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死后留下的一句遗言令诸葛亮羞愧,他到底说了什么?

羽评郡主


赵云临死前说了四个字:“北伐北伐”,说完便过世了。相信很多人都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在那段历史中,能人倍出,无论是武将还是谋臣。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其中崇拜诸葛亮和关羽的人应该是最多的,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想法不同,可能有人喜欢有人就讨厌。

在三国众多英雄中,有一个人往往会被大家忽略,这个人便是赵云。说起赵云其实这人的一生挺悲剧的,武力很高可是后来却一直受不到重用,赵云一开始其实是有主公的,他前面效忠的是公孙瓒,因为不受重用,才决定去投靠刘备,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他让赵云做了自己的侍卫。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非常的神勇也一直很好,实际上在正史中赵云过得可不好,他有很多过人之处,刘备也一直让他扮演一个保镖的职责,刘备从来没想重用赵云,因为赵云出身不好,并且之前是侍奉别人的,在那段历史中无论干什么都看出身,出身不好,无论再怎么优秀,都不可能得到重用。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当时的历史,每一个名人必然都会有个很好的出身,哪怕是曹操都硬是搬出一个曹参认了祖宗,赵云晚年的时候是渴望上阵杀敌的,诸葛亮要北伐的时候,他多次请求自己亲自上阵都被诸葛亮拒绝,后来第一次北伐失败,赵云得知消息后没多久一命呜呼,临死前说了这段话,也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

至于赵云的这几个字到底有没有令诸葛亮感到羞愧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理性分析的话,诸葛亮是绝不会羞愧的,因为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他就没想过重用赵云,只是后来的文人为了表达对赵云的同情,才说诸葛亮听闻这句话感到羞愧。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赵云一直充当刘备的贴身保镖,也可以说是很受重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赵云一生征战,无一败绩,被后人称之为常胜将军,去世的时候留下的一句遗言让诸葛亮愧疚难当,那么赵云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赵云参与的第一次北伐开始说起,赵云虽说一生征战,但是从来没有过像关羽张飞一样独当一面,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希望自己可以领兵作战,而且还要是大规模的,像入川之战、汉水之战都是几百人,有的兵马还是从其他将军那里调离过来的,更想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管辖的军队。

然而诸葛亮了赵云这次机会——箕谷之战,是赵云追随诸葛亮北伐的第一次作战,诸葛亮率领北伐军主力潜藏在祁山,命令赵云率5000军马在箕谷作为疑兵,目的是要吸引曹军主力,确实成功了,让诸葛亮的北伐主力乘机收复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取得北伐的阶段性胜利。

没想到因为诸葛亮用人之错导致街亭失守,全军不得不撤退,这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而告终,这时赵云在撤退之后便一病不起,临终前还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知道赵云去世后痛苦不堪,在听到其临终遗言更是羞愧自如,觉得对不起先主对不起赵云。赵云的梦想刚刚实现却因为种种原因又被扼杀了,但是诸葛亮因为赵云的这句话北伐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观看最新动态


羽评郡主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赵云死后留下一句遗言,孔明听后感慨失去知音,刘禅只问如何安葬》:

公元229年,蜀汉五虎上将的最后一人赵云去世,这意味着蜀汉五虎上将的时代彻底终结,对于这件事情,诸葛亮或多或少是由心理准备的,但是等到小兵前来报丧时,诸葛亮还是痛哭到几乎晕厥。而与其说诸葛亮哭赵云,不如说诸葛亮哭的是这物是人非,此时蜀汉的一帮元老,几乎就只剩下个诸葛亮了,蜀中无人的局面令人痛心。

赵云

而赵云死前依然大喊了四个字,这四个字让诸葛亮感到无比的羞愧,此四字就是:”北伐!北伐!”说完这四个字赵云就断气了,这其实不仅仅是赵云的心愿,同时也是刘备、诸葛亮等那一批人共同的愿望,关羽和张飞的毕生目标也是北伐匡复汉室。诸葛亮听完这四个字后,痛哭不已,感慨赵云一死自己又少了个北伐得力助手。

诸葛亮

其实当时赵云年岁已高,那会是什么北伐主将,赵云在的话,诸葛亮可以多一个知己罢了。两人都拥有一片赤心,心里都想着北伐大业。所以诸葛亮如果带上赵云北伐,至少可以有一个说话的人。而其他的人都同诸葛亮差了一个辈分,没有经历过同刘备一起创业的艰难,自然理解不了北伐这两个字在诸葛亮这老一辈中意味着什么。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几乎诸葛亮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北伐大业之中,虽然当时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但是北伐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匡复汉室,更是诸葛亮在践行他们那一辈的梦想。诸葛亮五次北伐,这其中的既有出于战略的考量,更多的就是情怀了。蜀汉的情怀就是匡复汉室,这是当时东吴所不具备的情怀,所以东吴只会偏安一方。

不过刘禅得知赵云死后的做法却有点令人失望,刘禅首先是歌颂了赵云的功劳,并且着重讲述了赵云救自己的事迹。但是刘禅虽然哭了赵云,但是反口就问怎么追封赵云,如何安葬为最妥当。虽然说这些都是需要的,不过刘禅连这点都不能自己拿主意,一点主见都没有,实在令人心寒。可怜赵云临死不忘北伐,刘禅听完遗言后居然无动于衷,真是不懂创业之艰难!


