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fh随遇而安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过年没有年味了,要我说啊,是现在人的生活改变太多的原因。

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都没有正式工作,我是农村的,除了种好自己的几亩地,爸爸偶尔的出去工地打零工,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工地的活是没法干的,所以,一到冬天,大家就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特别是过年那几天,吃吃喝喝聊聊天,走走亲戚,就是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感觉也特别亲。但是现在大家都在忙工作,好不容易过年回家了,也懒得出门跟人说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宅”。

就连小时候期待的春晚,现在也不怎么看了。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电视信号不好,就跑到别人家去看电视,一大堆人围着一个黑白电视,看的热闹非凡,笑声不断。现在带着孩子看电视,看不了两眼就走了,不如偶像剧好看,没有他喜欢的明星。

小时候过年,杀鸡宰鹅,自己家养的猪,找个屠夫杀了,拉个板车街里叫卖,那个场景,现在根本看不到,基本都是买的菜市场人家收拾好的白条鸡,猪肉也是肉店里的冷藏柜放着。

小时候的压岁钱,都是一块两块,但是心里激动的不行,小孩子给长辈拜年,抓点糖果瓜子放兜兜里,再领个压岁钱,那感觉别提多美了。现在的孩子,瓜子糖果不稀罕,想吃就随买,红包小了也不稀罕,看都不看一眼,早就失去了过年原来的本意。

小时候的橘子瓣糖是我的最爱,酸酸甜甜,真好吃!





艳224251338


年味儿少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我觉得主要是两点。

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供支配的钞票越来越多。

以前只有过年才买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才买的好吃的,而现在随时都可以买,随时都可以吃。就连过年必须穿新衣服的传统也正在被打破,至少我只有好多年没有说一定要买新衣服,因为现在的衣服穿久了随时可以扔掉,买新的。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日子过得好了,就像过去天天过年。

第二,人们过年时候的互相走往明显少了很多。

过去一年当中人们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去走亲访友,大部分人都把走亲访友的时间全部压缩在春节期间。特别是在外地创业打工的人,一年才回家一趟,所以显得特别亲切,特别愿意走亲访友。

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变得越来越窄,就连拜年走亲访友很多也只是在网络上一声招呼就算过了。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聚会,越来越宅,越来越珍惜自己的私人时间。过去有谁请吃饭,大家都觉得欠了他人情,现在反过来了。现在有谁请吃饭,大家去吃这顿饭是给他面子。在喧嚣的城市里,在下班的车流高峰里跨过半个城市,艰难的开车跑到饭店去吃你这顿饭,真的是给足了面子。因为人们并不缺这顿饭。

这也许是一种观念的逐步改变,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导致当今过年的时候年味不足的最重要的原因。


险道求生


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当下的现状,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之后,从进城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之后,从不再期待过年穿新衣服开始,从消费升级以来……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

1、在我小时候感触最深的,就是每到过年,我和哥哥都会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买来皮子弹手枪,鞭炮,然后把鞭炮拆开当手雷,经常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钻进破败的房子里玩枪战游戏,虽然手点鞭炮和皮子弹手枪现在都被当作危险的物品,列为小孩子禁玩玩具,但当时我和小伙伴们几乎没有受到过伤害。

前年小侄儿要玩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我转遍了整个县城都没找到卖皮子弹手枪的,大多是卖电子音手枪和水子弹手枪的,这些东西的可玩性非常低,玩不了一会就烦了。

而烟花爆竹自从村里全面禁燃之后,别说小孩子玩了,我们每年烟花爆竹响彻天空,持久迎新岁岁平安的习俗,都不得不让步了。

2、小时候家里的大鱼大肉和新衣服新鞋子,我们都会攒到过年,持久迎新的钟声一响,我们连觉都不睡了,穿起妈妈给我们准备的新鞋子新衣服,疯玩一整夜,大鱼大肉在过年前后吃的人开心的不行。

如今新衣服新鞋子几乎人人都能买得起,没人会专门在过年准备,小孩子也不稀罕了。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日子普遍好起来了,以前攒到过年才舍得吃的大鱼大肉,如今随随便便就能吃到,也没人在乎这些东西了。

3、压岁钱在我们小时候一直都是最大的一笔收入,虽然只有几十块钱,但有时候我们能把钱花一整年。

大年初一出去拜年,爷爷奶奶们会把烟、糖、瓜子等分发给大人们,小孩子们每人抓一把干果装到口袋,说一句新年快乐,再接过爷爷奶奶的红包,老人孩子都乐的合不拢嘴。

如今呢,发红包都开始攀比,老人给孩子的红包小了,小孩子们都不在乎,那种合家欢的喜庆场面早就不在了。

4、过年的仪式感越来越淡了。

曾经村子里过年最讲究仪式感了,随着节气和老黄历,一点点的奉行着老一辈的传统,这种仪式感让人觉得新年的重要性和存在感,但现在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跑到城市里打工了,过年就放那么几天假,有一半的时间还花在了赶火车和路上,真正在家的时间真的很少。

