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為什麼不出名?

用戶76368323


其實首先是真正的川軍,其實就只有20多個師。雖然四川徵兵300萬,但是絕大部分都不屬於川軍,只能叫四川子弟兵。

因為,絕大部分四川新兵都補充了,第6戰區,第9戰區,還有中國遠征軍部隊。也就是說大部分四川新兵,都補充到了嫡系部隊,只有一小部分才補充進了真正的川軍。

這樣一來,川軍就很難出名,畢竟大部分都補充進了嫡系部隊。而嫡系部隊基本上是不分地域的。無論第1軍,第2軍,第10軍,第74軍,還是遠征軍,你都不能說這是某個省的軍隊。

與川軍類似的是貴州,河南,還有湖南,這也是嫡系部隊的重要兵源地。但是誰聽說過抗戰黔軍,豫軍和湘軍?但是貴州徵兵67萬,河南征兵190萬,湖南征兵157萬。

只是貴州,河南和湖南的400多萬新兵,基本上都補充了嫡系部隊。從整個抗戰來看,抗戰初期嫡系部隊,才最多60萬,到了1945年,嫡系部隊已經擴充到了300萬人的規模。

這就是川軍不是非常出名的原因。但是,中國遠征軍大部分士兵都是來自四川,貴州和雲南,他們的戰績同樣是四川的驕傲。

第二個原因是抗戰時期,四川沒有多少人在嫡系軍隊當大官,所以不是很出名。桂繫有白崇禧,李宗仁在國軍當戰區級長官,而川軍將領基本都守著自己的川軍部隊,基本沒有人擔任一方大員。


深度軍事


全面戰爆發之後,數百萬川軍身著單衣,腳穿草鞋,拿著最簡陋的步槍,義無反顧的開赴抗日前線,充分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共赴國難的氣節。四川省也成為抗戰歷史上出兵最多,傷亡人數最大的省份。不過在軍閥混戰期間,川軍的確不太有名,也很少將影響力輻射到本省以外。為什麼會這樣呢?

川軍

第一,拜從未停止的軍閥混戰所賜。四川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盆地地勢,使得四川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已亂,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說法。而民國期間的四川也不例外,清朝滅亡之後,四川就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民國38年間,四川從未有一個軍閥能夠統一全省。

四川軍閥割據圖

四川成為全國諸多省份中,軍閥數量最多,戰爭最為頻繁的地方。因此,從未停止的混戰,也使得川軍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實力向外發展。

第二,四川擁兵一方且實力強大的軍閥,數量過多。猶如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由於魏蜀吳三國人才濟濟,反倒使得統一之路更加艱難。四川的情況也比較類似,自辛亥革命勝利後,四川先後崛起了多個軍閥,他們彼此之間你爭我奪,卻始終未能有一個軍閥脫穎而出。

曾在四川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軍閥,全國出名的就有熊克武,劉存厚、劉湘、楊森、劉文輝,劉成勳,鄧錫候,田頌堯,賴新輝等等,這些軍閥隨便拿出來一個,在別的省份都有可能成為一省之主,但在四川省內,由於彼此的對手實力過強,勢均力敵之下,只能混戰不斷。

劉湘

第三,川軍在抗戰中,雖然極為英勇,但由於裝備等諸多原因,戰鬥力卻並不強。一支軍隊是否出名,歸根結底還要看他的看家本領,也就是戰鬥力。但是由於四川地處西南地區,工業落後,始終混戰不斷的局面,也使得經濟無法發展,因此雖然川軍數量龐大,軍閥眾多,但川軍的戰鬥力在全國卻並不出眾。

出川抗日的川軍

第四,民國曆史上,川軍不但很少將影響力輻射到省外,還反倒曾被的軍閥佔領。早在民國之初,唐繼堯統帥的滇系軍閥就曾佔據四川,滇軍將領羅佩金率領的滇軍和黔軍佔據了四川包括成都、重慶在內的大片地區。而為了便於統治,羅佩金也實行了“強滇弱川”的政策,並多次裁減川軍。雖然最後滇軍和黔軍先後被四川軍閥趕走,但從中也可見四川在民國時期的弱勢。

民國軍閥割據地圖

第五,則由於川軍自身的問題。當時中國西南的部隊,包括川軍、滇軍、黔軍在內,都有“雙槍兵”的稱呼。雖然並非所有的士兵都是如此,但從這個稱呼也可以看出,拿著“雙槍”,也就是煙槍和步槍的川軍士兵為數並不少。而抽大煙的士兵,戰鬥力和戰鬥意志有多強就可想而知了。

瘦弱的川軍士兵

與此同時,由於四川始終處於軍閥混戰的局面,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接受系統、完善的軍事教育,因此,川軍數量雖眾,但大部分卻並不正規,有的川軍甚至與民團無異,軍紀也十分一般,擾民之事時有發生。抗戰期間,出川抗日的川軍並不受各地軍閥和地方政府的待見,也與此有一定關係。

