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用戶102228058584


緬甸。

全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是位於亞洲東南地區的一個國家,是東盟成員國之一。與印度和孟加拉國,中國,泰國和老撾為鄰。新首都為內比都。緬甸領土面積大約67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40位,佛教是緬甸的國教。國內緬族為核心民族,政治上有先天優勢,有部分長期在戰火中的少數民族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

18世紀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後來為英國把緬甸劃歸為英屬印度度的一個省。這也為日後緬甸獨立以後和印度的領土糾紛埋下禍根。二戰結束以後,緬甸隨即在1948年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80年代末期,由於國家動盪,全國爆發遊行示威。緬甸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人接管政權,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也就是成立實際上的“軍政府”緬甸軍隊廢除緬甸現行憲法,停止議會運行。國家其他權力機關也停止運行,就此緬甸受到以歐美國家的全面制裁,但這種制裁沒有被東盟所接受,歷經近二十年制裁,緬甸民生凋敝,國家困苦。在緬甸各個政治團體積極爭取下,經聯合國的斡旋。各個政黨終於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協議。在2008年緬甸聯邦共和國新憲法獲得通過,規定實行總統制。緬甸於2010年依據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全國大選。2011年緬甸國會選出吳登盛為緬甸第一任總統2016年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選出吳廷覺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緬甸屬於世界欠發達國家,屬於聯合國公佈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二戰結束以後,緬甸獨立以後國家就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於沒有一個強大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過於強大,甚至有自己獨立武裝。由於地理原因,再加上經濟,民族矛盾,社會發展不不均衡。緬甸主體民族緬族和其他民族的巨大差異,使得緬甸自獨立以後就衝突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內戰,甚至執政黨都發生分裂。國家的動盪不安引發國家更大動盪,緬甸武裝部隊司令奈溫強行接管政權。這是緬甸的第一次軍政府時期,由於軍方的高壓政策,使得緬甸在形式上趨於穩定,甚至出現了亞洲的第一位聯合國秘書長吳丹,但由於奈溫執政時期出現最大經濟危機和血腥鎮壓少數民族獨立運動,以及緬甸以政府的行為販毒。導致國內販毒情況嚴重。在內外的巨大壓力下奈溫被迫在88年辭職,1988年,緬甸國防部長蘇貌為首的軍隊全面接管國家政權,也就是第二次軍政府。此次軍政府歷時20年,也是最為歐美所詬病的20年,但頗為譏諷的是,這20年也是緬甸經濟最發達,國家最安定20年,也是緬甸和國際融合最深的20年,在此期間,緬甸加入東盟。

作為一個佛教徒國家,普通的緬甸百姓民風淳樸,由於沒有被開發,國家環境優美,佛塔叢生,處處都有僧人,或誦經,或冥想。但就是這樣一個信佛的國家,卻是東南亞最動盪,最混亂,實在是讓人費解。緬甸由於長期的軍政府狀態。被歐美國家制裁,被隔絕於國際社會之外,在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的共同斡旋之下,緬甸軍政府交出權力給選舉出來的民選政府,但軍方必須佔有議會30%的議席,而修改憲法必須要得到議議會80%同意,這就是說,緬甸軍方選擇依舊是緬甸政治勢力不可輕視和忽略的重要力量。在2016年。吳廷覺當選為緬甸為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民選非軍人總統。

但現在的的緬甸分裂勢力依舊很強大,由於緬甸政府多次失信於分裂勢力和少數部族。導致彼此不信任,分裂勢力不願意放下武器談判,要求必須保留武裝力量,而緬甸民選政府要求分裂分子必須放下武器談判,由於雙方分歧巨大,從而造成衝突不斷,從現在看來,緬甸有可能陷入國家分裂和內戰的狀態,而現在的緬甸的民選政府似乎對此無能為力。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它夾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三大塊地理板塊之間,北部寬廣而遼闊;南部細長而狹窄,國土面積達67.6581萬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我通往南亞和印度洋的一個重要通道,是影響我西南方向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緬甸人口約6038萬,由135個民族組成,其中三分之二是緬族,除緬族外,主要的少數民族還有佤族、克倫族、克欽族、若開(音)族等,主要信奉佛教, 緬憲法承認的民族有135個,其中緬族佔總人口數的65%,是緬甸的主要民族(相當於我國漢族)。

