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土—蒙古國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улс,英語:Mongolia),簡稱“蒙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之間,被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蒙古雖然不與哈薩克斯坦邊境接壤,但其最西點到哈薩克斯坦的最東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佔全國總人口的45%。

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民族統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朝滅亡後,蒙古宣佈獨立,但未得到國際承認,直到1921年在俄羅斯的控制下獨立,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1924年成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下,東歐劇變後,蒙古爆發民主革命,並於1992年頒佈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1]。

蒙古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遊牧或半遊牧。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亦有哈薩克族、圖瓦人等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68美元(2014年)。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宣稱“自治”

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佈“獨立”,沙俄以蒙古保護者自居。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繼續與沙俄談判,於1915年6月7日簽訂《中俄蒙協約》,勉強保住了在法律意義上對外蒙古的主權。

中國故土—蒙古國
中國故土—蒙古國
中國故土—蒙古國

蒙古國風光

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與中國北洋政府開始關於取消“自治”的談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銷並呈請恢復舊制,中國政府同意這一請求,宣佈中俄之間關於外蒙古自治的文件無效,冊封哲布尊丹巴為博格多汗,並派西北守邊使徐樹錚率軍進入外蒙古,恢復了領土主權。直皖戰爭發生後,徐軍主力從蒙古調回關內參加軍閥混戰,只在庫倫及其以北蒙俄邊境上的買賣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駐少量兵力。

1921年2月3日,溫甘倫的部隊擊潰了中國駐軍,佔領了庫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寶座,成立了所謂的“自治政府”。7月10日,在庫倫以哲布尊丹巴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憲政府正式成立並宣佈獨立。第二天,後來被定為蒙古國慶日,而解放買賣城的日子(3月18日),則定為蒙古人民軍的建軍日。

1924年,中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個月後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蔣介石政權“控蘇案”

1945年,國民政府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根據條約原文,中華民國政府允許將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外蒙古是否獨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當局與蘇聯的監視和控制下進行公民投票,結果顯示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國民政府於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認外蒙古獨立。

1952年,蔣介石認為前蘇聯阻撓其在滿洲恢復主權的努力,並在國共內戰中援助中國共產黨,因而違反了條約,向聯合國控告前蘇聯。聯合國大會以25票贊成,9票反對,24票棄權通過五〇五號決議案譴責前蘇聯。

1953年,蔣介石政權廢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拒絕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蔣介石政權曾在1955年否決蒙古加入聯合國,但為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在美國和非洲法語系的十一個會員國的壓力下,蔣介石政權停止阻擋蒙古,最終蒙古在1961年加入聯合國。

中蒙建交

主詞條:中蒙友好合作關係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國建立外交關係,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

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後,中共開始與蘇聯交涉,試圖解決蒙古問題,被蘇聯拒絕。

1960年蒙古國和中國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1962年簽訂《邊界條約》。1990年中蒙發表聯合公報,1994年修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並簽訂《中蒙友好合作關係條約》。

中國近代最有血性的軍人,被孫中山譽為“當代的班超”

徐樹錚(1880年—1925年),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軍事人物,北洋軍閥皖系名將。字

又錚,號鐵珊,又號則林,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因區別於同時期的另一政治人物徐世昌,人稱“小徐”。

於1919年11月迫使外蒙古無條件撤銷自治,迴歸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並以西北籌邊使身份坐鎮外蒙,加以經營。

中國故土—蒙古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