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总督权力如此大,为什么不像唐朝节度使那样那么容易犯上作乱呢?

NM1876729


权力有好多种,但核心的不外乎军事权、人事权、财政权、监督权四个,把握了这四个就把握了全部;把握了一个就是实权派。常人眼里的实权往往并不是制度体系中真正的实权。

1、唐代节度使的权力为何大?

在最开始的时候,唐王朝在地方有诸多使职。

天下设有十五道,各道设置有采访使,后改为观察处置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有监察权。

(元和藩镇)

负责地方屯田的有营田使(可以理解为经营地方国有土地的官员);

度支使,负责某一区域财政收入。

节度使持节代天行事,有军权,有专杀的权力,自然就有了人事权。当他兼职了度支、营田、采访职务的时候,就难以控制了,成为真正的藩镇。

可以说历朝都是实权位置分开拥有,唐朝算是制度演化中的例外

2、总督的实权

在清代总督有一定的财政权、人事权、监督权与军权。

财政权是其每年对地方存留的财政有一定的支配权,当然不是全部,而且得优先供给中央;

人事权上面总督对所属省区的许多官员有任免有一定的建议权,但知府、总兵等官员都是吏部提名皇帝任命;巡抚、提督等官员都是皇帝和内廷简命,虽然偶尔也需要名单;

(各总督辖区)

监督权方面总督对下级官员有一定的权限,但并没法代替或者就是朝廷的考核。

军权方面总督有督标三到五营,兵力在三千、五千之间,和提督的直属兵力差不多,比巡抚的多点,比驻防将军的装备、战斗力差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总督怎么能有能力成了藩镇。

3、战争改变一切

1850-1870的大危机,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变化很大。

总督、巡抚开辟了新的财源,厘金,是地方自收自用;

总督、巡抚对省里官员任免的权限空前提高;

(两江总督府)

军事上湘淮军都是终于自己的首领。这时候总督就有很大的权力了,有藩镇的雏形。

不过整体的环境以及清朝统治者的手腕,整体保持了和平的状态。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朝的总督算得上是威震一方,但还是有牵制的力量的。清朝的总督的权利是不如唐朝的节度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总督是二品,加尚书衔后就是从一品。这个级别当然极高了,但是,而地方上的将军是正一品,品级高于总督。所以,总督在品级上就不如将军。《雍正王朝》中年大将军,赫赫有名的“西北王”,后来犯了罪,被贬为杭州将军,千万不要以为杭州将军就是一个地级市的军分区司令员,杭州将军可以管几个省的军务,是标准的正一品大员。总督比杭州将军还要低一点,而且,总督也无权调动杭州将军。在清代,如果没有朝廷的专许授权,通常总督没有权利调动军队的。电视剧里面总督巡抚剿匪的时候总是派兵,其实那些不过是数量有限战斗力有限的亲卫兵,不是正规军,也就相当于保镖。总督也无权审批甚至处死将军。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里面,鱼肉乡里,跋扈不法的将军噶礼杀死了于成龙的师爷,总督于成龙一怒之下,不管众官的反对,以总督兼兵部尚书的名义,将噶礼先斩后奏。且不说噶礼是将军,地位比于成龙的总督高,于成龙从法律程序上也没有权利审批一个将军,他只能上报朝廷,让朝廷指定大理寺和刑部审理。更何况,噶礼还是皇亲。此外,虽然巡抚也是总督的下级,但一个受宠信的巡抚显然实权还要大于总督。而学政也并不受总督管辖。满清皇帝还有秘折制度,严密监控天下的一举一动,总督想造反,几乎不可能不提前泄密。

此外,造反需要钱粮,总督没有私自截收的权利。例外也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以后,曾国蕃的几个手下的高级将领做了几省的封疆大吏,就以种种借口截了往朝廷的税收钱粮,那是特殊情况,说明朝廷已经没有很强的对地方的控制力了。


怀疑探索者


犯上作乱,在历朝历代都是高风险的事情,要想平安无事,就只能等中央的权威下降的时候。其实唐朝的节度使从太宗时代就有,也没有出现什么事情,中央一纸调令,节度使该离任离任,该谢罪谢罪。清朝早期的总督也是如此,虽然权力很大,上马管军,下面管民,但是依然无法对抗中央的权威。

