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家長溝通?

注意力訓練師


青春期孩子不願意溝通有兩種情況:

第一:本來溝通就少,小時候家長也不太重視溝通,但孩子小沒範啥錯或者犯錯也不是特別嚴重,後來孩子到青春期了,自我思想觀念開始萌芽,這時候容易出很多問題,性格也相對敏感,急躁。這時候家長開始覺得孩子越來越叛逆了,想說教,耐著性子想和孩子進行溝通。但是,家長們,孩子小時候你都沒讓他有遇事先溝通的習慣,你現在正式嚴肅的去溝通,他能聽?

第二:以前小時候還會和家長溝通,青春期了就把整個人封閉了。可能他是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可能他覺得說的東西家長都不太懂說了也白說。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建議,覺得有用可以嘗試一下:

一:生活方面多關心孩子,注重小細節。別老是念叨他的學習,越說越厭煩,不如留意一下他需不需要多添幾雙新襪子,校服袖口是不是脫線了。

二:嘗試瞭解一下孩子的興趣愛好,不管你是不是喜歡,至少在這方面還能跟他搭上幾句話,也讓他覺得你是知道他懂他一些的。

三:不能太急切的否定孩子。大部分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是因為父母的溝通方式太過強勢,自己說的話做的事總是被否定,這樣容易讓孩子有強烈的挫敗感。

四:儘量多一些家庭活動。一家人一起去外面吃個火鍋,一起去周邊景點玩一玩,一起飯後散步,一起逛超市……多一些大家共處的時間,讓孩子習慣這種共處,這樣溝通更不容易有排斥。

暫時想到這些吧,青春期孩子叛逆並不是簡單幾段話能解決的,只能是家長們多用些心思,多觀察瞭解自己孩子,並多一些耐心。


戴氏教育高考中心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期,孩子在成長,已經不再依附於爸爸媽媽的管束了。他們的思維和想法,從這個時候開始萌發,有了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時候的孩子要向大人們宣告:我是大人了。所以,爸爸媽媽常規的老舊的方式就不太管用,這時候很多爸爸媽媽就開始慌了,而沒有看到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的角色,怎樣去和孩子溝通交流。

1. 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但家長還是安以前的方式要求孩子,引起孩子的反抗

2. 沒有與孩子平等的交流,父母總是認為孩子小,沒有把孩子當朋友相處

3. 不尊重孩子,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強,孩子叛逆,父母認為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雙方矛盾就會越來越大

4. 只關心孩子的學習,父母只問孩子學習有沒有長進,不關心孩子在校園的其他趣事,孩子認為除了學習還有其他重要的事

5. 父母愛發脾氣,父母沒有認識到青春期孩子的變化,孩子不聽話就發脾氣,更加引起孩子的不滿

6. 居高臨下,不關心孩子的想法,父母沒有反省自己,沒有認真的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自然不願意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父母。


侯媽家庭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變得不願意和家長說話,每當家長問在學校過得怎麼樣,和同學玩得怎麼樣時,孩子通常很不耐煩地回答:“還行”“沒有”“是啊”“沒事”。簡直是惜字如金。家長努力地想和孩子溝通,可是孩子都不願意溝通,這種情況,其實是很正常的。



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長大了、心理能量增加了,更多地希望有自己的空間不被父母打擾,更好地構建自己的世界。


父母有時候會主動跟孩子說話,但無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類的。雖說這也是關心,但日復一日總是這一個話題,孩子聽個開頭就煩了。


父母最愛談學習,這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可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不斷詢問孩子學習上的事情,給他們增加了心理壓力。很多家長認為,跟孩子溝通就是督促他學習,好像不談學習,孩子就會退步一樣。這種交流無疑讓孩子難以接受。


還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面前表揚“別人家的孩子”,雖然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勵孩子上進,但這樣的比較往往適得其反,它給孩子的暗示是:“你太差勁了,父母對你太失望了。”孩子得不到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家長也就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所以現階段,家長要做的是理解你的孩子,保護他們突然變得寶貴起來的隱私,無條件地接受他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學會了良好的傾聽技巧,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要怎麼傾聽呢?


