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

娱乐有味道


孝顺在人的美德之中是排第一的。从小孩到普通的劳动者,从官员到君主谁都得行「孝」。「孝」这个词不仅仅是对父母尽心关照,更是为天下所有人造福。

子路的孝顺之心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连孔子都夸他:「仲由(即子路)比我更勇敢」。子路小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孝子了。童年时,子路的家境很穷,整年只吃玉米、甘薯或野菜等粗糙食物。有一天,他的父母想吃米饭,但家里没有米饭,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换米饭,想了想后,他决定走遍山区向亲戚借米饭。

这个小男孩独自一人在森林里,越过山脉,走了几十里,从他的亲戚那里借了一小袋米饭,然后把其带回家。看到他的父母吃了美味可口的米饭,他忘记了所有的疲惫。村民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夸他又孝顺又勇敢。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连孔子也夸他 ( 图片来源:网路图片)

清官包公的孝顺之心

包公,名为包拯,字希仁,他是泸州合肥人。他的父亲为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他先被授任大理评事,后来任命为建昌县的知县。由于父母年老,不想跟他来到人地生疏之地,于是他辞官归田,一直在家乡侍奉父母,他的孝顺之心得到文武官员的赞美。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直到守丧期满,他仍在家祭祀父母。后来,村民们一直劝他,他才回朝做官。

舜帝的孝顺之心

舜帝的父亲又盲又聋,而且性格很急躁,他的母亲早就过世了,父亲娶了二娘跟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象,二娘是个小气自私的人,她常在父亲的面前说舜不好,所以他常挨打。

虽然如此,舜还是努力行孝,他对父母尽心关照,对弟弟十分忍让。可是,二娘怕舜继承家业的一半,所以多次找办法陷害他。

可以说,舜是挨打长大的,他的童年回忆里充满了打骂和陷害,但是舜对二娘和弟弟一点怨恨也没有,他完全不在乎二娘和弟弟的恶毒行为。

舜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孝顺之心闻名天下,当地官员向尧帝推荐他。尧帝对舜的这片孝心十分感动,因此把他最爱的女儿嫁给舜。

舜帝的孝顺终于打动了二娘和弟弟,后来全家和睦相处。尧帝后来把皇位传给舜,舜成为千古的圣帝,他跟尧帝共同创造了尧舜的太平盛世时期。

汉文帝的孝顺之心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是一个仁慈之王,同时又是一个闻名天下的孝子。他的母亲得了重病长达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在母亲的身边照顾她,给予母亲的所有药物,他都亲自尝过之后才给母亲吃。

他二十四岁登基,以德治为重,他重视礼仪和开发农业,他的政策让吕后乱世后的汉代逐渐稳定,人口快速增多,经济复苏发展。他跟汉景帝共同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文帝也轻易放过老百姓的错误,朝中的官臣建议他应该制定法律法规,以便重罚罪民,并告诉他不应该修改前朝的法律法规。但是汉文帝不同意,他认为:「法律对,民则好;治对罪,民则顺。官员的职责便是教导人民,指导人民做好事。那些不能教好人民的人,若以错的法律来治他们的罪,这样是害了他们,做大逆不道的事啊!」。

儒家之孝

儒家讲道:「百善孝为先」(百善之中,孝为前提)。儒家教化人们应该成为光明磊落、服务国家的君子。儒家最高的境界为仁,为了成为君子,成为仁德者,那么第一步便是懂得「孝」字。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论语》写道:「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儒家讲道: 「百善孝为先」,百善之中,孝为前提 ( 图片来源:网路图片)

平民的孝顺之心

子曰:「利用天道,分配地利,小心自我,节省金钱,侍奉父母,这是庶民之孝」。

大意思说,平民需要按照天道办事,人必须保持好自己的本分,不得产生贪心并做坏事(就是安分守己,无偷盗或无犯法)。他们需要勤俭、对父母十分孝敬,这就是平民之孝。平民以自己与家庭的安乐、侍奉父母为孝。

君子之孝

君子之孝为大孝。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大意是说:君子遵从的孝不限于自己的亲人。君子之心怀天下,君子有仁慈博爱之心,君子把天下所有人视为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君子的这种孝顺,可使得人更加仁慈和博爱,而不是自私。所以君子之孝为大孝。

如果每个人都遵从这个孝道,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战争、矛盾和冲突了。天下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亲人,人类的社会也成为一个大同的世界。反而,如果人失去了仁德,那么孝只用来保护他的自私自利而已,这样,孝道已经违反了圣人的思想,这不是孝而是恶。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 图片来源:网路图片)

天子之孝

关于天子之孝,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大意是说:人可以把天下视为家,把老百姓视为父母和孩子,从而不敢怨恨他人和不敢瞧不起他人。以仁德来教化天下老百姓,并成为他们的好榜样。这就是天子之孝(天子指的是圣人或明君)。孝顺的圣人以仁慈来为天下众生造福。


有德茶馆


“百善孝为先”后面还有一句更经典,但多数人都把意思曲解了!

