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烧30万曹军面无惧色,火烧藤甲兵为何却说“必损阳寿”?

孫雪涵


诸葛亮南征蛮夷时,火烧孟获请来的三万藤甲兵。面对大火中的哀嚎遍野,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死伤无数,必损阳寿”。

可是他在博望坡火烧夏侯惇,新野放火烧得曹仁是丢盔弃甲。赤壁之战,曹操伤亡过半。

上方谷司马懿差点葬身火海,这些战争无不是死伤无数的,诸葛亮为何都不曾面无惧色,而唯独在火烧藤甲兵时说了“必损阳寿呢”?

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火烧藤甲兵是诸葛亮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感受最真切。

诸葛亮在南征蛮夷时是作为主帅,亲自策划并目睹了那些藤甲兵被大火吞噬,从挣扎到化为灰烬的过程,残酷而且血腥。

那些画面深深冲击着诸葛亮的内心,让他产生了很大的负罪感。

而火烧曹军,他作为军师坐守在大后方,只是策划者而不是最后的执行者。没有在现场,感受不到那种凄惨,也就没有多少感觉。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场不同,身份不同,心态当然也不一样。

曹操是簒汉反贼的代表,他统治下的追随者自然是乱臣贼子,属于助纣为虐。

在诸葛亮的心里,自己包括刘备一方的蜀军是匡扶汉室的正义之师,他是传统士大夫忠君爱国的政治思想理念。

他们两方是敌对的,势如水火的。

自古战场上杀伐是难免的,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而且大部分与曹军交战,是曹操主动挑起的战争,是侵略者,对刘备他们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决战,胜利了向前推进,失败了则死无葬身之地。

是一场自卫的反击战,没有损害天道的地方。

所以火烧曹军是“替天行道”,而孟获的藤甲兵是属于蜀国内部叛乱,只是来助战作乱的。

并没有夺取汉室江山的意图,烧死的只是受到蛊惑蒙蔽的无辜的西蜀子民,自己人和敌人相比,感情上自然不能等同。

再者,火烧藤甲兵手段太过残忍,而且无一人生还。

藤甲惧火、易燃,燃烧时几乎没有办法脱下来。

被烈火焚烧炙烤而死相比火攻曹军来说更痛苦残忍。在山谷中哭天抢地、哀嚎遍野、垂死挣扎,死状可谓恐怖而惨烈。

因为孟获的屡教不改和蜀军的艰难处境,诸葛亮只好痛下心来,大火截断了山谷两端,堵死了他们逃生的可能。

三万藤甲兵全部死难,他们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属于尚未开化的,对于一个小部落来说,损失了三万青壮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国中的孤寡老幼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

而对于火烧曹军,也并不是想赶尽杀绝,目的是想击退他们的进犯,给曹军将士留下了逃跑生还的可能。

诸葛亮知晓这样做会折损阳寿依然这样做,是为了彻底降服孟获,为了蜀国的安定,才可能安心北伐。

归根结底是为了蜀国的江山社稷,彰显了诸葛亮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为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七星灯无法续命做了铺垫。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具体经过吧,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一擒就是火烧藤甲兵,孟获被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后,就请乌戈国主兀突骨率着三万藤甲兵来帮助。

这个藤甲实在是了得,是山涧石壁上的藤经过多重工艺和处理,沾水不湿,可以用来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这种藤甲不怕刀枪,但怕火呀,而且诸葛亮还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们久在西南,不太了解中原的情况。

诸葛亮让魏延伪败,留下了很多粮车,将藤甲军引进了盘蛇谷,然后用横木将谷口给堵住,而诸葛亮早就安排马岱在盘蛇谷里藏了很多火炮,而粮车里面装的都是火药,火起后,整个场景确实是很惨。

三万藤甲兵的死状实在是有点恐怖,诸葛亮边看边流泪边叹息说,我虽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必折损阳寿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来看。

诸葛亮每次擒拿孟获的时候,所造成的损失其实都不大,只有这一次,将三万藤甲兵用一种很残忍的方式歼灭了,诸葛亮是想收复南中地区的,这些藤甲兵很无辜的,诸葛亮其实并不想杀死他们,而且是用这种方式。

