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是呼和浩特人的寵兒嗎?

July-黃小晶


呼市有早點三大件,即焙子、雜碎,燒麥。價格也基本是遞增的。焙子相對物美價廉,而且省時,是上班族的首選。雜碎屬於重口味產品,絕大多數的雜碎都有一股淡淡的草香味(其實是厚厚的羊糞味。)而燒麥則真正的有老呼市的影子。小時候基本吃不起,每天在飯店吃燒麥的那些退休了的老幹部,有錢有閒,正襟危坐,很牛逼的樣子。後來房地產如火如荼,近郊的農民有錢了,有了錢的老人也每天早上在燒麥館享受。現在基本人人能吃的起,但由於燒麥得現包現蒸,還必須現吃,打包再吃味道大變。因此急著上班的人並不能沉迷其中,但只有時間,大家還是或坐在燒麥館極盡美味。吃碟內調好醋醬油,調少許辣椒油,一籠剛上桌的燒麥,咬一口油香四溢,吃畢,呷幾杯磚茶,既解膩又回味,簡直是人間美味。堪比老北京人託著碗抿炒肝,吃滷煮時的銷魂。這才是呼市,老呼市,真呼市。



真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嘴裡正吃著燒賣,喝著磚茶。也可以這麼說,要不怎麼會有燒賣一條街呢!

從剛到呼和浩特市時的5元錢一斤到今天的200多元一斤,隨著物價上漲,燒賣也已一路狂飆到這個價格,但顯然這個價格有點貴了,胃口稍好點的吃一兩五就是30多元。這要是作為每天的早點,那對部分人來說,著實接受不了。

所不同的是年輕時有的朋友能吃半斤燒賣,而現如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胃口變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現在的燒麥質量確實是高了。

其實從吃燒賣也能看出生活節奏的變化,90年代初,吃上點燒麥要壺茶,部分人能坐一個上午,燒賣館變成了茶館,而如今這種情形已經不存在,都是匆忙吃完趕緊去工作。

歲月變遷,時光飛逝,不變的是燒賣仍舊是呼市人民的最愛。

你若到呼和浩特市來,老賀帶你去吃燒賣...


青城百姓事兒


中國北方吃燒賣最厲害的城市就是呼和浩特。

不過在呼市“燒賣”是叫做“稍麥”,而且在那裡稍麥的數量是按照餅皮的重量來計算的,一兩面皮,能包出來八個大稍麥。

所以,在呼和浩特吃稍麥,你就得點“一兩稍麥”,按著“半斤餃子”的點法,點了“半斤稍麥”,那可是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稍麥的來歷也是很有意思。

最早燒賣是在茶館出售的,客人在茶館喝茶,喝多了總是會餓。但茶館又是清雅之地,不能像飯店那樣煙熏火燎的整什麼大菜,只能準備一點清蒸麵餅。

清蒸麵餅索然無味,有些客人就會自己帶點小菜來,讓茶館店小二卷在餅中熱一下,配著茶吃。店家這邊是用了幾個麵餅,就收幾張麵餅的錢,時間一久,連餅裡面的菜也捎帶著賣,“捎賣”就這樣誕生了。

"麵餅卷菜"不做成餃子或者是包子形狀的,而是做成燒麥這種獨特的不封口造型,也是茶館小二聰明所在。

來喝茶的每個客人帶的小菜都有所不同,有的是牛羊肉配大蔥的,有的是青菜蘿蔔的。為了能讓客人認得哪個是自己的菜,這包燒賣的時候就不封口,把燒賣收成花瓶狀。


推味


作為大呼和浩特人,我想先強調一下,我們這邊對於“燒麥”不這樣叫,我們都叫“稍美。”“稍美”成品呈石榴狀,可做宴席中的點心,又是民間美餐。“稍美”的由來還有一個戲劇性的傳說故事明末清初之時,在歸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倆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收入,為了今後娶媳婦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帶賣的錢積攢起來。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捎帶著賣之意。再後來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稍麥”,名揚北京城。

“稍美”在我們呼和浩特可是不可缺少的早餐之一,而且還是“硬貨”。早上吃完這一頓可以頂到下午。真的是物美價廉。

另外,在我們呼市,每年的8月中旬更會舉行“稍美節”,到時候真的是品不同種類的“稍美”,品“稍美”,喝“磚茶。”這是必不可少的搭配,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到呼市去嘗一嘗我們的“稍美”,品一品當地的“磚茶”。