小司马迁论史


大多数人说赵云不被重用,以为他做为刘备的手下官职并不大,就认为刘备并不看好他。我觉得这个想法过于草率。

一、五虎上将

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为蜀国五虎上将,不是随便就能上位的,这些人都是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尤其能与关张齐名的人不多,黄汉升还被关羽不屑过,虽然马超进来的晚,但不可否认他的能力和忠心。

二、家属保镖

如果是你,战乱年代创业之期,你的妻儿会交给谁去保护?其实刘备选择赵云不止是信任,也是相信他的能力,做事业,后方的顾虑是软肋,而关张又是兄弟,出生入死打惯了前线,不可能为其来保护眷属。赵云无论从任何一方面都具备优点,并且也是肝胆相照的兄弟,若是当初四个人初遇就有可能桃源四结义,但是赵云来的也不晚,所以刘备选择赵云就是不亚于和关张一样的信任他。

至于诸葛亮后期用他主要是蜀国在后期人才相对匮乏,赵云临死说的北伐,也是一心想着能尽心尽力报效蜀国完成心愿,无奈遗憾而去。


金美圆的财经笔记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一匹白马战沙场,一件白袍留英明”的形象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总是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英雄气概。他不仅武艺出众,威震敌胆,兼且性情温和,不骄不躁,忠心耿耿。

据说,他在临死前留下一句话,却让诸葛亮极为羞愧!他到底说了什么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来随有书君了解一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关系。

一、忠心辅佐主公,始终未得信任。

据说,赵云原是公孙瓒的部下,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一心期望以自身的本领建功立业,为恢复汉室的荣光鞠躬尽瘁,但是刘备从来没有把赵云当成自己的亲信。


如三国时期著名的七进七出的典故,说的就是赵云的英雄事迹。



话说在长坂坡一战中,数十万曹军对刘备紧追不舍,刘备一行慌不择路,最后连夫人和儿子刘禅都丢了。

赵云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单枪匹马杀入百万曹军,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才将小阿斗救了出来。然而赵云在曹军中奋勇冲杀的时候,张飞却在怀疑赵云已经投降了曹军,刘备也是似信非信,迟迟疑疑。

二、任劳任怨服侍,始终未得重用。

自从长板坂战役后,赵云再未得到重用,要么就是做保镖,要么就是做后勤工作。据说,刘备对投降过来的魏延,都委以重任了,而赵云跟随刘备打拼这么多年,地位还不如一名降将。


即使在片伐刘璋时取得胜利,最后论功行赏,也只给了赵云虎威将军的职位,在汉代,虎威将军类似于偏将的地位,这对出生入死的赵云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虽然刘备如此对待赵云,但赵云始终都是不恼不怒,任劳任怨,鞍前马后、三十年如一日的服侍刘备。

三、胸怀广格局大,至死不忘北伐。

刘备死后,由诸葛亮当权,统领了蜀汉军队,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蜀军进行了第一次北伐!赵云终于等到了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虽然年事已高,依然主动请缨,而且抱着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英勇气节。于是,赵云总算实现亲自上战场的梦想了。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虽然只给了赵云5000余人对抗曹真10万人,但赵云顽强抵抗,奋勇杀敌,固守住了箕谷,对于蜀军而言没有造成大的损伤!然而最终因为错用马谡而不得不退军!


退军之后赵云就病倒了,临死之前赵云依然心忧蜀汉,全力大喊:

“北伐!北伐!”


诸葛亮听后,不禁为赵云的一片赤胆忠心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行动容不已。



心里百感交集,想着对赵云的不公平,想着当初跟随先帝一起打天下的五虎上将如今最后一位也离自己而去……,所以,使得诸葛亮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失声大哭,几乎晕厥,而且对自己没能帮助他完成遗愿而羞愧不已。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他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一己私心,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失败而归。


可以说是刘备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终生未能如愿。诸葛亮怎能不为之痛惜扼腕,又怎能不为之感到遗憾不平。


