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弱点是什么?

军事一点通


日本军队最大的弱点是过度强调论资排辈,埋没人才,对过往经验的自信与对新思想的排斥。

日本其实一直都不缺好的战略家,只是这类人基本都被视为异类,才能难以施展。东方人际网对智者与能者有本能的排斥,人们多趋向与弱于本体对象交往,因为东方人特别容易忽视平台高度却更在意自己低人一头。

日本崛起过程中军人作用巨大,军人地位较高(这对任何成熟的政权都不是好事),因政治不成熟滑向军国主义,军队团体气氛更放大了排高就低现象,像石原莞尔这类人各方面实权派都不待见。

正是这种东方文化与军国主义思想的结合造就了日本军队的怪胎,卢沟桥事变就是盲目迷信918的经验,如赌徒一般进入死胡同。

这个问题不光是日本独有,抗战后的国民党军队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约翰的甲壳虫


二战中的日军弱点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弱点对其战争的失败有重要作用。

弱点之一:海陆不和


日军有一个其他国家军队都没有的情况——日本海军和陆军彼此之间矛盾非常深,简直就像是仇人一样,要不是有天皇压着,两个兵种甚至有可能打起来。

在日语中,“马鹿”(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格牙路)是骂人的话,而昭和时期的日本军队,海军将陆军称为“陆军马鹿”,陆军将海军称为“海军马鹿”,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平常性的称呼。

日本海陆军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倒幕运动中。倒幕运动中,西南四强藩中的长洲和萨摩出力最多,可是他们两个彼此是世仇,只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在一起,盗墓运动成功之后就要开练,幸亏有天皇在。后来长洲掌控了海军,萨摩掌控了陆军,由此埋下了海军陆军矛盾的种子。

海军和陆军的矛盾体现在哪呢?

作战不配合。

二战日本陆军如果要求海军火力支持,那海军是大概率不会理你的,要想海军借船渡河?那更是想都不要想,总之就是除了天皇下令,别指望得到海军一点配合。

陆军也不能让份。太平洋战争想掉精锐陆军师团去当炮灰?门也没有啊,海军的要求来到陆军,陆军将领一问三摇头。二战末期,日本的油料极度紧张,海军连飞机起飞的油料都凑不齐了,可是日本陆军连用不上的坦克里都有汽油,却打死也不分给海军。

由于长期不配合,最后日本海军陆军索性不指望彼此了。海军组建了庞大的海军陆战队,而且拥有自己研究制造的坦克。而日本陆军居然想造航母!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支试图制造航母的陆军。

弱点之二:火力太差

二战日军的火力,,,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

由于日本资源稀缺,钢铁资源更是稀少。偏偏钢铁少还要发展海军,那一艘军舰都是几万吨十几万吨的钢铁,一来二去把日本的金属资源折腾的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军和步兵的火力被严重压缩,因为弹药不足。

整个侵华日军上百万人,拥有的坦克不到一千辆,跟纳粹德国和苏联的一个装甲军差不多。而且日本的坦克是出名的“薄皮馅大”,被苏联讥笑为挂了铁皮的卡车,装甲薄到可怜的地步。诺门坎之战,日本坦克的小口径火炮打到苏联坦克上,苏联坦克兵甚至都不知道。而苏联坦克一炮轰到日本坦克上,日本坦克就像开罐头一样直接爆炸。


除了装甲部队极其稀少外,步兵装备也很差。客观来讲,侵华日军的装备也就是欧洲国家一战中的水平,而且还是一战中的中下等水平。日本用的“三八大盖”是1871年的设计!在日本侵华时已经整整用了六十多年!

日本的“歪把子”轻机枪,弹夹供弹,每个弹夹只有区区二十发子弹,几个点射就没了,根本没法连射,就这也好意思叫机枪。九二式重机枪,弹排供弹,射速相当慢。大家看抗日剧里当当当的声音就是九二式连发的声音。几十发子弹可以打两分钟。

而与此同时,纳粹用的MG42通用机枪,外号叫“希特勒撕布机”,打起来根本听不出子弹的间歇声音。跟撕布似的。一个步兵班给机枪手带1500发子弹,几分钟就能打光。

日本的武器这样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什么“日军注重枪法,认为准确度比火力更重要”。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子弹太少。硫磺岛战役中,日本的子弹平均到每个美军头上只有七发,而美军平均为每个日军准备了一万多发子弹,差距太大!

