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美军的“三三制”战术动作,究竟有多厉害?

铜仁那些事


三三制进攻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在敌后的游击战活动而产生的,是因为火力弱于敌方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种作战方式。优点十分明显,那就是可以减少正面突击所带来的伤亡。说的形象一点就是把人分散,然而相互掩护。这套战术在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突击种也由类似存在。

而且三三制进攻可以有效的发现敌军火力薄弱之处,可以做到瞬间分散,快速转变进攻重点,就拿解放战争中,数十万解放军冲锋时,往往可以散开如同二十万人一般,一旦发现敌军火力薄弱处,由瞬间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这套战术在解放军手里,真正是创造了多个奇迹。

在朝鲜战争中,三三制战术也是主角,美军常常错误认为志愿军是人海战术,其实这就是被三三制战术给蒙蔽的。志愿军大多都是老兵,对于三三制战术是炉火纯青,所以在进攻中配合默契,往往多面开花,打的联合国军不知所措,错误的认为志愿军是动用了大量部队。

而把三三制战术玩的极致的还属于四野,因为三三制战术是林彪提出来的,对于三三制战术,林老总可谓是精益求精。四野出关之后,就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攻势,一直打到了海南岛,可以说这就是得益于三三制战术的功劳,因为林老总发现,三三制用来老兵带新兵是最合适不过的,可以快速让新兵熟悉战场,掌握作战要义。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三三制谈不上有多厉害,却让美军吃过大亏。记得看过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片尾讲述了志愿军为了攻克美军阵地发动了疯狂的人海冲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事实,在火力强大的美军面前,进行人海冲锋无异于送死。如果要想攻克阵地,就需要付出重大的牺牲。事实上志愿军冲锋的时候,使用的便是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指的三个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为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为一个战斗排。在战斗小组中往往是一名老兵加两名新兵的组合,在战斗班中通常会有一名神射手,在战斗排中有火力支援。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拼刺刀方面占有优势,我军很难与日军一对一地进行拼刺刀。这时候,战神林彪总结出了著名的三三制战术。当我军进行冲锋作战时候,一旦陷入白刃战中,一个战斗小组便可以与一名日军进行拼刺刀,三人背靠背防御也占据优势。

三三制战术真正大放异彩的还是抗美援朝战争。当时联军的火力异常强大,而我军又缺乏进攻压制性火力。这个时候三三制战术作用就显现出来。三个战斗小组以三角队形展开进攻,形成进攻,支援,掩护三个层次。进攻的时候,一个战斗小组分散开来,距离为数米。战斗小组与小组之间又间隔了数米。这样进攻的时候,一个战斗班常常可以展开数百米的距离。

战斗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掩护支援,战斗班之间也可以,战斗排也可以交替掩护。当敌军的重火力压制一个战斗小组的时候,另外两个战斗小组可以从侧翼压上去,同样的道理战斗班,战斗排也是如此进攻。美军常常看到我军排山倒海的冲锋,一旦交火,却发现进攻的很有章法。在防御中无论使用重火力压制任何一方的进攻力量,其它地方又会冒出来,防不胜防。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经典攻击战术,美军却将其称为人海冲锋。


兵说


“三三制”战术动作是我们军队从抗战时期开始,总结提炼的一种独创的步兵战术动作。这种战术动作在创立之初,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士兵之间灵活的配合,利用士兵的战术动作优势来弥补我军在单兵作战火力上的不足。

三三制战术动作由三人组成战斗小组,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步兵班,呈三角形进攻和防御。小组中各成员分工明确,三人各负责进攻,掩护和火力支援。这种战术攻防兼备,分工明确,组内合士兵各尽其力,有效合理的搭配使军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三三制战术实际上是对日军步兵战术的扬弃提升。是一整套步兵战术的其中一部分。

进攻时,一个步兵班的三个战斗小组各自散开,由班长统一指挥,以免发生混乱。士兵的间距一般在八步左右,既可以发扬火力,又可以避免一发炮弹带来过多伤亡。在近战中,三三制战术动作特别有效,三人协同进攻,大大减少了伤亡,弥补了我军士兵当时单兵火力的不足。

