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何堅持定都南京?

創意風向標


辛亥革命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孫中山已經在1912年的1月1日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因此,民國最初的國都在南京,這一點毫無疑問。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與北方清廷繼續在上海進行和談,1912年2月上旬,雙方就清帝退位以及大總統的位置歸屬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清帝隨即在1912年2月12日宣佈退位。

孫中山在清帝退位後宣佈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在3月份就任臨時大總統。不過,此後孫中山堅持袁世凱應該到南京赴任,還派出了蔡元培等人組成的迎袁團到北京歡迎袁世凱到南京就職。不過,最終袁世凱等人通過發動兵變的方式尋找藉口,沒有赴南京就職。

孫中山之所以堅持首都定在南京,主要是為了牽制和制衡袁世凱,因為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的勢力主要在北方,如果讓袁世凱到南方就職的話就一定可以對袁世凱進行牽制和制衡。因為當時包括南京在內的許多地方都在革命黨的控制之中。

再者,革命黨人普遍信奉進化論,要與過去的歷史做一個區分。如果國都繼續選擇北京的話,在當時被認為是與舊勢力妥協的一個表現。


青年史學家


如果說對辛亥革命意義最深的城市,絕對是武漢

孫中山早年也說過,如果中國要重新定都的話,武漢是最適合的,在民國時期,武漢是一個比廣州還要大的城市,當時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之外就是武漢了,武漢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因此在接受外來思想上也很多。

所以,武昌起義率先成功,辛亥革命真正開始的地方,建都武漢實際上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武昌起義並不是孫中山領導的,如果在武漢建都的話,很多人可能會不服,一直以來大家都將孫中山看作辛亥革命的領導人,實際上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孫中山還在國外,武昌起義跟同盟會也不是有直接的關係,當時同盟會將兩廣地區看作是最好的地方,因此黃興領導的起義都集中在廣東,但是都失敗了。

所以,對孫中山和黃興來說,孫中山和黃興就堅持不在武漢建都,當然也跟當時的革命形勢有關,武漢一直都是清廷比較看重的地方,因此遭到了清軍的反撲,對於當時的革命黨來說,能夠拿的出手的城市,也就是南京了。

南京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建都地方

當然,基於歷史上還是地理條件來說,南京並不具備建都的條件,以六朝古都來說,實際上哪一個都短命,後來明朝建都南京也好,太平天國建都南京也好,時間也都不長。

都說南京有龍脈,實際上這是不是真龍就兩說了,北伐成功後老蔣定都南京,結果全面抗戰爆發,僅僅幾天南京就淪陷,汪精衛在這裡建立汪偽政府,實際也沒堅持幾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老蔣遷都南京,也是沒有幾天就被幹臺灣去了。

你看哪一個朝代在南京定都超過幾十年的,而且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是在南京籤的,1937年又爆發了南京大屠殺,很明顯南京是一座多災多難的城市,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卻並不是長久安邦,當然,這也是迷信的說法。

綜合來說,尤其是近代以來,當船艦的發展,能夠突破大江大河,能夠穿越海洋,南京還真就是無險可守。

孫中山堅持定都南京是基於很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迫於當時的環境,南京是革命黨人控制的城市,相對來說較為安全,尤其是比鄰上海是租界,上海租界是洋人的地方不能打仗,卻可以購買軍火。另外,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怎麼說呢,一直寄希望於外國友人,從這一點來說,南京比較容易接受外國的幫助吧!

基於現實的考量,尤其是在袁世凱出山,南北和談的時候,孫中山更表示,大總統讓給袁世凱都行,但是必須定都南京,袁世凱肯定不同意啊,革命黨玩革命的方式其實很埋汰,玩刺殺有一套,汪精衛刺殺載灃並非個例,孫中山的右臂陳其美就是專搞刺殺出身,袁世凱難道不怕上南京之後就死在南京了。

當時革命黨裡面比較有權威的宋教仁就認為,在哪都一樣,不在南京在北京也可以,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教仁後來還沒等到北京就被暗殺了。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孫中山想把袁世凱整南京,然後把他給弄了?

當然,從孫中山個人的角度來說,南京也算革命聖地了,首先朱元璋是驅除韃虜在南京建立基業的,洪秀全是典型的反清鬥士,也在南京建都,孫中山反清,將首都定在南京也算是一種標誌了,要知道孫中山自詡洪秀全第二,洪秀全1853年到南京後再也沒出過南京,最後死在了南京,孫中山沒能在南京站穩腳跟,但是孫中山臨死的時候立下遺囑要葬在南京,這應該也算一種執念了吧!