二战中美国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火力又猛又轻巧。日本人偏偏傻不拉几的信仰“板载冲锋”(板载是日军中万岁的意思),成建制的冲上去跟美国人肉搏,美国人毫不客气用冲锋枪扫射。后来日本军官说——装备了冲锋枪的美军,一个美国步兵班的火力超过日本一个中队!

弱点三:下克上

下克上是日军的传统,二二六兵变就是他们的巅峰。

所谓下克上,是指日本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经常悖逆上级的命令甚至弑杀上级。著名的二二六兵变中,日军一群连排长杀掉了日本半个内阁,首相躲到了衣柜里才逃的一命。

下克上让日军很多重要行动,高层完全不知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这两起事变都是日本的几个中级军官自己谋划的,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军部和内阁毫不知情,没有任何正面侵略中国的打算,却突然发现底下人已经动手了。

本来日本中央没打算把战争扩大化,没想到张学良自己老老实实的放弃了抵抗,不占的便宜白不占,于是小日本占领了东三省。

七七事变也一样。本来日本打算蚕食中国,没打算鲸吞中国全面开战,这样对日本更有利,对中国更危险。但七七事变的爆发让局势瞬间爆发,直接导致了侵华战争在日本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时候全面爆发。

下克上的传统让日本很多战略规划无法顺利执行,因为手下的人不听话,参谋本部居然要顺着几个连营长的行动改变计划,这对于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日本以这样的奇葩机智居然能撑到二战最后,也算是个奇迹了。


小约翰


日军最大的弱点不在军事上,正所谓棋在局外,地小、物少、人少、兵少才是日本军队的命门。

1、日本地小

日本只有四岛,国土面积狭小。正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台词,在日本火车一天一夜就能开到大海里,而中国可以开七天七夜。


(日本四岛)

地小这个前提,决定了日本战略空间狭小与其他一切的匮乏。

2、日本物小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非常依赖进口资源。日本国内铁矿、石油严重缺乏,在占领台湾、半岛、东北之后也没有解决石油问题。

(只能南进扩张)

为了保障生命线,只能不惜代价南进;为了南进就得与英美开战。“战略执行是为了国家,结果发现国家只是战略执行”。资源的匮乏让日本只能铤而走险。

3、日本人少、兵少

在狭小的国土上、缺乏资源的领土内,能养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人口有限的前提下,士兵数量就变得有限了。

二战中主要参战国,日本的动员力量的最少的,投入前线更是少了。

(二战各国动员伤亡)

日本军队的真正弱势不在于其战斗力不行之类,关键是狭长的国土、匮乏的资源,前者让国家没有战略纵深,只能扩张;后者让国家只能南进,与英美决战;而稀少的人口很难撑得起这样的战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抗日战争,我们打了整整14年,就算是从全面抗战算起,也是打了8年。

而且直到抗日战争的末期1944年,日军还是在在进攻,并造成了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由此可见,日军的战斗力并不弱!


但最终,日本人还是战败了,说明日军有弱点,而且是致命的弱点!

这个致命的弱点并不是日军战术僵化,没有战略眼光,因为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日军真正的弱点是资源的匮乏,这是日军要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也是日军失败的根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而且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才想着要侵略我国,夺取我国的资源。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动侵略战争必然远离本土。远离本土作战必然带来诸多的限制,比如说不仅要面对正面战场的敌后,还得面对敌后战场的敌人。我们能抗住日本人疯狂进攻,正式依托了本土作战的优势。

资源匮乏所带来第二个问题,导致日本人只能速战速决,如果长时间的进行拉锯战,日本会慢慢的被拖死,资源消耗一空,国内经济崩溃。

资源匮乏所带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日本的资源依赖进口,而当美国停止于日本的贸易,封锁日军的贸易路线时,日本人慌了,只能铤而走险进攻美国,进军东南亚,以此寻求资源,从而把美国这巨无霸拉入战场!



