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海角天涯路


嚴寒的冬天又來了,鄉村這個時分那可叫一個繁華啊,很多農民朋友都會在晚飯聊天,我們也會經常聽到很多有意義的農諺。這些農諺多為短語構造,言簡意駭,朗朗上口,這些農諺是農民朋友對鄉村生活常態的一些總結。像在鄉村中,我們就經常聽到,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這句農諺,那麼這句農諺到底啥意義你曉得嗎?

心疼孫子燒墳紙

鄉村中,爺爺奶奶對孫子輩是十分心疼的,是由於他們覺得孫子是真正意義上的傳宗接代,意味著香火得到了持續。所以很多時分我們看到,在鄉村很多的小孩得到爺爺奶奶的溺愛,簡直都是從小寵到大的,像整天追著餵食,接送上下課。然後父母在外面務工,能夠說爺爺奶奶給予的愛以至比父母要多,還有個詞說隔輩親指的就是這個了。

當爺爺奶奶百年以後,清明節前去掃墓的,大多數也是孫子輩的。正所謂因果循環,這些孫子們在小的時分,得到了爺爺奶奶的諸多照顧和庇護,當老年人壽終正寢後,這些孫輩的也天經地義應該關心與祭拜。

心疼外孫把手指

這後半句的意義跟前半句就完整相反了,跟孫子不同,外孫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親了。可能嫁進來的女兒潑進來的水,外孫一直都是外姓的,以後養老送終的肯定不是他們。鄉村中還有句老話這樣說,父親叔代,孃親舅代,意義就是小孩子母親在的時分,小孩子還會接近外婆和外公,而當母親不在的話,或許就不會那麼接近了,特別還是隔代的輩分。這是十分理想的,即便是在民風質樸的農民朋友身上,也是不可防止的。

這其真實鄉村是很多見的,平常姥爺輩的親人在的時分,都很少會去探望,更別提百年後了,不如孫子輩來的近。在鄉村,這方面的思想還是比擬重的,光是從百年後的祭拜這點來看,也是親疏立見的。

這句農諺講的就是爺爺奶奶心疼本人的孫子,是要勝過外孫的。大局部的農民爺爺和奶奶,都願意幫兒子帶孫子,而不是幫女兒帶外孫。由於孫子能夠為本人送終,也能為本人家族延綿香火。這算是自古在鄉村地域傳播的一種觀念吧,而且很多農民朋友也以為是這樣,在鄉村中假如不幫助帶孫子,總會有一些嚼舌根的人。

不過隨著時期的不時進步,只需是遵守孝道的話,無論是孫子還是外孫,都不應有親疏之分。反正都是本人孩子的後代,都是本人的晚輩,都是與本人血脈相連的。所以孫子或者是外孫,又何必分的那麼分明呢?


農家百曉生


農村老話“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是啥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老表哥給這句老話加加標點符號,以便於更好的理解。意思是老人心疼和疼愛孫子,孫子是自家的香火,是給已故的老人燒墳紙,祭祖。而老人再怎麼心疼和疼愛外孫,外孫也是不會給已故的老人祭墳,燒墳紙的。

1、“心疼孫子燒墳紙”

在傳統的觀念中,兒子孫子是自家香火的延續,是可以也有義務給老人養老送終的。老人也非常真心地疼愛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在農村有成文的規定,老人也義務撫養自己的子女,也有義務帶大自己的孫子孫女。帶孫子孫女雖然沒有法律的規定,但老人也一直遵循著不成文的農村規定。在農村老人養老送終主要是靠自己的兒子,雖沒法律規定要帶孫子,但為了減輕兒子的負擔,一般都會主動帶孫子。而且在農村清明節等祭祖的節日,兒子孫子甚至曾孫都會去墳前祭拜自己的祖先,按照習俗要在墳前燒紙錢。在老表哥當地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冬至這三個時節,都會去祭拜我的先祖。

2、“心疼外孫把手指”

外孫不會去祭拜老人。

再怎麼真心疼愛外孫,按傳統習俗,外孫是不會給外公外婆養老送終的,已故外公外婆,外孫也不會去墳前燒紙錢,祭祀的。按照傳統觀念,外孫是女婿的血脈香火,不屬於外公外婆的香火,是不用給外公外婆養老的。就算外孫知道老人的墳在哪,在清明節等時節也不會去祭拜。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

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外孫與孃家人的關係。外孫與外公外婆,舅舅等是非常親的一代,但到了舅舅的兒子那一代就是表親了,舅舅的兒子的兒子也許就認不到了,不再走親了。自然外孫是不會給老人祭拜,不會在墳前燒紙錢了,只會“把手指”指出哪座墳是外公外婆的。