这种战术动作除了被应用于抗日战争期间,还被应用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在发起冲锋冲破美军阵地时,就采用的三三制战术动作。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三三制战术动作避免了人海战术带来的巨大伤亡,弥补了我军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战斗小组之间相互掩护,相互支援,三个小组交替突击,依靠落后的装备也能打出强大的火力。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军官也曾对中国志愿军的三三制式战术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军队完美的利用了自己军队的优势,弥补了自己装备的不足,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志愿军制胜的法宝。


科罗廖夫


三三制战术是个伟大的发明!

现代军队模式是德国总参谋部想出来的,一个主攻,两个配合,形成三角形进攻态势。

被世界各国军队接受,都实行三三制,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只是班上人员配置不同。

林彪创造性地推出了中国持色三三制,以三人为一组,组成战斗小组,携带七天基数弹药,能独立作战七天。

三人小组有一大好处就是职责分明,一老兵带两新兵,可以独立作战七天,对防守进攻都有好处,大家互相以命相托。

比如防守,都知道各自责任,不能让敌方从自己这里突破,去危胁两个战友,除非自己战死。

比如突破,都知道各自责任,老兵战死,年龄大的补上,年龄大的战死,新兵补上,谁都知道自己的使命。

比如深入敌后,三人小组可以在敌后独立作战七天,也就能让敌人七天不得安宁,需要用十倍的人,才能找到他们,消灭他们,因为谁都怕后方有敌人,会拖住很多敌人,给正面突击部队减轻压力。

美国在朝鲜就被志愿军三三制打怕了,因为朝鲜多山,林深木密,不好防守。

志愿军是轻装简行,很容易渗透到后方,个人单兵素养又高,又不怕死,只要渗透到后方,都能将美军后方搅个鸡犬不宁。

美国打仗靠后勤,如果后勤被袭,前线官兵就心慌,不战自乱了。

志愿军打仗靠信仰,只要生命不息,就冲锋不止,才让美军胆寒。


光芒万丈34957


三三制战术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内战时期成熟,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与美军对战,但是被“联合国军”认为这是人海战术。



该战术最早由林彪提出,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武器装备落后。为了拔掉一个点,通常需要密集战术冲上去,伤亡惨重。

三三制战术是以班为单位,每个班三个小组,分别有班长、副班长、组长带领。进攻时组成三角形,成员分担进攻—掩护—支援三部分。

三个小组是一个班,三个班是一个战斗群,作战时成“散兵线”进攻。根据组长或者班长的指挥,一般一个战斗群可以覆盖800米战线。


Δ三三制

美军不同于我们战术,他们采用的是火力组。他们一个班可以组成两个火力组,一个火力组有四人,外加一个班长,共计是九人。

之所以叫火力组,是他们的火力配备。他们一个火力组包括投弹手、自动步枪手、步枪手、组长各一名。不同于我们的散兵线,他们的是双三角模式。

因为我们武器落后,所以基本都是步枪,根本没有办法组建美军的火力组。而三三制战术好在哪里?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可以很有效的照顾800米范围的战线。


Δ火力组

可以保证四面八方都有队友,避免了孤军深入被包围的情况。以网状形式蔓延过去,弥补了武器装备落后的差距。小组之间交叉掩护,不仅扰乱敌人视线,还可以多角度进攻。

三三制战术还有效的避免炮弹的影响,最大程度减少炮弹造成的伤亡。但三三制只是适合连以下战术,适合连级规模作战。

而之所以会有人海的假象,因为我军虽然是“分散”进攻,但是实际是有作战单位。在敌方看来,我军是源源不断攻打过来。以连级为单位,始终保持兵力上压制。



在与美军的作战当中,我们根据人数的优势。利用三三制战术,弥补了武器装备的差距。虽然很大程度减少伤亡,但是长期作战,造成损伤必不可免。

我们的和平正是先辈们,靠着自己的血肉一点点搭建起来。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我们可以珍惜。