一、表現出傾聽的慾望。

孩子在和你說話的時候,你要表示出想傾聽的慾望,並且對孩子所說的事情提一些問題,即使是電子遊戲或者你不太瞭解的事情,要讓孩子看到你對想談的事情很感興趣。


很多孩子不再和父母說話,是因為父母很快就會露出不贊同的表情,或者很快就開始說話。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說得更多,就要學會閉上嘴巴聽,試著將自己的回應限制為“嗯”“哦”,你會驚訝地發現,當孩子感受到有人傾聽時,他會說得那麼多。


如果你習慣用指責、說教的口吻去說話,那麼請立即停止,改用一種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方式說話,然後等待孩子的回應。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你應該讚揚;當孩子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時,也不要急於指正,耐心地與孩子交換看法,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地願意與你交談。


二、要有好奇心。

只問那些能讓兒子多說一些的問題,比如“你能再多說一些嗎?”“可以給我舉個例子嗎?”“上次發生這種事情是什麼時候?”“還有嗎?”但是,你必須有真正的好奇態度。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溝通。如果孩子性格內向,父母應主動與孩子交談,試試每天輕鬆地向孩子提問。


不要問類似“今天怎麼樣”這樣的封閉式問題,可以多問一些具體的,比如:

今天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你今天課間跟誰一起玩?

這一天你是怎麼度過的呢?

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歡交談,父母就應該把選擇話題的權利交給孩子,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並信任父母。


總而言之,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原則是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無條件地愛著的,在他們感覺想說話的時候,他們能得到傾聽、認真對待,對及對他們的想法感受和主意的認同。這樣,他們才能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成長、變化並探究自己是誰。


孩子只有在感覺到你的傾聽時,才會傾聽你。

希望以上答案能幫到您,不足之處望海涵~

關注頭條號:好爸媽在線,第一時間學習好爸媽升級乾貨


好爸媽在線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三個叛逆期,而青春期叛逆也是最強烈的一次,有一下特點。

1、自我意識更強烈,擁有完全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2、經常與家長南轅北轍,這樣會讓家長更難過。3、行為標新立異,追求新奇,迷戀網絡,當誤學習。4、有了自己隱私,不再願意和父母溝通。5、有自己喜歡的愛好,不喜歡被幹涉。6、某些不良習慣成了慣性,沒有危機意識。

處理方法:

1、家長學會放棄孩子身上的束縛,還其自由。

2、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尊重孩子。

3、面對親子關係中的矛盾和衝突,要學會冷靜處理。

4、瞭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理性應對,多瞭解新生事物,破解代溝。

5、樹立良好的家長形象,榜樣示範,少些嘮叨和指責。

6、家長要對孩子個性化的行為特點,正確引導。

7、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理解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用心包容。


邯鄲王國棟心理


人這一生都在成長,到什麼階段就有什麼慾望。

孩子到了青春期,這是他(她)要蛻變的時期。身體、心理都要變化,做為家長卻沒有改變自己的心態,始終把自己的地位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把孩子看做還是那個孩子。時機變了,位置變了,教育方式、溝通方式沒變。

我們常說要與時俱進,可是到自己身上不好使了?

孩子不是不想溝通,而是家長根本沒有提供可以溝通的環境。怎麼辦呢?