史論縱橫


開國定都是歷朝歷代的傳統,每個新的朝代都要選一個符合新國的首都,一般都是選取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地勢險要之地。

武昌起義後,各省代表在南京商討建國大事,經過孫中山、黃興等人的一再堅持和勸說,參議院複議才確定建都南京。

其實,孫中山曾經提出過“一都四京”之說,一都即為武昌,四京為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從中可以看出孫中山最中意的建都之地是武昌,武昌起義後其他各省代表也比較中意武昌。

但是1911年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了東南重鎮南京,這一消息使各省革命人士精神為之一振,各代表在武昌開會決定將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12月25日孫中山返回國內後,他根據當時的情形放棄了建都武昌的想法,決定定都南京,但是眾議員卻大多堅持定都北京,經過孫中山、黃興等人的堅持勸說,參議院複議才通過建都南京。

孫中山等人堅持定都南京,應該與袁世凱有關,因為他們並沒有多大兵權,與掌握大權的袁世凱根本無法對抗,定都南京,可以牽制袁世凱,如果袁世凱來南京赴任大總統還可能能夠控制袁世凱。


司馬長史


對於建都何處,在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就有過詳細考慮,不過當時的首選不是南京,而是武漢,早在1887年,他就曾提出過“一都四京”的主張,一都即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後來有一次和章太炎聊天,還特別強調:“金陵猶不可宅”。後來也曾說過:“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可見最早時,孫中山是很中意武漢的。

武昌起義後,各省響應,這時建立一個統一的臨時政府迫在眉睫,當時武漢交通便利,鐵路水運都處於中心地位,而且又是首義之地,孫中山也一直主張建都於此,所以定都於武漢似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而且當時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當時已獨立的各省代表也齊聚武漢,確定在臨時政府成立前,由湖北軍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很明顯,這事實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但後來形勢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武昌起義很快受到清政府的反撲,不久漢陽失守,武昌吃緊,眼看起義即將功虧一簣。就在這時,江浙聯軍於12月2日攻克了南京,這一消息令各省代表為之一振,於是共同開會決定將臨時中央政府設在南京,同時各省代表會議也遷往南京召開。於是,南京就成了中華民國的第一個首都。12 月25 日孫中山從國外回來時,首都設在南京已成定局。在這種背景之下,孫中山不再堅持將首都設在武昌,轉而堅定支持以南京為都。

但南京建都歷來名聲都不太好,建都於此的王朝都有些短命,所以當時對定都南京,有些人是不太樂意的。尤其是後來袁世凱出山,南北談判的時候,定都南京還是北京爭論十分激烈。孫中山和黃興堅持定都南京,讓袁世凱到南京就職總統,認為這樣可以將袁世凱調出其老巢北京,而將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監督和掌握之下。想法是很完美的,但現實很殘酷,當時就算是同盟會內部,也有不少大佬支持建都北京,像章太炎、宋教仁、莊蘊寬、張謇等等,如此形勢讓孫中山、黃興非常不滿。1912年2月14日,臨時參議院開會專門審議定都一事,結果絕大多數人支持定都北京,孫中山大為惱火,要求參議院複議,黃興連夜做同盟會議員工作。次日重新表決,主張定都南京的才佔了多數。

但這個決議在當時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袁世凱一直不想南下,在北方大造輿論,要求定都北京,當時輿論幾乎是一邊倒,支持袁世凱的主張。不久南京方面派出的迎接袁世凱南下就職的使團(有同盟會宋教仁、蔡元培、汪精衛等)到達北京,袁世凱又指使手下製造兵變動亂,造成他離開北京會導致局勢不穩的假象,而英美法德日俄等國也開始附和,紛紛向天津派兵。在這種情況下,在北京的使團竟然倒戈為袁世凱辯解。在南京,孫中山也控制不了輿論,不少人開始同情袁世凱,支持定都北京,特別是章太炎,一直堅持定都北京。孫中山為了顧全大局,只好做出讓步,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同意民國首都遷往北京。


作家桑妮


這還不簡單?

給我袁大總統腳下使絆子唄!

老孫這人,不靠譜的時候居多。一切看他高興,當然,還看他尿床畫出來的夢圖是啥。總之,他就是那種一會兒一會兒的。我們常說不靠譜的人,這會兒知道幹什麼,下一會兒不知道幹什麼。老孫同志比這還牛,他是這會兒都不知道幹什麼的人。

武昌起義成功之機,他還在美國晃盪哩,甚至有說在飯店洗盤子哩。我對後面這個說法表示懷疑,他連當醫生都沒有足夠的耐心,還給飯店洗盤子?他能忽悠大家給他募捐革命經費,也不會自己去幹這種掃一屋之小事的,人家是掃天下的好不?