史之策


先不说厉害不厉害,先谈谈这个战术的来龙去脉。实话说三三制被神话了。首先,这是近现代军队在敌人火力下运动时基本的战斗队形和班排战术;其次,这种战术是解放战争时,参加东北四野的原日本关东军士兵传授给我军的;再次,这种战术不是林彪的发明,是林彪把这种战术简化和口语化,朗朗上口易记易懂,特别适应我军由大量的文化程度不高的翻身农民组成的部队。

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根据:

1)诞生年代。这些基本的班排步兵战术不是诞生于林彪担任一线指挥的红军和抗日战争时代,反而是产生于林彪作为几十万大军司令的解放战争。也就是说林彪此前作为师团营长在第一线战斗时候对这种战术茫然无知,但作为全军司令远离前线在后方运筹帷幄时突然脑洞大开突然领悟了班排战术?

2)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三猛战术,四快一慢——这些所谓林彪的发明,都能在日军步兵操典找到原型,只是林彪把它简化、形象化以及口语化,非常适合快速训练我军大量的未经过基础军事训练的翻身农民。

3)解放战争初期,只有东北有大量的原日军关东军士兵加入我军作为基层军事和技术骨干投入国共内战,这是东北特有的情况。所以关内战斗很频繁很激烈的但没有日军士兵参加的一野二野三野,从来没有无师自通,产生这种类似日军简化版的战术,还基本采用一哄而上的人海战术。

4)这种战术不是一开始就凭空产生的,是诞生在东北我军大练兵运动中。当时大练兵运动著名口号是:兵教官、官教兵、兵教兵。说穿了,就是解放军日本籍(原精锐的关东军)士兵,把日军基本班排连战术向我军士兵普及的过程。

5)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三猛战术这些作战战术,非常明显的带有日军的战术烙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日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总结并屡屡用之以弱胜强的法宝,国军作为直接对手,经过8年苦战,直到日军投降也没有总结出来,根本不可能产生于没经过与日军进行激烈阵地战的中共游击队。举例来说,进攻时三三制、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不管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国军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共军对国军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对敌人防御阵地,不需要全面攻击,只需组成火力、支援、牵制、爆破、冲锋、后援等多个战斗小组,以疏散队形对敌人防御阵地薄弱的一点,采取多波次猛烈和反复的进攻,一旦攻破敌人阵地一点,支援队伍就通过突破口,向敌后方猛冲猛打猛攻,敌人防御就此崩溃。国军屡屡败于日军此战术。在解放战争中,东北四野面对占据优势的强大美械火力的国民党远征军,除了学习和采用日军行之有效的专门针对国军屡试不爽的杀手锏战术,别无他途。相反关内共军就没这个条件。


出身黄埔


我是学指挥的,让我来解答,我军一个班基本十个人,班长指挥,派出一个狙击手抢占制高点,副班长兼机枪手,火力掩护,还会有个副机枪手,背弹药及压弹鼓。其余一般分为两个组,每组三人,一人任组长,从左路和右路进攻,一人前进时,后面两人掩护,确认安全后,打手势,后面一人交替前进,撤退则相反。


嘴角上扬的悸动


我是“智化冰川”,对于抗日抗美有过深刻的研究,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关于三三制战术动作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会轻易击败装备优良作战强悍的美国大兵们?想必你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三三制战术动作。



总的来说,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并积极倡导、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战术动作是着力于不同敌人而制定的战术,对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都曾使用此项战术,其主要内容为:“一个班分为三个小组,三个小组共同作战,每个小组为3个人,三个人围成一个三角形,三个作战小组再围成三角形。”这种战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大量使用,创建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此种战术扩大了打击范围,射击空间较大,而且照顾了战友侧方、后方,其弱点之处不会暴露在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内。



