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那麼容易犯上作亂呢?

NM1876729


權力有好多種,但核心的不外乎軍事權、人事權、財政權、監督權四個,把握了這四個就把握了全部;把握了一個就是實權派。常人眼裡的實權往往並不是制度體系中真正的實權。

1、唐代節度使的權力為何大?

在最開始的時候,唐王朝在地方有諸多使職。

天下設有十五道,各道設置有采訪使,後改為觀察處置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有監察權。

(元和藩鎮)

負責地方屯田的有營田使(可以理解為經營地方國有土地的官員);

度支使,負責某一區域財政收入。

節度使持節代天行事,有軍權,有專殺的權力,自然就有了人事權。當他兼職了度支、營田、採訪職務的時候,就難以控制了,成為真正的藩鎮。

可以說歷朝都是實權位置分開擁有,唐朝算是制度演化中的例外

2、總督的實權

在清代總督有一定的財政權、人事權、監督權與軍權。

財政權是其每年對地方存留的財政有一定的支配權,當然不是全部,而且得優先供給中央;

人事權上面總督對所屬省區的許多官員有任免有一定的建議權,但知府、總兵等官員都是吏部提名皇帝任命;巡撫、提督等官員都是皇帝和內廷簡命,雖然偶爾也需要名單;

(各總督轄區)

監督權方面總督對下級官員有一定的權限,但並沒法代替或者就是朝廷的考核。

軍權方面總督有督標三到五營,兵力在三千、五千之間,和提督的直屬兵力差不多,比巡撫的多點,比駐防將軍的裝備、戰鬥力差很多。

在這種情況下,總督怎麼能有能力成了藩鎮。

3、戰爭改變一切

1850-1870的大危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清朝變化很大。

總督、巡撫開闢了新的財源,厘金,是地方自收自用;

總督、巡撫對省裡官員任免的權限空前提高;

(兩江總督府)

軍事上湘淮軍都是終於自己的首領。這時候總督就有很大的權力了,有藩鎮的雛形。

不過整體的環境以及清朝統治者的手腕,整體保持了和平的狀態。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朝的總督算得上是威震一方,但還是有牽制的力量的。清朝的總督的權利是不如唐朝的節度使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總督是二品,加尚書銜後就是從一品。這個級別當然極高了,但是,而地方上的將軍是正一品,品級高於總督。所以,總督在品級上就不如將軍。《雍正王朝》中年大將軍,赫赫有名的“西北王”,後來犯了罪,被貶為杭州將軍,千萬不要以為杭州將軍就是一個地級市的軍分區司令員,杭州將軍可以管幾個省的軍務,是標準的正一品大員。總督比杭州將軍還要低一點,而且,總督也無權調動杭州將軍。在清代,如果沒有朝廷的專許授權,通常總督沒有權利調動軍隊的。電視劇裡面總督巡撫剿匪的時候總是派兵,其實那些不過是數量有限戰鬥力有限的親衛兵,不是正規軍,也就相當於保鏢。總督也無權審批甚至處死將軍。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裡面,魚肉鄉里,跋扈不法的將軍噶禮殺死了于成龍的師爺,總督于成龍一怒之下,不管眾官的反對,以總督兼兵部尚書的名義,將噶禮先斬後奏。且不說噶禮是將軍,地位比于成龍的總督高,于成龍從法律程序上也沒有權利審批一個將軍,他只能上報朝廷,讓朝廷指定大理寺和刑部審理。更何況,噶禮還是皇親。此外,雖然巡撫也是總督的下級,但一個受寵信的巡撫顯然實權還要大於總督。而學政也並不受總督管轄。滿清皇帝還有秘折制度,嚴密監控天下的一舉一動,總督想造反,幾乎不可能不提前洩密。

此外,造反需要錢糧,總督沒有私自截收的權利。例外也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以後,曾國蕃的幾個手下的高級將領做了幾省的封疆大吏,就以種種藉口截了往朝廷的稅收錢糧,那是特殊情況,說明朝廷已經沒有很強的對地方的控制力了。


懷疑探索者


犯上作亂,在歷朝歷代都是高風險的事情,要想平安無事,就只能等中央的權威下降的時候。其實唐朝的節度使從太宗時代就有,也沒有出現什麼事情,中央一紙調令,節度使該離任離任,該謝罪謝罪。清朝早期的總督也是如此,雖然權力很大,上馬管軍,下面管民,但是依然無法對抗中央的權威。

