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

舞武人生


首先他不是一个特别善于隐忍的人,从怒鞭督邮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演义和传说中都把这件事的主人公换成了张飞,不过在正史上,做这件事的却是刘备,心中不爽就要发泄,这样的人要成为伪君子是很难的。

再说一件事,就是吕布的问题上,吕布被抓后让刘备保他,刘备既没有答应也没有反对,吕布就自以为是的认为刘备答应了,但是刘备却在曹操问他的时候说出丁原董卓之事,这下吕布就彻底没救了,死时候大骂刘备,这也是很多人喷刘备的原因。我们来想想这能说明刘备是伪君子吗?本来就没有答应吕布的事。再说刘备和吕布那么多恩怨,自己的基业就是被吕布夺走的,有仇报仇是正常行为吧,真是伪君子的话,就应该把吕布留下给曹操一个定时炸弹,不是吗?
有人肯定要说刘备不是比吕布投靠的人更多吗?但是刘备投靠每个人的身份都是客将,并不是属下,本来就可以随时就走,并且对大多数收留他的人都有一定贡献(除了曹操)。比如在袁绍处奉命来骚扰曹操的后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吸引了曹操的一部分兵力,官渡之败和他没半毛钱关系。在刘表处也为刘表抵挡了曹操很久,还大败夏侯惇。

这也是刘备虽然投靠了那么多人但名声还很好的原因,以至于后来刘璋还请他去帮助抵抗张鲁,其实我们现在的人说什么都没用,还是当时的人对他的看法比较准,他不仁义的话会有那么多百姓跟着他吗?会有那么多的诸侯都愿意收留他吗?

  真要说刘备的人格的话,就是一个肚子里包不住事的混小子。包括后来 的讨伐东吴也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明知道攻打东吴会使曹操得利,手下人很多反对也置之不理,就是要干!这才符合他的果断性格嘛。

也许刘备没有演义中说的那么仁义,但肯定不是伪君子,是那时候汉朝复兴的最后希望,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也只有凭空吊牢骚了。


三分天下计


刘备的仁义是真是假?

首先肯定的说刘备无仁义而言,自己的老婆被曹操所擒只顾自己逃命,包括唯一的儿子刘禅若不是赵云拼命保护逃生,刘备也只能乘下自己了,若曹操对刘备的家眷下手,或赏给下属刘备又有何面目立足于世,也就是讲刘备的心是黑的,脸是厚的,为了自己的霸业是不顾一切,什么都可以抛舍,杀掉义子刘封,理由是没有救援关羽,但刘封又没有接到任何命令,若再来个私自出兵违抗军令,目无尊长,目无国法,一样有理由杀头,所以有很多网友认为刘备是为刘禅登基扫平障碍,这分析应该是合情理的。

最惹人不舒服的是连他的战友诸葛亮,忠心耿耿临死前还用语言试探,诸葛内心怎么会好受,聪明的诸葛亮的难道不清楚刘备的心事,事实证明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仁义不仁不义,是真是假一目了然,再见!



9紫气東来



刘备仁义或是伪善,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我们且来一起分析分析吧:

一、遇大劫而不憎“权臣”

帝王军阀大凡在其大限来临时皆会“安全感”降低,往往会做些疯狂的事情来!曹操、孙权且不说,就连千古大帝汉武帝在年迈时也无法超脱——昏庸多疑,忠奸不辨,大肆残害和排挤其自认为的“逆子佞臣”……

纵观刘备一生还真没听说其随便杀过什么人,即使其在晚年遭遇到了大厦将倾的鬼门关,他不仅没有学袁绍恼羞成怒而杀田丰(毁掉最后一块“长城砖”),而且洒脱地大义托孤——“若不可扶,君可自取!”



我看此话并不一定就是“下马威”,以刘备的“相人”之能——知子莫若父!刘禅如何,他比谁都清楚!

子女安全还是富贵,我想当父母的在其爱莫能助的情况下大多都会选择前者——

“赵母阻赵括为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将门之家哪有不希望后辈有如此荣光的,然越是明智的父母越是头脑清醒……


人在弥留之际其言也善——此时刘备应该只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言外之意:能扶就扶,不能扶为了国家大业你就知难而上,我毫无怨言,也无可奈何,但你别害他……

其内心深处肯定包含着——

对刘禅的“无奈”;

对孔明的“肺腑”……

也正是由于刘备的至情至性、为国为民,才会换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犯大罪而不伤“手足”

张飞断然违背“禁酒令”私自喝酒不算,还大耍酒疯——“目无尊长”地打了吕布丈人,成功点燃了本来就心无常性的温侯吕布,导致徐州被夺,大哥也妻离兵散,惨不忍睹……

而其却独自逃跑……



按说这条条都是重罪,给刘备好不容易积攒半生的一点家底消耗殆尽,城破家亡,几成丧家之犬……

然正当张飞无颜而举刀自刎时,刘备却说出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犹可续”的千古宽慰绝句(不能说刘备不重视女人,也可以说这是其专门劝慰兄弟的说辞)……

这都说明刘备为政而出淤泥不染,和而不同,心胸开阔!

