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而吴广没有称王?

浮华与阴霾


首先一个集团不可能有两个完全平等的王,和天无二日一个道理,所以陈胜和吴广,一定只能有一个可以拍板的。而陈胜相对吴广,应该是组织力、号召力更胜一筹,所以陈胜是张楚王,而吴广只是都尉。但是吴广这个副手,相比其他人地位也明显不同。张楚是按照楚国的建制,楚国国王以下的一把手是令尹,二把手是柱国(司马);张楚也同样有柱国蔡赐,但是一开始没有设置令尹,而让吴广以都尉担任“假王”。

所谓“假王”,不是“假的王”;“假”通“借”,是“代理王”的意思。也就是说吴广实际上也是王,而且是可以代理陈胜的,说明其在张楚集团中,权势地位是非常高的,几乎可以和陈胜平起平坐了。之后吴广被派遣驻守荥阳。但是在张楚先锋周文被章邯击杀后,张楚军队节节败退;而荥阳将军田臧、李归等认为吴广不懂军事还瞎指挥,所以把吴广杀了。陈胜要依靠田臧守城,不但不怪罪,反而封田臧为令尹。


林屋公子


吴广和陈胜其实并不是老相识,只是同去渔阳戍边的“战友”。大泽乡遇到大雨,按照秦朝的法律,如果不能按期到达,是会杀头的。陈胜与吴广比较谈得来,所以在路上商量怎么办。陈胜提出起义,起义是死,误期也是死,不如拼一把。陈胜的建议得到吴广的赞同,所以两人牵头举行了大泽乡起义。

既然是起义做大事,总得有个首领。而首领不可能是两个人的。陈胜虽然也只是个农民,但他有思想,有头脑,有胆量,有魄力,是他首先提出起义的,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吴广自愿当陈胜的副手,跟随他起义。

吴广协助陈胜做了很多工作,史载“吴广素爱人”,他在士兵中有威信,所以由他做说服教育工作,当陈胜的政委;其二,他在鱼肚子里安装写着“陈胜王”的绸帕,在庙里装狐狸喊“大楚兴,陈胜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起义发动起来后,吴广又领了一支人马,攻城陷阵,当陈胜的马前卒。他是甘于做陈胜副手的。

吴广虽然没有自立为王,但陈胜封他为“假王”,假王是暂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假王与王有同样的权利,地位亦相同,但是无继承权。只不过,吴广这个假王并没有当多长时间,在围攻荥阳时,由于与部下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了他。吴广没有死在敌人的手里,反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蹊跷的是,陈胜竟然对于吴广的死不闻不问,反而封杀人凶手田臧为令尹、上将,不由不使人怀疑,吴广的死与陈胜有关。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吴广也被封为“假王”了。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仅仅坚持了180多天的农民起义,我从以下三个层面辩证地理性的予以解读,写的不当之处,请大家文明吐糟。

第一,陈胜吴广的真实身份值得质疑。

准确地讲,陈胜吴广与900名戍卒就是一群名副其实的建筑队,陈胜吴广就是包工头兼队长,要带领他们去做给政府做义务工。可走到大泽乡时老天连降大雨,延迟了行期,于是就号召这900人起事了。从他们打出了扶苏与楚国名将项燕政治招牌看,从他们有组织有策划有口号的情境分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套组合拳的打法,说明陈胜吴广绝非一般的平民或奴隶,如此有政治头脑掌握天下大势,起事后又大封诸王,陈胜吴广最其码是楚国没落贵族成员,虽然司马迁与史书没有记载。



第二,起义的“借口”漏洞百出不经推敲。

这一点最明显最不可思义。尤其是司马迁以讹写讹更令人费解。“失期当斩”。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秦律),象陈胜吴广这样因老天下雨阻断交通的自然原因贻误行程是不被处斩的,且受惩罚也很轻,只需在当地蕲县的县令那儿开具个相关证明交给渔阳县县令转上即可。不知为何,包工头陈胜吴广如此“熟知”大秦律法,“误期皆斩”好象提前查资料背好的,司马迁也跟着囫囵写之,令人不解。要么陈胜吴广当时起事另有隐情,要么是司马迁为了“抹黑”秦始皇而留下的春秋笔法破绽。凡正仅从《史记》看,陈胜吴广起义的理由很勉强甚至根本站不住脚。