而安史之亂之後,天子蒙塵外逃,整個唐朝統治的地區都成了戰區。唐朝朝廷不得不把權力下放,而後來安史叛將們名義上投降之後,也被封為節度使,而他們所在的河北三鎮,也只是名義上的歸順,事實上朝廷根本安插不進去人手。從此以後,唐朝就走上了中央和地方多套權威體系並存,藩鎮尾大不掉的局面。

清朝其實也是如此,在太平天國之前,中央朝廷對地方基本上是令行禁止的,但是太平天國之後,漢人軍閥都有了實打實的軍權,對中央的話就不是很聽了。再後來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對十一個國家宣戰,這個時候張之洞、李鴻章等東南的督撫直接抗命,搞了一個“東南互保”,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就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所以可見這個時候,清朝的總督其實和唐朝節度使已經沒有區別了。

總之,地方專權和中央權威下降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並不取決於具體朝代的制度。


經史通義


幾個原因

一,總督是文官,從一品官員,主管一省或二三省的軍事加民政,每個省也有一個巡撫,正二品,但他們沒有隸屬關係,不是上下級,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巡撫對總督,實際上就是牽制作用了,

二,駐防將軍如果跟總督同駐一省,地位是高於總督的,他們沒有隸屬關係,作用也是互相牽制。

三,總督沒有太大的人事權,像下面的官員沒有任免權,如巡撫、布政使等官員,都是朝廷任命,沒有調兵權,不能直接指揮軍隊。

四,總督由中央派駐,任期只有幾年,在這幾年裡,不可能積蓄起挑戰中央的權力,

唐朝的節度使完全不一樣,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樣使得州刺史成了他們的部下。

一個地方大員,擁有軍權、財權、人事權、土地、人口,這就相當於諸侯王了,加上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相連,擁兵20萬,而且都是精銳,中央禁軍才八萬。

最主要的是,他在這裡做節度使,十四年沒有動過,這樣他就可以培養自己的勢力,讓軍隊軍閥化了,成了自己的私兵。


南朝四百八十寺


比起唐代的節度使來,同樣領兵駐守一方,看上去“位列封疆”的清朝總督們,權力其實小得多。

有多小?那就要比比唐代時動不動鬧大動靜的節度使們。盛唐年間的唐朝節度使,何止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統帥?更是獲賜“雙旌雙節”,也就是軍事指揮可以專斷專行,地方民事財政更是一把抓,連防區內的大小官員,也多是節度使一手任命。轄區大小城鎮堡壘,從士兵到官員百姓,全都要對節度使服服帖帖,幾乎是指哪打哪。甚至安史之亂爆發前,好些節度使更手握數鎮大權,等於幾十萬強兵在手。作亂?也就是下個決心的事。

以這個意義說,唐朝一直到天寶年間,才爆發了安祿山挑起的“安史之亂”,除了說明節度使制度夠坑,也足以說明安祿山外的大唐節度使們,忠誠度不是一般的高。

有了“節度使制度”這個坑爹教訓後,唐朝以後的各王朝,自然就長多了心眼。對於肩負領兵大權的要害職務,更是挖空心思設置“防火牆”,必須要把將帥作亂的風險降到最低。放在清代的總督身上,看似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大權,當然也被百般限制。

清代的總督,承襲自明朝的制度,全名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權力也看上去很大,號稱可以“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也就是軍事民事吏治都歸總督管。而且大多數的總督,都是一口氣要管兩三個省。理論上說,這些總督大人,很有機會成為權傾一方的土霸王。不過,這也只是理論上。

首先一條限制清代總督權限的事實,就是官員人事任命大權。比起唐朝節度使們可以隨時撤換任命治下官員的輕鬆模樣,比如安祿山撤換任命兩千五百多軍官的“快速辦公”場面,清朝總督們若想這麼“輕鬆”,基本就是嫌命長:總督麾下的各級將領官員,基本都是中央任命,總督自己任命的官員,也必須報兵部備案。如果說唐代的節度使與部將,是百分百的“老闆員工”關係,那麼清代總督與部下,卻是實實在在的“上下級同僚”。

既然關係不同,大家都是在為朝廷工作,總督想要犯上作亂,基本就是分分鐘變光桿司令。

而更重要的不同,就是指揮權限。唐代的節度使們,都是權鎮一方的統兵大將,又有絕對獨立的指揮權,幾萬幾十萬大軍在他們手裡,就常像使喚自己胳膊一般。清代的總督呢?名義上麾下的人馬不少,但總督直接指揮的,只有三個營左右的“督標”,人數不過四五千人