诸葛亮的敌人是魏军,所以诸葛亮在用火烧上方谷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献火计(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东风,也就是说烧死曹军的,是周瑜和黄盖,而不是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时候,肋部中箭,受了重伤,第二年病逝,而黄盖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韩当所救,也就是说折阳寿的人是周瑜和黄盖。

不过,就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来说,火烧藤甲兵折阳寿的情节,主要是为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寿命,七星主灯被魏延一脚带风给扑灭,而做铺垫,诸葛亮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天命呀。


历史简单说


不知道这个火烧三十万曹军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战,但不管是火烧30万曹军,还是火烧藤甲兵,这都是演义里的说法,真实历史并非如此。在演义里,孔明也不止烧了这些,还有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上方谷等。

而为何唯独在火烧藤甲兵时,说了必损阳寿,这应该是演义里的漏洞了。这里就不谈正史,按照演义的思路来解释一下吧!

古人做了坏事,就会说损了阴德,损了阴德,则会折损阳寿。这里孔明说必损阳寿,自然指的就是他觉得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太过于残忍了!

首先,他烧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惧火、易燃,被烧后相比其他战役中的士兵来说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战役中,若被烧伤还估计能被抢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注定死翘翘了。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杀里,穿了藤甲遇到火杀与火攻,要扣两滴血了。火烧藤甲兵太过于残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义里诸葛亮也是看到对方的三万藤甲军被烧得互相拥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全部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才哭着说出了这句话。

其次,演义里向来是尊刘贬曹,对于曹操称其为曹贼,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纣为虐。在其他火战中诛杀曹军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获从乌戈国借来的,并不是曹军的那种的不义之师。

其实演义安排诸葛亮说这句话也有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演义中的诸葛亮设定是神通广大,什么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测算出一二。他这里说损阳寿也是为了后来自身早逝于五丈原做铺垫。正因为他火攻损的阳寿太多了,损的甚至都不让他借七星灯来续命的地步了!



演义中这样安排不仅是为将诸葛亮神化,更是为了突出他的忠心,为了辅刘成就大业,不惜牺牲自己阳寿。不过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也配的上这波神化!


夏目历史君


藤甲兵指身着藤甲的士兵;藤甲是以西南荒蛮之地所生野藤为原料,经能工巧匠加工制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制成。此甲又轻又坚,善能防箭,刀砍枪刺不入,遇水不沉,战场之上所向无敌。

按照布依族先民的制作程序,一套藤制铠甲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砍来青藤编制好藤甲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具韧性。浸泡48小时后,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然后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这样的藤甲才敢穿着上战场。后诸葛孔明南征之时,用火攻之计,火烧盘蛇谷,大破藤甲军。

正史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事在亮集。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可谓是如一神人一般,但是其中有一个是记载的最多的,那就是玩火,各种火攻,因此,诸葛亮可以说堪称玩火的专家了,火烧了曹操30万大军不说,更是在征服南蛮乌戈国的过程中火烧藤甲兵,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就在火烧藤甲兵的时候诸葛亮却说了一句话,“必损阳寿”,为什么烧死了曹操三十万军马却没有这么说,火烧藤甲兵却说会损阳寿呢?

首先,我们从诸葛亮火烧曹操大军开始,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总共玩过五次火,第一次在诸葛亮刚刚出茅庐不久便对曹操用了第一把火,在博望坡火烧夏侯惇,立下了第一功,第二次火烧新野,那叫一个惨啊,烧死曹操无数兵马,第三次,虽不是放的明火,却借了一把东风,大败曹操于赤壁之中,第四次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军烧的一干二净,第五次北伐是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父子没有成功。似乎每一次玩火都烧掉无数生灵,却唯独第四次火烧藤甲兵的时候会说必损阳寿。

火烧藤甲兵是有根本区别的,战后,诸葛亮当时心情要矛盾复杂得多,这是发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一次擒孟获发生的事。孟获连续被擒放,于是请来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带三万藤甲兵来助战。