资源匮乏所带来的第四个问题就是导致日军的作战方式和训练方式都是追求个人效率的模式,所以前期日军的单兵素质是比较高的,这一点在中国战场上体系比较明显。然而,当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面对美军,在美国人的弹药倾泻下,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毫无作用,只能送死。


资源匮乏所带来的第五个问题就是日军的国土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国土也算是一种资源),一旦在太平洋战场是失利,美军可以肆意对日本本土轰炸!我们能在14年的抗战中抗下来,中国的战略纵深必不可少的条件。


胡史乱翔


以前小妹看过一点资料,当时蒋介石留学日本时,一直不明白为何日本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又小又穷的国家发展的如此强大,我们的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历史悠久,却无法打赢日本,于是他进入了日军部队进行学习,他认为部队会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他发现日本的很多东西都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今他们去要用从中国学习的中国传统精神和哲学来对付中国,于是回国以后他就打算从中国传统中找到日本所没有的东西来打败日本。



第一,日本部队崇尚精神的重要性。

不仅仅是日本部队,就连普通人从小孩到老人,在衣食住行等一切行为上都崇尚礼义廉耻,把精神放在首要位置,日本曾经发布过一道《军人敕谕》,所有的日本士兵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大声背诵这道敕谕,加强精神崇拜,这就是蒋介石眼中日本强大的原因。


第二,日本领导士兵之间无爱。

日本部队的弱点就是对待士兵如猪狗牛羊一般的任意打骂,士兵也不认为这是在侮辱自己,虽然他们表面上是讲如何忠君如何有礼貌,但却只是句空话,所以蒋介石就想到了要以中国传统的“博爱”来治军,黄埔军校的校训是“博爱精诚”,就是要团结友爱,共同抗敌,加上苏联红军的治军方法,在日本撕下他礼仪友善的面具后,黄埔军人军纪严明,抗战热情高涨,在淞沪会战中受到热烈欢迎,黄埔军人主动要求不休息,直接加入战争,要到抗战第一线去,感动无数中国人。

(市民为抗战将士举行阵亡纪念活动)

这种坚韧不拔的黄埔精神,是日本最大的敌人,日本当时的文件指出,中国部队已经疲乏到了极点,厌倦情绪弥漫在整个军队中,但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们,却坚持抗战,有着不可忽视的抗战思想,“营长以上的干部对士兵们说宁可饿死,绝不投降”,连岗村宁次都认为中国抗战的核心是在于黄埔军校。


军事一点通


在1938年的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各用四个字表述日军的长处和弱点,前四个字是“快、硬、锐、密”,而对弱点的描述则为“小、短、浅、虚”,乍看起来 ,老蒋仿佛在评论日本男人的身体状态,其实全部可归为一条,即日寇在华兵力不足,当然,这是不够全面的。

同年的武汉会战中,黄埔一期宋希濂率71军奉命在江北大别山脉迟滞日军行动,面对日军的陆空火力优势,以第87、88两个残破德械师为主力的第71军如果硬拼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宋希濂巧妙地采用了“每山必守”的战法,利用大别山脉的地理特点,在日军推进的道路上每个山头都放上一连甚至一排的守军,发现鬼子就开火。

(宋希濂)

日军不明虚实,立马停下脚步开战,飞机轰炸,炮兵计算诸元,等到步兵爬山冲锋时,国军小部队立即撤退;到下一个山头如法炮制,每每日军都是拉开架式如临大敌 ,及至日军不太重视山头时,宋希濂抽冷子重兵压上,极大延缓了日军的推进速度,战役期间毙伤日军超过20000人 ,获军委会全国通报表扬。

这就是日军第二个弱点,战术呆板,过于程序化,与其接受的系统和严格训练有关。

前三次长沙保卫战,第九战区司令薛岳充分利用湖南水网地势,发动军民毁桥破路,引水灌田 ,坚壁清野,同时命令撤向两翼的部队不断袭扰日军越拉越长的补给线。使日军每每攻到长沙城下时都粮弹两缺,重炮炮弹、坦克汽车油料匮乏,火力优势荡然无存,巷战几靠拼刺刀解决,反转时许多部队已经不敢与国军接战,一味狂逃,因为士兵实在没有几颗子弹了。

这是日军弱点之三,作战严重依赖正规的辎重补给,否则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薛岳)

1944年缅北反攻战役,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仍然以“猪突冲锋”包围和进攻孙立人新38师所部,结果在“汤姆逊”和卡宾枪的扫射下未等接近便满身窟窿,中日军队伤亡比例第一次反转。这一现象在太平洋战场凸显更为严重,在塞班岛、冲绳岛日军动僦发起所谓玉碎式白刃冲锋,试图从精神上压垮对手,结果在美军绝对优势的自动火器打击下,尸横遍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死亡人数占整个战争中的64%。

