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怎麼會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呢?

隱忍前行7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恰如我人生中遇到的“佛祖”,它幫助我解開許多的迷思和困擾,初讀它時是在上大學,正直年少氣盛、愛情萌芽又苦惱的時候,它教我如何去愛一個人,並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十年之後再次讀這本書,我已升為人母、而立之年,它教我明白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正確的愛是多麼的重要,同時,也告誡自己,要勇敢朝著心智成熟而努力。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一位美國著名的心理學醫生。他畢業於哈佛大學,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在心理治療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被稱為美國時代傑出的心理醫生,長期的實踐經驗也成就了《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著作,道出了很多人長期思考和感受、但因缺乏勇氣而閉口不談的東西。該書出版後未經任何宣傳,僅靠人們口耳相傳,暢銷起來,曾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


《心智成熟的旅程》是斯科特《少有人走的路》三本系列的第一部,它主要圍繞心智成熟這個主題展開,他說:人生苦難重重,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則是出於愛,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的愛,愛也是人們願意克服懶惰和其他阻力,努力朝著心智成熟發展的基礎。斯科特在書中結合了大量的心理學案例加以說明,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心智成熟的旅程。

保持自律

開篇第一句是“人生苦難重重”,是的,每個人的生活,生活的各個階段,都有各種各樣的煩惱,有人肥胖但是管不住嘴、邁不開腿,有人一邊嚷嚷每個月存不下錢,又一邊想著各種買買買,這些人生困苦都是因為不自律。斯科特說:“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自律,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而自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是指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即先苦後甜。比如工作中,有的人喜歡先把容易的事情做完,然後把困難的事情堆壓,逃避解決。這樣的人就應該學習推遲滿足感,嘗試先苦後甜。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從小時候(5歲左右開始)就應該逐漸培養這種“先吃苦,後享福”的意識,如果過了青春期還沒有養成“先苦後甜”的思維方式,那麼孩子很可能成為問題學生,長大後很可能問題家長、問題員工,進而影響整個人生。

2. 承擔責任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總認為“這個不是我的問題”,但也有人總是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覺得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自己。在心理學上這都屬於心理疾病,即責任感出現問題的人,要麼患有神經官能症,要麼患有人格失調。

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總是把“我本來可以,或許應該”掛在嘴邊,這類人缺乏勇氣和個性,會讓自己活的比較痛苦。而人格失調患者則相反,他們總把責任推給別人,對自己缺乏檢討,甚至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無法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是個讓別人活得痛苦的人。

3. 尊重事實

尊重事實,是指如實看待問題,杜絕虛假。斯科特說“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我們憑藉著這張地圖為人處世”,地圖就是我們人生旅途中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這是需要不斷維護和更新的,地圖越清楚,人生越通明。然而,“繪製人生地圖”時,我們需要迎接挑戰,不能固步自封。心理學講的“移情”,就是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處之,這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尊重事實,即是拋棄舊時地圖,迎接挑戰、事實求是,不斷修正或重塑自己的世界觀。

4. 保持平衡

自律本身是複雜而痛苦的事情,需要多方的權衡和判斷,我們也需要注意保持平衡,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保持平衡是自律的一個度的把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比如適時恰當地表達情緒,建立靈活的情緒反饋機制,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掌握恰當的平衡。保持平衡也意味著需要選擇放棄,比如為了保持家庭的和睦,就要放棄喋喋不休。

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而愛是自律的原動力。古往今來,小說、詩歌和繪畫等等都有描述愛,有纏纏綿綿的男女之愛,有繾綣深情的舐犢之愛, 也有維護正義、犧牲自我的人間大愛。愛是什麼?它似乎令人難以琢磨。

斯科特從心理學角度,對愛的做了完美的詮釋:“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它是長期和漸進的過程,並且真正意義的愛是愛自己,也愛他人,可以促進自己和他人共同完善。”

1. 愛情只是自我界限的暫時崩潰

斯科特認為愛情和人類的基因繁殖的內在需求有關,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它只是自我界限的暫時性崩潰而產生的一種幻覺。

心理學上的自我界限指的是分辨自我和外界界限的心理意識,比如嬰兒沒有自我界限,他以為母親移動,他也會跟著移動,他分不清自己和外界的區別和界限。墜入愛情,會覺得自己與愛人心心相印,感覺自己無比強大,充滿力量,覺得愛是永恆。但浪漫愛情神話終有醒的一天,這一天的到來也並不會太久。