藤甲兵让蜀汉士兵的箭射不进,刀砍不断,连精锐的魏延军都被他们打败。而且蛮兵的藤甲还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顺流而下,灵活使用,十分难缠。诸葛亮来到盘蛇谷,根据地形,说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计。于是,让魏延诈败诱敌,引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入谷,断了谷口,引燃火药,三万人要么被火药炸得头脸模糊而死,要么被火烧得卷曲而死,十分惨烈。

诸葛亮看到这番情景后,不禁垂泪,虽打赢了,但是损阳寿呀。

火烧30万曹军时,曹军是进攻方,刘备是防守方,换句话说,曹操是侵略者,刘备是抵抗者。在诸葛亮心里,他是安汉兴刘,辅佐刘备(汉室代表)对抗反贼曹操(篡汉代表),符合传统士大夫忠君爱国的政治思想理念。

火烧藤甲兵则不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备早已在西川称帝,在诸葛亮心里,南蛮军其实都是西蜀子民,只是受了蛮王蛊惑才会造反,他烧死的是30万受到蒙蔽的无辜的西蜀子民。

所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身份,感受肯定不同。


天天有菜谱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情节,所以只在演义之内讨论。

有人说,诸葛亮一生用兵,无过于“水火”二字。孔明从初出茅庐开始,先烧博望,再烧新野,赤壁借风,因他而亡的烧死鬼也不少了。为什么只有在火烧藤甲兵以后,才说“必损阳寿”呢?

火烧藤甲兵的情节,出现在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中。

且说孟获被孔明几擒几纵,始终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实在打不过。万般无奈之下,手下带来洞主献计说:东南方有一乌戈国,那里的特产藤甲,用山藤浸油反复晾晒制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里求援。


孟获到乌戈国求助,国主兀突骨一口答应,派兵三万前来帮助。藤甲刀枪不入,所以蜀军吃了大亏,连打几个败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点,虽然刀枪不入,但是用油浸来之作,肯定是易燃物。于是用诈败诱敌的办法,把藤甲兵引进盘蛇谷里,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烧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观战,见到谷中的惨状,不禁喟然长叹: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为什么之前用火攻时,孔明没有这种感慨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并非因为杀人而感叹,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乌戈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想必不会很多。现在一下死了三万,还都是壮年男性,族群的存续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说不定就此灭族了。就是孔明所说的“不留种类”。

断掉一个民族的传续,这当然是大罪过。

但是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所以为了“有功于社稷”,诸葛亮也只好选择“必损寿矣”的这一条路了。


北门猿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南征孟获,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在这之前,诸葛亮从来没有作为军队的第一统帅出战,在他之上有刘备,身边又有关羽和张飞掣肘。在这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虽有胜绩,但终究没有实现其北伐中原的战略目标。事实上,南征孟获是诸葛亮唯一一次完全取得战略目标的战役。在这之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很自信地说道:“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但是也正因为南征孟获是以诸葛亮为第一统帅的战争,而且是以强凌弱的一次战争,诸葛亮身上的包袱也重了起来。之前刘备较曹操为弱,诸葛亮火烧新野、博望坡、赤壁,都是为了求生存。纵然德行有亏,还有刘备这个挡箭牌。然而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是强于敌人的。他既然同意了马谡的“攻心计”,但不应当过分屠杀生灵,火烧藤甲兵一战,是诸葛亮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杀戮。

此一时,彼一时,弱者能给自己的求生本能找到借口,但强者却很难证明屠杀的正确性,诸葛亮心里大约也很难迈过这一道坎,这才感叹:必损阳寿。当然,这只是立足于《三国演义》,真实的历史中,孟获是否存在,尚没有公论,更不要说七擒七纵、火烧藤甲兵了。