过于迷恋步枪精确射击和“猪突冲锋”,诺门坎观战的德国武官评价其为一战水平,这是日战争弱点之四。

抛开这些战术方面的弱点,其实日军最弱的是战略指导,日本缺乏一流的战略家,以及胸中有世界格局的政治强人,后果是武将如东条英机等战略短视,文官如犬养、近卫等首相又控制不住国家政略方向,从而越陷越深,终至一败涂地。



(孙立人)


度度狼gg


除了装备上比不上西方列强外,日军也有其他方面的弱点。他们的中高级军官的思想十分僵化,过于墨守成规,一旦在战场上遇到突发情况只会用老办法解决,主动性差。再者日军内部各兵种协调能力特别差,海军虽然强,但是和陆军经常扯皮,互相都是看不起,更别说是协同各兵力一同作战了。日军对于坦克和装甲部队的运用还是比较幼稚的,比不上西方军队。日军并没有装备大量的坦克,他们的坦克团还处在萌发期,没有个像样的机械化兵团,跟不上列强发展迅速的新军事观念。还有一点就是日本人狂妄自大的民族根性,让他们完全低估了美国的真实实力,最后落得一败涂地。

日军的综合实力的确很强,特别是在中国战场之上,他们一共和中国进行了28次大会战,可以说日本在二战时期所取得的大部分“辉煌”战绩大部分都是从中国军队手中取得的。中国当时不仅仅是国力孱弱,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各地方各派系各自为政,直到日本一把刺刀插到中国的胸口,才真正建立起统一战线。日军凭借几十万的兵力横扫半个中国,当然这多亏了那波数目庞大的“汉奸”。

日本为侵略中国做足了准备,无论是装备还是军队训练,都是碾压当时的中国军队的。在前期,日本和中国军队的伤亡比达到了1:8这样可怕的数字。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日军的弱点显露,颓势就渐渐显露出来。到后来离开了中国战场,日军的弱势立马表露无遗。

1939年,日本妄图挑衅苏联,他们出动了精锐部队,还动用了仅有的坦克师。仅仅在一个月之内就铩羽而归,整个坦克师被全灭。后来和美军的数次对战之中更是一溃千里,瓜岛战役之中,日本更是惨烈大败,让他们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在这些战役之中,除了装备问题之外,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日本大多数将领的愚蠢和无能,在面对美军的强大的火力时,他们只会徒劳送死耗费时间。从来都是嚣张气焰十足的日本海军和空军在战争后期完全使不上用处。

在美国这样一流的军队面前,日本的那些狂妄和自大被蔑视得粉粉碎。从这个侧面上也体现出我们当时是多么地孱弱,国不自强必将挨打,这段耻辱的历史应该时时刻刻给每个中国人敲响警钟。


木剑温不胜




二战时,日军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战备规划能力弱。

日军因为装备精良,战术训练素养好,所以在战役中很容易得手。中国军队不是撤退就是伤亡惨重,失去战斗力后不得不退出战斗。

但日本军队中有一个有名的传统就是抗上,也是不听上级指挥。日本是天皇领导和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国家,天皇控制不了政府,于是就加强对军队的渗透,甚至对军队中层军官的拉拢。


日军军官心中只有对天皇的效忠,对长官的命令基本上是听的,但不是全部都会听的。这就让日本军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天皇和中下级军官的要求,很难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军事战略来。

比如抗战爆发前,中国战略级专家蒋百里在制定抗战规划时就指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基本上都是从北向南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地势相当平坦,北方军队的实力容易发挥。因此必须防止日本沿用这样的战略。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就在上海陆续增加军队,迫使日本也不得不把主要兵力运送到上海和中国军队决战。上海的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人三个月内的灭亡中国的计划,也成功的把日本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南方。

当日军从上海向西进攻时,就一路上全是水田,日本的机械化武器很难派上用场,整体实力大大下降。中国军队中要节节抵抗,就会大大减缓日军进攻的步伐,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赢得时间。

日本军队本来也是希望从北向南攻击的,结果却被中国政府的战术给改变了这一计划,弱点被南京政府给利用了。



第二个弱点就是日军的战术太僵化.