1,相互理解。相互尊敬。學會傾聽。要有耐心。

要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無論在家長看來這想法多麼不切實際和幼稚。

傾聽是溝通的先決條件,從欣賞孩子的言行舉止開始,改變孩子錯誤觀點結束。

2,戒嗔怒。

如果你準備發怒,那我勸你不要去嘗試溝通了,你的怒氣只會打消孩子傾聽的慾望。孩子會選擇閉嘴,甚至以牙還牙。

3,隱私。法不傳六耳。

孩子是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幫助的,前提是讓他(她)相信你會替他保守秘密,尊重他(她)的隱私。所以要選擇正確的時機環境,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4,愉快、放鬆。

能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的耐心了。你要平心靜氣,等到大家都心情愉快的時候進行溝通。

5,有來有往才是溝通。

你不要囉哩囉嗦,嘰嘰歪歪,說你的道理,要注意孩子的反饋,有時候未必孩子就比家長的意見差,你發表意見,也要聽孩子怎麼說。

6,無論如何,孩子是想要家長的幫助的,不是家長簡單粗暴的批評和指責。不明白這一點,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你:離我遠點,我不爽。

最後,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氛圍,是陪孩子度過青春期的最佳良藥,好字為之。

祝願所有家庭和和睦睦,幸福安康。


hitman1


1.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希望擺脫家長的約束,渴望獨立。

2.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特別在意自己的優點,缺點,因此也很敏感,自尊心特別強。

3.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可以感受到很多細膩的複雜的情感,多愁善感,情緒開始不穩定

4.希望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樣有很多權利和自由,不想什麼都聽父母的

正因為這些所以都說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叛逆的階段,不願意和父母過多溝通。父母也不要有埋怨,畢竟每個人都經歷過青春期,同理心去理解包容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爸媽育娃


一.孩子不願溝通的8個理由

理由1: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瞭解我真正在想什麼,為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麼“這點兒小事有什麼,沒關係”。

理由3: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為什麼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裡,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理由4: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願聽我的解釋。

理由5: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裡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裡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後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其實,我更希望能夠平等的交流,即便我的某些想法他們不接受,也能夠尊重我表達的權力。

理由7: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上週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願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理由:8:最後,如果我做了父母……

如果我以後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裡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麼渴望和需要的啊!

二.如何跟孩子溝通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這個技巧並不僅僅是個人意見,更是太多孩子的呼聲。中國的家長們往往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還要收到埋怨。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

家長說是為孩子好,孩子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後有前途,孩子卻說“不喜歡,沒興趣”。

比如說爸爸媽媽一定要兒子學一樣樂器,並且根據他們的喜好選擇了鋼琴,還貌似理智地對孩子講:“我們並不是要你學到什麼水平,也不要你成為李雲迪、郎朗。彈鋼琴對陶冶情操、磨練氣質很有好處,甚至有的人說彈鋼琴的人智力水平都更高!你就給我好好學吧!”

於是,花費大價錢買來鋼琴,更是日復一日接送孩子學琴、練琴。可孩子從一開始就明確表達了不喜歡的態度,父母就是這樣選擇了無視,或者說選擇了用大人的意識強加給孩子,無視任何反抗。其結果就是,學琴半年,孩子越發沒興趣,家長也沒了熱情,琴技也一點點荒廢了。

無論是在指導學生選擇興趣愛好也好,選擇報考的高中也好,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的成分,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我發現他們能尊重我時,我也是會講理的”。

第二、不要在飯桌上教育孩子

原本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件溫馨愉快的事,即使你不言我不語也不會覺得尷尬。然而不少家長卻寧願打破這種沉默,也要利用這種輕鬆的氛圍來教育孩子。

常見的是,父母們喜歡趁著吃飯時間對孩子或是問東問西,或是大講道理,一番說教,或是不斷責備。

所以,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飯桌教育”。在這個時間點來對孩子進行說教,不但不能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讓孩子更叛逆。

一方面,這會直接導致孩子沒有食慾,消化不良。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厭食症,健康狀況堪憂。

另一方面,父母的追問或是責怪,會讓孩子形成牴觸心理,擴大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影響親子關係的溝通。