第三,陈胜吴广被自己人斩杀死法较惨。

这一点没有任何疑义。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震动,尤其那些已被镇压了的六国旧贵族复辟势力诸如项梁项羽叔侄等蠢蠢欲动席卷全国,尤其是18岁的项羽就杀了当地郡守造反。陈胜在半年内封了许多个王,吴广为假王。然后随着队伍声势的壮大,然后随着战事的发展,起义军开始内讧勾心斗角。吴广被部将田藏杀于荥阳大战之阵前,然后田藏提着吴广的人头去见陈胜,陈胜不但不责罚,还表扬了田藏。陈胜死的更惨,在战败后仓皇逃亡的路上被自己的车夫庄贾一刀砍死在车上,然后庄贾提着陈胜的人头星夜投奔彰邯请功领赏去了。


我本狂草人


陈胜有极强的野心和欲望——亦即平时挂在嘴边的“鸿鹄之志”,称王是必然的。大泽乡起事之初他就开始散播“陈胜王”的噱头,只是碍于900个粉丝的残酷现状无法落实,才自封了个将军。

后来路转粉的多了,陈胜就按捺不住,在拿下“大城市”陈县后召集“三老、豪杰”议事。这帮人可不是一块种地的小伙伴,看得出他想要什么,纷纷大拍马屁撺掇他称王,陈胜客气都没客气就一屁股坐了上去。

吴广是陈胜撺掇起来的,他和陈胜一样是戍边队伍的屯长,而且人缘不错,陈胜想成事就必须拉拢。但吴广的胆子没陈胜大,找人算了一卦才放心折腾,最后当了陈将军的都尉,俩人一开始就分出了主次。陈胜称王后封吴广为“假王”,依然低着一级。

陈胜把权力看得很重,不允许任何人和他比肩。部下武臣自封赵王他气得要杀人全家,葛婴在不知情中拥立襄强他也零容忍。就是魏王咎,也是在周巿的鼎力支持下,使者来回跑了5趟才勉强答应。这种情况下吴广称“真王”是没好果子吃的——就连“假王”他都无福消受,不久便被部下田臧杀了。陈胜听说后,似乎也并不在意。


路卫兵


秦末陈胜、吴广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翻开历史资料纵观这场大起义,基本是陈胜为主,吴广为辅的结构,所以起义攻下城池建功立业时,陈胜称王,而吴广作为重要的辅佐者被陈胜封了假王(代理王的意思)。

起义队伍中有两个魏国贵族后裔,当过地方小吏,有点文化,他们建议立六国后代为王,但陈胜拒绝建议,决定建立农民政权,自立为王,定国号“张楚”。

陈胜和吴广都是贫苦农民出身,公元前209年两人分别被征调去渔阳守卫,一行900多人,陈胜和吴广都被指派为屯长,也就是领队的小队长,这时的两人起点都是一样的。但陈胜在青年时代都公开表露过他的革命大志,他曾对一起佣耕的伙伴说:小小的燕雀儿,怎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呢!而吴广没有任何记载。

《史记》记载吴广起义后骄傲自大,虽拜为假王,但不会用兵,被部将斩首,他先于陈胜死去。

所以在大泽乡遇雨将误期时,是陈胜去找吴广,一起商量干出一番大事来来,按今天话说,陈胜是发起人,吴广是参与人。两人在动员900多个贫苦农民时使用的方法也奠定了陈胜后来称王的基础。

秦朝时的人们还是受宗教迷信思想比较深的,很相信“天命”和“鬼神”一说,所以陈胜、吴广发动贫苦农民利用了这一手段,陈胜、吴广在一块白布是写了“陈胜王”塞进鱼的肚子里,然后大家吃鱼时发现里面的布帛,感到奇怪,夜黑风高时吴广偷偷在附近装鬼叫: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在起义半年之后,被混进队伍里的敌人杀害,后葬在河南永城的芒砀山。

所以两人在起义前造的舆论就把陈胜推到了最高的位置,大楚兴,陈胜王也成为了起义军的口号流传,起义刚开始陈胜被推选为将军,吴广被推选为都尉,两人的级别已经被拉开,日后吴广也不可能和陈胜平起平坐称王。


图文绘历史


大泽乡效应

陈胜吴广在因雨耽误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杀头。但是又不想就这么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后,打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号起义造反,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巨幕。从而形成了大泽乡效应,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号曰假王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那么这个吴叔是谁呢?吴叔当然就是吴广。这个在《陈涉世家》开头写的清清楚楚。陈胜者,阳城人,字涉。吴广者,阳夏人,字叔。这里很明显就告诉后人,吴广也是一个王:假王。

大泽乡这件事主要就是陈涉在主导并且掌握大权,所以即使吴广号为了王,但是吴广被手下田臧杀了之后,就没有吴广的事情了。而且陈涉都没有杀掉田臧反而加封了他,这件事也不排除陈涉为了自家独大,除去最大竞争对手的这种说法。


《史记》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陈涉有关,就来说说关于陈涉抱负的两句:一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都是陈涉说的,一个是小时候,一个是起义时。可见陈涉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关于吴广的志向,司马迁并没有提到,可见其并没有多大的志向,这就拉低了后人的印象分。