抗战前期,中国军队面对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基本上丝毫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但伴随着局势的发展,日军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

那就是战术太僵化,缺少应变能力。

日军事先都会规划好每支军队进攻的路线和时间表,然后开始分工合作,如果碰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甚至反击,日军就会处于慌乱状态,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很难根据战场上的形势制定合理的战术。

因此中国军队就学会利用地理形势,寻找合适的地点,对日军进行伏击和阻击,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

比如日本的陆军操练宝典就象葵花宝典一样,规定士兵拼刺刀前,必须退下子弹。但中国军队根本就不管这样,和日军坏东西不能讲什么道义,趁日军退子弹的时间,就能消灭不少日军。

日军一旦攻击不顺,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变,还是沿用以前的打击来进攻,没有什么战术应变能力,最后就吃了不少亏。



最后一个弱点就是日军过分依赖后勤保障和相信自己的机械化。

三次长沙会战打的比较成功,就是因为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研究透了日军的作战特点。第一步,先对长沙外围进行坚壁清野,让日本人不能就地找到补给。在水田放满水,让日本人的皮鞋涨大笨重无比,消耗日军体力,让机械化武器难以发挥作用。

中央的军队快速撤退,引诱日军深入,然后利用山区设伏。两翼的部队穿插到日军的背后,对日军进行打击,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对日军形成口袋阵,把小日本包围起来打,就算不能全歼,也要消灭其主力。

尤其是当日军攻城后,进入巷战时,中国军队往往利用地形埋伏和投放地雷,对日本形成严重打击,甚至把日本人逼出城外。

只要让日军的补给线切断,让他们的机械化武器没有油可用,炮弹和子弹缺乏时,他们的战斗意志就会非常薄弱,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消退,丢下同伙的尸体不要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新知传习阁


二战中的日军有诸多弱点。

战术很强而战略观大局观很差,下层打仗卖力上层却昏招百出,高估自己并低估敌人,全面侵华和对美开战都是力所不及的事情,德国进攻苏联起码还有理论上的胜算,而日本是在明知道美日差距的基础上做出的希望美国妥协的战争。


机械化程度低,日军装甲部队分散,且不仅比不上起苏德的钢铁洪流,更比不上英美,当然在中国作战很少应用到大规模坦克,但是日本缺少机械化导致日本陆军本质上是一战时期的步兵型军队,难以面对盟军的陆军。

工业能力差,缺少资源,这两点是恶性循环的,这个工业能力差是相对而言,日本的工业产能比起盟友德国和对面的英美苏甚至法国都远远不如。日本在诺门坎战役失败之后也无力成建制的生产装甲装备,而海军造舰数十年才攒出来的联合舰队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强大,实质上难以补充,维修速度也远逊于盟国,岛国资源少也成了工业能力上不去的原因和发动战争的原因,美国和英国疯狂造舰的时候日本真心是打一艘少一艘,一矿打十矿就是如此,前期猛如虎,后期无力为继。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这个分工业和军事人员两方面,日本军队的训练还算严格,战斗力也很强,但是毕竟是小国多线作战,日本在南太平洋几次作战就让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死伤惨重,纵使还有飞机,飞行员补充速度慢,空战每况愈下,而对面的美国光是民间持有飞行资格证的人都数以万计,不光飞行员,还包括其他兵种,越到后面兵源素质越差训练时间越短,二战战败时日本还有六百万陆军,可数字有用吗?


而且战时日本的各项武器装备研发缓慢,底子薄,一旦开足马力进行战争装备研发就进展缓慢,比如日本以牺牲安全性无视飞行员生命换性能的零式战斗机前期还可以,后期在世界战机排名越来越靠后,做出的改造也没有提升多大。

无意义牺牲多,日军在悍不畏死的同时也过于把武士道精神融入战争,在许多战役中总是过分应用冲锋,造成大量无意义伤亡,硫磺岛战役指挥官栗林忠道严令不许无意义冲锋,造成了对美军的巨大杀伤。

过于残暴,这个不用我多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军兽行过于反人类,这样的军队必将失败。


历史区总柴


别忽视了日本的文化落后,日本在历史上向中国学习,但却没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如柔能克刚,以退为进。

如上世纪的日本的电影演员高仓健,太过刚猛,能产生高仓健这样的人物,就说明了其不懂刚则必折的道理。还以电影为例,中国老电影《南征北战》中解放军首长有句名言:“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而日本电影《动荡的昭和年代》里东条英机有句台词:“我们绝不从我们将士流血攻占的土地上撤退!"两相对比,战略眼光上差距就看出来了。日本人不懂得以退为进才是取胜之道,再怎么现代化不遵守最基本的自然法则还是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