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宗教領袖教皇影響力在當今有多大?二戰時教皇在幹嘛?希特勒怎麼對付他的?

人見人愛天見天喜


第一個問題,必須糾正,教皇不是歐洲的宗教領袖,只是天主教的宗教領袖。

歐洲的主流宗教是基督教,基督教目前主要分為三支,即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教皇主要在天主教國家有強大影響力,包括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部分德國等。此外,荷蘭、部分德國、英國等為新教,東歐和俄羅斯為東正教。

教皇從過去千年,整體影響力是在逐漸下降的。

歷史上,天主教皇的影響力一度是很大的。自從中世紀早期教皇鬥敗德皇后,有數百年時間,教皇是凌駕於歐洲世俗君主之上的精神導師,十字軍橫行歐洲。但是經過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後,教皇勢力遭到沉重打擊,世俗君主不管是否信奉天主教,都成為所在國家真正的主人,教皇只能依附於信奉天主教的君主。再經過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尤其是拿破崙戰爭後,教皇的勢力基本被掃蕩了。

到19世紀中後期,意大利獨立後,教皇只能抱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粗腿,免得他的直屬領土(羅馬城和教皇國)被意大利佔領。等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人俘虜後,教皇失去庇護,被意大利軍隊轟出了羅馬城,龜縮到梵蒂岡表示抗議。從那時候開始,教皇就只剩下宗教權力了。

而今日的教皇,面臨更大的不幸在於,大批穆斯林人口進入歐洲。而在歐洲的政治正確來說,是要保護穆斯林的信仰,甚至本地人口遭到難民強姦後還必須原諒。這樣一來,教皇他老人家的尊嚴其實就更得不到保證了。這事兒不能說太多,大家意會就好了。

最後說說二戰時候的教皇。二戰時候教皇日子過得還湊合,因為他和墨索里尼關係不錯。

前面說了教皇被意大利政府轟出羅馬後,兩邊冷戰幾十年,最後是墨索里尼上臺後,才和教皇言歸於好的。希特勒本人呢,第一尊敬墨索里尼老大哥,第二其實也有些天主教傳統思想,所以希特勒對教皇也很尊敬。教皇在早期曾反對希特勒(因為希特勒的納粹黨在國內競選,教皇支持他的天主教中央黨),但後來兩者基本上沆瀣一氣了。戰後好些納粹分子得到了天主教勢力的庇護,包括逃亡到南美的天主教國家。


巴山夜雨涮鍋


二戰期間的天主教教宗是庇護十二世(Pius XII)

關於庇護十二世在戰爭期間的動態以及對納粹的態度,即他到底是一個希特勒的支持者?還是一個敢於救助猶太人的勇士?從二戰結束起就一直是爭議不休的問題,迄今沒有定論。

對梵蒂岡暨庇護十二世在二戰期間所作所為的質疑,當屬1963年德國編劇

羅爾夫·霍夫特(Rolf Hochhuth)編寫的戲劇《上帝的代理人》(Der Stellvertreter)最為激進。

這部劇指責庇護十二世是個膽怯的教會領袖,不僅在戰爭期間未能主持公義,還對猶太人的求助置若罔聞,對納粹的暴行採取曖昧、親近的立場,完全是一個冷酷無情的虛偽小人。

《上帝的代理人》在西德劇院上演後,很快就引發整個歐洲的轟動;劇本隨後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上演。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也推動了史學研究,一時之間,庇護十二世被聚焦在燈光之下供人審視,他在二戰期間的表現,也成為一樁爭訟不休的歷史公案。

當然,在這種觀點冒頭的時候,同時也出現了反對聲音。

例如,以色列外交官、歷史學家皮格斯・拉彼德(Pinchas Lapide)曾經在1967年出版了《最近三任教宗與猶太人》(Three Popes and the Jews)一書,他在書中為庇護十二世辯護道:

在庇護十二世時期,天主教會拯救了至少70萬(但可能多達86萬)猶太人的性命,遠遠超過了其他教會、宗教和救援組織所救助的人口數字。

由於作者本身是猶太人,因此這段辯護在當時是非常有說服力。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沒有定論。


HuiNanHistory


相對於中世紀來說,明顯沒落很多了,相信大家都對那個漁夫妻子和能許願的魚的故事有所耳聞,漁夫妻子貪得無厭,先是要成為皇帝,之後又要成為教皇,可見後者比前者還要尊貴。

今天的教皇影響力自然不如從前了,以前的教皇管天管地,還管國王們的婚姻,管天主教國家境內的教育和文化傳播。一個不滿意就開除你的教籍,那麼統治也就失去了合法性,等著被虎視眈眈的手下領主們推下臺吧。教皇不止是天主教最高精神領袖,同時也是世俗君主,教皇國的規模曾經是今天梵蒂岡城的百倍不止。
(教皇國)