从《史记》的篇名《陈涉世家》来看,就知道在司马迁眼里面,吴广还不足以真正称王或者诸侯。而之所以给陈涉一个世家的名号,陈胜后代都没有,主要是因为念其是一个导火索罢了。后来基本上都是通过《史记》来了解先秦史,而明显《陈涉世家》中吴广只是一个配角。再放到整个史记中来看,吴广就更边缘化了,所以很多人只知道他们起义,不知道吴广也封了王。


这样一综合下来,不去看史记的,就还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吴广其实还是有一个“假王”的名号的,只是被陈涉的光环“遮蔽了许多”而已,不然那起义的口号就不是“大楚兴,陈胜王”了,而是“陈胜吴广王”了。


淡看天上月


吴广也有封号的,叫假王。

在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时代,大家喜欢的,还是分封制,也就是分封很多王。只是这些王,会公推一个老大。大家都听老大的。

陈胜起义之后,封了很多王。有的是他的得力干将,有的是功臣,有的是六国贵族,也有的,是背叛他的人。陈胜除了封吴广为假王之外,还册封了燕王,赵王,魏王,韩王等。这些王,各自为战,有的名义上听陈胜的,实际上是平起平坐。

这个时候,大家还是不怎么接受郡县制的。陈胜最后,也是因为各路诸侯王,不怎么救他,看着他被章邯给灭了。

吴广这个人,当了假王后,有点傲娇,嚣张跋扈,但是却有不会统兵打仗,贻误战机,最后在荥阳前线,被部将田臧给杀了。田臧接过兵权,与章邯大战,结果兵败死了。

陈胜最后的家底,以及精锐,全部在这里伤亡殆尽,最终被自己的马夫,在都城给杀了。


三生有画


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也因为这场起义而被司马迁列入《史记》的“世家”,“世家”一般只有一方诸侯或者学术宗师才能够享受的地位,陈胜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那么,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王了,而吴广没有称王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探讨一下,我觉得有这几个原因。


团队只允许有一个最高领导者

一个团队只允许有一个最高领导者,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权力分散的话,这个团队必定不能够持久下去。比如阿里巴巴,当年创建的时候,有十八罗汉,各个都是精英,那为什么只有马云一个人到处露脸,到处演讲了呢?那是因为阿里巴巴只允许一个最高领导者,而这个领导者非马云莫属。

陈胜吴广的起义团队也是如此,只能有一个最高领导者,而这个最高领导者一定也必须是陈胜不是吴广。因为无论是起义的决定,策划还是发展,都是陈胜在起着决定作用,而吴广只是辅助作用。因此,一旦陈胜称王而没有称皇帝,那么就表明他们这个团队的最高位置就是“王”,这个“王”只能属于陈胜。而吴广一旦称王的话,地位上就和陈胜平等,团队就会出现两个最高领导者,这样的团队会很快的失败。


陈胜的能力明显的优于吴广

大家可以再仔细的读一读初中的课文《陈涉世家》这一篇文章,细读之下,你可能就会发现,在整个起义过程中,一直都是陈胜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当被征伐的戍卒在是否造反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时候,是陈胜循循善诱的进行分析,最终让他们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在起义的策划阶段,是陈胜想出了利用封建迷信的力量来蛊惑众人,笼络人心,把自己的做好的宣传标语葬在鱼肚之中: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除了这样,他还让吴广玩套路,在晚上的时候,众人聚集在火堆旁烤火的时候,让吴广在阴暗处学狐狸叫,为自己制造声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然后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陈胜吴广借机挑战官兵,让官兵殴打自己,激起众人的愤怒之情,最后陈胜振臂高呼,让大家一起造反: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就这样,这群可怜的戍卒在陈胜满盘的套路之下,跟着他们就造反了起来。从这其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陈胜具有很强的能力,无论是分析人的心理,还是笼络人心,出谋划策,都是一把好手,而吴广基本上都是在从旁协助。

因此,在造反起义这方面,陈胜的能力是优于吴广的,陈胜当老大是理所当然,所以就只有陈胜称王,而吴广不能了。


老魏聊历史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对暴秦统治。虽然陈胜只做了六个月的王,但陈胜称王,实至名归。

第一,陈胜是一个有思想的农民。

早期的陈胜给人当长工,整日辛苦劳累都不能填饱肚子。换作常人,多半都会将自己的遭遇归结于命运,屈服于现状。

但陈胜不同,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决心将命运攥在自己的手里,向世人说出自己的理想:“苟富贵,勿相忘。”不过,别人不理解他胸中的大志,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妄谈富贵,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触发了陈胜的感慨,道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身为一介布衣,常年耕作于田间地头,能有如此深邃的思想,足以说明陈胜是一个有志向、善于思考的人。

