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未來十年中國經濟仍有較大增長潛力

日前,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的“中國金融四十人看四十年”系列講座第5期暨“CF40·孫冶方悅讀會”第10期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聚焦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探究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騰飛的主要動因,並認為未來我國經濟仍有較大增長潛力。

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方能保持中高速增長

“分析我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可以看到,2010年之前,經濟增速曾經接近10%,增長的源泉來自資本積累、勞動力轉移、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資源重新配置等。”CF40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演講中表示,“人口紅利消失以後,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這是合理的。發達經濟體從來不會有8%至10%的增長速度,其經濟增長更多取決於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在沒有人口紅利的條件下,經濟增長几乎全得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這才是可持續的。”

據蔡昉介紹,過去40年,我國GDP總量增長了29倍,人均GDP增長了20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了16倍。“16倍的提高是由勞動生產率增長16.7倍來支撐的。我國的經濟增長不僅時間長,而且非常快。雖然人口多和勞動力豐富是國情,但其逐漸演變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蔡昉稱。

蔡昉認為,目前,儘管還有潛力可挖掘,但我國人口紅利正在加快消失。人口紅利消失後,想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必須轉向改革紅利。

有關數據顯示,目前,27%的勞動力在農村務農,而高收入國家平均只有4%的勞動力在務農,一些和我國發展階段類似的中高收入國家也只有12%的勞動力從事農業活動。因此,蔡昉表示,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潛力還很大。要實現這種轉移,必須靠改革。

據蔡昉測算,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將帶來勞動力供給的增加、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提高。“在現在的基礎上,未來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也會提高,說明改革會帶來真金白銀、立竿見影的紅利。這些改革可以從供給側改善生產要素的供給,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潛在增長率會提高,雖然不可能重回以前的水平,但可以讓經濟增長率下降得更緩慢一些,維持中高速的時間更長一些。”

反週期措施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經濟增長潛力

對於我國經濟能夠取得持續39年平均每年9.5%的增長速度,CF40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則認為,主要是靠後來者優勢。

“發展中國家有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可能性,這被稱為後來者優勢。利用這一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風險,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經濟增長。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於世界前沿,只有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產活動採用的技術優於本期,就是技術進步;只要下一期進入的新產業附加值高於本期,就是產業升級。”林毅夫解釋稱。

談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林毅夫表示,可以採取反週期的措施,並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在一起。由於技術先進程度和產業附加值水平有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對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進入附加值比現有水平高且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實現產業升級。從技術潛力來看,林毅夫預計我國未來10年將有8%的增長潛力。

此外,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表示,大型經濟體的成長具有非常強的共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將會邁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張斌認為,由於我國公共服務水平以及城市化率偏低,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發展較為滯後,未來,政府需要繼續發展公共服務,放寬對服務業的管制,實現我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從而保障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