另外这种战术动作既能进攻又能防守。并且如果在参战人数少的情况下也能制造出人海战术的错觉,提高了进攻和防守效率。由于当时很多部队没有重火力,但到最后仍然取得了胜利,这不能不说是三三制战术动作的功劳。在此动作中,担任指挥的组长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其动作的关键点在于要有50到80米的战斗间隙,方便策应和进行相关动作,而且也可以减少人员的损失,班长在散兵线中进行指挥,相互配合,掩护并依靠地貌地物的掩护进行跳跃式进攻。三三制在抗日战争期间使用较多,抗美援朝战争也可见到。尤其是林彪的东野军发挥的淋漓尽致,大家都认为林彪的东野军厉害是由于其拾获大量日军遗弃的重型武器。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林彪是著名的战略家战术家,东野军遵循着一点,两面,三三制严谨战斗方针。在一次战争中,顺应了天时,依靠了有利的地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而且战争也是民心所向,故此战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矣。



上述回答并不是完美无暇,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补充订正哦!


智化冰川


三三制战术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其特点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其中人与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距离根据敌人的火力和地形决定,但一般以六到八步为准,并保持在班长口令指挥范围之内。

这种战术的优点包括:1、可以发扬自己的火力,扩大己方的正面打击范围。三三制组织下一个战斗群正面宽度最高能展开到八百米左右,而且每一个人都有较大的射击空间。同时因为前后左右有我方掩护、相互照应,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避免了单独陷入敌军包围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张网那样撒向对方合围敌人,弥补了个体战斗素质的不足。一旦进入白刃战,三人小组也能迅速形成相互支援。2、各小组之间可以交替前进,互相掩护,扰乱敌军视线和判断,并能从多方向多角度形成攻击力量,分散防御者的注意力和火力。3、避免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据战场伤亡总结,按照三三制战术的队形,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1人伤亡,一发105毫米榴弹炮弹最多也只能打掉2个小组,就算遇到机枪侧射形成的交叉火力,也不会伤亡两个小队,而如果采用多道散兵线的队形或者密集队形,在相同情况下伤亡则达到数十人之多。4、方便班长和组长指挥,使攻击力量最大化。在激烈的战斗中,组长只需要管好3个人左右的战斗小组,保证互相配合;班长可以总揽全局,随时调整攻击方向和方式,只需要向3名左右的组长发号施令,整个班攻击的组织和指挥可以围绕着班长的意图迅速展开和调整。

其实,类似的分组配合推进的战术在各国军队中都存在,只不过其他国家往往有比较强大的支援火力和武器,步兵战术的表现相对并不突出。而我军在很长时间里缺乏重武器,必须把步兵战术用好用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步兵手中武器的效果,战胜火力上占据优势的敌人。


联合防务





我军的三三制班组进攻战术的形成,正是如毛主席所教导的那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自南昌起义始,我军就拿起了枪杆子开始夺取政权的慢慢征程。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军很大部分时间内处于火力劣势且纯步兵的状态,在极端时,很多部队根本就没有重火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伤亡减到最小又能夺取胜利的课题,就很现实地摆在了我军各级指战员的面前。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军逐步琢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步兵进攻战术——三三制。即在作战时,将步兵班分成三到四个由三或四人组成的战斗小组,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组长,各组之间保持50-80米的战斗间隙,班长一般居整个战斗散兵线之中指挥,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相互掩护,利用自然地貌地物的掩护,实施跳跃式进攻。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在抗日战争中,通过观察和调研,分析利弊,林彪结合自身各项条件,逐步摸索出三三制战术。相传抗日战争时期,随美军观察团到延安参观的美海军陆战队就研究过这个战术,用于太平洋的海岛争夺战。

三三制战术,说白了是被具有优势火力的敌军逼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步兵班组战术。都说林彪的东野厉害主要是获得了大量日军遗弃的武器,这种看法过于表面。殊不知林彪是我军当之无愧的战略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战术家!东野的看家本领就是——“一点、两面、三三制”加“短促突击”战术!运用这些看家战术作战,那真是屡试不爽!

如果说我军用的是“人海战术”,那么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无耻!试想如果我军真用人海战术,人还不够喂子弹的,还会取得革命的胜利吗?!反观我们的对手倒是一直在使用人海战术和敢死队这种愚蠢的战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