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中,臨摹技術高超的藝術家的作品有收藏價值嗎?

舒文閣


既然是“高超”,臨摹的當然是有價值了。有人說臨摹的書畫作品沒有收藏價值,這要看臨摹的水平如何。一個有能力完全臨摹很像的人、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說明必有其紮實的基本功(尤其是線條的基本功)。他臨摹的作品也有可能比原作還要好。雖然不是原作,因為其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創作。歷史上的一些經典書法繪畫作品,那一個不是後人要臨摹的,如張大千、徐悲鴻,齊百石等等。能說他們臨摹的作品沒有價值嗎?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他們是名人。那麼,正是他們從不知名到有名的過程!


建飛圖文


有,絕對有。這就看是由誰臨摹,誰在臨摹。比如張大千是近代著名的畫家,他臨摹的石濤山水作品,以假亂真,連許多大的鑑賞家也難以分辨。何況,張大千在當時就很有影響,很出名,遺聞軼事也多,所以,他的所有畫,包括他的臨摹,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提香《照鏡子的維納斯》


文藝復興時期提香的《照鏡子的維納斯》,在100多年後被魯本斯看到,他喜歡的不得了,很快臨摹了一幅,在構圖和佈局上幾乎沒有多少改變,但卻改名為《維納斯與丘比特》。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被李世民陪葬,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封承素的摹本。當然,名家臨摹名家,會非常值錢的。這不是個案,例子不少。




而在市場上,我更見過不少臨摹名人字畫的,他們把自己所臨摹的東西題上所臨摹對象的名款,企圖以假亂真,混個肚圓。當然,這些臨摹的作品,有的確實不錯,無論真假,很具功力,但由於他們聲名不響,不被畫界知道或公認。因之,他們即使臨摹的再好,那也只是一張仿品而已,不具收藏價值。

張大千《巫峽清秋》


據說有人到啟功哪裡求字,啟功說,你到琉璃廠的某人哪裡,三十元一幅我的字,寫的比我還好。哈哈,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氣度與風範。


昊愚堂夜畫


臨摹的作品有沒有價值主要看是誰臨摹的,名家的臨品和習作小品一樣有文獻價值。但確認一個人的作品是否有價值還需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其人是否開宗立派自成體系,有著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

2、他的藝術風格是否有相應的理論支撐。就其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提煉到了理論的高度。

3、其藝術風格及其理論的影響有多大,多久,多遠。

從這三個方面基本就可以確認某人作品的藝術價值。











山顛一寺一壺茶


臨摹能鍛鍊手感,強化構圖能力,掌握不少技巧,是學習書畫藝術的必經之路,幾乎每個學習者都是從臨摹開始進入書畫藝術領域,從而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甚至優秀的藝術家。在書畫藝術中,臨摹作品有沒有收藏價值,主要取決於兩大要素。

《酸葡萄》

一是要看臨摹者是誰。如果臨摹者名氣大,臨摹作品同樣價值很高。

如果臨摹者是一位影響力較大,水平較高,口碑較好的藝術家,他臨摹的作品肯定有較大價值,會被收藏界一致認可,當做優秀藝術品來收藏。這樣的例子在中外藝術史上很多。

王羲之《蘭亭集序》

比如,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唐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用來陪葬,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集序》,實際上是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摹本。現在,完全已經沒有人懷疑馮承素摹本有沒有價值,人們只把這個摹本當做真跡。

提香《照鏡子的維納斯》

又如,文藝復興中期的16世紀,著名畫家提香創作了一幅《照鏡子的維納斯》,100多年後,這幅作品被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看到後,魯本斯喜歡的不得了,他很快參照原作臨摹了一幅,給起名《維納斯與丘比特》,構圖和佈局幾乎沒有多少改變。因為魯本斯,讓提香的原作更加有名,人們才知道在魯本斯畫這幅作品之前,已經有提香的原作了。

魯本斯《維納斯與丘比特》

二是看臨摹對象是誰。如果臨摹對象名氣很一般,臨摹者名氣也一般,即使畫得再好,也幾乎沒有什麼價值。

收藏領域就是這麼殘酷,不僅看作者的水平高低如何,也很看中作者本身的名氣大小。水平相當的兩個畫家,誰的名氣大誰的作品更有收藏價值。

張大千《巫峽清秋》

比如,現在由於藝術品市場比較火爆,滋生了專門製作贗品的團隊,他們僱傭美術院校剛畢業的學生,專門臨摹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等大師的作品,當然也臨摹當代諸如王子武、何家英、賈又福、歐陽中石、沈鵬、劉文西等書畫名家的作品。因為臨摹對象名氣很大,但臨摹者是剛畢業的學生,在書畫圈沒影響沒名氣,所以,這些臨摹作品就不會得到收藏家青睞。即使這些學員畫工很好,臨摹得很像,也沒有多少價值。