2. 判斷愛的唯一標準

有人視愛如生命,失去愛等於失去一切,他們無法忍受寂寞,每天都在追求別人給予的愛。這也是對愛一種錯誤的解讀,斯科特說:“依賴性並不是愛”,依賴性過強,或者消極性依賴都是不可取的,正常的愛應該像舒婷《致橡樹》中描述的那樣,是身旁的一株木棉樹,而不是攀援的凌霄花。是獨立彼此作伴,而不是依附的關係。

依賴包括過分依賴、精神貫注於某些人或事物,或是以自我犧牲的方式換取愛,兩種方式都是不關心彼此心智的成熟,不能帶來任何形式的滋養,因而都不是真正的愛。斯科特認為判斷愛的唯一標準---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

3. 愛是實際行動

談過戀愛的姑娘都深有體會,千萬句甜言蜜語,不敵感冒時親手為我們熬的一碗薑湯。愛,不是感覺,是實際行動的付出。斯科特認為真正的愛,必須全情投入和付出,並要動用智慧和力量。愛的本質需要關注”,夫妻之於愛人,父母之於孩子,愛一個人,就要用心關注他的一言一行,學會傾聽。

愛是實際行動,但是愛也是存在風險與考驗:

1) 死亡的風險

2) 獨立的風險

3) 承諾的風險

4) 衝突的風險

自律的力量來自於愛,但是愛的本質是一種意願。斯科特醫生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遇到很多不懂愛的人,也用愛人之心治癒了很多人,此外,他對愛的理解也延伸到人來心理意識發展歷程中來。

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斯科特在接待新病人時常在紙上畫一個大圓,圓內畫一個很小的方塊,告訴病人說,這個小方塊的意識,其餘部分是潛意識,潛意識佔了95%以上,是我們知之甚少的“自我”,但它確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且神秘性超乎我們的想象,夢、心靈感應和神秘的啟示都和潛意識有關。

潛意識如此強大,乃至科學都無法解釋,它像我們內心深處連著的上帝,給我們警示和創造奇蹟。斯科特認為所有的心理疾病是意識患了疾病,它背離了深層次的潛意識的意願。意識的成長亦即心智的成熟,心理治療的過程即心智逐漸成熟,使得意識和潛意識達成一致,具有共同的認識和了解。心智的成熟是一個特殊的進化模式,它與大自然能量從高處流向低處的進化力量彼此牴觸, 熵與人類的意識進化如下所示:

熵的力量

人類的心靈進化

從上面兩圖對比來看,意識進化的過程是反自然狀態的,因而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地努力,必然需要經歷艱苦的過程,它是與自然力量對抗,還要反抗循規蹈矩的自然傾向。我們總是習慣於保持原狀,習慣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荊棘叢生,但是人生就像一場修行,需要克服困難,達到心智成熟才能讓內心變得安定平和。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儘管有各種阻力,儘管不是人人都能堅持,然而,我們的心靈會逐漸變得成熟而健康,這推動了文化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人生是艱辛而漫長的過程,我們會經歷歡樂、悲傷、痛苦和失憶等各種情緒的洗禮,有人為之噌,有人為之痴,也有人得道飛昇,內心通透成仙,《少有人走的路》是一部關於內心修養的書。


春風十問


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共3部,即:《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和《少有人走的路3:與心靈對話》。你的問題“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第1部的副標題。既然第一部啟用了“心智成熟的旅程”,就說明它就是《少有人走的路1》的主題。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圖書要把第1部的主題定為“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1》中又從哪些方面闡述了這個主題?

首先,少有人走的路,這裡的路就是指心智成熟之路。M.斯科特.派克在前言裡面也說“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項既複雜又艱鉅,而且是畢生的任務”。正因為這個旅程複雜又艱鉅,還要花費你畢生的時間,所以很少有人會踏上征途,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是心智不成熟的。

再一點,作為一個系列叢書的開篇,一定先要講清楚概念的,所以少有人走的路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後面的2、3部只是在其基礎上的衍生。

最後,《少有人走的路1》共分為四部分: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這就是作者認為的要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我們這一生所必修的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