今天的教皇則沒有這麼龐大的權力了,教育和文化由各國政府部門主管,政治的話也不會再受其操控,而且很多國家已經不是以信仰天主教為主體,而是轉成了新教。在今天的話,天主教文化在政治參與中的成分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其和英國女王類似,身份依舊無比尊貴,但沒有那種能夠沉重動搖國際政治格局的實權。

法西斯政權時期的教皇有兩個,第一個教皇庇護十一世(1922——1939在位)。其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和墨索里尼的妥協,在1929年2月11日的《拉特蘭協議》中做出了不再對意大利領土要求更多的承諾後,使得意大利政府承認梵蒂岡主權獨立,成為永久中立國。

規定教廷可以利用精神道德的力量影響國際事務,並且可以參加非政治性的條約簽字。

第二個就是庇護十二。對於基督教會的文化戰爭也包含在希特勒第三帝國納粹化的進程中,當然,希特勒再次上演了過河拆橋的戲碼。


1933年7月20日,納粹政府和梵蒂岡簽訂了一個契約,保證天主教的自由以及該教會管理其自己事務的權力。這個協定由巴本代表德國,當時還不是教皇的庇護十二代表梵蒂岡而簽訂。

但僅僅5天后,德國納粹就頒佈了所謂的淨化法令。他們採取種種方式解散了境內的天主教青年聯盟,逮捕了很多頗具威望的教士和修女,很多天主教出版物被禁止發行。其實不足為怪,希特勒需要的是納粹文化壓過所有文化或者宗教一頭,成為所有人最高等級的行為準則,如此才能推動納粹國家的一體化。他後來所制定的一些政策中,很多是被天主教教義所否認的反人類罪惡手段。希特勒是不情願看到手下遵循這些死板的教條的,不然對蘇聯政治委員命令和戰時違規士兵從輕處置法則這樣的命令是很難貫徹好的。
(納粹文化毀滅運動之一——焚書)

納粹德國的反目讓梵蒂岡很痛心。教皇庇護十一世在1937年3月14日發佈了反納粹的通諭,當然是,反納粹,而不是反法西斯,因為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府給梵蒂岡教廷的待遇還算不錯。對於基督新教教徒而言,同樣他們也在納粹化的進程中淹沒了反對的聲音。而意大利由於在1938年時也開始實施種族主義,因此庇護十一對其態度也大為轉變。


大唐安西節度使


教皇是天主教的領袖。

在當今世界上,教皇的角色類似於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促進不同教派、族群的對話,爭取化解歷史仇恨,共同面向未來。最近幾任教皇在這方面做得都還算不錯,所以正在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現任教皇是阿根廷人,是歷史上第一位來自拉美的教皇,也是公元741年以來第一位非歐洲出身的教皇。他還是首位認可同性戀的教皇。此外,他也在積極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今年中梵關係取得歷史性突破。希望他能早日明確一箇中國原則,讓梵蒂岡與中國早日建交。

要展開的話,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天主教人口的分佈:

圖中可以看到,除了西歐,拉美、菲律賓天主教徒占人口比重很高,教皇當然有著相當的影響力。

我們知道,基督教世界中,除了天主教,還有東正教和所謂新教。這其實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所以當今教皇的一大工作,就是爭取跟東正教、新教和解,促進基督教內部的團結。1999年,當時天主教的教皇就和路德宗握手言和;2008年,又和東正教教宗會晤。雖然只是見個面,也不能化解千百年的分離,但至少可以促進一個友好的氛圍。

上圖中,紅色系的部分就是基督教世界了,如果可以其樂融融,還挺可觀的。綠色是穆斯林世界,歷史上和基督教世界進行了許多戰爭,十字軍東征就是西歐的天主教徒去打穆斯林。所以,今天的教皇也要負責爭取和穆斯林和解,最近他進行了下圖中的傳統儀式,為穆斯林洗腳:

洗腳的儀式歷史很長,現今有些人覺得做得有點過了。至少是教皇的一種努力。

二戰中教皇和梵蒂岡的狀況非常複雜。大體,梵蒂岡是個世俗政權,當時是個中立國,和瑞士相仿;但教皇又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的領袖。再加上梵蒂岡只是意大利包裹下的彈丸之地,處境相當複雜。我沒有研究,就不講下去了。


在野武將


二戰時期教皇作為沒有軍隊的統治者。在被德國控制的歐洲本身並不存在軍事態度。

貿易態度方面現在各方論點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是支持同盟國。在《二戰期間的英國與梵蒂岡》、《我們銘記不忘:關於大屠殺的反省》中表明:

庇護十二世(二戰時期梵蒂岡教皇)並非冷酷無情,他是一個有溫度、有人性、負有同情心的人,對於戰爭他也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並指出二戰期間救了80多萬的猶太人。

