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費南抗日根據地

收復費南抗日根據地

收復費南抗日根據地

收復費南抗日根據地

1941年7月6日,為收復被日偽頑匪侵佔的費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四團、五團,山東縱隊第一旅一團、三團,在魯南軍區武裝的配合下,發起討伐劉桂堂部的戰役。到22日,殲滅其一部,擊潰李以錦部的增援。這次戰役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日、偽、頑、匪的囂張氣焰,收復了費南抗日根據地。這時,中共山東分局決定派山東縱隊一旅一團暫留天寶山區,配合地方黨政軍開展恢復工作。9月,山東縱隊一旅三團接替一團防務,成為長期堅持費南武裝鬥爭的主力部隊,費南的局勢趨於穩定。此後,費滕工委撤銷,原費南縣委、縣政府及縣區武裝返回費南。

1941年11月初,日軍糾集5.3萬兵力,開始了對沂蒙山區根據地進行近兩個月的“鐵壁合圍 ”、大“掃蕩”。12月上旬,駐守在天寶山區寧家圈一帶的山東縱隊一旅三團突圍撤離後,費南抗日根據地大部被日偽軍佔領,僅剩下天寶山區與抱犢崮相連的狹長的一條線。

1942年春,在形勢嚴峻,處境艱難的情況下,費南縣委書記於康(1941年冬接任)、縣長馬健帶領幹部戰士,堅持當地抗日鬥爭。4月初,縣委在薄石板村召開了各區活動分子會議,號召樹立對日鬥爭必勝的信心,克服右傾思想,採取“鑽、揀、擠、賴”的對日鬥爭方針,針鋒相對地開展反“蠶食”、反“封鎖”鬥爭,鞏固擴大抗日根據地。4月中旬,山東縱隊一旅三團由泰泗寧地區返回費南,在費南縣大隊配合下,發起了小崮子戰鬥,攻克了母子山(南大頂),擊退了劉桂堂部的進犯,迫其退縮到鍋泉及日偽據點附近,費南抗日根據地得以恢復發展。

1943年1月15日,日偽軍以10000餘兵力,對費南縣、滕嶧邊、費滕邊、邊聯縣進行“拉網”式“鐵壁合圍”大掃蕩;半月之後,又在費南縣的南徑、官莊、白彥、關陽司、九女山、灰墩、母豬窩、青石嶺等地又安設了據點。3月23日,日軍再度侵佔白彥,並在周圍村莊修築碉堡10餘個。24日,日偽軍數千人“掃蕩”費南山區,皇崮區委和區中隊共9名幹部戰士被圍困在太皇崮山頂,副區長孟育民,區農救會長公浩、區中隊副指導員王萬立以及戰士李廣友、謝恆順、謝學柱、謝洪連、陳禮讚等8人,面對蜂擁圍攻的日偽軍毫不畏懼,英勇戰鬥,直到打光了子彈,用光了周邊的石塊,才壯烈跳崖,表現了共產黨人和革命戰士威武不屈、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日軍在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的同時,推行“總力戰”,加緊對根據地和邊沿地區的“蠶食”。在政治方面,建立偽政權、偽組織,施行“保甲”制度、“連坐”法,發放良民證。大搞“自首”政策,妄圖摧毀抗日根據地政權和各抗日群眾組織。在經濟方面,嚴格控制糧、棉、油等生活必需品,實行配給制,開展三獻(獻金、獻銅、獻鐵)兩徵(徵購、徵實物)運動。拋投大量偽鈔、法幣及偽造北海幣。在文化上,進行欺騙宣傳和奴化教育。至1942年底,日偽通過實施“掃蕩”、“分割”、“蠶食”,使魯南抗日根據地被分割為費南、鄒東、費滕邊、邊聯縣、滕嶧邊5小塊,相互聯繫十分困難,當時形容根據地的狹小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東白山,西白山,南北十餘里,東西一線牽”。日偽軍僅安設的據點,比1941年增加了177個,達441處,平均每12個村就有一個碉堡。在邊沿區和游擊區,則是2裡1碉,3裡1堡,炮樓林立,真是天天有槍聲,村村添新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