3、現在獨生子女多,外孫也許也會去祭拜已故的老人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女兒出嫁後。老人老了,去世了,也只能由女兒女婿去祭拜,外孫也會隨父母去祭拜外公外婆。

在農村子女多,大部分人還是遵循著“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但隨著獨生子女的越來越多,也慢慢變老,也許這句老話也不太適合獨生子女的夫妻家庭。也許以後會改為“心疼孫子燒墳紙,或者是心疼外孫燒墳紙了”


昕瑞生態


農村老話“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是啥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句老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兒子,孫子是自己的親骨肉,是家族香火的延續。孫子疼愛大了,將來有出息光宗耀祖,百年歸後給自已上墳燒紙的是自已的孫子。


而外孫就是另外回事了,外孫雖是自已女兒所生,但他是跟女婿姓,是外姓人。人家有人家的爺爺奶奶疼,人家有人家的爺爺奶奶要孝敬。外孫大了回家祭祖上墳的時侯,路過外公外婆的墳墓時,會用手指著告訴妻兒那是外公外婆的墓。

其實我認為這話不是沒有道理,本來嗎,各家有各家的子孫,到時候都會給自已的爺爺奶奶上墳燒紙。到沒有都少外孫去給外公外婆上墳燒紙的。在我們老家基本都是這樣,就拿我自己家來說吧,我姐嫁在我們本村,她的公婆和我的父母都在同一個墓園,每年上墳燒紙時我從未發現有誰在我之前給他們燒過紙,難道他們每次上墳燒紙都是在我之後嗎?不可能!我每年的時間都不是固定的,或早或遲。(只是順便說說而已,沒有其他意思,體現了農村老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往後就不同了,獨生子女都生兒育女了。一個女兒的,一個兒子的組成了家庭生了小孩子,孫子,外孫都是你們,外公外婆跟爺爺奶奶一樣疼過你們,你們也是他們的香火延續。也是他們的期望,給外公外婆上墳燒紙是你們應盡的責任。


百花爭春我為先


右上方紅色“關注”
點一點,更多農村農事、惠農政策早知曉。

農村老話“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這句農村老話說的主要是”家孫子“與”外孫子“的區別,在筆者家鄉還有”家孫子打不跑、外孫子養不順“的說法,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筆者就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心疼孫子燒墳紙

這裡所指的孫子,是自己兒子的孩子,也就是筆者所說的“家孫子”。在我國,“隔輩親”的現象很是普遍,或許一位父親對於自己的兒子很嚴厲、要求很嚴格,但是對於孫子,總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口裡怕化了”,疼愛有加、百般溺愛,所以,孫子與爺爺、奶奶的感情通常很深。而爺爺、奶奶百年之後,如果孫子在爺爺、奶奶的忌日和清明節等節日在墳前燒些紙錢的話,就會被認為是對孫子的愛沒有白付出,用筆者這裡的話來說“孫子沒有白心疼一場”。

心疼外孫把手指

外孫子,指的是自己女兒的孩子,一般都是跟自己的姓氏不一樣,而稱呼也不一樣,一般是姥爺、姥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使姥爺姥姥對於自己的外孫子多麼的疼愛、多麼的照顧,但是,等到自己百年之後,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外孫子是屬於女婿家的血脈,是不會在忌日和清明節等節日前來給自己燒些紙錢和祭拜自己的。

當然,現在情況不一樣的,不管是“家孫子”還是“外孫子”,都會記得自己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會在他們忌日的時候一同祭拜。

您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歡迎關注“農策分析”,您的關注、閱讀、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是筆者解答更多農業問題、解讀更多涉農政策、詮釋更多農村現象的動力。謝謝!


農策分析


農村確實有這樣的老話。“心痛孫子燒墳紙”意思是孫子是他的“一根脈”,永遠繼承著他的香火,代代祭租拜先;“心痛外孫把手指”意思是外孫是改了姓的,傳承的是人家的血脈,祭拜的是他們祖先。

之所以這麼說,這是受到傳統觀念和人們代代相傳的口碑影響。無非就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的水,女兒的孩子就有了“外心”:【1】隨了人家的姓氏;【2】拜祭的是隨了姓的祖先、上的是他們的族譜;【3】不來舅家過年……



這種想法已不適合當今的社會,如果生得都是女的,即使招贅了女婿,有了孫子,也隨了你的姓,怎麼說得通?再說有了孫子也不一定就會為你送葬,為你祭拜!有這麼一個例子,我的一個親戚,女兒已出嫁,兒子胡作非為,娶不上媳婦,還做為主殺致人死亡。他也被判了死刑。那以後還不全有外孫了!