鴻鵠迎罡


自古以來在藝術領域裡臨摹模仿前人的藝術作品,成為了一位藝術家的“必修課”,“不懂臨摹模仿,就不會創新立意”,印象中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就被很多書法大家臨摹模仿後又成了極品被收藏,這緣由三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是對於臨摹的畫作是否還會有收藏價值呢?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繪畫藝術發展了幾千年了,也不知是誰規定的畫家從來都不會創作同樣相同的兩幅畫,以至於名畫都是獨一無二、天下無雙,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已經是世界名畫被收藏在盧浮宮裡,即使是這樣,依舊有很多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把《蒙娜麗莎》臨摹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



那麼問題來了,有人會去花高價去收藏臨摹高超的藝術家的《蒙娜麗莎》嗎?那是絕對沒有的事,即便錢再多也

不會去收藏一幅高仿的贗品,為什麼說的那麼絕對呢?原因很簡單,收藏名作的目的無非就是自己欣賞或等增值了又再轉賣出去,


試問一下有誰會去買一幅高仿的贗品,如果說是欣賞的話,完全可以買張飛機票直接去盧浮宮欣賞,而且盧浮宮裡的還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名畫,當一幅畫成了名畫之後,人們總是習慣去追尋創作名畫的藝術家是誰,所謂的“真跡”,臨摹出來的作品再像原作,都還是有區別的,




雖然畫作的表象可以被臨摹的一模一樣,但是畫作中的故事背景、藝術家的思想情懷卻始終無法被還原在另一幅畫作上,所以給人的意境感就完全不一樣了,意境感不一樣,作品的價值屬性就完全不一樣了,高仿的贗品就好比“人工湖”,原創名作就好比“原生態的天然湖”,歷經風雨充滿著各種靈性,


詩夜城主


對於名家書法作品的學習和臨摹是初學者的必經階段,通過照貓畫虎的一個臨摹過程,學習者要逐步的完成學習字體以及通篇結構,領會創作者的意圖,甚至是創作者個人在文字裡傳達出來的審美情緒,直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一般來說,臨摹者長期固定的喜歡和研究某名家的作品,意味著二者之間存在審美情緒的相似性和價值取向的同一性,有的人甚至自始自終不願意跳出臨摹對象的路子,這有對原作者原作品的愛慕、崇拜,甚至是有相當高的尊重理念在裡面,這種理念也值得尊重。能把原作臨摹,複製到相當準確的程度也絕非易事。而原作的不可孤絕性和價值也註定具有不可複製性,想收藏名家作品的藏家只能退而求其次收藏複製品。從這個意義上講,臨摹作品當然有價值!

當然了,一個人想成為自己,成就自己的作品價值,必須得推陳出新,通過學習各個名家作品,融會貫通,樹立起自己的作品風格,形象。這就是傳承,繼而創新。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渠道!

以下是懷素和張旭的草書作品。






天禾藝術


“黃金有價,藝術無價”藝術乃無價之寶,這是人們對藝術價值的認識。在中國畫史上,技藝高超的臨摹作品也有收藏價值的,有一些甚至達到與原作同等的價值。因為這些臨摹基本上都是名家仿名家的。比如江寒汀仿任伯年、虛谷的畫,吳待秋仿王原祁的畫都是價值不菲的,最負盛名的當屬張大千,他仿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仍然被國內外著名博物館收藏。

“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能夠以假亂真,也是書畫精品。 而且後代大師的仿品所蘊涵的思想內涵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看到其與原作畫面不一樣的色墨氤氳、及其意境。


畫畫資料庫


當然有。但作為一個畫家應該要有自己的特色。吳冠中說: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


一個閒遊客


這個活看是誰幹的?張大千就是靠臨摹石濤的畫出名的。他的前半生幾乎都是在臨摹石濤的作品,可謂是出神入化。當時騙過很多的收藏家和畫家的眼睛。因此他也靠此高超的臨摹技術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國內各大拍賣行所拍的石濤作品大多都是張大千臨摹的。行內人都知道,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趙寒翔


一,要要看誰臨摹,有名的畫家臨摹的也是有價值的,因為他本來就是大家,比如張大千,很多畫都可以以假亂真。加上他自己的名氣,加上社會給事件加上的故事傳奇。

二,年代久遠的也有價值,比如明朝人臨摹的唐朝的名畫,到今天肯定有收藏價值,因為作品本身也是文物了。

至於當下的無名之人臨摹的作品最好不要收藏,原因也有二。

你要等到他成大家【這個概率很小,因為現在模仿的人很多,最後要有自己的作品很厲害才能被認可】。

二,要等到作品變文物至少得幾百年吧?你等不起。😉

下面都是張大千仿製歷代大師作品,仇英,趙孟,王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