而安史之乱之后,天子蒙尘外逃,整个唐朝统治的地区都成了战区。唐朝朝廷不得不把权力下放,而后来安史叛将们名义上投降之后,也被封为节度使,而他们所在的河北三镇,也只是名义上的归顺,事实上朝廷根本安插不进去人手。从此以后,唐朝就走上了中央和地方多套权威体系并存,藩镇尾大不掉的局面。

清朝其实也是如此,在太平天国之前,中央朝廷对地方基本上是令行禁止的,但是太平天国之后,汉人军阀都有了实打实的军权,对中央的话就不是很听了。再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对十一个国家宣战,这个时候张之洞、李鸿章等东南的督抚直接抗命,搞了一个“东南互保”,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就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所以可见这个时候,清朝的总督其实和唐朝节度使已经没有区别了。

总之,地方专权和中央权威下降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并不取决于具体朝代的制度。


经史通义


几个原因

一,总督是文官,从一品官员,主管一省或二三省的军事加民政,每个省也有一个巡抚,正二品,但他们没有隶属关系,不是上下级,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巡抚对总督,实际上就是牵制作用了,

二,驻防将军如果跟总督同驻一省,地位是高于总督的,他们没有隶属关系,作用也是互相牵制。

三,总督没有太大的人事权,像下面的官员没有任免权,如巡抚、布政使等官员,都是朝廷任命,没有调兵权,不能直接指挥军队。

四,总督由中央派驻,任期只有几年,在这几年里,不可能积蓄起挑战中央的权力,

唐朝的节度使完全不一样,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样使得州刺史成了他们的部下。

一个地方大员,拥有军权、财权、人事权、土地、人口,这就相当于诸侯王了,加上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相连,拥兵20万,而且都是精锐,中央禁军才八万。

最主要的是,他在这里做节度使,十四年没有动过,这样他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让军队军阀化了,成了自己的私兵。


南朝四百八十寺


比起唐代的节度使来,同样领兵驻守一方,看上去“位列封疆”的清朝总督们,权力其实小得多。

有多小?那就要比比唐代时动不动闹大动静的节度使们。盛唐年间的唐朝节度使,何止是手握重兵的一方统帅?更是获赐“双旌双节”,也就是军事指挥可以专断专行,地方民事财政更是一把抓,连防区内的大小官员,也多是节度使一手任命。辖区大小城镇堡垒,从士兵到官员百姓,全都要对节度使服服帖帖,几乎是指哪打哪。甚至安史之乱爆发前,好些节度使更手握数镇大权,等于几十万强兵在手。作乱?也就是下个决心的事。

以这个意义说,唐朝一直到天宝年间,才爆发了安禄山挑起的“安史之乱”,除了说明节度使制度够坑,也足以说明安禄山外的大唐节度使们,忠诚度不是一般的高。

有了“节度使制度”这个坑爹教训后,唐朝以后的各王朝,自然就长多了心眼。对于肩负领兵大权的要害职务,更是挖空心思设置“防火墙”,必须要把将帅作乱的风险降到最低。放在清代的总督身上,看似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大权,当然也被百般限制。

清代的总督,承袭自明朝的制度,全名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权力也看上去很大,号称可以“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也就是军事民事吏治都归总督管。而且大多数的总督,都是一口气要管两三个省。理论上说,这些总督大人,很有机会成为权倾一方的土霸王。不过,这也只是理论上。

首先一条限制清代总督权限的事实,就是官员人事任命大权。比起唐朝节度使们可以随时撤换任命治下官员的轻松模样,比如安禄山撤换任命两千五百多军官的“快速办公”场面,清朝总督们若想这么“轻松”,基本就是嫌命长:总督麾下的各级将领官员,基本都是中央任命,总督自己任命的官员,也必须报兵部备案。如果说唐代的节度使与部将,是百分百的“老板员工”关系,那么清代总督与部下,却是实实在在的“上下级同僚”。

既然关系不同,大家都是在为朝廷工作,总督想要犯上作乱,基本就是分分钟变光杆司令。

而更重要的不同,就是指挥权限。唐代的节度使们,都是权镇一方的统兵大将,又有绝对独立的指挥权,几万几十万大军在他们手里,就常像使唤自己胳膊一般。清代的总督呢?名义上麾下的人马不少,但总督直接指挥的,只有三个营左右的“督标”,人数不过四五千人