。而且就這麼點人馬,調動也必須經過朝廷同意,否則必然論罪。

至於總督轄區內的其他軍隊,照老百姓的話說,則是“各有各的孃家”。像漕運巡鹽這類部隊,都有各地的衙門管著,全都不是總督直屬。綠營部隊更是歸當地提督節制,平日裡總督更管不著,只有在遇到戰事時,經過朝廷委派,才歸總督調度。另外精銳的八旗軍隊,是由清王朝直接委派的“八旗將軍”管轄,甚至從品級說,八旗將軍“會同奏事時列銜在總督前”,比總督的級別還要高。

這也就是說,倘若真有哪個清代總督,橫下一條心要造反,那麼他能調動的,最多就是四五千“督標”,而且很可能還沒打出什麼名堂,就被聞訊趕來的八旗綠營等各路部隊剿滅。

而且總督之下又有巡撫,巡撫的品級比總督低,卻不是總督的下屬,而且也掌握一定地方軍政權力,還有自己直接指揮的部隊“巡標”。兩者互相牽制,分散了總督的權力。好些地方的總督,比如閔浙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更是要和當地巡撫在同一個府邸辦公,互掐互撕都是常見事,甚至經常掐到皇帝面前。就算哪位總督心懷造反大夢,放在這鬧心工作環境裡,天天被巡撫瞪圓了眼睛盯著,日久天長也鬧沒。

▲湖廣總督張之洞

至於造反必須的財政大權,唐朝節度使們那富得流油的腰包,對於清代總督們來說,更是痴人說夢。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清代總督除了完成朝廷賦稅任務外,基本沒什麼截留錢糧的權限。招兵買馬之類的“燒錢”大事,基本是有心無力。

所以說,哪怕有為大清朝統帥千軍萬馬作戰的機會,清王朝的總督們,也都是打完了趕快收工。“圖謀不軌”這類評書裡常有的事情,在清代的總督權限制度下,總督們真心不敢想。


我們愛歷史


您其實有一些錯覺:清朝總督的權力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大。

儘管總督級別高(正二品,由於例兼兵部尚書和監察院都御史,實際上大多是從一品,和六部尚書級別一樣,比大學士只低半級),權限範圍廣泛(本身有轄區內民政和行政權,通過兼兵部尚書獲得轄區內兵權和武官指揮、銓敘權,通過兼監察院都御史獲得轄區內監察權),且大多管轄幾個省,看上去他位高權重,但相較唐朝的節度使,清代總督缺乏幾個關鍵的權力。

第一個關鍵權力,是轄區內財政資源的自由支配權。

唐代節度使很大程度上可自由支配轄區內財政,是否向朝廷繳納貢賦、繳納多少,完全看這個節度使自己的“人品”,即便韓滉這樣對貢賦比較積極殷勤的節度使,偶爾也會因貢賦誤期而弄到長安皇帝餓肚子,河朔三鎮更是給錢是偶然,不給是常態。清朝總督只有督責轄區內完成朝廷賦稅指標,確保賦稅漕糧繳納輸送安全的義務,沒有自由支配轄區內財賦的權利,而朝廷也通過設立相對獨立的體系制約總督在這方面越權的可能。

第二個關鍵權力,是轄區內的兵權。

理論上總督可總轄區內綠營兵馬,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綠營有自己的防汛體系和上下相維的提、鎮、協、營系統,受兵部和總督雙重指揮,兵部、兵部之上的皇帝,兵部和皇帝之間起到傳達作用的內閣和軍機處,都可以在必要時迅速越級干預,不僅如此,大多數總督轄區內還有八旗駐防兵,這支更受皇帝信任的軍隊裝備更好,駐防更集中,且除非皇帝特批,總督完全無權指揮。而唐代節度使的兵只有節度使自己能調用(當然有時節度使自己都指揮不動……)

第三個關鍵權力,是自行徵辟、自置幕府屬員的權力。

唐代節度使有龐大的屬官體系,這些屬官名義上是朝廷命官,實際上卻由節度使選拔、任命,此外,轄區內文武職位他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名任命權。而清代總督無權自行任命任何官吏,只能聘用非正式編制的師爺,這些師爺中固然有現任的候補官員或退休官員,但他們“官員”的一半身份卻屬於朝廷管,“師爺”則更像是一種非正式的顧問。除了“師爺”外,轄區內文武官員都有皇帝和各部選拔任命,且七品以上都要由皇帝親自召見查看。

第四個關鍵權力,是轄區內的一元化領導。

唐代節度使之所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因為他在轄區內一家獨大,別無掣肘,不像此前南北朝的都督尚有典籤,雖然中唐以後委任宦官為監軍,但除非特例(如監軍是擁有特別權勢的大太監如楊復恭,或節度使被招入朝勤王,監軍從“客場”變主場如邊令誠),監軍其實起不到“監”的作用(看看張承業就明白了)。

而清朝的總督呢?