兒女都是父母心頭的肉!拋棄舊觀念、舊思想,一視同仁對待孫子、外孫吧!


為生活而提神


這是一種傳統的說法,意思是:等老人去世了,上墳的時候,孫子會燒上一堆紙錢紀念,而外孫只會用手一指,說這是外公外婆的墳。

這句俗語的引申意思是,孫子和外孫是有區別的,要對孫子好,因為他是給你養老送終,傳宗接代的,而外孫是別人的姓,養老送終、傳宗接代是指望不上的。

而外孫,一代親,二代表,三代閒。再往後,認不認識都難說,但孫子的孫子始終都會敬你為祖宗,這不正是老一輩所看重的香火延續嗎?

因為這個俗語,還帶來了很多矛盾,尤其是現在獨生子女多了,雙方老人帶孩子的問題上就會出現很多矛盾。

有些老輩子傳統觀念的老人,覺得帶自己孫子才是天經地義,覺得帶外孫就是幫忙,甚至不去帶。這種情況,你身邊出現過嗎?

但是,我是不同意這個說法的。

為什麼呢,因為從無親身體驗來說,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給予我的是同樣的愛,甚至因為爸媽工作的原因,小時候,我是長期住在外公外婆家的。

雖然,外公外婆現在都相繼離我而去,但是在我心裡,他們依然是最疼愛我的人,也是讓我這輩子都不能忘懷的。

民間的俗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隨之時代的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在更新。

現在已經出現很多外公外婆因為就一個閨女是獨生子,然後跟著閨女女婿一家在城市生活的,而且對外孫照顧的也非常好。比如著名演員,潘長江不就是帶外孫小石頭嗎?

朋友們,你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

你還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嬉笑怒罵農家事,柴米油鹽茶酒中!


老爸的茶


這是一句民間的老俗話。


從字面意思理解是說爺爺奶奶心疼孫子,等自己過世了,他們還能去墳上給自己燒紙錢,炸鞭祭拜;


而心疼外孫,等自己過世了,外孫也只會用手指指著墳墓說,這是我的外公外婆,是不會去墳上給自己燒紙錢,祭拜的。


這句話實質是在說孫子和外孫的區別,是以前爺爺奶奶認為孫子才是自家人的智慧結晶。這麼說,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受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影響


據史料記載,在我國上古的卜辭裡就認為生男為嘉,生女為 不嘉。


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瓦解後,新民主運動開始推崇男女平等。

因為重視男孩,所以爺爺奶奶會認為孫子才是自己家的親骨肉;而女孩長大成人後終究留不住,是要嫁出去的。


所以也就有了那句:“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女孩入不了家譜。那出嫁的姑娘,生的孩子自然就是別人家的人。


2.對血緣關係認識存在誤區


古代因為醫學不發達,人們認為只有男孩才能傳宗接代,延續香火。這種思想觀念一直延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直至20世紀。

所以為了傳宗接代,不斷香火,一定要生男孩。以前,家裡沒有男孩的,一家人都抬不起頭,甚至會被人罵絕後。


不少家庭為了生男孩,在沒有計劃生育之前,不停的生;在計劃生育後,有的甚至發現是女孩,採取流產或生下來掐死,送人等方式,一心要生男孩。


其實無論孫子還是外孫,身上都流淌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血。


3.姓氏不同


我國從古始就非常重視家庭觀念和血脈傳承。而姓、氏等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家族體系與脈絡。


孫子是跟爺爺的姓,而外孫除非很特殊的情況,否則是不可能姓外公的姓的,因此就是外姓人。


外姓人自然在心理上面就有一層隔閡。


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為父母早亡,寄居在外婆家,雖然外婆很疼她,但她始終感覺到自己是外人。

綜上,因為這些傳統的約定俗成的原因,爺爺奶奶認為孫子才是自己的親骨肉,孫子認為自己是爺爺家族血脈的延續,外孫就是外姓人。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解放,生男生女都一樣的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孫子和外孫的區別也越來越小。


尊老愛幼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孫子、外孫,都應該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他們盡一份心。


對以上理解你認同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農村老話說"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是一民間俗語而已。

它的意思就是說,爺爺奶奶心疼的孫子是真心真愛,心疼自己的孫子可以傳宗接代,可以延續自己家庭姓氏香火,可以使家庭興旺發達,平時孫子想要什麼?爺爺奶奶們會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是父母親教育責罰自己的兒子方法過重,爺爺奶奶在一旁焦急萬分,生怕父母親對自己孫子責罰太重,立馬跑過來解難,呵護著自己的孫子,生怕父母親把他們嚇壞了,有時還留著孫子跟自己吃飯,睡覺,可見爺爺奶奶們是多麼地疼愛自己的孫子們。