亚欧研究寮


《三国志》、《汉晋春秋》、《魏略》、《华阳国志》等史籍中都没有诸葛亮参与赤壁之战的军事决策和指挥作战的记载,这次著名战役主要是由孙、刘联军统帅周瑜具体策划和指挥的。事前,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吴抗曹,在整个赤壁鏖战的过程中吴军是绝对主力,而刘军只是配合吴军作战。即便如此,也不能说赤壁鏖战和诸葛亮全无关系,因为既然是两军联合作战,而且对双方来说都是生死攸关之战,作为刘备一方的主要决策者,诸葛亮至少参与了一些联军作战细则问题的讨论和磋商,提出过一些有利于取胜的建议和主张。比如利用东南风对曹魏舰船实施火攻一事,虽然是由吴将黄盖最先提出,但诸葛亮应当是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与完善的。

因此,这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能说与诸葛亮毫无直接关系。但小说《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神话成“披发仗剑,登坛借东风” 的“妖人”,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荆州,在长坂又把刘备打得溃不成军,因此信心爆棚,志骄意满,认为刘备已成流寇,惶惶如丧家之犬,不足为虑,孙权也不堪一击,何况荆州已被自己夺取,长江天险已经不复存在,取东吴已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史载,曹操认为倘若不趁此时“

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籍荆楚楫棹之手,一举攻下江东,岂非养痈为患 ” ?遂亲率二十多万大军从江陵浩浩荡荡启程,顺江东下,讨伐东吴。

屯兵樊口的刘备正焦急,见周瑜率东吴舰船已开到,不禁欣喜若狂。见东吴只来了三万战卒,刘备大失所望,觉得人数太少,恐怕难敌倾巢而来的曹魏数十万大军。周瑜却自信的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双方商定协同作战的具体方案后,刘备携诸葛亮返回樊口,忙着调兵遣将,排兵布阵,配合吴军并力拒曹。

数日后,孙刘联军即与曹魏大军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之长江南岸)遭遇。正如周瑜、诸葛亮事先预测的一样,曹魏的水军大都是荆州降军,心怀狐疑,军心不稳,而曹操从北方带来的部队,由于不服南方水土,军中开始流行瘟疫 。战斗力已减去大半。两军初次交手,曹军便吃了亏,退到江北的乌林,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然而,对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利于曹军休整,可以消除疾疫,训练士卒,恢复锐气,因此也不利于孙刘联军迅速取胜。周瑜部将黄盖侦察到曹操将停泊在长江北岸的舰船全部用铁索首尾相连,链在一起。于是他向周瑜建议道:“今敌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其计,命黄盖诈降曹操,再寻机施以火攻。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正呼呼刮着东南风,黄盖骗取曹操的信任,率十几艘大船,装满浸着油液的干枯柴草,外面裹着布幔,插上约定的旗号,向北岸曹军的船寨驶去。

曹军以为是黄盖前来投降,全无戒备,纷纷“延颈观望,指言盖降”,黄盖率船靠近水寨时,突然纵起火来,火借风势,顷刻间曹军战船都被引燃,船寨顿时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孙刘联军战船乘势冲杀过来。曹军大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在弥漫的硝烟中,曹操领着残兵败将从陆路经华容道逃往江陵。曹军慌不择路,相互践踏,老弱者“陷泥中,死伤惨重”。孙刘联军水陆并进,穷追不舍,一直杀到南郡。赤壁一战,曹军被烧死、淹死、杀死者不计其数,战况空前惨烈。因赤壁之战主要是由周瑜指挥,参战主力也是吴军,面对数十万曹军瞬间灰飞烟灭的惨状,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心情已不得而知。但这次大胜,是诸葛亮联吴抗曹方针的一次重要实践,不仅保存了刘备集团的实力,而且为之后立足荆州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当时的诸葛亮应该是很欣慰甚至很高兴的。

但后来他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军、平定南中时,却早已不是当初鏖战赤壁时的情境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治理蜀国。他为了平定南中郡少数民族接连不断发起的叛乱,亲自率军南征。公元二二五年春,在做了充分准备后,诸葛亮兵分三路,向南中地区进发。蜀军出兵不久,南中叛乱头子雍闿被部下杀死,随后,孟获成了南中彝人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一带威望很高,颇有影响力,“为夷、汉所服”,诸葛亮知道这点后迅速调整策略,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攻战”、“心战”同时展开,以使孟获真心降服。