有多少不平愤懑埋在心底,可赵云依然任劳任怨辅佐刘皇帝,一生忠义。到头来只能是壮志未酬空悲切叹息。


“北伐—,北伐—”临终仍在惦记,慷慨激昂感动天地,让多少后人为之感到不平和扼腕叹息。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最终被默默埋在尘土里,遭到冷落与遗弃!就算黄河咆哮决堤,就算长江流泪哭泣,也无法完成英雄的一生遗志!!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赵云在”五虎上将“中主要是担当刘备的保镖,没有得到真正重用,但他顾全大局,从未表达过不满,只有临终前才留下一句遗言,这句话只有四个字,却令诸葛亮羞愧不已,为之不平。

赵云武艺高强,不骄不躁,忠心耿耿,人气极高,他原本是公孙瓒手下,后来被刘皇叔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忽悠到麾下,此后不是干保镖就是干后勤,没有得到统兵作战的机会,最后论功行赏得到虎威将军之职,却没有多少军权,不过赵云仍然任劳任怨,没发过牢骚。


赵云唯一一次带兵打仗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统兵北伐时,诸葛亮亲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命赵云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以为疑兵,虽说不是主力,总算圆了梦想,但悲催的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马谡痛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

这时的赵云已经年过七十,他一病不起,临终之前,仍不忘北伐大业,他用尽全力大喊:“北伐!北伐!”

身为一代名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才是赵云最佳的表演舞台,但刘备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一直把赵云当成自己的卫队长,牺牲了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唯一一次统兵作战却因形势不利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刘备的私心埋没了赵云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诸葛亮为之不平。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赵云就是一皇家警卫团团长,他和诸葛亮根本不在层次,他就是要死了,诸葛亮都不一定会去探望,还谈什么让诸葛亮"羞愧"?好比有一家叫做华为的大企业,这个大企业的保安队队长去世了,队长去世之前说任总你哪里做得不好,任总会去搭理他吗?比赵云地位高的高级将领和高级文官,怎么也有几百人,赵云充其量算是蜀汉的中层干部,以这样的身份地位说出来的话,会让诸葛亮羞愧吗?

再说,赵云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查验证实的"遗言"。网络上流传说,赵云去世的时候死不瞑目,高声呼喊:"北伐!北伐!"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小说里面的情节,艺术上的虚构。北伐不北伐,不是赵云说了算,我感觉赵云未必就希望北伐。

当年,关羽被吕蒙黑了,刘备闻知噩耗,一怒之下,发兵3万讨伐东吴。当时赵云就表达了反对的立场,但是他人微言轻,加上刘备盛怒之下要一意孤行,所以说了没有用。结局可想而知,刘备一开始气势很大,最后一把火"火烧连营",蜀汉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赔了血本的刘备也羞愧的死在了白帝城。赵云知道蜀汉国的实际情况,那就是蜀汉实在是太穷了,国力非常弱,休养生息才是上策,而不是去拼命的挑战比自己强大四五倍的魏晋,这样只会无谓的消耗自己的国力。

可见,赵云不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人,而是有思想,很务实的将领。所以,赵云未必会在去世之前说什么:"北伐!北伐!"如果,他真要有什么遗言,我觉得,应该是:"回家!回家!"


怀疑探索者


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几乎是三国中最完美的将领,在那个军阀以割据、谋士诡辩的年代,赵云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乱世青莲。

赵云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不骄不躁,一直忠心耿耿,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将领,在死前说了四个字,诸葛亮听到之后都为其感到不公,同样也让人感到心痛,这件事我们还是要从赵云和刘备说起。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之后收到刘皇叔的拉拢才到刘备的手下,原本赵云以为跟着刘备可以建功立业,为匡扶汉室而尽力,但是赵云没想到的是自己掉坑里面了,掉到一个爬都爬不出的坑了。

赵云在刘备那里从来没有受到重用,反而一直是一个保镖,做刘备的卫队长。长坂坡一战的时候,当时的刘备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自己丢下老婆和孩子就跑了。此时的赵云却深入曹军,七进七出,硬是把阿斗给救了出来。当时的张飞怀疑赵云投降了曹操,虽然刘备还是假仁假义的说:“子龙断不会负我。”但是其实都能看出来,刘备也是半信半疑的。此时刘备并不是很信任赵云。

然在此之后赵云也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刘备讨伐刘璋的时候,赵云只是留在后方做后勤工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的刚投降不久的魏延都能得到重用,而相反赵云要么就是做保镖,要么就是做后勤工作。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赵云也是得到了虎威将军的职位,并没有多大的军权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偏将。

就这样赵云仍旧任劳任怨的跟着刘备鞍前马后,等到刘备了,赵云这才有幸带兵打仗,他等到的就是诸葛亮的北伐。当时诸葛亮自己率领大军潜藏在祁山,他让赵云自己亲率五千军马兵出箕谷,作为掩护北伐军的疑兵。但是此次诸葛亮用人失败,让马谡守街亭,结果丢失了蜀汉重要据点街亭,此次北伐就此也宣告失败。

赵云在北伐撤退之后就一病不起了,临死之前赵云用尽自己的全力大喊:“北伐北伐!”诸葛亮听到之后也为赵云感到不平,原本一个一心匡扶汉室的将士却成了刘备的贴身保镖,而赵云征战疆场的梦想刚刚开始就又破灭了,赵云是把刘备当主公看,但是刘备却因为自己的私心彻底的埋没了赵云。


书香茗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在《三国演义》中,赵云都没有留下遗言。至于一些答主所说的临终大喊“北伐,北伐”,很明显是盗版北宋名臣宗泽临终大呼“渡河!渡河!”

