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如何讓學生迷上語文課?——我追求成為這樣的語文教師

李鎮西:如何讓學生迷上語文課?——我追求成為這樣的語文教師

語文教改搞了這麼多年,我們的課堂依然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是我最近一次網上小調查所得出的結論。當然,所謂“吸引力”並不是評判一堂語文課唯一的標準。但無論如何,如果孩子們連語文課都不愛聽,這課還有什麼意義?

讓語文課堂對孩子有吸引力,甚至讓他們迷上語文課,這對語文老師的素質提出了挑戰。我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是語文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有學問,有思想,有情趣,有才氣,有胸襟。

第一,有學問。

課堂的魅力就是教師的魅力,而教師的魅力主要就是學識的魅力。教師在講臺上一站,就要讓學生感到你有一種源於知識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更多的來自閱讀。

我有一個不一定嚴謹的說法:只要教師肚子裡真的有學問,那他無論怎麼教,甚至哪怕他“滿堂灌”,都叫“素質教育”,都叫“新課改”!旁徵博引,信手拈來,俯視古今,聯通中外……這樣的課不但吸引了學生,而且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打開學生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思考與創造.比如錢夢龍老師,只有初中文憑,但因為錢老師善於自學,讀了很多書,所以成了學問大家,他的課自然就有一種超出一般教師的境界。你們看他八十年代的課堂實錄,那不是“素質教育”是什麼,不是“新課改”是什麼?雖然那時候並沒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說法。如果老師肚子裡空蕩蕩的,只會根據教參來備課上課,課堂上必然捉襟見肘。

我又想到幾年前去世的我的老岳父。他年輕時學的是法律,後來改行當老師教了一輩子的語文。雖然不是師範院校中文系出身,但自小打下的私塾功底,讓儒家關於修身養性的思想,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他的舊學功底相當深厚,二十四史是讀通了的,文史哲融會貫通,好書法,擅長寫古典詩詞。因此,他的課非常受學生歡迎。直到最近,他的一個已經八十歲的學生還說起他當年講《鴻門宴》的情景:“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眉飛色舞,精彩得很!”而老岳父之所以能夠這樣,自然得益於他廣博的閱讀。

作為語文老師應該讀什麼書呢?教育經典,專業讀物,都是應該讀的,我就不多說了。我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多讀人文書籍:政治的,哲學的,歷史的,經濟的,人物傳記,長篇小說,等等,都應該在我們的視野之內。我們閱讀,不要有“明確的”功利色彩,不是說為了備課找資料才去閱讀什麼書。不是的。我們閱讀是為了充實我們作為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為了讓我們能夠站在人類文明的精神高地俯瞰我們的每一堂課。

第二,有思想。

這裡的“思想”既是動詞也是名詞——指能夠獨立思考,並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通俗地說,語文教學就是教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準確把握領悟其中思想情感,並能夠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隻會複述教參,人云亦云。學生思考的火焰只有用教師思考的火種去點燃。

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那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馬克思的戰友威廉·李卜克內西曾這樣評價馬克思:“他是一個徹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還要崇拜別的,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愛的理論,只要他確認這些理論是錯誤的。”我認為,教師也應擁有這樣一種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獨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們實在無法設想:一個迷信教材、迷信教參的教師會培養出富有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應該說,現在還有不少語文教師離開了教材就不知道該怎麼上課。而“有思想”的語文教師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能夠不依賴教參而對課文有自己理性的分析,並帶著學生一起思考。與其教給學生以現成的思想,不如以思考的習慣去帶動學生一起思考。我想到了深圳中學已故的馬小平老師。講授課本時,他總是有著不同於教參的解讀。他的一個學生至今記得他講《孔乙己》,他始終關注著在一旁冷冷講述故事的、年僅12歲的小夥計。按照常規解讀,小夥計貫穿始終,“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以喜寫悲,使悲更悲”。但談起那個孩子時,馬老師卻在講臺上深深嘆了口氣:“他還只是個孩子,卻與成人社會的視角沒什麼不同。失去了天性的悲憫,真是悲哀。”

馬小平沒有任何榮譽和頭銜,錢理群卻這樣評價他:“馬老師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遠矚,思想深邃,而讓我格外關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講臺,呼喚著更多這樣“思想深邃”的“馬小平”。

第三,有情趣。

有的語文課,重點突出,條理清楚,知識準確,但就是枯燥沉悶,學生依然不喜歡。這樣的課讓人說不出什麼問題,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細想起來,是因為這樣的課少了一點情趣。

多年來,我們研究思考教育教學,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或者說站在教師的角度,而忘記了“兒童立場”——即要符合兒童的特點,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