但是,爺爺奶奶們為什麼這樣疼愛著自己的孫子們呢?原因很簡單,孫子畢竟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血肉相連,孫子一天天長大,而爺爺奶奶一天天在老去,爺爺奶奶今後走不動了,孫子們可以用手牽著扶著,他們平時想吃什麼?孫子可以幫忙買回家來,孫子們平時在外頭工作最忙,也會時不時給自家爺爺奶奶們來個電話,視頻問問好,逢年過節回家時少不了給爺爺奶奶帶好吃的,並給爺爺奶奶獻上一個大紅包,問候一下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如何?並獻上新年的祝福。



人總是要死的,爺爺奶奶百年之後,逢年過節,每年清明掃墓,給爺爺奶奶們燒紙錢的,點上香燭,獻上貢果,燃放煙花炮竹,跪下低頭鞠躬的還是自己的孫子們,所以,爺爺奶奶心疼孫子是真,孫子們在生孝敬爺爺奶奶,百年之後逢年過節祭祖,清明掃墓,也離不兒孫們的身影也不假。


而外孫呢?畢竟是外姓人,如同手指,常年暴露在外,老話說得好呀,父親叔代,孃親舅代,娘在外甥親外婆外公,娘不在了,外甥們恐怕對外婆外公也沒有那親近了,你還不說外孫又隔了一代,你小時最心疼他們,辛苦帶大他們,他們長大之後,來看你老外公老外婆一次就是一次,屈指可數了,還不說外祖父母們百年之後,指望他們上墳瞌頭燒香燒紙錢了。

不過北斗七星認為,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爺爺奶奶,老外公外婆都是我們的祖輩,都是我們的最值得尊敬親人,既然小時候我們受到過他們的疼愛,我們必須銘記於心,感恩圖報,不使老人傷心流淚就行。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每天精彩不斷,謝謝大家!]


北斗七星92070701


老俗話說的好,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指的是過去,作為爺爺奶奶過事後,孫子傷心的一直在哭。而外孫不同,如沒事人一般。

無論那個年代,人們都會說,要親親自己的孫子,親外生瞎胡弄,是喂不熟的狗。孫子不說是血脈相連,他是本家的拫,永遠都守著爺爺奶奶,外孫你在親他,長大啦回他爺爺奶奶身邊啦。就按現在講,老人去世了,孫子哭的不停,外孫該說說,該笑笑。無論清明節,十月一上墳,都是孫子給他爺爺奶奶燒紙送錢,確沒有一個外孫來到墳前。即便是週年跟著媽媽來一次半次,也會問那個是我姥爺姥孃的墳,可想來的次數,也不會上墳上仍一鍁土。總而言之:《血脈相連,性氏為貴》。



農村農民萬歲


昨天剛回答了“家孫燒紙,再說一指”,與這句話表達的意思一樣,就是說相比外公外婆,孩子和爺爺奶奶更親近。

拿我外甥來說,去年1歲多在我家住了半個多月,後來奶奶來接他,本來我媽抱著他玩的挺開心的,看到奶奶後哭著鬧著要奶奶抱,我在一旁看著覺得相當無語,真是應了這句老話“

心疼孫子燒墳紙,心疼外孫手一指”。

清明節剛過,藉著清明節理解這句話就簡單多了,每逢清明、中元節、重陽節等燒紙的節日,如果爺爺奶奶已經去世,親孫子一般會掃墓祭奠,懷念老人生前對自己的照顧。去外公外婆墳上祭奠的幾乎沒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句老話有一定的道理。

小時候外婆常說“外甥如狗,吃完就走”,聽完後我還用手打外婆,現在想想這話太貼切了!


老話是老規矩下的產物,在以前人們以種地為生,每家每戶一年到頭忙農活,孩子一般都是爺爺奶奶看管。“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深遠,由於很少跟外公外婆生活,自然而然的就顯得疏遠。“心疼外孫把手指”雖有些誇張,但確實體現了疼外孫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在農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爺爺奶奶照顧,使得這一現象更加明顯。


我媽常說疼外甥是為了拉攏女婿,外甥還是跟他們家人親,畢竟血緣關係在那。相信很多人也這麼認為,孩子跟爺爺奶奶的血緣關係更近。

其實從血緣來講,雙方老人的基因比例均是四分之一,根本不存在誰多誰少的情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陪伴時間,日久才會生情。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交由外婆照看的也多了起來,孩子與外婆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濃厚,也就不存在外孫用手指的情況了。

我一個大學同學就跟他外婆關係非常好,三天兩頭打電話,只要有空就回去看望老人,所以說孩子從小由誰帶,跟誰關係好。

我是田頭說農事,喜歡的朋友留言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