總督轄區內文有級別上比總督低半級的巡撫,武有級別上和總督完全一致(如果總督沒有兩個兼職還高總督半級)的提督,許多總督轄區內還有級別一樣、地位更高的八旗將軍,巡撫以下的兩司同樣不能視作完全的屬下。這些頭面人物權力範圍相互交錯,互相牽制,都聽命於皇帝,且自康熙、雍正後還被“密摺”制度這個無形的大網籠罩,在這種情況下,總督、巡撫、提督、將軍、兩司,誰都不可能在地方上予取予求,這和唐代節度使儼然轄區內土皇帝是完全不同的。

第五個關鍵權力,是對下一級地方行政單位的管轄權。

節度使轄區內的州縣,長官任命權、財政權、治安防務等權都歸節度使管,而清代府、州、縣的長官任命權屬於吏部,財政權屬於戶部,甚至大多數民政權也由低半級的巡撫負責,總督的權力較唐代節度使遜色太多。


陶短房


清朝的總督權力大不大?當然大了。

清朝中前期,設有八個地方總督,分別是:

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另外清朝末年的時候,將盛京將軍改為東三省總督。

清朝的地方總督本來品級是正二品,但是往往會加一個兵部尚書銜,這樣品級就變成了從一品。

清朝的總督有哪些職能,我們看總督的全稱就可以看出來。比如說直隸總督的全稱是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兩江總督的全稱是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閩浙總督的全稱是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

從全稱我們就可以看出總督的具體職能,第一塊是總督地方政務,第二塊是提督軍務。所以說總督是掌握了一定了軍事權,但是請注意,只是一定是軍事權。

清朝的中前期的時候,對於地方的軍事掌控還是比較好的,地方上的軍事權處於一個三個三足鼎立的姿態。

第一部分,地方總督和巡撫有自己的親兵,分別叫做督標和撫標,人數不太多,但是屬於總督和巡撫自己管控。

第二部分,綠營兵。所謂綠營兵,也就是漢人士兵,清朝在各省都駐有綠營兵,各省綠營兵的最高長官是提督。提督屬於從一品,和加兵部尚書銜的總督品級是一樣的,但是要受到總督的節制。對於綠營兵,總督在經過兵部和軍機處授權的時候,可以調動,否則是調動不了的。


第三部分,八旗兵。清朝的統治者並不是那麼相信漢人,因此在各地同樣駐有八旗兵,最高的軍事長官為地方將軍,同樣是從一品官,比如說杭州將軍。地方將軍和綠營提督雖然同為從一品,但是因為是旗人的原因,地位遠非提督可比,即便地方總督,地位也不如地方將軍。對於八旗兵,地方總督基本是沒可能調動的。

在這種三足鼎立的情況下,總督雖然屬於地方上的一把手,手頭上卻沒有幾個自己能調動士兵,拿什麼去造反。

當然了,清朝末年,八旗兵戰鬥力和豆腐渣差不多,朝廷又失去對地方的掌控力,地方上的綠營兵和財政大權都在地方督撫的掌控之中,雖然總督們沒有造反,卻也形成了事實上的相對獨立,東南互保條約便是最好的證明。

唐代的節度使那就不一樣了。

唐代的節度使是有朝廷授予的旌節,可以全權管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包括軍、政、財。不僅可以調動軍隊、還有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權,更主要的還有財政權。

而且隨著隨著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制逐漸形成。也就說,各個節度使是可以自行招募士兵,由於這些招募的士兵一般都是終生制,其生殺、賞罰、升降等權利都由節度使掌控,因此這些士兵都是隻聽節度使的話。


胡史亂翔


清朝的總督,從表面上看都是管轄好幾個省,官職和排面也是相當的高,所以給人感覺他們的權力好像很大。但事實上,他們的權力真的非常有限,和唐朝的節度使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

首先,想要犯上作亂,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清朝那些總督,表面看起來坐鎮一方,可謂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但他們真正能夠調動的人馬,根本沒有多少。因為那些總督所管轄地區的士兵將士和各級官員,全部都是朝廷任命的,他們的糧餉俸祿都是朝廷提供的,與總督大人根本沒有多少關係,人家憑什麼跟著他造反。說句不好聽的,清朝的總督就相當於我們現在一個大型集團公司在外地的一個分公司總經理,現在這個總經理想帶著分公司全體員工出來自主創業,和集團總公司爭奪市場,你覺得有幾個人願意跟著他?搞不好,如果總督敢犯上作亂,他的副手就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代表國家和人民收拾他!

