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被辭退,是公司太薄情,還是你不夠努力?

人到中年被辭退,是公司太薄情,還是你不夠努力?

近期一條新“職場潛規則”在朋友圈刷屏:“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但是你可以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這一段子道盡了職場中年人的尷尬,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小孩要撫養,經濟壓力大,所以“職場中年人比較慫”。專家表示,這其實是社會對職場中年人的偏見,覺得人到中年辭職是“不負責任”。其實,與其道德綁架職場中年人,大家更應該關注中年人的“職場危機”。

1

無處安放的中年人

曾在某知名外企財務總監的A君,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十幾年下來,一路履歷光鮮亮麗,擁有CPA等證書,可她最近卻在自己朋友圈大吐苦水,說自己很怕被公司裁掉,讓人大跌眼鏡。

因為看她的工作日常就是業績突出,帶領的團隊也很優秀。就算裁員,怎麼也不該輪到她。

結果她說,因為公司最近的業務戰略發生重大調整,所有的銷售渠道全部轉移到移動電商平臺。過去幫公司打天下的這幫老將,沒有一個人有相關經驗。

她無奈地說:“你也知道,雖然公司是說給員工一段緩衝期慢慢適應,但最後十有八九會被變相裁員。”

這樣的故事在職場中年人裡不在少數。

像A君這樣,年齡在35-42歲左右,步入職場“中年”的人,大多在經理、總監、副總,甚至在CEO的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公司也有一定的名望。

但他們很多人也同時在面臨著職場的洗牌期,一場新舊力量、思維、知識迭代的變革。之前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華為清退34歲以上員工”的新聞,也是如此。

2

謹防“職業倦怠”

據《2017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高科技行業員工跳槽頻繁,離職率達25.1%。特別是高科技企業中年員工離職現象越來越突出。

不僅僅是高科技企業,很多職業都是吃青春飯的,黃金職業生涯有限,比如高級同聲翻譯、IT碼農等。

人到中年,身體機能開始退化,你怎麼跟那些二十來歲的小夥子拼加班拼熬夜?上有老,下有小,就算身體是鐵打的,要不要照顧家庭,要不要陪伴孩子?人到中年所面對的境況更復雜、所要考慮的事項也更多。

大多數勞動者在20歲左右初涉職場,由於缺乏工作經驗、不諳人情世故,在職場上跌打滾爬,在摸索中成長;到了35歲左右,隨著個人職場經驗和人脈資源的積累,職業相對穩定,事業也逐漸進入上升通道;過了40歲的勞動者,面對持續的工作、生活壓力,漸漸開始對工作失去興趣和期待,特別是在事業發展出現波折的時候,容易出現對工作不滿意的負面情緒,現代勞動經濟學將這種現象稱為“職業倦怠”,也有心理學家稱之為“中年危機”。

所以,職場人需要保持上進,保持對工作的興趣。

3

保持正念,保持核心競爭力

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金飯碗

據調查,國企的員工流動率6.2%、外企的員工流動率8.3%,民營企業的員工流動率為13.2%,比總體員工流動率(10.7%)高2.5個百分點。

與國企或外企相比,民營企業的綜合實力、發展前景及內部管理機制等相對較弱;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抗風險能力有所下降,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並不具備太多優勢,員工認同感和歸屬感不足,穩定性不強。這對中年員工來說,更難看到個人在企業中的職業發展前景。

如果你做的事情年輕人能做到80%甚至只是60%,而他要的薪水只有你的一半不到,你覺得老闆會怎麼選擇?

不少人感嘆自己當初進國企就好了。

但是,體制內同樣也有隱憂。若此前不努力、混日子的狀態,很可能在一線崗位被邊緣化。

要知一勞永逸的金飯碗,根本不存在。

不少人在30多歲時,及時調整心態、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開創人生的又一個起點。

但若你在舒適區裡呆得太久,進入了“自動電梯”模式,一直維持現狀,那就可能會在此時遭遇真正的職場危機。有人說,30歲之前,沒有狠狠努力過的,30歲之後,等待你的是加倍償還。

有人說,證書不等於實力,然而在財務職場,要證明財務人的實力,除了突出的工作經歷外,證書就是唯一的指標。在財務職場高管的招聘中,和從業年限一樣,證書常常被列為必備條件。就連財務經理都要求具備CPA證書,更何況更高的財務總監,首席財務官這樣的職位。

人到中年被辭退,是公司太薄情,還是你不夠努力?

誰的中年不迷茫,誰不是一邊流淚,一邊咬牙堅持。

為了生活,所有的人都應該努力生存下去,未雨綢繆,為將來提早做規劃。畢竟,要麼出眾,要麼出局!這就是職場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