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三、東越舊事

那麼先來簡單可靠這個東越王餘善的來歷和這個東越的來歷: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依據《史記》《漢書》的資料,我們簡單回顧下。

在今天福建和浙江兩省的主要地區分佈著兩個大的越人部落:一個是閩越王無諸的部落,另外是越人的東海王搖的部落。史載他們都是越王勾踐的後人,姓騶氏。秦並天下,將其地歸為閩中郡。郡治大體在今天的福州地區。而後,天下大亂,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一同組成抗秦的大軍。由於項羽沒封這二位為王,所以他們就倒向了劉邦陣營了。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這個東冶是福州的另一個名字。。《後漢書·鄭弘傳》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舊交趾”即現在越南束埔寨一帶。可見,從那時起福建與東南亞各國海路通暢,貿易頻繁,自然帶來大量財富,這對於這位閩越王無諸可是相當的照顧。當然,這也有實在是鞭長莫及的原因在裡面。但是給你一個聚寶盆的地方,這當然是件好事。所以後來這支還有跟隨大漢的政治力量,不能不說這次分封是有功勞的。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再次評估高帝時越人之功,認為閩君搖功多,百姓又多樂意依附於他,乃立搖為東海王。於是,漢王朝在甌地建立了一個“東甌國”(地域相當於今溫州市和麗水、台州地區的範圍),騶搖世稱東甌王。貌似有分化瓦解之意。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因為吳王劉濞的兒子子駒齊國之亂戰敗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東甌,於是閩越國發兵攻打東甌國。漢武帝派中大夫莊助從會稽發兵,浮海救援東甌國。漢兵還未到達,閩越王便已聞訊撤逃。東甌王望(騶搖的子孫)因擔心閩越兵再度圍攻,請求漢武帝同意,率領族屬吏卒四萬多人北上,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舒城一帶)居住。可以想象,漢武帝完全可以從這批人那裡瞭解詳細的當地地理條件。如果以打回老家去來這裡徵兵,恐怕也不是難事。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粵進攻南粵,南粵遵守天子的約束,不敢擅自發兵,而把情況上報給漢朝廷。武帝派大行王恢從豫章出發,大司農韓安國從會稽出發。漢朝軍隊還沒越山嶺,閩粵國內部迫於漢帝國壓力,閩越王郢的弟弟餘善就發動政變殺了閩越王郢,將其人頭獻給漢軍。漢朝自然罷兵,然後漢庭立無諸孫繇君醜為越繇王,奉閩越祖先祭祀。

但是呢,餘善因為殺郢而在閩粵國中很有威信,百姓多依附於他,他就暗中自立為王,繇王醜控制不了局勢。漢武帝聽說此事,覺得不值得因為餘善而再度發兵,就說:“餘善首先帶頭殺郢,使軍隊免於戰鬥廝殺之勞。”於是立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醜並立而處。不值得興兵其實是藉口,關鍵是那會竇太后那老太太還活著,漢武帝做不了主。而休養生息依然是堅持的國策,對外用兵一般是不允許的。

這就又出來一個東越王了。從後來的情況看,這位餘善大王把前面完全空出來的東甌王的舊地應該是佔領了,否則,不會有後面的那種軍事安排。

當然,餘善叛漢的同時,他的那位兄弟繇王醜應該是站在漢朝這邊的。

到此,無諸的閩越國已經再分裂為王郢,王醜,王餘善三位了。

到元鼎五年時,前112年,南粵反叛漢朝,餘善上書武帝,請求允許他帶領八千士兵隨樓船將軍楊僕攻打南粵相呂嘉等。東越軍隊到達揭陽後,就以海上風浪大為由,停止前進,首鼠兩端,持觀望態度,暗中派人與南越聯繫。等到漢朝軍隊在這年冬攻破番禺城之後,事情自然敗露,樓船將軍楊僕就上書漢武帝,表示願意率軍討伐東越。這才有了樓船將軍楊僕平定東越之戰。這都是在元鼎六年冬之前的事情。一定要注意這個季節:冬。歷史固然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記錄人類的活動,但是時間又是人類活動的條件,因此這些記錄的時間節點其實背後都是人類特定的某些活動,比如我們說春種秋收,就是這個意思。

