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二戰時去招惹美國,是狂妄自大還是狗急跳牆?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

日本人在二戰時去招惹美國,是狂妄自大還是狗急跳牆?

日本偷襲珍珠港

戰前日本和美國的綜合國力對比相差懸殊,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日本人當然不是傻子,沒有那隻猴子會無緣無故招惹一隻老虎。日本人為何做出“蚍蜉撼大樹”的舉動呢? 那就要回到珍珠港事件前的歷史時間點,結合當時的日本和世界的局勢綜合的進行分析,看看美國和日本當時的國內狀態以及二者存在的最主要矛盾。

日本--軍國主義迫切的擴張的野心

日本是個後發的島國,島國就意味著資源稀缺,市場小。他們和大英帝國一樣,天然有擴張的需求。後發國家意味著那個時候世界基本已經瓜分完畢了。總的來說,日本走軍國主義的道路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他們得罪西方國家,宣佈開戰也是遲早的事。

珍珠港事件的起源是南部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印度支那位於印度和中國之間,這一塊在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這個地方的資源很豐富,盛產大米和橡膠,隸屬於法國維希政府。法國維希政府實際上是德國的傀儡政府。他們的情況是既不完全配合宗主德國,也不強烈反對德國的指導。

德國日本結成盟友,商定允許日軍5萬人進駐印度支那北部。日軍第五師團的一個大隊,在這個時候擅自從鎮南關提前進入印度支那領土,法國維希政府開始強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層處罰肇事者,然後接著談判,再次商量進駐時間。剛剛商量妥當,日本在前線指揮戰鬥的兩位參謀長,擅自作主從陸海兩路向印度支那進攻。

國際社會聽到這個消息後一片譁然,日本這個行為直接威脅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於是美國和英國聯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以當前的戰爭開銷計算,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三個月。沒有石油,三個月後所有的飛機大炮都會變成廢鐵。這時候擺在日本面前的就兩條路,一條是放棄“七七事變”後吞併的中國土地,退回到以前的狀態。第二個選擇就是投入所有的資源來一場速戰速決的戰鬥,先打通石油的供應渠道,解決石油的供給問題。不甘心的日本人選擇了後者,希望以速度取得前期優勢的戰術將美國人逼到談判桌上來,偷襲珍珠港等一系列的行動為談判增加砝碼!

日本人在二戰時去招惹美國,是狂妄自大還是狗急跳牆?

日本人在太平洋四面出擊

美國--經濟大蕭條急需戰爭來刺激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成為最大贏家,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但好景不長,1929年10月開始,華爾街的股市突然暴跌,短短兩個星期之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它引起了可怕的連鎖效應:股市崩潰、銀行破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農民貧困、購買力下跌。失業人口增加到了1500萬,美國的經濟徹底崩潰。

羅斯福總統上臺後,開始推行“百日新政”,接二連三的推行各種法案以及大搞基礎建設。通過增發貨幣短期內緩解了市場的“錢荒”,穩定了股市。羅斯福的這一套組合藥劑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一個星期之內,全國四分之三的銀行重新開業,證券交易所的銅鐘再次響起,紐約股價上升了15%。但是,羅斯福的新政和胡佛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殺雞取卵的招數,在短期內當然是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期來看,這些招數都會大大傷害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自由市場制度在這個時期內被強力壓制。

羅斯福的新政其實並沒有真正帶人民走出大蕭條,只是帶來了一個即將走向繁榮的假象。到了1938年,這個假象達到了極限,這時候美國政府終於發現,除了羅斯福口中說的,“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之外,還有其他很多事情值得恐懼。比如經濟增長又陷入了疲軟的狀態,比如國外的局勢越來越混亂,上流社會對羅斯福的態度已經從極度反感轉變成了憎恨。 這時候,美國急需加入二戰才能轉移國內日益尖銳的矛盾。

