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三種“新”邏輯

為什麼電商需要升級?雖然阿里非常強大,但即便如阿里也在謀求著自己身的進化,這些進化可能會針對以下問題:

體驗差,難以如實傳達產品信息,信任也由此缺席,假貨屢禁不止;

迭代慢,消費者的反饋雖然快速,但商家到廠家的反饋則不然,這使得電商中的商品升級速度,跟不上互聯網的產品,商品質量也就逐漸落後於消費者的需求;

黏性低,用戶無所謂非要在哪家店買,價格戰便應運而生,價格戰當然不是商家想看到的。

這些問題並非獨立,而是互相關聯。消費體驗差,信任感低,就難以追求產品質量(追求了也不會有明顯效果,有那錢不如多打廣告);不追求產品質量,就容易被消費者拋棄;

被消費者拋棄,就要靠價格戰殺回來。一打價格戰,利潤當然就薄了。如此看來,傳統電商雖然一直生機勃勃、實力雄厚,但增速放緩也確實有其內因。


新零售的三種“新”邏輯


客觀來說,問題很多年前就存在,當然並非不能用老辦法解決。比如阿里最擅長也最得意的大數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迭代問題。但是對於體驗和黏性,大數據能起到的作用目前還比較小。而這些問題,正是新零售致力於解決的。

體驗方面,新零售越來越多地讓產品直接出現在消費者面前——還是說爛了的無人便利店、零食鋪,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管理線下店,產品好壞一目瞭然,也更容易複製、更容易規模化,就像是很容易開起來的淘寶店搬到線下了。

迭代方面,越來越多商家開始主動承擔起上下游連接者的義務,不只是把貨從上游賣到下游,也把意見從下游傳達給上游。當然,這離不開電商本身能量的積累,他們的銷售能力使他們面對上游有了足夠的話語權。

黏性方面,要靠產品,要靠運營,也要靠抓對用戶人群。能始終繃住品牌的一根線,始終讓自己的用戶滿意,口碑就會逐漸形成,而口碑最終會沉澱為穩定的品牌。

國內現在能讓人記住名字的新零售品牌還不算多,但新零售的勢頭延續下去,更多國產品牌一定會從不起眼的領域中升起,這些領域是老品牌不屑做、或沒做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