最早的緬甸只是由緬族佔領和統治的地區,其他的少數民族不屬於緬甸,直至19世紀英國入侵緬甸後,才將緬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統一,形成今天的緬甸,隨後英國人對緬實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政策,大多數少數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武裝,自立一方(相當於我國古代的王,擁有自己的武裝和政權)。

緬甸獨立後,緬政府與各少數民族領導人簽訂了著名的《彬龍協議》,並以此為基礎制定了1947年憲法,規定民族邦有很高的自治權,十年後可自行決定是否留在聯邦或者獨立。這個彬龍協議也就是今天緬政府軍與民地武之間最大的爭論核心!

2009年,緬政府根據上一年通過的新憲法,為實現“一國一軍”,推出整編民地武方案,強迫各民地武交槍交權,遭到強烈抵制,緬軍與民地武之間的爭鬥由此展開。所以,英國人從大局上在緬甸做了兩件事,一是真正統一了緬甸的版圖;二是分而治之,逐漸拉大了大緬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距離,加之少數民族相對落後,加大了民族矛盾激化。

緬甸地勢北高南低,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資源相當豐富,素有森林資源大國之稱。森林覆蓋率高達52%,人均耕地6畝以上,土地肥沃,被稱之為亞洲的“糧倉”,盛產柚木、酸枝、鐵力等優質紅木,石油、天然氣儲量十分豐富,金、銀、銅、鐵、鉛等有色金屬礦石分佈廣、儲量大、含量高,翡翠、寶石品種多、質地好。以上僅屬個人關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鄉村風景音樂


緬甸也被稱為緬甸,是東南亞的一個主權國家。

該國的官方名稱是緬甸聯邦共和國。

它位於中國的東北部,緬甸的東部是老撾和泰國,南部是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西部是孟加拉國和印度。官方語言是緬甸語。

截至2017年1月1日,緬甸人口估計為5454萬人。它是世界上面積第39大的國家,面積約為67萬平方公里。

內比都是緬甸的首都。

北部的地形主要以丘陵和山谷為主,東部和西部由山脈組成,使其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鐵。 被群山圍困起來的是伊洛瓦底江,辛德溫河和錫塔河流域的平坦土地,該國大部分農業用地和人口集中在這裡。

開卡博峰海拔5881米,是緬甸的最高點。

在遙遠的南部,丹老群島包含800多個島嶼,其中大部分完全無人居住。

緬甸沿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有1930公里的海岸線。緬甸的許多海灘都未被破壞,未被發現,讓人想起20 — 30年前泰國的海灘。

1948年,緬甸的森林覆蓋率達70%,截至2016年,森林覆蓋率僅略高於1948年的47%。

緬甸目前有39個保護區,佔該國陸地面積的約5.6%。阿朗古達卡塔帕國家公園面積1605平方公里,是緬甸最大的國家公園。 該公園由帕託隆森林和毗鄰的塔恩德溫森林組成。 該公園最初成立於1893年7月21日,並於1917年擴建。

蒲甘是位於緬甸曼德勒地區的古城。 蒲甘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佛教寺廟,佛塔,和佛塔廢墟,其中許多可以追溯到11世紀和12世紀。 從9世紀到13世紀,這座城市是異教王國的首都,這是第一個統一後來構成現代緬甸的地區的王國。



蘇達崗被認為是緬甸佛教中最神聖的地方,因為它保存了佛陀的頭髮和其他宗教遺物。 這座擁有2500年曆史的寶塔位於緬甸最大的城市仰光的辛塔塔拉山上。

凱凱蒂約寶塔也被稱為金巖,是一座7.3米的小寶塔,建在巨大的巨石上,看起來好像它即將從懸崖邊緣掉下來。

唐卡拉特佛教寺院位於一座已滅絕的火山塞頂上,是緬甸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景點之一。 遊客必須爬上777級臺階才能到達修道院。