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同年,希特勒在德國成為了獨裁者。1936年,美國國內的最高法院和新政之間的矛盾達到了頂峰,羅馬 - 柏林軸心國成立。1937年日本開啟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美國經濟二次觸底,比第一次大蕭條還嚴重,這時德國吞併了奧地利,開始全世界範圍內的侵略戰爭。 隨後,英國彈盡糧絕之時,丘吉爾向羅斯福求助,羅斯福思考後拿出了著名的“租借法案”。這個法案,讓美國有了“世界警察”這個角色。這個法案規定,任何一個國家,只要總統認為它的國防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那麼美國就可以為它提供援助。

這時,美國要做的就是等待一個加入戰爭的契機,而日本人正中其下懷。

制海權才是王道--日本人必須取得控制太平洋的主動權

控制海洋才能控制世界。19世紀末馬漢的《海權論》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被譽為是近代制海權理論的奠基之作。所以近代列強對海洋的控制十分重視,而其對作為島國的日本而言,其戰略思想的重要性更不必多說。

美英對日本經濟封鎖後,東南亞是日本獲取石油、橡膠等重要資源的唯一選擇。所以被掐住脖子的日本人不甘心放棄其擴張的野心而選擇狗急跳牆的襲擊珍珠港。

急切參戰的羅斯福在歐洲戰場企圖用嘲諷挑釁去激怒希特勒的方式,迫使德軍主動和美國發生摩擦從而美國有正當理由加入戰爭。但希特勒偏不中計,命令禁止與美國發生任何摩擦。美國人正為找不到參戰的理由發愁的時候,日本人就主動送上門來。珍珠港被襲擊後,美國全國動員,龐大的戰爭機器開動,美國人的海軍艦隊浩浩蕩蕩的開往西太平洋。

現代戰爭--本質是比拼綜合國力

從美國參戰以來,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一路好轉,失業的人找到了工作,糧食價格開始增長,股市也回到了大蕭條之前的狀況,連和平時期最無所事事的婦女都參加了社會勞動,前面如噩夢般纏繞在美國人民身上的大蕭條過去了。為什麼美國的戰爭越打越強大?因為美國的大蕭條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生產力過剩造成的,戰爭開始後,所有的資源開始流動了。而且不管外面怎麼打,美國本土一直都是安全的。

而日本,在中國戰場被拖入了泥潭不能自拔,太平洋戰場又被美軍收割。本土砸鍋賣鐵的支援戰爭,最後連神風敢死隊員都是些半大的孩子。可見最後日本已到彈盡糧絕的地步了。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也是日本人忽視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的科技力量真是太強大了,每一次戰鬥都能出現新裝備。比如夜視儀、雷達,包括後來的原子彈,都是科技發展帶來的結果。 太平洋戰爭最後的結局,隨著兩顆原子彈在日本的爆炸,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實現“大東亞共榮”的夢想就此破滅。

日本人在二戰時去招惹美國,是狂妄自大還是狗急跳牆?

密蘇里號上的受降儀式

看到這,我們就明白了日本人為什麼在明知道美國人不好招惹的情況下做出以卵擊石之舉吧。日本國內資源有限,為了滿足他們迫切的擴張野心,他們必須靠不斷的從外部攝取資源。在世界早已被西方列強瓜分殆盡的情況下,日本人只能硬碰硬地從西方列強那虎口奪食。在觸碰英美在東南亞的利益後,日本被英美實施海上禁運。在失去石油和橡膠等重要戰略物資來源後,日本不但擴張進行不下去,就連國內經濟也可能無法運轉。這時不進行反抗,等於坐以待斃。未解決這一問題,日本不得不冒險進行一場豪賭,速戰速決突襲美國珍珠港,消滅其海上力量,以換取其向東南亞擴張的時間。

可惜,日本人低估了美國人對戰爭創傷的消化能力和強大的國力。僅僅半年時間,美國人就在中途島戰役擊潰日本,取得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