原创 说历史的女人

回顾史册,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而言,若论什么是第一位的,那必然孝。纵观世界诸国,翻遍世界史册,几乎难以找到有哪个国家或民族能有中华儿女如此看重“孝”的。“孝”对于中华儿女而言,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孝文化,流淌在所有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在这春节将至的时刻,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片“孝”的大军,无数子女不远千里从外地归来,那么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回去看望父母亲人,和家人团聚一下。其实这个行为就是孝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在华人世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叫:“百善孝为先。”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但此处我们先说这句,另一句等会说。

在此我们补充一点常识,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出自何处。在明末清初有一位知识分子,他的职业有点像今天的文学评论家,此人叫王永彬,他写过一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评论,叫《围炉夜话》。原话是:“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后被人们总结简明,即百善孝为先。此后,人人都知道这句话,但却鲜有人知这本书和作者。(又一说出自明人《古今贤文》,但《古今贤文》更像一本顺口溜,其可信度存疑)

那么这句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被华人奉为第一至理名言,推崇备至呢?其中原因应该有三点:一是在上千年的中国古代史上,中国人都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要执政、生活、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而儒家思想是非常讲究“孝”的,在孔子的言论中,有许多地方说到孝。而这对中华儿女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二是古代常说的“孝”并非狭义上的单纯对待父母之孝,还有一层意思,是对古代帝王之孝,这第二种孝其实就是绝对的忠诚了。三是因为这种孝思想是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是农耕民族,人们群居历代,在民间还有宗法制度,宗族的威权几乎和官方的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宗族的主旨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所以这种孝的理念,可以说是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中国人。

孝让我们知道尊卑秩序,孝让我们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孝让我们懂得爱父母。但是近些年,有些人玩叛逆,反驳我们历经千年的孝文化,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试问,一个人若在父母面前都不懂尊卑,那么他心里还有什么是怕的?试问,一个人若连父母之恩都不知道回报,那么他还会在乎谁对他的情义?试问,一个人若连生养他的父母都不爱,那么他还会爱谁?所以说,一个不懂尊卑、不知感恩、不懂爱人的人,是非常可悲可耻的。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的基石。所以,孝文化教给我们的这些,不应该被忘记。

好了,说了“百善孝为先”,那么我们来看看后面这句,万恶淫为首。其实这句话呢更为重要,但在很多时候,要么被忽略,要么被曲解。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被一个字所诱惑,此字就是“淫”字。按照我们今天一般的理解,就是淫乱、淫邪等意思。这句话也就成了,所有的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淫邪等。但实际上,真实的意思,却与此相差十万八千里。今天我们就来再次回顾一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在古汉语中,这个字,一般都有四个意思:第一指过度,第二是迷惑,第三是放纵,第四个意思才是我们经常想到那一层意思,即男女之事了。但是在“万恶淫为首”这句话中,这个“淫”字到底是第几个意思呢?

在此我们是需要结合上句“百善孝为先”来说的,孝是付出奉献,对照“万恶淫为首”中的“淫”,此处是过度和贪婪的意思。关于这个“淫”字,在《书·大禹谟》解释为“过也”,即过度。在诗·关雎序》解释为:“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连起来解释就是: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身为人子的首要义务和责任;所有的罪恶中,过度贪婪则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过度贪婪会让一个人变得自私冷酷、丧心病狂、失去底线、不择手段、直到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经常在古代历史上能够看到许多这样的案例,比如秦朝的赵高过度贪婪权利,最终不仅葬送了秦朝,也让他自己背负千古骂名。再比如清朝的和珅过度贪婪钱财,虽然度过了乾隆时期,但却让嘉庆皇帝无法忍受。

结语:孝很重要,但控制“淫”更重要。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若能遵从有益的古训,将孝道放在第一位,那么他就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同时,若一个人在社会上做事,若能控制自己过度膨胀的欲望,一方面不会走上歧途毁掉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还能够安心做事,活出自己的价值。今天我们看历史,早已应该抛弃追求奇闻异事的目的,而应努力从历史中寻求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了,让历史增加自己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心灵。

参考书籍:清《围炉夜话》、东汉许慎《说文》、孔子言论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资料。


说历史的女人


“百善孝为先”,指的是:孝敬父母在所有中华传统美德中排在首位。一个人如果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孝敬,何谈爱祖国,爱人民,爱朋友呢?

黄香扇枕温衾,孔融让梨的佳话千古流传,所以孝顺长辈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然而孝顺不是口头说说而已,需要我能付诸行动,孝顺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无需做得轰轰烈烈,只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行,父母长辈交代的事努力去做好,不做让他们伤心难过的的也为孝。所以孝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秋微凉


“百善孝为先” 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

所谓“孝”,一般表现为: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孝”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以孝为百善之首”,足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孝”的极为重视的观念。

“孝”这个字的书写很有意思,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老”为父母、长辈,“子”为子女、晚辈,“子”上面是“老”,“子”背“老”,这是对“孝顺父母,孝敬长辈”最直观、最形象的表达了。

为什么要“百善孝为先”?

之所以以“孝”为百善之首,因为“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如果我们对生我们养我们,给予我们发肤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孝顺,何以回报家庭?何以报效国家?

我们讲究“言传身教”,我们也一直宣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善”就是“孝”,你对父母孝顺、敬爱,孩子在这个氛围中耳濡墨染,自然而然地也会成长为一位“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好公民,以此代代相传;

此外,孝道之人,对朋友、对陌生人,都会比较和善,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孝”引出其他的善,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很好地得以传承、发扬。

对于“孝”,我们不仅要“行孝”,更要“及时行孝”,趁父母还在,趁自己还有机会,好好孝顺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