寧靜的茵萊湖是緬甸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除了大自然美景外,湖泊還吸引著遊客前往因達的高蹺房屋。



烏本橋橫跨緬甸阿馬拉布拉附近的唐格曼湖。 這座1.2公里的橋樑建於1850年左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柚木橋。

自英國殖民統治以來,“緬甸”這個名字一直在使用。 然而,在1989年,軍政府將該國名稱的英文版本從“Burma” 改成 “Myanmar”。

緬甸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農業基礎。 它還擁有豐富的木材和漁業儲備,是寶石和玉石的主要來源。 緬甸的旅遊潛力很大,但仍未發展起來。

莫辛加是來自緬甸的米線和魚湯,是緬甸菜餚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被許多人認為是緬甸的國菜。


王不宇看世界


實拍亞洲最窮的國家 ——緬甸

緬甸位於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西部,其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接界,緬甸經濟落後,目前經濟排名排在亞洲最後面。

曾有人說:知道緬甸為什麼叫緬甸嗎?因為緬甸經常停電,免電!


廣博翡翠木子


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曾是中國附屬國,後來因為被英國長時間的殖民,所以英語也是他們的語言,緬甸也是一個旅遊聖地,旅遊景點非常多。二戰期間,日本在緬甸建立過傀儡政權,緬甸境內的果敢和佤邦兩個地方的主要語言是漢語,而且因為歷史原因所以有武裝勢力割據,其他地區也有武裝勢力割據,有時出現軍事衝突,發生內戰的機率高


北極熊9032


緬甸名義上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七個省七個少數民族邦,實際上是一個被殖民統治所捏起來的國家。而且緬甸沒有學會如何建立一個現代國家制度,主體民族盲目的在追求大民族沙文主義情緒,甚至比這還惡劣,他們對於少數民族世代聚居的地區態度非常的不切實際,那就是要地不要人。這怎麼可能做到呢?於是緬甸的內戰就一口氣綿延了70年,把自己從東南亞最富的國家打成了最窮的國家,就這樣子還看不見盡頭。

最初的緬族,跟緬甸許多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是從青藏高原的東側南下古羌人的一支,只是大家來的先後次序不一樣,緬族出發的時間比較早。緬族祖先到達當地之後征服並且融合了當地的少數民族,開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但是與此同時,今天緬甸境內的幾個其他比較大的少數民族也先後南下,並且開始分別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比如若開族就曾經建立了一個阿拉幹王國。

當蒙元的征服被茫茫的叢林所阻時候,只是湊合事兒的征服了大理國並且讓原先大理國的上層貴族繼續統治當地。可是大理國畢竟就此崩潰了,原先屬於大理國的這些邊緣民族就開始逐漸的漸成為單獨的國家。

到明朝開始重新徵服雲南的時候卻犯了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最開始明朝在中南半島一帶設立了許多宣慰司,這實際上就是給當地的少數民族頭領封官,讓他們名義上服從明朝,定期進貢而已。但是隨著明朝的統治開始向內收縮,尤其是對越南的放棄,明朝皇帝開始認為許多地方自己根本是管不了的。在此期間,因為幾個所謂的宣慰司進行了叛亂,明朝地方政府官員就開始放手發動其他宣慰司協助圍剿。

緬甸在此期間據稱是有功,並且因為原先最強大的敵手,其他幾個宣慰司在明朝的愚蠢政策下逐一破亡,藉著賞賜和強敵的破滅這個有利形勢,緬甸開始獨大起來。翅膀硬了的緬甸乾脆來明朝的帳都不買,明朝也確實拿他無可奈何,緬甸就放手在中南半島大幹,諸如泰國都滅了幾個來回這種事情……