四、兵發零陵

只是漢武帝認為士卒很勞累,沒有立刻答應楊僕的請求,命令罷兵,諸校屯豫章、梅領待命。看到後面的介紹,大家自然知道漢武帝為什麼沒有一鼓作氣了。暫且按下不表。

中尉王溫舒駐梅嶺。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餘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南雄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梅關古道從梅嶺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像一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接起來。此處附近今天是韶贛高速通過。此戰後面王溫叔沒有參與的記錄,而這梅嶺又是比較熟悉的地方,我們這裡就一筆帶過了。需要補充的是,由於元鼎五年秋季,漢武帝部署五路大軍南下南越,沒有看到王溫舒有什麼動作,估計他是第二梯隊,負責接應樓船將軍的。此人來,而衛威路博德應該是被接班回京,另有任用了。

當時還有一支軍隊是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下瀨將軍所率領。當初在平定南粵的時候,朝廷命令故歸義粵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鹹會番禺。但是二人所率領的軍隊還沒有到達戰場,戰事就結束了。所以,我們姑且可以認為,他們可能還是暫時在零陵、灕水、蒼梧這幾個地方待命。當然我想夜郎的那批軍隊估計就不會去了。從文字記載看,這個歸義侯嚴的軍隊大約是駐紮在零陵地區。而灕水和蒼梧是他的兩個可能的方向選擇。因為他本就是越人,棄暗投明歸順了朝廷,自然熟悉當地的情況。之所以稱之為戈船將軍,其實還是有道理的,並非是亂起名字,估計應該是一支水軍,南方人,習慣水戰,這是正常的安排。宋人《史記裴駰集解》註解戈船的意思是:“越人於水中負人船,又有蛟龍之害,故置戈於船下,因以為名也。”大意是把戈這種武器放到船的下面。顏師古注引臣瓚曰:“《伍子胥書》有‘戈船’,以載干戈,因謂之戈船也。”無論是哪種解釋,但這肯定是武裝船隻了。所以後來他就奉命直接去了浙江紹興附近。

零陵,即今天湖南省永州市轄零陵區。古為泉陵,新中國成立後,設立零陵專署。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建立地級永州市和永州市零陵區。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泉陵侯國(治今永州市零陵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隸荊州。可見,皇族很重視這個地方,當然也可以視作是漢王朝正式開發建設此處,畢竟來了位皇族在這裡,不開發是不可能的。灕水,就是灕江,灕江曾是嶺南與中原交往的水上重要通道,對於國家的統一、經濟文化的交流起過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秦監史祿在今興安縣境鑿靈渠,溝通長江與珠江兩水系。蒼梧,蒼梧縣位梧州市北部,東毗廣東省肇慶市,南接萬秀區和長洲區,西連藤縣,北通賀州市,縣城距梧州市區53公里。

而從現在地圖看,他應該是走灕江,順江而下,過桂江,入西江,匯珠江,進大海,折而返東北福建沿海,殺奔浙江。

灕江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華江鄉(四百里越城嶺山脈的最高峰)貓兒山東北面海拔1732米(黃海基面)的老山界南側。四周群山環抱,竹海茫茫,灕江主源烏龜江和砂木江在山腳下高寨村區域的十里峽谷(貓兒山十里峽谷)相會,在南流中西接龍塘江,東納黑洞江,三江匯合後稱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門前與黃柏江、川江匯合稱大溶江,至溶江鎮附近與靈河匯合,始稱灕江。灕江經靈川縣過桂林市在平樂縣平樂鎮北與恭城河匯合,灕江段全長164公里。平樂鎮以下稱桂江。河流繼續南流至梧州匯入西江。

這就看出,這支軍隊南來之時走的是湘江了。湘江,其源頭有4種說法:其中之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白石鄉的石梯,河源為海洋河,北流至興安縣分水塘與靈渠匯合稱湘江。

