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8万例左右,截至2018年底,我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全人群感染率约为9.0/万,参照国际标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疫情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艾滋病传播的变化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中国艾滋:低水平流行下的增长压力

目前,中国艾滋病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虽然上面两张全球和中国的新发艾滋病数折线图的比例尺不同,拼在一起容易产生视觉误导,但近年来中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持续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艾滋病人基数在逐年增加,2017年中国新发现HIV感染者/AIDS病人13.5万,较2012年的8.2万上升了64%。而2016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180万人,新增人数较2000年的300万下降了39%。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增长原因:不是某类群体那么简单通过有理数梳理全国艾滋病流行时空维度上的数据发现,增长的原因很复杂,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类群体。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据图中显示,增长原因主要在三方面:

(1)和全国扩大监测有一定关联。

(2)性观念的逐渐开放和性教育、性安全教育的缺乏。

(3)中国各地艾滋疫情随时间的聚集发展。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据上图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库提供的2006年/2016年全国各地HIV发病率数据可看到:西南地区成为过去十年全国艾滋病毒感染者重要增长地区。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比增长更大的压力:

近30%艾滋病人发病前不知感染

中国艾滋病疫情压力除了传播途径感染数量的增长和地区聚集高流行,还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不确定因素。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一方面,直到发病才被发现染病的情况越来越多。一般艾滋病都有由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在这个期间为HIV感染者,发病后才是艾滋病病人(AID

S)。从2012年到2017年,当年新发现AIDS病例占当年新发现HIV感染/AIDS病人数量的28%-29%左右。

另一方面,在所有艾滋感染传播途径构成比中,传播途径不详绝对数增加。这一分类虽然近年一直维持在低水平(2012年到2017年每年占比在0.4%-1%之间),但看绝对数2012年仅460例,而到了2017年达到1396例。

识别与诊治预防艾滋病的方法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警惕!中国艾滋病疫情的3大变化,应如何防治?

来源:新京报官微、医学美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