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在日本陸航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在日本陸航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節目名稱:

15. 馬來亞海戰: Z 字艦隊的覆滅

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被日本航空兵殲滅的史實

a, 艦隊重組

由於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勢力的不斷壯大,英國早就在 1920 年代就已經假想了英日雙方在未來太平洋地區發動的戰爭,並作有預案。英國皇家海軍深信馬漢的“存在艦隊”(Fleet in being)理論,為了確保新加坡作為戰爭第一階段重要的港口進行穩定運行,派遣了三艘主力艦艇前往新加坡,預計到達時間 1941 年 12 月 2 日。之所以只派遣三艘,是因為丘吉爾過分自信地認為:一旦日本有所作為,美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將會支援英軍的艦隊。這三艘艦艇分別是:

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英王喬治五世級

戰列巡洋艦“反擊號”(HMS Repulse),聲望級

航空母艦“不撓號”(HMS Indomitable),光輝級

由於航母擱淺受損,必須在加勒比海進行修復,因此只有上述兩艘艦艇前往新加坡。到達後,與其它四艘驅逐艦組成 Z 艦隊(Force Z),其它四艘驅逐艦分別是:

驅逐艦“伊萊克特拉號”(HMS Electra),E 級

驅逐艦“快遞號”(HMS Express),E 級

驅逐艦“吸血鬼號”(HMAS Vampire),V 級

驅逐艦“忒納多斯號”(HMS Tenedos),S 級

12 月 8 日,由於馬來亞地區遭遇日本陸軍的進攻,皇家海軍於是派遣 Z 艦隊進行支援。

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在日本陸航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 在 1941 年 12 月 8 日離開新加坡,奔赴中國南海執行支援任務。這是該艦最後一次被盟軍攝影師拍攝到的影像。


b, 海上激戰

在 1941 年 12 月 10 日中午之前,日本兩艘潛艇 I-58 和 I-65 發現了 Z 艦隊,並立即電告負責指揮海軍的小澤治三郎中將,於是日本派遣了三個航空隊(元山、鹿屋和美幌)共計 88 架飛機(主力機型為一式陸攻和九六陸攻)向 Z 艦隊展開多波次打擊。原先英國遠東艦隊司令兼海軍中將托馬斯·菲利普斯爵士(Sir Thomas Philips)曾考慮讓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 F2A “水牛式”戰鬥機進行護航,但由於過分自信,並堅定地認為因“歷史上還沒有出現航空兵部隊全殲機動艦隊的戰例”所以不必擔心。

中午 11 點 13 分,“威爾士親王號”首先承擔了三個波次的日軍編隊進攻。魚雷擊中了傳動軸,導致全艦降速和左傾 11.5°。由於左舷嚴重傾斜,左右舷的防空火力因俯仰角的限制,無法對日方飛機構成實在威脅,因此防空力量大大減弱。雖然日軍的 500 千克航彈無法擊穿“威爾士親王號”厚重的主甲板裝甲,但由於航彈爆炸導致起火,並擊中了傷兵集結地,因此損管人員無法有效拯救艦艇。

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在日本陸航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日本軍機拍攝的、在海上機動規避進攻的 Z 艦隊。左前方為“威爾士親王號”,左後方為“反擊號”,右前方為驅逐艦“快遞號”

中午 11 點 40 分,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搭載著魚雷到達,同時向“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進行打擊。“反擊號”憑藉優異的高速機動性能,規避了多達 19 枚魚雷的進攻,但由於日方飛機實在太多,沒有空中掩護,仍然被魚雷擊中。由於“反擊號”不具備現代化的防水密封艙設計,因此進水後便在很短時間內迅速下沉。

英國皇家海軍 Z 艦隊在日本陸航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日本軍機拍攝的兩艦機動規避的照片。照片右上角為“威爾士親王號”,已被擊中,但仍嘗試加速以加強機動性,左下角為“反擊號”被航彈擊中起火冒煙,周圍則是未擊中的航彈引起的水花


c, 倉促撤退

12 月 10 日下午,四艘護航的驅逐艦都在戰鬥中倖存,並搭載著生還者返回新加坡。此次海戰英方損失 840 名海軍官兵(327 人來自“威爾士親王號”,513 人來自“反擊號”),海軍中將托馬斯·菲利普斯陣亡,海軍上校約翰·林奇(John Leech)陣亡,日方損失 4 架飛機,共 18 人死亡。丘吉爾知道此次海戰的戰果後,怒摔電話。

節目時長:除引言外,每期節目持續 35 分鐘左右 (經常扯遠了~,TT)

更新頻率:每週一、三、五晚上更新

更新平臺:喜馬拉雅 FM,蜻蜓 FM,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作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