(陈胜塑像)

第二,陈胜是一个有智慧的农民。

当900名贫苦农民因大雨而无法如期赶到渔阳,“按秦法当斩”时,陈胜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睿智。

一是陈胜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等极具煽动性的口号。横竖都是一死,不如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有称王拜侯的机会,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900人的贫苦农民队伍在陈胜的号召下,萌生了起义的欲望。

二是陈胜顺应民意,扯起了扶苏和项燕的名号。

他极善揣摩人的心理,知道“天下苦秦久也”,也明白扯虎皮做大旗的道理,为自己的起义披上合法的外衣,做到师出有名,充分利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和意志。

(吴广画像)

三是陈胜懂得利用鬼神升华个人魅力。

他利用了“藏帛鱼腹”的办法,将事前写好有“陈胜王”字迹的帛书藏在鱼腹里,第一次提升了自己的魅力。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陈胜认为影响力还不够。于是,他又采用了“夜学狐叫”的方法,让吴广在附近的神庙中,伪造鬼火,模仿狐狸大声喊叫:“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通过两次诡异事件,陈胜将自己塑造成了受命于上天,救民于水火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营造了舆论氛围。

四是陈胜人为地制造了起义的导火索。

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陈胜授意吴广,故意屡次散布逃跑的言语,激怒醉酒的官兵鞭挞吴广,吴广借机抢夺官兵兵器,击杀了两个军官。

这时,所有人都势成骑虎,不得不反。由此,陈胜、吴广带领900名贫苦农民组成的戍卒队伍,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浪潮。

(大泽乡起义)

我们再来看看,在这场起义的整个过程中,吴广起到的作用。

起义之初,因为吴广是队伍中的两个屯长之一,陈胜把起义的想法告知吴广,吴广表示赞同;两次利用鬼神渲染气氛、激怒军士用竹板鞭打吴广的主意都出自陈胜,吴广具体执行。

所以,在这场起义的谋划过程中,陈胜是决策者,吴广只是执行者。由此可见,陈胜不管是在思想、智谋、才干上都略胜吴广一筹。

第三,起义队伍里的王只能有一个,吴广被陈胜封为“假王”。

“假王”和陈胜的“王”只是称呼上的区别。实际上,“假王”同样具备王的权力和地位,只是没有继承权。只不过,吴广在“假王”位上实在太短,在起义军围攻荥阳时,被部下田臧杀害。

第四,陈胜称王是有人推举的。

在起义军打下陈县后,当地三老和豪杰认为陈胜“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陈胜也就就坡下驴,自立为王了。

不过,正是由于陈胜的过早称王,脱离了战争一线,疏远了和士卒的关系,导致起义迅速失败。

陈胜也最终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史记》陈胜吴广起义是写在我们的教科书里的。吴广开始被封为都尉,后来在第三个月月中时被封为假王,是真的“假王”。按常理,那么多史学界专家或泰斗筛选审定的文章,应该是千锤百炼的。我等草民本不该忘议。然并卵,仅从司马迁笔下的陈述看,陈胜吴广起义的理由确有点荒唐或自相矛盾。

最最关键的,“失期当斩”是不准确的。



第一,《秦简》横空出世颠覆司马迁。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大批秦始皇时期的一千余牧秦简,记述了当时的秦朝的法律法规(秦律)。这是证实秦朝法律的第一个实物凭证,铁证如山。专家鉴定后皆曰真实珍贵。 那我们现在就拿陈胜吴广900戍卒因老天下大雨而误行期做个现身说法,是否说“只要是迟到就立刻全部被斩杀?”回答是:否。秦简中有篇《徭律》明确写道:如果迟迟不出发,惩罚二甲;迟到了三至五天不等,斥责;迟到十天以上,罚二甲;遇到天降大雨不能按期到达动工的,免除这次的工程项目。



第二,陈胜吴广最重处罚是“罚二甲”。

这里的“罚二甲”是啥个意思呢?答: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要征发两个人去当兵。因为秦朝为了不影响农业生产,规定不能同时征发一个家庭中两个兵役,否则主管的县啬夫、尉及士吏都要受罚,让他们也受“罚二甲”——家出两个兵丁。由此可以推断出,所谓秦朝“严刑峻法”“苛政暴政”等等,都是汉朝以后的儒家们为抹黑法家或秦始皇而有意编造的故事。看看就明白,象陈胜吴广900人因大雨不能按期到达工地,这件事,按当时秦朝法律,最严重的处罚是三个领头的即陈胜吴广与一个带队将官,每家征发两个男丁去当兵(兵役),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