种火炮最大射程不到3公里、杀伤力也比较小,但全高不超过60厘米、重量仅仅略超过200千克,分解运输非常方便。该炮设计的本意是为机械化率较低的日军提供一种轻便的步兵支援火力,但由于设计上的轻便性,对于既无机动车辆、也缺乏大型牲畜的我军也非常实用。抗战期间,我军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并不算多,但考虑到当时我军除迫击炮外几乎没有炮兵可言,九二式步兵炮仍然成为了指战员们的“心肝宝贝”。

除了在打击日寇方面活跃以外,九二式步兵炮还为我军培养了极为宝贵的炮兵技术人才,成为日后我军炮兵发展壮大的“火种”。



军机图


二战时期,在残酷的太平洋夺岛战中,在国内战场许多战役中完胜的日军,却遭到了美军的沉重打击,原因是美海军陆战队撇开炮兵,步兵手中的枪械自动化程度要远超日军。

(38式单发栓动步枪)

M1卡宾枪、M1冲锋枪、M1加蓝德半自动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等自动和半自动火器,彻底碾压日军步兵单发射击的栓动三八大盖步枪。

(歪把子轻机枪)

由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军火工业更是落后,所以以配备三八步枪、单兵掷弹筒、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九二重机枪、九二步兵炮等武器为主的日军,在陆军航空兵和战车联队的配合下,屡次打赢重大战役,导致国内军队损失惨重。

(92式重机枪)

当时,国内全民扛战,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尽管武器装备落后,但坚持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根据地,采取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給了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掷弹筒)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眼里不屑一顾的日军轻兵器,在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游击队眼里,5发弹仓供弹单发射击的三八步枪、30发漏斗供弹的歪把子轻机枪、有小型迫击炮威力的掷弹筒、50发弹板供弹的九二重机枪、既能攻坚又能提供火力掩护重量仅200余公斤的九二步兵炮等武器,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贝疙瘩。

(92式步兵炮)

以上抗日力量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成了他们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有力武器,抗战后期八路军甚至都有了全副日械的主力团,战斗力一下子爆表。


国平军史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场战争,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却大量使用了日制武器,其中掷弹筒、38式步枪和92式步兵炮可以称得上是明星武器了。掷弹筒实际上是一种轻型迫击炮,而其特点就是便于携带,即使是一个人也拿得动。在抗日战场上缴获掷弹筒后,它便于携带、杀伤范围较大的优点立刻受到了八路军的欢迎,同时也开始大量仿制,在战场上成为了杀伤日军士兵的法宝。

而38式步枪则是另一位“明星”,由于师从法国,所以二战中日本没有选择射程较长的短步枪,而是选择了射程更长的38式。38式的射程可达600米,同时有着精度高、后坐力小的优点,在白刃战中长枪身配合刺刀会取得相当的优势。由于设计原因,八路军在缴获38式后一般叫它“三八大盖”,并且常常作为远距离狙杀武器使用,比如麻雀战中就经常会使用38式。

而92式步兵炮则可以说是明星中的明星了。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每次大规模作战都会有它的身影,然而相对的,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也经常使用缴获的92式步兵炮。由于威力巨大,携带方便,以及射界开阔,92式步兵炮深受八路军官兵欢迎,著名抗战剧《亮剑》中的主角李云龙还特地吹嘘过一次自己缴获两门92式步兵炮的事情。由于射界开阔,从平射到高射,92式步兵炮全都可以做到,往往都会给日军造成意料之外的杀伤。


紫龙防务观察


你好,迷彩派论剑来回答您的问题。

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明星武器的日军制式武器首先莫过于日军的三八式步枪,这款步枪是当时的新四军要和八路军部队装备的最多的一款步枪之一。该枪是在日俄战争之后从日军金钩步枪改进而来,具有后坐力小,射程远等诸多优点。当然,三八式步枪最大的缺点在于由于穿透力太强,以至于抢过了,所以导致伤害力不大。当时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针对这种情况将三八步枪子弹的弹头刻上一道道横杠,从而使之在击中人体后导致翻滚碎裂增加威力。三八式步枪从抗日战争时期使用到抗美援朝初期,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步兵方队走过时佩戴的都是清一色三八大盖。

其次就是92式步兵炮,它于1928年11月由日本研制,1930年3月投入使用。它的重量特别轻,只有两百多公斤,因此非常适合山地作战。它对于山地战中的步兵营支援,十分得心应手。并且其任务范围广,几乎能包干所有步兵营需要的火力支援种类。再加上结构简单,不但方便战时生产,相应的,使用和维护也都很容易。而当时的八路军新四军早缴获之后也大量装备,成为当时的攻坚重武器。这种火炮也跟三八式步枪一样,使用到抗美援朝战争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