包頭吃喝玩樂攻略


是的!在呼和浩特有德順園、清晨源、老綏元、麥香村等知名品牌。燒麥準確的寫法為燒賣,《現代漢語詞典》的註釋為食品,用很薄的燙麵皮包餡兒,頂上捏成褶兒,然後蒸熟,也做燒麥。可以看出,燒賣是推薦詞形。

燒賣起源於包子。據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也有民俗專家說,燒賣起源於明清交匯時期的歸綏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不管怎麼說,呼和浩特的燒賣天下聞名。呼和浩特人最愛吃燒賣,燒賣是呼和浩特市美食中的明星,有各種各樣的做法、吃法。來呼和浩特不吃燒賣,就等於沒來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的燒賣有各種形狀各種餡,看了就想吃。呼和浩特人二兩燒賣、二兩酒,一碗湯,吃得美滋滋的。


北方融媒


說到呼和浩特的美食,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燒麥。你問燒麥是不是呼和浩特人的寵兒,我先告訴你,今天,呼和浩特市第二屆燒麥文化創意展示大賽在大召文化廣場舉行。

熱不熱鬧,我先上圖:

各色燒麥亮相

太好吃了,再來一口。

技術嫻熟

人山人海啊

哇,這麼多的燒麥,我都流口水啦!

怎麼樣,在寒冷的冬日,是不是也感受到我們青城人們的熱情呢。

其實,青城人的一天是從燒麥開始,一籠熱騰騰的燒麥,配上壺磚茶,三五老友坐一起一上午就過去了……

燒麥是一種約有小籠包大小的主食,正宗的稍麥餡是羊肉生薑大蔥的。吃燒麥,還必須佐以沏得釅釅的磚茶,這種茶產自兩湖等地,被壓成磚頭形狀,故名磚茶。它具有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於肉類攝入太多,尤其鍾情於這種茶。

據說,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麵餅,小菜由茶客自帶,最多隻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麵皮,收幾張麵皮的錢。時間久了,連餅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麵餅的分量計價,“捎賣”就這樣誕生了。

因此,正宗燒麥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一兩是八個,比餃子可是多多了。在呼和浩特“二兩燒麥憋死漢”,所以啊,千萬不要按餃子的量去點。如果你能吃下半斤,那真算你厲害了。

外地人來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頓美味燒麥的話,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遺憾。

今天,你吃燒麥了嗎?


正北方網


據說燒麥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回民區和玉泉區)的茶館,早年這種蒸籠小點都是在茶館出售,因其邊稍皺摺如花,稱為“稍美”,意即“邊稍美麗”。又因在茶館“捎帶著賣”,故又稱其為“捎賣”。燒麥在中國南方和北方都有、內蒙古等地多稱為稍麥、稍美。

稍麥是呼和浩特人最愛吃的早點之一,早上的稍麥館是最紅火的時候、一屜屜熱騰騰的稍麥上桌,鮮香四溢,只見其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吃起來香而不膩,陳醋、辣椒、蒜泥為佐料,並配上奶茶、磚茶、蒜瓣、鹹菜等食用。因生活節較慢,呼市人喜歡去稍麥館吃早點,享受一壺好茶,品味一屜燒麥,體味美好的生活。稍麥可以算是呼市人的寵兒了、製作過程比較簡單、稍麥皮可以從市場上買到、自己在家也可以製作稍麥、當然來呼市吃味道正宗的稍麥還是要選一些老字號稍麥館哦。


遇見內蒙古


昨天剛從呼市回來,吃了幾次老綏遠燒麥,正宗。都一處的燒麥?都一處會做好吃的燒麥麼?



散播談


我覺得一般吧!偶爾吃一次就可以了!一來,就是這個價格,又有多少平民百姓每天都能來吃一頓呢?二來,燒賣雖然是地方小吃,但是其營養價值來說沒有多少,油膩太大,對三高人群來說不太合適!只能作為地方小吃讓外來人員品嚐一下!


尋龍訣18


以前是所有呼和浩特人尤其是體力勞動者的寵兒,現在成了奢侈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