。而且就这么点人马,调动也必须经过朝廷同意,否则必然论罪。

至于总督辖区内的其他军队,照老百姓的话说,则是“各有各的娘家”。像漕运巡盐这类部队,都有各地的衙门管着,全都不是总督直属。绿营部队更是归当地提督节制,平日里总督更管不着,只有在遇到战事时,经过朝廷委派,才归总督调度。另外精锐的八旗军队,是由清王朝直接委派的“八旗将军”管辖,甚至从品级说,八旗将军“会同奏事时列衔在总督前”,比总督的级别还要高。

这也就是说,倘若真有哪个清代总督,横下一条心要造反,那么他能调动的,最多就是四五千“督标”,而且很可能还没打出什么名堂,就被闻讯赶来的八旗绿营等各路部队剿灭。

而且总督之下又有巡抚,巡抚的品级比总督低,却不是总督的下属,而且也掌握一定地方军政权力,还有自己直接指挥的部队“巡标”。两者互相牵制,分散了总督的权力。好些地方的总督,比如闵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更是要和当地巡抚在同一个府邸办公,互掐互撕都是常见事,甚至经常掐到皇帝面前。就算哪位总督心怀造反大梦,放在这闹心工作环境里,天天被巡抚瞪圆了眼睛盯着,日久天长也闹没。

▲湖广总督张之洞

至于造反必须的财政大权,唐朝节度使们那富得流油的腰包,对于清代总督们来说,更是痴人说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清代总督除了完成朝廷赋税任务外,基本没什么截留钱粮的权限。招兵买马之类的“烧钱”大事,基本是有心无力。

所以说,哪怕有为大清朝统帅千军万马作战的机会,清王朝的总督们,也都是打完了赶快收工。“图谋不轨”这类评书里常有的事情,在清代的总督权限制度下,总督们真心不敢想。


我们爱历史


您其实有一些错觉:清朝总督的权力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大。

尽管总督级别高(正二品,由于例兼兵部尚书和监察院都御史,实际上大多是从一品,和六部尚书级别一样,比大学士只低半级),权限范围广泛(本身有辖区内民政和行政权,通过兼兵部尚书获得辖区内兵权和武官指挥、铨叙权,通过兼监察院都御史获得辖区内监察权),且大多管辖几个省,看上去他位高权重,但相较唐朝的节度使,清代总督缺乏几个关键的权力。

第一个关键权力,是辖区内财政资源的自由支配权。

唐代节度使很大程度上可自由支配辖区内财政,是否向朝廷缴纳贡赋、缴纳多少,完全看这个节度使自己的“人品”,即便韩滉这样对贡赋比较积极殷勤的节度使,偶尔也会因贡赋误期而弄到长安皇帝饿肚子,河朔三镇更是给钱是偶然,不给是常态。清朝总督只有督责辖区内完成朝廷赋税指标,确保赋税漕粮缴纳输送安全的义务,没有自由支配辖区内财赋的权利,而朝廷也通过设立相对独立的体系制约总督在这方面越权的可能。

第二个关键权力,是辖区内的兵权。

理论上总督可总辖区内绿营兵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绿营有自己的防汛体系和上下相维的提、镇、协、营系统,受兵部和总督双重指挥,兵部、兵部之上的皇帝,兵部和皇帝之间起到传达作用的内阁和军机处,都可以在必要时迅速越级干预,不仅如此,大多数总督辖区内还有八旗驻防兵,这支更受皇帝信任的军队装备更好,驻防更集中,且除非皇帝特批,总督完全无权指挥。而唐代节度使的兵只有节度使自己能调用(当然有时节度使自己都指挥不动……)

第三个关键权力,是自行征辟、自置幕府属员的权力。

唐代节度使有庞大的属官体系,这些属官名义上是朝廷命官,实际上却由节度使选拔、任命,此外,辖区内文武职位他也有很大程度的提名任命权。而清代总督无权自行任命任何官吏,只能聘用非正式编制的师爷,这些师爷中固然有现任的候补官员或退休官员,但他们“官员”的一半身份却属于朝廷管,“师爷”则更像是一种非正式的顾问。除了“师爷”外,辖区内文武官员都有皇帝和各部选拔任命,且七品以上都要由皇帝亲自召见查看。

第四个关键权力,是辖区内的一元化领导。

唐代节度使之所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因为他在辖区内一家独大,别无掣肘,不像此前南北朝的都督尚有典签,虽然中唐以后委任宦官为监军,但除非特例(如监军是拥有特别权势的大太监如杨复恭,或节度使被招入朝勤王,监军从“客场”变主场如边令诚),监军其实起不到“监”的作用(看看张承业就明白了)。

而清朝的总督呢?