嚴重的,導致孩子一到吃飯時心裡就會高度緊張。時間久了,產生某種心理疾病。

到了餐桌上,就應該先放一放。過多地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或是考試名次,只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在飯桌上,適合最簡單的交談。想要孩子多主動和父母說話,就要營造說話的愉快氛圍。不妨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學校發生的好玩的事情,這會帶動孩子的快樂情緒,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或是,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

最重要的,多去真誠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說說最近看過的電視劇或電影,收穫到了什麼。或是,這幾天有沒有結交新的朋友。或是,學校裡的飯菜合不合胃口等等。

第三、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反觀現在的家庭溝通方式,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及其所在家庭,效果十分不理想。

這是因為家長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明確。說的直白一點,很多家長“屈尊”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製、粘貼到孩子的腦海裡。這種完全專制、獨裁的指揮棒不得不說也是孩子的悲哀。他們應該有形成自己獨有價值觀的機會。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理解、傾聽。

“傾聽是高明家長的必備技能”,但能實現傾聽的前提一定是家長能夠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只有以信任為前提,孩子才肯向家長傾訴,家長才有傾聽的機會,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家長們切記,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小就認為他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

要記住,孩子的敏感性是天賦,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性尤其強烈。傾聽是為了瞭解孩子的需求,那麼在有效傾聽後,就不能一味的要求孩子完全照搬家長的方案,家長要有妥協,要有商量,要給彼此餘地。


姑蘇生活五味雜談


從心理學角度講,到了青春期,孩子們開始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好多心裡話不願和父母講,願意寫在日記裡或者和好朋友講。原因是,害怕父母責怪,想的做的大都不符合父母的意願。到了青春期的不管是男孩兒和女孩兒,他(她)們的思維敏捷了,有自己看問題想法和手段。這也是和父母難溝通的理由。難溝通也不是不想溝通,只是一時找不到切入點。其實孩子們也擔心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慢慢來吧,不要急於求成。

個見!僅供參考!謝謝悟空老師!(與圖無關)



雪夢兒282


這個問題一旦提出,就涉及到問題的兩個主體首先是家長,其次就是孩子。

大家都有親身體會的就是,我們喜歡和什麼樣的人聊天呢?當然是喜歡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了。如果一個人真正能懂得你的內心,或者願意去體會你內心的困惑與苦楚,我們怎麼可能去排斥願意瞭解我們的人呢?

所以,問題來了。

首先,父母與孩子的生活環境不同,教育理念,為人處世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比如,以前找工作不會在乎工作環境,只要有工資,能吃飽飯就行,但現在不同了,現在的孩子都喜歡挑戰與創新,他們要找的工作未必賺錢,但一定要使自己開心。

這就是第一個原因:觀念的不同 。

其次,孩子處於青春期,本就不喜歡與人溝通,脾氣也逐漸變得暴躁,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生理上的必然。

這就是第二個原因:生理上的必然要求。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期,家長們更要耐下心來,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並經常關心性的詢問幾句,多注重心理的發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倪倪君


原因很簡單。第一,青春期的孩子自視天分比較高。嫌父母老套。第二,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家長總感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總覺得孩子就應該對自己言聽計從。但事實恰好相反。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強。根本不願聽家長的。第三。家長不會傾聽。不懂得尊重孩子。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孩子有事兒也和父母說。因為,畢竟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但後來為什麼就不說了呢?因為父母不會傾聽。孩子在訴說的時候。家長總插話,總是評論,甚至指手畫腳。這樣就把孩子的嘴給堵住了。慢慢兒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之間。就有了代溝。

家長要想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無障礙交流和溝通。其一,要先學會傾聽。不插話。不指手畫腳。不評頭論足。其二,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其三,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瞭解孩子的喜好。高興著孩子的高興。悲哀的孩子的悲哀。這是同理心。

家長只要能做到以上這幾點,孩子應該很快就能和你親如姊妹,甚或稱兄道弟,很快和你成為無話不談的好閨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