随着上一辈的老人一个个仙逝,农村讲究传统的人越来越少,过年的那种仪式感也越来越淡。

而在外辛苦一年回到家的年轻人们,互相之间又多攀比,不再那么纯粹,年味在他们心目中真的没那么重要。

5、以前贴春联我们都是手写的,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一起研墨一起讨论内容,老人一张张写字,写好后妇女们去熬制浆糊,小孩子拿着凳子开始贴春联。如今街上卖的春联花花绿绿,人们也乐的省事,但打眼一看家家户户春联似乎都一样,贴春联也开始沦为形式。

当然了,过年年味越来越淡还有很多因素造成,但春晚的凋零也随着年味的变淡一同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之外,何其悲哀。


李阿冰


小时候,一说过年了,特别高兴,奶奶爷爷很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螃蟹,虾,肘子,四喜丸子,各种菜品,应有尽有,做饭的在厨房忙的不亦乐乎,孩子们追逐打闹。吃饭时大家围着桌子,聊天,胡侃,笑声不断。平时在家吃不着的,那天吃个够,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我表妹为了争着吃螃蟹,最后吃的我得了肠胃炎,我表妹浑身起了饭。每次吃完饭还出去放炮、放花、玩得不亦乐乎。现在过年,都是去下馆子,没人在家做饭了。一般就吃中午饭,吃完了就各自回家,一点儿年味也没有,就像应酬饭局一样,饭桌上也没有了以前的欢声笑语,毕竟不在家里,也没做饭时,大家聊天沟通,嬉笑玩闹,也没有了喝酒胡侃了,因为吃完饭都要开车回家,谁也不敢喝酒,更别谈玩的晚了打地铺睡在家里了。大家变得生疏了,过年也像是一种礼仪节日了,互相问候一声的场所了,没了一家人的热闹团聚,碰酒干杯,火热的场面了。



宝妈茶会


因为春节没有"新意"了,变得不再"特别"。

答主老家农村。小时候过年从腊月23(俗称小年)就开始了,几乎每天都去周围的村子赶集,采购年货,鸡鱼肉酒茶糖,衣服对联鞭炮玩具等等等等。大人们去赶集,小孩子死缠烂打都要跟着去,最起码也能混一个糖葫芦吃。


年三十要守岁,初一起早挨家挨户拜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都要走一遍,还得回请。热热闹闹到正月十五,一年才算过完。

那个时候,手机用的还是诺基亚,没有微信只能短信拜年,有多少人早早编辑好拜年短信等着过了12点才发送的?陆陆续续的回信会搞得2/3点还睡不着。

反观现在,618/双11/双12每次都屯了够用一年的东西,购物不需要出门。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不再是过年专供,平时下馆子也能吃到。衣服店里时常打折,也不用过年才买....

就连春晚,熟悉的赵本山/宋丹丹等人退居幕后,今年李咏也走了。每年春晚都涌现很多新人,闹腾一番,却没留下很多话题供大家茶余饭后闲谈。

过年没有了以前能够让人感觉到"新鲜"的地方,变得不再特别,年味也慢慢淡了。


春哥聊电影


小的时候,家里很贫困,平常时间吃的是玉米面的馍,吃的是酸菜饭,顿顿炒的是没有一点肉星儿的大白菜。

穿的是捡的邻居家娃的衣服,或者那个亲戚给两件衣服,妈妈用手缝好了给我穿,而且是补了又补的,在学校里念书去都不敢出去见同学,有时都还尿裤裆。

在哪个时代,我没有穿过好的,吃过好的,只有看着人家吃肉,穿好衣服,满眼的羡慕。

只有在每年过年时,父母省吃俭用,给我们买点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感觉只有过年时我才新鲜一点。

可现在时代变了,社会变了,经济条件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穿了,过年跟不过年已经没有啥本质区别了。