其次,清朝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巔峰時期,簡單點說就是中央政府的權力非常大,比歷朝歷代都要大得多,可以說僅次於現如今的我們。那個時候,軍權、政權和財政權都被中央牢牢控制,地方上的軍政財三權也都被嚴格分開,軍隊裡大都安排有八旗子弟擔任要職,在這種背景下,區區一個總督就是一個單純的職業經理人,他又怎麼敢犯上作亂!

至於唐朝的節度使,雖然人家所管轄的地盤不大,但他們在自己所管轄的地區,卻擁有獨立的人事任免權,通俗點解釋,他軍隊的的各級官員,都是他自己任免的,當地的軍政財三權也都由他控制,甚至有些權力大的節度使,在他所管轄地區的文官都由他直接任免,在這種情況下,他所管轄地區的士兵將士和文職官員,相當於都是在給節度使打工,他們的糧餉俸祿和官職,都是節度使給的,與朝廷根本沒有多大關係。所以說,唐朝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和穩定的財政收入,自然敢時不時和唐王朝叫板。

同時,由於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中央的權力事實上非常薄弱,朝廷內部以宦官為主的宮廷勢力和以大臣為主的官僚勢力又鬥個不停,進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力量。中央權力越來越小,地方勢力越來越大,自然就會犯上作亂!


小玲子說點史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將從清史專業的角度來進行解答。

首先,滿人入主中原後,在地方上仿照明朝末年,將督撫形成定製,但他們不是沒有地方督撫勢力坐大的憂慮,因此制定了一系列防範措施。

在太平天國叛亂之前的清朝,地方督撫有大量滿人,中央的官職也是滿人漢人對半(一般而言),比如戶部尚書,就是一個滿人,一個漢人(清末官制改革的時候才廢除這個規定)。另外,清初八旗軍戰鬥力爆棚,清朝為了防止漢人督撫作亂,在全國各地都設置了駐防八旗,最高長官為將軍,也有都統、副都統,比如荊州、杭州、成都等地都有駐防八旗,這是一種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另外,清朝督撫權力不可與唐朝節度使相比。

唐朝的節度使尤其是唐朝後期節度使們掌握了管轄區域內的行政權(特別是官吏任免)和財政權、軍事權,這樣,他們要兵有兵,要官有官,要錢有錢,滿足叛亂所需要的條件。而且,節度使亡故後,繼任者常常是前任的兒子或者心腹,所以,他們平時割據一方,一旦時機成熟就會興風作亂。

清朝的督撫不一樣,他們是有任期的,有學者指出清代八大總督的任期平均值為兩年到三年,這麼短的任期是很難叛亂的。有清一代,督撫權力和威望最高的當屬曾國藩,湘軍的統領,其次是淮軍的統領李鴻章。這些風雲人物都沒有叛亂,更何況其他督撫。

最後,有一點大家容易忽略,督撫多兼任中央官職,清末官制改革的時候,改革者和我們都認為督撫是地方官,可是人家督撫就不這樣認為。行省制起於元朝,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清末行省上的督撫不認為自己的地方官,而唐朝的節度使卻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官。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唐朝節度使,那是完全的獨立王國,不論是人事權、財權還是軍權都牢牢掌握在節度使的手裡,皇室無權過問。基本上在轄區之內,就是有實無名的皇帝。

而清朝總督的權力雖然也很大,隱隱掌握一省乃至幾省的軍政大權,比明朝的權力要大很多。但牽制的力量太多了,軍權方面,杭州將軍、西安將軍才是掌握帝國真正精銳的八旗和綠營,總督是無權調動這些軍隊的;政治權力方面,巡撫雖然品秩略低於總督,但卻不是其下屬,隱隱與之相爭。在財權、司法權、檢察權等方面,清朝自上而下都有自己的系統。尤其是學政一職,更是清要之選,皇帝欽差,掌管帝國人才的選拔和教化,為天子育才,不是總督可以染指的。

更有奏摺制度等各種複雜的制度相互制衡,所以總督之權與節度使相比就相去甚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