也有人说如其治罪张飞可能怕自损良将——

要知道多少王侯智者在顺境时礼贤下士、镇定自若犹可;然逆境时(从将军到士兵)便恼羞成怒、方寸大乱、大肆杀人的人屡见不鲜!何况这是刘备风来雨去,受尽白眼,疲于拼命半辈子积攒的“血汗钱”……

如其内在没有宽厚的仁爱,广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超凡的涵养,其不满情绪一定会展露无疑(其当时一败涂地,屋漏偏逢连夜雨,客观地说东山再起很难!就算不去杀人出气,搁谁都会变现地气急败坏……)。然其却没有任何愤懑埋怨表现,着实令人赞叹!话说就是坏人你也是装不了一辈子好人的……

就连被称为“

千古完人”之一的诸葛丞相在此方面都难以与之媲美—— 干出了令自己令千古读者皆惋惜的“挥泪斩马谡!”

其不可能不知到蜀国良将稀少的现状,然在失败面前还是惭愧的、后悔的作出不能自已的举措来……



我们没权利去用局外人眼光来讨论诸葛丞相此举如何——治军千变,各人不同……

但却不得不赞叹刘备的胸襟和大局观,就这方面我认为所谓诸多圣贤皆不如也……


共赏五千年


刘备的仁义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都是当世人杰。这些人都始终赤胆忠心敬服刘备,情况多险恶也也追随刘备,足以证明刘备之仁义。

二,刘备东奔西跑,非常渴望有个立脚之地。但陶公祖三让徐州,他却决不肯接受。这样的事情,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心存仁义,没法解释刘备的行为。

三,曹操占领荆州,急欲追杀刘备,刘备面临灭项之险。当此之时,刘备却顾惜百姓,携民渡江,以至被曹操追上,大将关羽被俘,妻子皆失。刘备自己也险些丧命。如此行为,古今中外鲜有。如果说这不是真仁义,那还有什么真仁义呢!

四,关羽被杀。此时刘备刚刚登基称帝,他蛮可以先过足皇帝瘾,准备充足,然后再徐图为关羽报仇。而他却不顾一切,雷后风行伐吴。这件事虽有失明智,以失败告终,但却表明他对兄弟的爱是真心实意的,不是虚情假义约。

五,白帝城托孤,刘备让诸葛亮,“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自己代之。"这句话,有人疑之,以为刘备是试探之言。我则以为是刘备的肺腑之言。观其一生行为做事和同诸葛亮亮之间的关系可以证明这点。诸葛亮是非常明智的人,倘刘备是虚情,他必知之,又焉能有之后的鞠躬尽痒,死而后已呢!

综上所述可知,刘备是真仁义之人。

欢迎点评。


WM晓奇


刘备靠自我标榜,说好话糊弄人,从而成就帝业。

刘备助孙权对抗曹操,承诺暂借荆州,最后再不归还。

刘备说“匡扶汉室”,受汉室宗亲刘璋邀请,入川对抗张鲁,却反而借机消灭了刘璋,战乱历时三年。

刘备号称“匡扶汉室”,不助其复位,反而造谣献帝被杀,自己称帝。说是匡扶汉室,其实全为自己。

《后汉书》,汉末时,益州人口共568万。《晋书》,刘备称帝西蜀时,章武元年,益州人口90万。人口减少四百余万!


柿正红


人活得越久,就会越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人世间好多事情,如果最后做到了,哪怕一开始是虚情假意吹牛逼也是真的;做不到,就算一开始是真心实意或是赌咒发誓也是假的。

看人怎么说,不如看人怎么做。做人有没有诚意,要看做事下没下力气。天天说帮你,饿死不借你一两米;天天说害你,最后救你出地狱。你选哪个?!

说了这些话,兄弟你同意不同意,你心里同意有道理,你手上一个赞都点不起,那不是把你自己的同意当放屁?


公道话至尊


哪有什么仁义,刘家向来会演戏,从刘邦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哪个不是演技派,刘备逃跑时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弃置不顾,有仁义可谈吗?但是不可否认刘备颇有心机,沉得住气,喜怒不形于色,孙策,曹丕和他相比确实差了很多。曹操也一样赤壁兵败时踩着老弱残兵的身体上逃走,徐州屠城一样没有仁义可言,孙权则更不要脸自称汉臣曹丕篡位居然像曹丕称臣,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可是这些都不妨碍他们3个成为英雄人物。


steven999


首先,刘备能够成为一国之君,说明他的能力在那了,就好比我们都知道刘邦是个市井无赖,但是他能让张良韩信跟着他,自然是有过人之处,无论刘备仁义真假,就算是装的,能装到他那个份上也和真的没有什么区别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亲刘的,所以在小说中抬高蜀国贬低魏国,甚至把很多其他人的故事放到蜀国将领的头上,比如单刀赴会,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用三国演义来看历史,作者过多的称赞刘备,难免让后人读的多了找到一些纰漏,所以有人说刘备伪君子等等。

其实真正的历史,剥去小说的渲染,刘备为兴复汉室致使天下三分,与曹魏,孙吴抗衡,这就是一个牛人,无论他的仁义是真是假,手下信服他,就是真,那个领导还没有一些手段了。


低八度的冬天


做为一个励志当君王的人来说,身家性命妻儿老母都可以不顾,还谈什么真假?一切都是工具。不过,说句公道话,刘备以仁义为工具,总比一味杀伐,赤裸裸的篡位弑君要好的多的多。所以,后人还是很怀念刘备的。


笑傲江湖161104


仁义之名是刘备最大的政治和权力资本,肯定不算是真正的仁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