反倒在过年时感叹自己一年了啥也没干就这么又过了一年,感叹时间过得好快,自己又老了一岁。

过年只属于那个时代。

个人观点,谢谢


北农小杨


答主90年生人,就讲讲我小时候的经历吧,那个时候农村还很穷,在那个时候流行的富裕家庭就是谁家是万元户,那个时候上街赶集能带个十块钱,都是很豪的存在了,村里的孩子一堆一堆的整天在村子里游荡,夏天溜个河边,冬天到池塘里砸个冰块,没有听说过圣诞节,没有听说过感恩节,只知道清明要吃鸡蛋,中秋要吃月饼,仅此而已,那时候外出打工的机会也少,很少像现在这样,每年大部分时间只有孤寡老小在家守候,其余的人常年在外地漂泊打拼,那个时候,农民的出路就是在村寨周边找一个杂活做着,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钱贴补家用,大部分时间都一头钻进黄土地里,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的人少了,城里的人多了,慢慢的农村冷清了,城里热闹了,过了几年,村子里传来的新名词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的村子里的味道也就变了,没有了以前的淳朴,反而多了一丝的攀比。

每年过节的假期也短了,外出打工的人像候鸟一样,每年在固定的时节,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往返迁徙,人走了,城市空了,城市里没了人气,年冷了,人来了,村子活跃了,可是太累了,辛苦挣扎了一年,在家歇歇吧,漂泊的人实在太累了,于是年淡了,就这样,中国的年在外来节日的冲击下,和人们奔波的脚步中,也累了,渐渐的年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回家的借口,仅此而已。

欢迎大家交流生活技巧心得,欢迎关注“豆豆晚安”生活领域创作者,每天分享生活小知识,让生活更美好。


豆豆晚安


当今的中国大家觉得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没有太大的新鲜感。记得小时候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农村大街上最活跃的是小孩子的身影,到处放鞭炮,往这扔一个,往哪扔一个,玩的不亦乐乎,家家户户要置办年货,杀猪,宰羊都在忙忙碌碌的,到现在来看其实这些也没有消退太少,过年过节准备的东西一样不少,少的是一些礼节,小时候村民们在大街上碰到就互相磕头,现在明显少了。

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经济发达了,很多地方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小时候我家很少能吃到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肉吃,有妈妈做得新棉袄,新棉裤穿,有的是买的衣服穿在身上出去找小伙伴玩,那时特别高兴,而现在几乎顿顿吃肉,衣服旧了,就买新的。所以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还有就是中国这三十年进步非常的快,新生事物不断拥入,电视,电话进入千家万户,过年了家里没有电视的买个电视,可以看看春晚了,现在你在手机上就可以天天看到综艺节目的播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对村里过年认识越来越多,好奇的地方都知道了,新鲜感自然就淡了。


一个努力奔跑的郭大白


经济格局的大转变。记得小时候,距离过年还有十几二十天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腌鱼,腌肉等备年货了。而现在,很多农村人到城里打工某生活,混的好的就在外娶妻生子,买房定居,很少回老家了,老人一走,基本上就不回了。混的不太好的,可能每年过年回一趟家,有的人干脆把老人孩子接到自己工作地过年(打工者本来春节假期也不长)

社会发展中,劳动力人口的大迁徙导致的必然,以前出外打工的人很少,宁可守着几亩地拮据过着,也不远出外漂泊。现在旁边人都出门打工富了一点了,再加上物价上涨,生活开支的增加,只得无奈出门谋生。我老家现在村里过年基本上就很少人在老家过年了,我想其他地区应该也差不了多少。


ZY大法


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想吃啥想玩啥想买啥都不用等到过年,平时就可以得到。现在人们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就好比以前人们每天过年一样。所以大伙对于过年也就没有了更多的期待,以前人们盼着过年是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放鞭炮,挣压岁钱。这样的生活平时是没有的,所以大家期待过年!

而现在,大家想吃啥,想买啥平时就可以买。不必等到过年!还有就是以前过年,村里,县城里都有各种文艺表演比赛,大家正月可以去围着看热闹。而现在几乎等不到过完初七,人们就开始忙着赚钱了,开张的马上就开张,根本没有休息享受的时间。有的甚至初五就开始上班了。更有甚者为了多赚钱过年不回家。成天围忙着赚钱,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娱乐!正月官方上说是过完元宵节以后,实际上过完初五基本就等于结束了。大街上已经又变成往日的车水马龙状态。根本看不到一点喜庆!

而且我发现越是大城市越对传统节日不重视,我就拿杭州说吧,正月期间我就没看到大街上挂个灯笼,而且商铺连个对联也不贴。至于鞭炮就别想了,根本不可能有!再看看电视台,一到正月除了央视还播放个有关晚会的节目以外,其他电视台都是电视剧,一如既往。元宵节只有央视有晚会,其他台跟往常一样,似乎并没有发生过什么而已!对节日如此淡化,你觉得还能有年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