总督辖区内文有级别上比总督低半级的巡抚,武有级别上和总督完全一致(如果总督没有两个兼职还高总督半级)的提督,许多总督辖区内还有级别一样、地位更高的八旗将军,巡抚以下的两司同样不能视作完全的属下。这些头面人物权力范围相互交错,互相牵制,都听命于皇帝,且自康熙、雍正后还被“密折”制度这个无形的大网笼罩,在这种情况下,总督、巡抚、提督、将军、两司,谁都不可能在地方上予取予求,这和唐代节度使俨然辖区内土皇帝是完全不同的。

第五个关键权力,是对下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的管辖权。

节度使辖区内的州县,长官任命权、财政权、治安防务等权都归节度使管,而清代府、州、县的长官任命权属于吏部,财政权属于户部,甚至大多数民政权也由低半级的巡抚负责,总督的权力较唐代节度使逊色太多。


陶短房


清朝的总督权力大不大?当然大了。

清朝中前期,设有八个地方总督,分别是: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另外清朝末年的时候,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

清朝的地方总督本来品级是正二品,但是往往会加一个兵部尚书衔,这样品级就变成了从一品。

清朝的总督有哪些职能,我们看总督的全称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直隶总督的全称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两江总督的全称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闽浙总督的全称是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从全称我们就可以看出总督的具体职能,第一块是总督地方政务,第二块是提督军务。所以说总督是掌握了一定了军事权,但是请注意,只是一定是军事权。

清朝的中前期的时候,对于地方的军事掌控还是比较好的,地方上的军事权处于一个三个三足鼎立的姿态。

第一部分,地方总督和巡抚有自己的亲兵,分别叫做督标和抚标,人数不太多,但是属于总督和巡抚自己管控。

第二部分,绿营兵。所谓绿营兵,也就是汉人士兵,清朝在各省都驻有绿营兵,各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是提督。提督属于从一品,和加兵部尚书衔的总督品级是一样的,但是要受到总督的节制。对于绿营兵,总督在经过兵部和军机处授权的时候,可以调动,否则是调动不了的。


第三部分,八旗兵。清朝的统治者并不是那么相信汉人,因此在各地同样驻有八旗兵,最高的军事长官为地方将军,同样是从一品官,比如说杭州将军。地方将军和绿营提督虽然同为从一品,但是因为是旗人的原因,地位远非提督可比,即便地方总督,地位也不如地方将军。对于八旗兵,地方总督基本是没可能调动的。

在这种三足鼎立的情况下,总督虽然属于地方上的一把手,手头上却没有几个自己能调动士兵,拿什么去造反。

当然了,清朝末年,八旗兵战斗力和豆腐渣差不多,朝廷又失去对地方的掌控力,地方上的绿营兵和财政大权都在地方督抚的掌控之中,虽然总督们没有造反,却也形成了事实上的相对独立,东南互保条约便是最好的证明。

唐代的节度使那就不一样了。

唐代的节度使是有朝廷授予的旌节,可以全权管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包括军、政、财。不仅可以调动军队、还有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权,更主要的还有财政权。

而且随着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逐渐形成。也就说,各个节度使是可以自行招募士兵,由于这些招募的士兵一般都是终生制,其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都由节度使掌控,因此这些士兵都是只听节度使的话。


胡史乱翔


清朝的总督,从表面上看都是管辖好几个省,官职和排面也是相当的高,所以给人感觉他们的权力好像很大。但事实上,他们的权力真的非常有限,和唐朝的节度使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首先,想要犯上作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清朝那些总督,表面看起来坐镇一方,可谓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但他们真正能够调动的人马,根本没有多少。因为那些总督所管辖地区的士兵将士和各级官员,全部都是朝廷任命的,他们的粮饷俸禄都是朝廷提供的,与总督大人根本没有多少关系,人家凭什么跟着他造反。说句不好听的,清朝的总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在外地的一个分公司总经理,现在这个总经理想带着分公司全体员工出来自主创业,和集团总公司争夺市场,你觉得有几个人愿意跟着他?搞不好,如果总督敢犯上作乱,他的副手就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代表国家和人民收拾他!

