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士司马徽为何被世人称为“好好先生”?

用户63834413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瘟疫盛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诸侯割据,征战不停。曹操的《蒿里行》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诸葛亮也曾经表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咨询天下大事,诸葛亮就可能长期躬耕于南阳,在隆中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但是,的确有一位高人,隐居襄阳南郊,终身不仕,积极践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人生理想,不追求庙堂之高,但希望江湖之远,他就是世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当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士族、平民纷纷南下避难。于是司马徽由北方辗转来到刘表占据的荆州,并与庞德公、孟公威、黄承彦、石广元、徐元直、诸葛亮、庞士元等人相识、相知、相交。

虽然司马徽信奉道家思想,喜欢有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但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徽除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之外,并没有完全对外界形势不理不问,而是密切关注天下大事,分析时局发展方向,并与好基友们反复论证。其间,警示诸葛亮、庞统、徐元直等人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站在时代风口,乘势而起,建功立业,而不要像他那样无所事事,虚度年华。并单独约谈诸葛亮,认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你应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乱世中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做一个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有用之士。

经过司马徽的教育指导,诸葛亮遂有《隆中对》可行性报告,面呈于三顾茅庐的先主刘备,并追随刘备,占荆州,入西川,定汉中,成就了三足鼎立的霸业。此后,攻坚克难,法治蜀汉,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认可的“千古一相”。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当初司马徽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总结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同样,司马徽与庞统也交往甚密,谈古论今,分析天下大势,提醒庞士元,今天下已乱,诸侯割据,学习治国之术恐无大用,兵法谋略、纵横之术将大行其道,不但要重点学习,而且要不断引向深入。庞士元深以为然,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遂成三国时期智谋之士。

无独有偶,战国时期,世外高人鬼谷子并不直接展示自己、彰显自己,以期誉满天下,名留后世,而是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用来贯彻落实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于是就出现了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孙膑、庞涓的斗智斗勇,以此间接控制历史发展进程,干预纷繁复杂的政治局面,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惨烈喋血的战国兼并战争增光添彩,为历史爱好者提供此起彼伏,妙趣横生,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故事画面。

司马徽曾经头条荆襄,伏龙、凤雏,得一人而有天下,并悉心传教于卧龙、凤雏,而鬼谷子传道于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并使之同门相争。二者的所作所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虞。他们就像数学里可以合并的同类项,化学里可以相似相溶的原理一样。

道家是理论基础,而兵家、法家、纵横家都是道家的分支学科,是道家在某一领域的深化、细化和专业化。司马徽和鬼谷子,名为道家,实为兵家、法家、纵横家。他们善于发现人才,教导人才,推荐人才,未出山庄,便通过预测分析、传道授业等方式,布局天下,操控未来,指点江山,笑傲江湖。

而世称司马徽为“好好先生”,并不是因为司马徽没有原则,没有思想,没有观念,没有格局,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无所事事,人云亦云。而真正的原因是,生逢乱世,危机四伏,言不离好,不但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明哲保身的方式方法,而且,首先肯定别人好,然后再深入浅出地指出别人的不足,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纵横家之术。


吾论魏晋


司马徽是东汉末年时期之人。他很有学识,更有识人的能力,被称为“水镜先生”,因此在当时很受尊敬。他看出诸葛亮、庞统有大才,所以曾向刘备举荐,这就说明他的识人能力,同时司马徽也被称为“好好先生”。


那司马徽为什么被世人称为“好好先生”呢?

司马徽虽然很有学识,在当时也很有地位,但他为人却非常的谨慎和谦虚,他不仅不说别人的短处,别人跟他说什么做什么,他也都非常的好说话,就是俗话通常说的好脾气。跟别人说话也会经常说“好”这个字。

并且在司马徽儿子去世时,有人告诉这个消息,司马徽就回答“好”,司马徽的的夫人就非常生气,毕竟是儿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一件非常痛苦难过的事情,怎么能说好呢!


所以司马徽的夫人就责怪司马徽“别人因为你人不错,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你怎么还回答人家好呢?”

而这时司马徽听了他夫人说的后,就回答他的夫人“你说的也好”。

因此时间久了,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徽的故事也被流传了下来,最终司马徽也被称为“好好先生”。

所以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会被称为“好好先生”。这“好好先生”当时对于司马徽而言,说明司马徽一是他经常回答人家“好”字,二是他脾气很好。


中孚鉴


名士司马徽,是汉末颍川人士,庞德公送其号为“水镜先生”。

这位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是一位能推荐贤才,自己却置身于乱世之外的世外高人。

而且司马徽先生的性格,却十分符合他置身事外的处事原则,那就是,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和别人说话,无论好事坏事,都一律说好,所以后人叫他“好好先生”。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司马徽和别人聊天,总是说“好”,别人问他身体可好,他说“好”,有个人告诉司马徽先生,自己的儿子死了,司马徽还说“好”。

司马徽的老婆看不下去了,就说,人家认为你有德行,才告诉你他儿子的死讯,你怎么能说好呢?

司马徽说:“媳妇,你说的这句话也很好!”

无语不?这就是司马徽为啥叫好好先生的原因。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好好先生是一般来讲是指:从不与人相争,不问是非曲直,但求相安无事之人。司马徽的“好好先生”与一般意义上的好好先生还是有差别的,因为他有时说“好”也会得罪人。

推猪与人

有一天司马的邻居跑到他家跟他说:“司马先生,我家的猪丢了,我看着你家猪栏里,那头猪长得很像我家的,应该就是我家的猪跑到你家了。”司马徽笑道:“好,既然是你家的,你就赶回去吧。”那邻居当然不会客气,就这样司马家的猪秒变,别人家的了。

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邻居又找到走丢的猪了,于是很不好意思的把司马家的猪给送回来了。不过司马徽不但没生气,还很高兴的感谢邻居把猪还给他,一个劲的夸他人好。

在这个事情里面,您说司马徽是不是好人,只要你敢去他家说某件东西是你的,他就让你领走,都不带问个证据理由什么的。

临蚕借簇

作为名士,司马徽因为不出去找机会建功立业,反而在家像个农夫一样耕种,因为此事还曾被庞统说过。司马徽不为所动,仍然种桑养蚕。蚕该结茧了,别人却来找司马徽借簇箔(簇是蚕结茧时要用到麦秸丛,箔是育蚕的草席),这时候养蚕的都要用到,但司马徽还是借给他了,自家蚕不要了。

当时就有人问他,借东西给别人一般都是自己不急用的,你怎么把自己急用的也借给别人?言下之意,你怎么那么傻!

司马徽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别人难得开口,冒然拒绝,别人会感到羞愧。

从上面两个典故来看,司马徽的人品还真是没得说,处处都是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完全当得起“好好先生”这一名号,但实际上他这个名号并非完全是赞美他的人品反而有些调侃的意味。

司马徽逢人逢事都爱说好,比如有人曾跟他诉说一件伤心事,那人说他儿子不幸去世。老来失子,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那人讲出来也许更需要的是安慰,没曾想司马徽开口就来了一句口头禅:“好!”

这下尴尬啦,不过司马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他妻子埋怨不应该这样说时,他反过来夸她,你这样说我也很好。是不是很让人无语,是不是很无奈。

从此他喜欢凡事说好的事情开始流传,到了明朝时,文人们讲起司马徽便称之为好好先生,从此这雅号为更多人所熟知。

其实这样说话,是非常伤人的事情,只是代代相传,难以考证,调侃的意味更浓。司马徽的人品值得学习尊敬,但有时候更应有原则,有些话要注意场合,您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