從顧祖禹關於廣東的地理位置的優勢說法是:“出湟溪以問南郡”。此處的湟溪,即湟溪關,秦置,位於湘粵交界處的古湟水驛道上,在今湖南省蘭山縣南和廣東省廣東連縣西北。(另外的解釋:湟溪關在陽山“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漣溪口”,即今同冠口、同冠峽一帶,完全符合《史記·集解》推論,即“湟溪關在桂陽縣南界與南越國北界的湟水(今連江)上”。進而論之,湟溪關之名,當取自湟水之“湟”與漣溪之“溪”。http://cul.sohu.com/20130516/n376163495.shtml《秦陽山、湟溪二關考辯》作者:黃遠奇)換言之,這也是從廣東去湖南的要道。南郡在今天湖北襄陽、荊州地區,正是在漢江流域。我想,如果這位歸義侯嚴如果帶領的是水軍,那麼他應該是從漢水過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到今天的灕江地區,然後再按照上面說的走。據韓茂莉在《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中提到唐前,北方人去嶺南那都是走這條湘江的路線。宋帶開始轉入贛江水系,因為宋都開封,大多走汴河南下長江然後溯江而上到九江,入鄱陽湖,再順贛江往南了。這條從湖南到桂陽的道路稱之為湘桂道,是水路為主的,據韓茂莉提到范成大當年去廣西做官上任,走的就是這條線。(資料,來自於韓茂莉在《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他走湘江水系,與上面楊僕的贛江水系,其實是兩條戰線,雖然最後都是匯合到了廣州。很明顯,此時,漢帝國對收復嶺南地區的軍事戰略方針其實已經發生比較大的變化了。當初唐蒙的思路就是從夜郎地區,即貴州地區東下廣東的。現在,朝廷已經將夜郎地區作為輔助線路了,而在湘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則分別安排了兩路人馬。這說明,朝廷此時已經是以這兩條水系的路線作為南征南越的進軍線路了。而其中的原因,我想恐怕還是和平定淮南王和衡山王二位謀反有關係。特別是衡山王的封地直接威脅到南郡的。唐蒙的夜郎路線當然是以南方有淮南國為前提的。兩個水系齊頭並進,這是符合漢代時期用兵的策略的。從北方與匈奴戰事來看,大多都是雙頭領的思路,同時是兩路軍隊出兵。也只有財大氣粗的漢帝國才敢保持兩條戰線作戰。因此,在南方的戰事上,朝廷也是選擇兩個主力部隊和兩個主攻方向。另外,我們需要補充的是,這麼多年,朝廷肯定對南方的地理、氣候、水文等情況應該做了不小的摸底。更何況還有秦代的老底子做基礎。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這次大的軍事行動,我們也必須理解為是對這兩條大河流域的開發。軍事行動對於所經地區的經濟意義我這裡就不多說了。

兩路進兵在在這裡的安排有其特殊性,就是萬一楊僕在餘干失利,那麼零陵地區的漢軍還可以接著出征。因此,零陵駐軍對於餘干漢軍來說是戰略縱深。而湘江水域是漢軍熟悉的地方,是東越不熟悉的地方,東越的軍隊縱然在楊僕那裡得手也不敢繼續冒險深入到今天的湖南地區來找死。這就是漢王朝的戰略縱深的好處,而居住在海邊的東越,是不會有什麼戰略縱深的。

而這,就將軍隊從廣東拉入今天的江西了。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灕江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桂江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這兩幅圖連接起來就比較清晰看到歸義侯嚴的行軍路線了.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中國灕水地圖集上的灕水和桂水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這是今天江西的全省衛星圖,特別是基本涵蓋了浙江,遺憾的是不能將廣東五嶺地區也切進來。上述兩個衛星圖是為了讓大家先有個基本的概念。)

漢武帝平東越餘善之戰(2)東越舊事和兵發零陵

(這是江西的核心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