一聽說革命成功了,一是懷疑他們能不能站住腳,尚須觀察;二是,即使能站住腳,也不如先跟外國搞好交涉,叫他們承認我的革命老大地位,贊助俺點革命經費啥的,再胡漢山我回來了不遲。沒想到,致函美國國務卿求見,被拒。要求訪日,也遭拒。日本內閣有人表示,假如你用個假名,也許還可以考慮。但對於孫中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個時候要的就是大名問鼎好不?孫中山拐向英國,英國表示,要錢沒有,要我們中立可以(真是哄二傻子哩,本來就是中立),但是我們希望袁世凱做總統(這個就不中立了)。這讓孫中山很沒勁兒,轉向法國。法國方面倒是很熱情,但還是跟英國一個意思:中立可以有,但錢是真沒有。孫中山轉了一大圈,一無所獲,只好空著兩手回國,面對著眼巴巴地迎接他的人說,兄弟我一分錢沒有帶回來,只帶回來一個革命精神。一句話,我只有口炮的幹活。

口炮也有口炮的妙處。南京臨時政府這會兒正扯皮呢,就是黃興與黎元洪誰做真老大的問題。這個就相當於貓給兩個老鼠分蛋糕,你們兩個不是分不清嘛,好說,我來分,我一口全吃了,你倆就不用爭了。結果,老孫就做了臨時大總統。做之前,老孫要求,非常時期,我絕對不能做法式內閣制下的那種總統,要做就做美式的大總統,槓槓的那種。宋教仁遂不再好意思堅持自己的法式內閣制,大家都依了老孫。沒想到他一上任就問大家,這個臨時大總統中的“臨時”倆字,能不能給我去掉?這次大家有準備了,異口同聲地說:不能!

那這臨時大總統能不能多當幾天哩?

居然——也不能!

可惡的袁世凱,可惡的,眾望所歸袁世凱。俺明面上比不過你,但是,暗地裡給你使絆子總可以吧。於是老孫在轉讓臨時大總統職位的時候,給袁世凱提了三個附加條件:

第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

第二,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始行解職;

第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佈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經參議院改訂,仍繼續有效。

前兩條可以合併為一條,咱先說第三條,臨時約法問題。這是老孫給袁世凱挖出的最大的坑。臨時約法將來是啥樣,袁世凱沒想到,但孫中山心裡有數。他做總統,用美式總統制,人家老袁做,特意給人改成法式內閣制,而且這法式內閣,也給弄成畸形的,就是國會一權獨大,國會可以不分大小事務都彈劾、否決總統,但總統不能否決、解散國會。你看我們的教材,動不動大罵袁非法解散國會。靠,解散國會本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制衡的應有之義,你國會對行政總統動不動有彈劾權,人家行政總統那邊至少要有個解散國會權,才是對等的嘛。總之,他們給袁世凱弄的臨時約法,毛都沒有。這個大坑可是把袁世凱坑死了。

相形之下,定都南京,只是個小坑。老孫只考慮,南京不是袁世凱的地盤了,就沒考慮北京皇位剛退,局勢仍極端不穩中,更兼外交使館都在北京。所以定都南京,實踐上根本不可能。

就是理論上,也不可能。孫山中早在辛亥革命十年前,就與章太炎討論過未來革命成功後定都的選擇問題。詳見章太炎的《訄書·相宅》。章太炎開首說了一大串這裡哪裡的,最後落腳點是:“非江南之武昌,則無居也”。結果老孫一串一串的,擺出了龍門陣:武漢雖然比洪秀全建都的南京強,但只能掌控中原地區,無力掌控西域蒙古等地。若想掌控中原地區,甚至西域蒙古,那還得建都關中。現在的關中雖然落後了,不及唐漢時期繁榮發達了,但只要咱鐵路一開,這些都不是問題……章太炎人稱章瘋子,知道他為嘛能跟老孫尿一褲子裡吧,就是他發現,居然還有比自己更瘋的。老孫給他說的這些,震的他精子都脫落了,沒想到,這還沒完,老孫大手又是一揮,說,定都關中所掌控的也不過是中國的九州大地,我們中國要做亞洲的共主,就必須建都伊犁!總之,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亞洲雄風則伊犁。可憐的老章,從此嚇得精蟲上腦,九十歲才太太不扶,就扶老孫了。人才哪!

20世紀中國革命最需要的是啥?

滿嘴跑火車的口炮!