可惜時間轉的太快,緬甸滅了最後強敵阿拉幹王朝之後不久,東印度公司就已經到了阿拉桿隔壁的孟加拉,很快東印度公司順手就把緬甸滅了……

緬甸成了英屬印度的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個二層的殖民地。直到二戰的末期,昂山將軍的滑頭,讓緬甸在日本和英國之間左右逢源,最後對日本又反戈一擊,贏得了英國報酬——獨立。

英國人實際上對緬甸當時已經是有心無力了,所以說,在英屬印度鬧著忙獨立的時候,英國人根本就是稀裡糊塗,乾脆撒手一走了之。

在英國征服緬甸期間,英國除了征服緬族地區的南部之外,對北部地區也進行了征服。但是迫於強弩之末,英國對於北部地區的征服其實也很稀裡糊塗,他們幾乎採取了明朝當年的態度,那些少數民族的頭人只要服從了英印政府,接受英印政府下屬的仰光行政機構分支,各種命令那就可以了。英國人對他們沒有什麼別的興趣。

英國人拔腿就走,事情就麻煩,這些少數民族從來不認為他們是緬甸的正經一部分,都要開始分家單過。昂山將軍見事不妙,親自穿上最強大的少數民族克欽族的服裝,跑到克欽族聚居區的腹地,親自勸說克廳族的領袖參加緬甸,並且保證說緬甸是搞聯邦制,暫時先試試,十年為期,如果少數民族還不滿意,就自己分家單過。

很不幸昂山將軍很快就被暗殺了,後上臺的緬族政客,先是利用克欽族打服了其他不想參加聯邦的少數民族,然後趁著自己的軍人勢力壯大,又把克欽族的高官一腳都踢開……

今天的緬甸政府就是這樣子,採取了要地不要人的態度對待少數民族,他們發的身份證有四種,第一種叫作原住民,其實主要就是緬族,和其他完全緬化民族,這些人有完全的公民權。第二種叫做客籍民,這些人民事權利沒什麼問題,但是沒啥政治權利,不過以後可以考慮歸化成為原住民。第三種叫作寄住民,簡單說來就是承認你在這個地方住著,但是別的什麼地方都不許去,不可以離開家鄉,甚至不可以買手機卡,但是交稅的義務一分也少不了。第四種叫做臨時民,簡單一句話就是有你這個人什麼時候攆你走,看她心情。

可是那些被列入了第二種或者第三種的少數民族,實際上都是在這些地方居住了千年之久,他們之所以被列入了緬甸,從歷史法律原因講是要去謝謝英國的殖民政府,從現實角度上講就是昂山將軍當年許諾的那個十年可以獨立,然後建立的聯邦。

就這個樣子,緬甸的主體民族還採取那個態度,這個內戰可能打完嗎?


千里巖


在中南半島,緬甸是文明古國,是被佛祖青睞的國度,東北邊境與中國西南邊陲接壤。緬甸地處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中間,吸收二者精華的同時,也保留了他們最古老最獨特的民族傳統。同時緬甸民族眾多,國內有許多獨立的邦,因為政見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以不時暴發戰亂。即使現在的民主政治時期,也很難達成和解。

緬甸境內佛塔林立,曾被稱為萬塔之國,旅遊資源最為豐富。主要有仰光、茵萊湖、曼德勒和蒲甘,我曾將緬甸隨處可見的佛塔、滿街的檳榔、男人的筒裙、女人的特納卡和全民族謎一樣的微笑列為“緬甸五大怪”。也許有失偏頗,但卻是緬甸最有情調最有特色的民族風情。

緬甸是佛國,是金地,版圖如飛舞的風箏,在自由翱翔的同時,又受到諸多的牽制。從南方漫長的海岸線到北部野人山區,從遠古的太公國到現在的民主政治,從來自青藏高原的驃人到中國遠征軍,緬甸的過往與華夏源遠流長,剪不斷,理還亂。

上圖為緬甸獨立之父昂山將軍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