其次,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时期,简单点说就是中央政府的权力非常大,比历朝历代都要大得多,可以说仅次于现如今的我们。那个时候,军权、政权和财政权都被中央牢牢控制,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也都被严格分开,军队里大都安排有八旗子弟担任要职,在这种背景下,区区一个总督就是一个单纯的职业经理人,他又怎么敢犯上作乱!

至于唐朝的节度使,虽然人家所管辖的地盘不大,但他们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却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通俗点解释,他军队的的各级官员,都是他自己任免的,当地的军政财三权也都由他控制,甚至有些权力大的节度使,在他所管辖地区的文官都由他直接任免,在这种情况下,他所管辖地区的士兵将士和文职官员,相当于都是在给节度使打工,他们的粮饷俸禄和官职,都是节度使给的,与朝廷根本没有多大关系。所以说,唐朝的节度使,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和稳定的财政收入,自然敢时不时和唐王朝叫板。

同时,由于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中央的权力事实上非常薄弱,朝廷内部以宦官为主的宫廷势力和以大臣为主的官僚势力又斗个不停,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力量。中央权力越来越小,地方势力越来越大,自然就会犯上作乱!


小玲子说点史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清朝那些事儿。(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将从清史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解答。

首先,满人入主中原后,在地方上仿照明朝末年,将督抚形成定制,但他们不是没有地方督抚势力坐大的忧虑,因此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在太平天国叛乱之前的清朝,地方督抚有大量满人,中央的官职也是满人汉人对半(一般而言),比如户部尚书,就是一个满人,一个汉人(清末官制改革的时候才废除这个规定)。另外,清初八旗军战斗力爆棚,清朝为了防止汉人督抚作乱,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驻防八旗,最高长官为将军,也有都统、副都统,比如荆州、杭州、成都等地都有驻防八旗,这是一种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另外,清朝督抚权力不可与唐朝节度使相比。

唐朝的节度使尤其是唐朝后期节度使们掌握了管辖区域内的行政权(特别是官吏任免)和财政权、军事权,这样,他们要兵有兵,要官有官,要钱有钱,满足叛乱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节度使亡故后,继任者常常是前任的儿子或者心腹,所以,他们平时割据一方,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兴风作乱。

清朝的督抚不一样,他们是有任期的,有学者指出清代八大总督的任期平均值为两年到三年,这么短的任期是很难叛乱的。有清一代,督抚权力和威望最高的当属曾国藩,湘军的统领,其次是淮军的统领李鸿章。这些风云人物都没有叛乱,更何况其他督抚。

最后,有一点大家容易忽略,督抚多兼任中央官职,清末官制改革的时候,改革者和我们都认为督抚是地方官,可是人家督抚就不这样认为。行省制起于元朝,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清末行省上的督抚不认为自己的地方官,而唐朝的节度使却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官。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历史宝藏


唐朝节度使,那是完全的独立王国,不论是人事权、财权还是军权都牢牢掌握在节度使的手里,皇室无权过问。基本上在辖区之内,就是有实无名的皇帝。

而清朝总督的权力虽然也很大,隐隐掌握一省乃至几省的军政大权,比明朝的权力要大很多。但牵制的力量太多了,军权方面,杭州将军、西安将军才是掌握帝国真正精锐的八旗和绿营,总督是无权调动这些军队的;政治权力方面,巡抚虽然品秩略低于总督,但却不是其下属,隐隐与之相争。在财权、司法权、检察权等方面,清朝自上而下都有自己的系统。尤其是学政一职,更是清要之选,皇帝钦差,掌管帝国人才的选拔和教化,为天子育才,不是总督可以染指的。

更有奏折制度等各种复杂的制度相互制衡,所以总督之权与节度使相比就相去甚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