這個口炮,建都設想中,根本沒有南京一根兒毛。現在,你卻非得讓人家跑來南京。於公於私,於國於世,都是缺德帶冒煙餿得不能再餿的主意。

更缺德的是,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根本不是各省代表的意見,而是他一個人的意思,當然,還有他的革命小夥伴,臨時政府陸軍總長黃興同志。當時,南京臨時參議院本以多數票通過臨時政府建都北京的。但孫、黃聞訊震怒。按總統制,總統不同意國會決議可提請複議,但黃興說:“政府決不為此委屈之手續,議院自動翻案,盡於今日;否則吾將派憲兵入院,縛所有同盟會員去。”一句話,叫俺們自己複議,想得美,你們識相話,今天就給我翻,而且是自己翻。最後,大總統倒是走程序了,向參議院諮交複議,但“陸軍總長黃興以兵臨議院,警衛森嚴”,甚至有同盟會議員掂著手槍指著自己的腦門給議員們下藥,說定都南京的議案不通過,自己將身殉會場。嚇死寶寶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民主,自由吧?最後,19票對7票,改定臨時政府仍設在南京。


端木賜香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結合時代背景及歷史背景。1:金陵自古乃多朝首都,有建都歷史繼承,對於新政府來說可安民心。2:孫最早提出的是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而他學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正是定都的南京進而北伐成功。3:彼時南方革命雖然一片向好,然而北方仍有強大的清王朝北洋新軍,南方革命軍根本不是對手,新政府需要維持龐大的戰爭開支,財政拮据,靠近江浙財閥,可以爭取支持。4:因為只有南方可選,幾個目標城市對比,武昌雖然首義然而地處長江以北無險可守。而廣州不利於新政府進取北伐,南京地處長江以南有天塹之險。

故而必須定都南京,當然,如果孫能北伐成功不一定選擇南京。


牛牛的事兒


首都是一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選擇在哪裡建都其實必須綜合考慮:地理、人口、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其實關於建都何處的問題在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就有過詳細考慮,不過當時的首選不是南京,而是武漢:早在1887年他就曾提出過“一都四京”的主張——一都即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後來有一次和章太炎聊天,還特別強調:“金陵猶不可宅”。後來也曾說過:“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可見最早時孫中山是很中意武漢的。

孫中山強調“金陵猶不可宅”是有歷史依據的:舉凡定都南京的王朝除明朝外,無一不是割據一方的小朝廷而且壽命極短,唯一統一天下的長壽王朝明朝後來遷都北京了,所以南京自古以風水不好著稱。風水之說雖虛妄,但其實也暗藏著一些合理因素——南京位居長江入海口的衝擊平原,除北面的長江天塹外幾乎無險可守。日後的抗日戰爭中日軍在杭州灣登陸並攻破上海後南京實際上已是門戶洞開,又一次驗證了定都南京在國防安全上的薄弱性。

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是武昌起義,按理說革命家最先拿下的大城市就是武漢,這不正符合孫中山建都武漢的初衷嗎?可計劃沒有變化快:武昌起義很快受到清政府的反撲,不久漢陽失守,武昌吃緊,眼看起義即將功虧一簣。就在這時江浙聯軍於12月2日攻克了南京,這一消息令各省代表為之一振,於是共同開會決定將臨時中央政府設在南京,同時各省代表會議也遷往南京召開。於是南京就成了中華民國的第一個首都。12 月25 日孫中山從國外回來時,首都設在南京已成定局。在這種背景之下孫中山不再堅持將首都設在武昌,轉而支持以南京為都。

嚴格意義上這是一種無奈之舉:各省的革命軍是分頭起事,革命在各地推進的情況不一,在很多地方都遭到清軍的反撲,事實上當時革命軍真正控制最得力的大城市其實就是南京,尤其是此地靠近上海這個金融中心和國際大都會,必要時可以利用外國租界的力量進行調停,事實上後來革命軍和袁世凱的北洋系勢力進行南北和談就是在上海租界進行。

本來南京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似乎已成定局,偏偏風波再起: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退位,作為交換孫中山讓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的職位給袁世凱,但孫中山堅持中華民國的首都必須定在南京,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職。袁世凱自然不願意離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北京,畢竟北洋系的勢力紮根在北京,如果去南京就職自己將身處革命黨的包圍之中,很難隨心所欲貫徹自己的獨裁統治。孫中山恰恰也是看穿了袁世凱的小心思,所以始終堅持定都南京。

袁世凱在定都一事上充分展現了兩面派手段: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迫切希望南下就職,與此同時大造輿論要求定都北京,甚至暗中鼓勵流氓混混擾亂北京治安,然後以維持治安的名義正大光明留在北京。在這種情況下南方革命黨中也有部分人主張和袁世凱妥協,外國列強也開始附和袁世凱,最終孫中山不得已同意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同意民國首都遷往北京。此後整個北洋軍閥時代中華民國的首都都定於北京,直到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後才又重新定都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