至于说诸葛亮羞愧,就更是信口胡扯,诸葛亮执政之后,六出祁山,屡屡北伐。至于失败,那更多的是天命不在蜀,大势所趋,无可能为。诸葛亮哪里有什么好羞愧的。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描写的十分厉害,在读者中影响极大,赵云与关羽俨然成为读者心中两尊神。

只是,赵云在历史上其实并不是一位统兵大将,他的职责更贴近一位侍卫长。

从赵云跟随刘备之初开始,赵云就奉命保护刘备的家眷。因此,在正史中才会有长坂坡赵云救阿斗的场景。《三国演义》将其演绎成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还杀了五六十位曹军将领,已经是战神转世一般。

赵云一生第二大功业,同样源自救护阿斗。

刘备迎娶孙夫人之后回到荆州。 因甘夫人去世,便由孙夫人照顾阿斗。之后,刘备率军前去西川,抵挡汉中张鲁。

孙权送信来,让孙夫人带阿斗去东吴。赵云得知,立刻阻拦,于是发生了截江救阿斗故事。

后来,关羽去世,刘备愤然起兵,赵云进言劝阻,道理说得很好,可是,刘备并没有听。在刘备心中,赵云就是一个卫士,一个高级保镖,既然是卫士,那就做好卫士的本份就好。至于军国大事,不是赵云能够掺合的。

其实,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平生几乎没有看错过人。赵云武艺高超不假,但并无统兵之才。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终于有了一次带兵机会。这一次诸军大败,因为赵云严谨,赵云所部几乎没有伤亡,因此赵云得到诸葛亮奖赏。

纵观赵云一生,堪称忠勇,不过,历史上的赵云远没有演义中那么传奇。赵云的许多事迹,不少出自蜀汉名将陈到。这就如三国演义中把不少人的事迹加在诸葛亮身上一样。


宛如清扬


蜀汉永昌亭侯、镇军将军赵云和武乡侯、丞相诸葛亮都是昭烈帝刘备的得力助手,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后世传播美誉度非常高的人物。

赵云和诸葛亮跟随刘备多年,而且也共同辅佐过后主刘禅,要了解赵云临终前后之事,悦史君可以先谈谈两人的相交片段。

赵云一开始跟随的是公孙瓒,因当时刘备也在公孙瓒麾下,两人开始有了交集。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后,不得不依附袁绍,赵云前来找刘备,后来又一起去了荆州。

诸葛亮从小跟随叔父诸葛玄长大,后来到了荆州,在隆中隐居,有一定的名气。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在司马徽、徐庶等人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出“隆中对”,从此跟随刘备,也与赵云有了接触。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举攻打荆州,刘备一败再败,妻儿都被抛下,赵云舍命救回甘夫人和刘禅,刘备任命他为牙门将军。

诸葛亮则主动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一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赵云也被任命为偏将军、桂阳太守。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开始攻打刘璋,一年后诸葛亮与赵云等人入蜀,第二年与刘备在成都会合,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赵云为翊军将军。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诸葛亮、赵云等人拥戴刘备称帝,刘备想要攻打东吴,赵云劝谏但没有效果。

曹魏黄初四年,蜀汉章武三年(222年),刘备在大败后驾崩,诸葛亮接受托孤,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益州牧,赵云被封为永昌亭侯、镇东将军。

曹魏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赵云跟随诸葛亮进驻汉中,第二年出兵北伐,赵云作战失利,马谡更在街亭大败,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

曹魏建兴七年(229年),赵云去世,诸葛亮忙着与魏军作战,并没有见到赵云最后一面。


悦史君对赵云遗言的说法是存疑的,因为在正史《三国志》中,有关赵云的死只有一句话:“七年卒,追谥顺平侯”,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遗言。

退一步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虽然写得生动具体,但同样没有半句遗言。

因此,赵云死后留下遗言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但赵云死前有一个细节,确实让诸葛亮比较羞愧,那就是在北伐失利后,诸葛亮得知赵云断后有功,提出要把赵云军中的绢布发放在将士,赵云以战败不能得赏拒绝了,诸葛亮对此刮目相看。

赵云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悦史君都很喜欢,典范啊!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