另一派認為教皇明顯偏愛德國法西斯。比如在《庇護十二世與第三帝國》書中作者明確認為教皇偏袒納粹德國。

總之。不明確的事情還是等待明確了再研究不遲。


ETO地球派統帥



豬曉俠


宗教黑暗的罪責承擔,教皇首當其衝。但後來歐洲人走世界,教皇與世俗皇帝的矛盾頓時銳減,後來乾脆聯合走遍天下。但是教皇不再有往日的世俗權利,科學的精神是人文精神,神學反人文,所以當初回來時,第一,民主不需要誰加冕。第二,神學不得進國立學校。

現在,世界大勢如何?各位看官是否看得明白?伊斯蘭難民湧入歐洲,意味什麼?法治大勢如何?美國的法制已經表現出來疲憊。那麼德治可能又得到青睞,它們叫宗教信仰,這是其一,其二,宗教之間的鬥爭不可忽視的,呵呵😊😊。其三,如果經濟下滑,高福利不再,勢必要宗教信仰來平衡了。所以教皇的世俗地位當有提高的趨勢。


東風別業


君王手裡的權力是世俗之間君主的權力,而教皇手裡的權力是神權,這兩個派別有的時候因為一點蠅頭小利,鬥個你死我活,但是在更多的時候,雙方就是狼狽為奸。神權依附在君主的權力之上,發揚自己神棍的特性,忽悠底層老百姓而軍權則是大棒子敲打著底層老百姓不斷的產出新鮮的肉和奶。

後來,這些世俗間的君主突然發現我與其費盡心思去供奉一個不屬於我們同一陣營的教皇,我還不如把自己捧成一個神,這就是君權神授。

這就是為什麼在中世紀中期以後,世俗間君主的權力漸漸壓過了教皇,君王不再依靠這些神怪替他們騙吃騙喝,么三和六,緊接著就是。文藝復興等一系列解放思想的運動,讓人們意識到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神,資本家利用手中的資本控制著人民,替他不斷的榨取剩餘價值,而神棍手裡啥東西都不剩下了,他們最引以為傲的欺騙別人,或者說所謂的神的思想已經不存在了。

此時此刻,教皇只能夠緊緊地抱著那些擁有著大資本大權力的歐洲君主的大腿過日子,其中一個比較著名的就是拿破崙三世,但是後來拿破崙三世被抓以後,教皇就真正的失去了最後的靠山,被人趕出了羅馬,來到了梵蒂岡。

這個時候教皇通常做的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接著忽悠忽悠科學和上帝是可以合二為一的東西,你們相信我並不妨礙你們追求科學,這是現如今教皇一直努力向大家宣傳的一個思想,我跟科學不矛盾,我沒有阻止過科學或者是在這之前阻止科學的都是舊勢力。我是新勢力,我宣揚科學。

第二件事情還是抱大腿,也就是跟隨著歐洲最有權力的人抱住他的大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皇跟墨索里尼兩個人走的比較近,當時教皇跟墨索里尼放下成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二者之間共談合作。此時此刻,希特勒是墨索里尼曾經的崇拜私人,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信天主教的,所以也沒有為難教皇。

另外,對於已經燒紅的世界,教皇表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不參與對外的侵略戰爭,尤其是當納粹進入東正教的領地以後,天主教也覺得沒這個必要去搶奪邊土地,乖乖的待在自己家裡面做一個老實人,因為他明白戰爭時刻戰亂的期間,一個小小的民兵組織都可以把他的教皇給洗劫一空,所以在戰爭期間他儘量就是少發言,多看多學,就是不做。

但是比較耐人尋味的一點便是在這之後,關於教皇如何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多種版本的說法,但是無一例外都說教皇救人。

神棍依就是神棍,只不過有的時候做事兒不明顯罷了。


漩渦鳴人yy


羅馬天主教會二戰時支持納粹,它幫助了很多納粹分子逃亡。羅馬天主教會在查理曼時代,成為歐洲的統治宗教,漫長的中世紀,其依據宗教裁判所屠殺了大批異教徒,工業革命,令其喪失了與各國君主共同統治歐洲的政治地位。羅馬天主教通過迫害猶太人,獲得大量土地和財產,成長為歐洲的國教,是反猶主力,猶太人謊言製造者。


沉140769451


歐洲教皇在當代對政教合一的梵蒂岡以及世界天主教和歐美基督教體系中的影響還是決定性的。

二戰時,教皇庇護十二世和阿道夫·希特勒保持了非敵非友的關係,希特勒對教皇既不熱情也不敵視,因為他的主要精力在於擴張納粹空間和對付蘇聯和英美,這時候和宗教領袖撕破臉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