我曾經對“什麼是好的教育”有過通俗的解說,就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所謂“有意義”,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說的:我們的責任、使命、理想,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所要傳遞給學生的真善美品質,還有要培養的公民意識與創造精神……所謂“有意思”,是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說的:情趣,浪漫,好玩兒,其樂融融,心花怒放,歡呼雀躍,心靈激盪,淚流滿面……

順著這個邏輯,我對“什麼是好課”也有過通俗的理解,就是“有效”加“有趣”。有效,就是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們有收穫。有趣,就是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心情愉悅,如沐春風,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下課後盼著第二天再聽這位老師的課。如果只是有趣而沒有效,上課就成了看小瀋陽,搞笑而已。但如果課堂沒趣,只追求所謂的“有效”,一味地灌輸,這樣的課學生不愛聽,也很難達到真正的有效。

如何才能達到“有趣”?語言的風趣機智,讓課堂活潑和諧;將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繫,讓學生覺得學知識其實就是學生活;引導課堂討論甚至爭鳴,讓學生的思想碰撞;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這些都能讓學生感到課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課堂的情趣取決於教師的情趣。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特別有情趣的人——熱愛生活,愛好廣泛,激情澎湃,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瀟灑浪漫……在他的課堂上,或開懷大笑,或熱淚盈眶,或古典雅緻,或新潮時尚,總之讓學生既受益又好玩,不僅喜歡語文而且也喜歡甚至迷上語文課。

第四,有才氣。

我經常對我校語文組的老師說:“如果放在過去,你們都是文人,而文人就應該有文人的才氣。現在我們喜歡說某位會寫文章的人是‘才子’,或‘才女’。其實,語文教師人人都是應該是才子或才女。”

我現在依然堅持這個說法。在我的心目中,語文教師就是應該是才華橫溢的人。我說這個話的時候,想到的是我中學時代的喻仲昆老師。那時是“文革”,語文書上多是大批判文章,毫無文才可言,但喻老師依然把這些枯燥的文章講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特別是他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還有一副好口才,讓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喻老師去世很多年了,可我至今還珍藏著他四十多年前給我批改過的作文。

語文老師應該寫的一手好文章。我們當然不一定是詩人,但我們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我們也不一定是作家,但我們應該擁有作家的情懷。而這裡的“氣質”和“情懷”都應該體現在自己得心應手的文字中。現在,究竟有多少語文教師能夠寫好文章?沒有語文能力或者語文能力不強的教師,是很難培養起學生真正的語文能力的。在這裡,“培養”同樣首先意味著教師本人語文能力的示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是給學生講語文,也不是帶著著學生學語文,而是用自己的語文氣質去感染學生。教師本人應該“語文化”,並自然而然的去“化”學生。

語文教師還應該有一副好口才。課堂上,或絲絲入扣,或詼諧幽默,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來,或令人開懷,或催人淚下……總之,語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語文教師還應該是講故事的高手,無論多麼深刻的道理,他都能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他還能夠根據需要,恰當地將自己的生活經歷化作教學資源甚至課程資源,以故事的方式注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多年以後,學生也許忘記了一篇完整的課文,但課堂上老師的幾句特別的話語,或一段有趣的故事,卻一直印在記憶中。

語文教師的才氣當然還可以體現在其他方面,但出色的寫作水平與高超的演講或講述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師的“標配”。

第五,有胸襟。

這裡說的“胸襟”,是一種尊重、平等、寬容的氣度。也就是說,所謂“有胸襟”,指的是語文教師應有的民主教育的情懷。

毫無疑問,民主教育不能僅僅由“語文”來承擔,而應該是所有學科的共同任務;但語文作為“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葉聖陶語),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教育——這首先是人學。”而語文,正是一門解放心靈、喚醒自我、發展個性的“人學”。因此,“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個性發展,應該是語文教育的生命。而教師是否真正有民主的胸襟,就是看他能否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要幫助學生破除迷信。這裡所說的“迷信”主要是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教師的迷信、對名家的迷信、對“權威”的迷信和對“多數人”的迷信。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特別是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思想自由的論壇:面對課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學生和作者之間應該平等對話;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開思想碰撞——尤其應該尊重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的權利,並且提倡學生與教師開展觀點爭鳴。還應該鼓勵學生公開指出老師教學中的錯誤,教師應該心悅誠服地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指正。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應允許學生寫他們自己的文章。文章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體現,寫文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是尊重學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自由精神當然不是語文教育所獨有的內核,而且也不是語文教育的全部內容,但沒有自由精神的語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

只有尊重能夠培養尊重,只有平等能夠造就平等,只有自由能夠放飛自由。今天我們怎麼民主地對待學生,明天學生就會怎麼民主地對待他人。未來的公民,正誕生於今天的課堂中。

2015年12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