他按照“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原则,用军事手段和政治攻势齐头并进的方法,七次活捉孟获,又七次将他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的归降了蜀国。此后,南中各少数民族通通归附蜀汉,夷汉得以粗安。平定南中后,蜀汉的后顾之忧解除,诸葛亮于是开始心无旁骛地集中力量,准备北伐曹魏。

在蜀军征南中期间,曾发生过一场诸葛亮用计“火烧藤甲军”的惨烈之战。《滇考》记载:“......丞相驻兵怒江之浒,六擒孟获。获至。纵无所投,携重赂入缅夷、木鹿等国,借安都鲁兵,皆藤帽藤甲,不畏刀剑。蜀兵与战少却。见众夷渡江以甲弁为筏,丞相曰‘吾得破之之术矣!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及诱入山谷中,举火焚之,蛮无噍类焉。擒获至,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天公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诸葛亮火烧孟获借来的藤甲军是南征的最后一战。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还想放他回去,他见蜀军战力强大,诸葛亮足智多谋,却并不是存心与自己为敌,便真心归附了蜀汉。由于孟获降服,南中其他反叛势力也跟着归降了诸葛亮。这年秋,蜀汉三路大军会师于滇池(云南晋宁),蜀军南征胜利结束。

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道:“......孔明往山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或许是因为自己定计火烧藤甲军的招数过于阴损,死伤过于惨烈,诸葛亮很是内疚,有些于心不忍,又害怕老天降罪于他,折损阳寿,这才发出如此感叹之言吧?后来他班师回朝时在泸水祭祀战死亡灵,恐怕就和其内心的这种矛盾、纠结心理有关吧?但以上这一切毕竟是小说之言,正史没有记载,因此当不得真。有学者认为,“七擒孟获”一事过于儿戏,疑点多多,并推断其不可信。但《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此事。因此大多数人对此事仍然是持肯定态度并信之不疑的。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时,确实说了“必损阳寿”,但火烧曹营的却是周瑜和黄盖,诸葛亮只是友情赞助“借东风”,心理压力没那么大。


曹操大兵压境,刘备和孙权都慌的一笔,诸葛亮发挥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孙刘联合,但周瑜破敌乏术,着急上火生了病,诸葛亮前去探望,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大喜,此计和我不谋而合,东风何来?

诸葛亮主动提出我会法术,可以请来东风,于是就有了诸葛亮“借东风”,有了“周瑜打黄盖”,有了火烧曹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曹军损失惨重,烧死、淹死不计其数,但火攻之法由周瑜提出并付诸实施,诸葛亮只是借来东风相助,心理压力不大。


另外,刘备一向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诸葛亮也是全力辅助,天天把“曹贼”放在嘴边骂,曹操在他们眼中就是天字第一号奸臣贼子,对付“人人得而诛之”的坏蛋,用什么损招都不叫事,老天爷也不会诅咒,所以诸葛亮很坦然。

火烧藤甲兵就不一样了。

诸葛亮为了开拓西南,跟当地酋长孟获打仗,孟获打不过,又不甘心投降,便向乌戈国国主借来3万藤甲兵。

藤甲兵算是当时的特种部队,因身着藤甲,能攻善守闻名,战斗力很强,蜀军从未打过他们,首次交锋取得一场大胜。


诸葛亮分析了藤甲兵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藤甲不怕刀枪剑戟,却怕烈火焚烧,于是设计把3万藤甲兵引入地势蜿蜒的山谷中,放了一把大火,把3万藤甲兵烧了个干干净净,尸骨无存,那场面岂一个惨字了得。

此役胜利后,别人兴高采烈,诸葛亮却一反常态,留下了眼泪,不过这眼泪总有些“鳄鱼眼泪”的味道,因为诸葛亮感慨的不是战争残酷,藤甲兵的死状之惨,不是“一将成名万骨枯”,而是担心他自己会折损阳寿。

水火无情,在古代,水攻和火攻威力无穷,可当百万雄兵,但这两种手段太过残酷,往往完成大面积伤亡,因此古人认为常用水火攻击,夺人性命者会遭到报应,折损阳寿。


诸葛亮神机妙算,最擅长使用火攻,但三国纷争实际上都是为了各自集团利益,没有哪一方是正义之师,如果火攻确实会折损阳寿,那诸葛亮每用一次火攻都在透支自己的阳寿。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正史上并无记载,出自于小说《三国演义》。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诸葛亮堪称玩火的专家:

刚出茅庐不久之后,诸葛亮在博望火烧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来在新野,诸葛亮又是一把火烧的曹仁丢盔弃甲;赤壁之战中,火虽然不是诸葛亮放的,但东风可是他借来的;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期间,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军烧的一干二净;在北伐期间,诸葛亮设计把司马懿父子围在葫芦谷火烤,结果天降暴雨功亏一篑。


纵观《演义》中,被诸葛亮烧死的人不少数,但诸葛亮唯独在火烧藤甲之后叹息这是折阳寿的,为何?

我们先看一下,在诸葛亮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烧藤甲,其余四次都是针对曹魏集团。这样就好理解了,《演义》以刘备集团为正统,曹操集团为篡国贼,诸葛亮火烧曹魏士兵,那是为了光复汉室,属于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会折损阳寿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样,他们来自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作乱,却没有夺取汉室江山意图,而且他们本来就属于未开化的民族,诸葛亮一把火把他们烧的灭族,手段还是显得有些残忍。

其实《三国演义》中对此也有过说明: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诸葛亮再怎么烧曹魏的士兵,也没有烧绝,但是这南蛮乌戈国,在此次火烧中所有人都化为灰烬,整个种族都没了。诸葛亮此举有为天和,折损阳寿也是应当。

而诸葛亮为了蜀国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损阳寿,也从侧面体现了诸葛亮为了蜀汉死而后已的精神。

再者,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过的,一遇到火攻,必死无疑,死状更是惨烈无比!

另外在网上还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释:

藤甲经过油泡,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仅具有致癌作用,还会损坏人体器官,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损坏了身体,所以才会折损阳寿。


胡史乱翔


一个“火”字将诸葛武侯神话,这是《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火(火烧博望坡,新野,赤壁)烧出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也烧出了自己光辉的前途,最后一把火(火烧上方谷)则是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然唯独第四把却是烧得百感交集,心中愧疚,以致发出了“必损阳寿”之言,这便是著名的“火烧藤甲军”。想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火烧曹军数十万尚无顾虑,为何南征时,不过火烧三万藤甲军却发出如此感慨呢?在我们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战争性质不同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都是为了自保的防御战争。时曹操南征,孙刘为求自保,抵抗曹操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大败,火烧新野大败曹仁,火烧赤壁直接解决了曹操对南方的侵犯,按小说之言,这是正义的自卫战争,所以纵使诸葛亮烧杀了数十万曹军,依然毫无惧色。

而火烧藤甲军则大不相同,这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诸葛亮为了征服南方少数民族,主动发起的战争,和当年曹操南征孙刘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诸葛亮南征时的自责和矛盾心理。

火烧藤甲军罪孽过于深重

虽说火烧藤甲军不过三万人,在人数上远比不上当年诸葛亮火烧曹军的数量,但其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火烧曹军所不具备的。

其一:残忍程度远胜火烧曹军;藤甲兵所穿的藤甲虽然刀枪不入,但遇火即燃,时诸葛亮用计将藤甲兵引至于一狭长的山谷,用火攻之,三万藤甲兵被困在山谷中根本没有任何求生的机会,只听见一片哭天抢地,痛苦挣扎,最后无一生还。第二天,山谷中弥漫着一片尸臭,可谓十分惨烈,这可比火烧曹军时要阴毒多了。

其二:这是灭种之战。这一点是最为关键的,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后有言:

“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

其中说到了“不留种类”,这意思大概和绝后就差不多了!想国王兀突骨在死在了这场大火之中,这对于乌戈国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有可能这个民族将会因此而灭绝,国王死了,国家的防御力量也没了,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便是诸葛亮为何心中愧疚,发出“必损阳寿”的原因。

当然,其实诸葛亮的这五把火都是小说之言,其中火烧赤壁乃周瑜之谋,所以大家也不必过于当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