不過,無論如何,以最簡陋的條件出川抗日,並與日寇浴血奮戰的川軍,都無愧於中國軍人的稱號,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民族英雄。


鳶飛九天2018


命題錯誤,川軍很出名,作為軍閥出名,作為抗戰生力軍更出名,只不過是缺乏在國民黨政軍界和中央呼風喚雨的大人物而已。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蔣介石的宗派觀念十分強烈,他是浙江人,就重用浙江老鄉,浙江人在國民黨政軍界很吃得開,佔據要職;廣東作為孫中山故鄉和民主革命發源地,在國民黨政軍界內也有不少大佬,其他省份就實力衰微,在中央說不上話,只能在地方稱雄了。

四川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歷史上四川建立的割據政權最多。辛亥革命爆發後,各地紛紛宣佈獨立,四川再次成為軍閥割據的風水寶地,不論誰幹總統都搞不定四川的地頭蛇,蔣介石第一個統一全國,但對四川仍無可奈何。

四川軍閥胸無大志,只想守好一畝三分地,對跑出去到中央任職沒什麼興趣,蔣介石當然也不會讓四川人佔據中央要職,雙方各取所需,倒也相安無事,因此川軍中沒有出現在國民黨政軍界內的大人物,一直到全國抗戰,川軍走出四川抗戰,才名震天下,為人熟知。

很多人並不知道,川軍和我人民解放軍淵源匪淺,光是開國十大元帥就有4個曾在川軍(舊軍閥時代)戰鬥或任職的經歷,分別是朱德、賀龍、劉伯承、陳毅。一定意義上講,川軍還給我們輸送了四大元帥呢!

1,朱德,曾任川軍第20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朱德是四川儀隴人,參加革命卻在雲南,他在滇軍能征善戰,逐漸成長為滇軍名將,一直幹到雲南省警務處中將處長兼省會警察廳廳長,後來雲南軍閥內亂,朱德被迫離開雲南,他拒絕四川軍閥劉湘和楊森的邀請,出國赴歐洲考察,期間結識周恩來,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朱德返回四川,受命動員自己的結義兄弟、四川軍閥楊森策應北伐,楊森委任朱德為行營參謀兼第9師代理師長,後來國民革命軍司令部又委任楊森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督辦,朱德為第20軍黨代表兼代政治部主任。

當年12月,朱德與中共重慶地委書記楊闇公、川軍名將劉伯承,策劃發動了瀘州、順慶起義,協助楊森成立軍政學校,但楊森知道朱德抱負遠大,極有能力,把朱德“禮送”出境了,朱德從此脫離川軍。

2,賀龍,曾任川軍第9軍第1師師長

賀龍出身貧苦,兩把菜刀鬧革命,在老家湖南桑植拉起一支隊伍,在後來複雜的革命形勢中,賀龍帶領隊伍四處轉戰,後來投入川軍,歷任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屬於川軍的高級將領。賀龍早期軍事生涯最重要的階段都是在川軍經歷的。

1926年,賀龍所屬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賀龍任師長,參加北伐,後來又任第二十軍軍長,從此脫離川軍,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並任總指揮,所部是南昌起義的絕對主力。

3,劉伯承,川軍名將,獨眼軍神

劉伯承本來就是四川人(今重慶開縣),年輕時考入重慶蜀軍將弁學堂(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後投身川軍,隸屬熊克武麾下。劉伯承先後參加討袁運動、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效力川軍十年有餘,轉戰各地,戰功累累,還曾和滇軍名將朱德交手取勝。劉伯承在川軍一直幹到混成旅旅長,最輝煌一戰是大敗著名軍閥楊森、劉湘,聲名大振,被譽為“川軍名將”。

一次進豐都攻城,激戰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一顆子彈擦顱而過,另一顆從右邊太陽穴射入,右眼穿出,血流如注,當場昏倒。劉伯承被緊急送到醫院治療,後來又轉到一名德國退役軍醫的私人診所就診。在動手術時,劉伯承擔心使用麻藥會影響腦部神經,硬是不用一點麻藥,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地完成手術,德國軍醫從未見過如此硬漢,稱之為“軍神”。

1926年12月,劉伯承和朱德等一起在四川順慶發動起義,從此脫離川軍,次年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十五軍軍長。

4,陳毅,曾與朱德、劉伯承策劃順瀘起義

陳毅是四川樂至人,四大元帥中,他和川軍淵源最淺,一直到1926年,陳毅才經朱德介紹,被派往駐紮在達縣的川軍田頌堯部麾下的胡翼旅任黨代表,同年與朱德、劉伯承一起策劃順慶、瀘州起義,擔任起義軍政治部主任。12月,起義失敗後,陳毅又去駐紮在合川的川軍第28軍第3師擔任政治部組織科長,推動學生、工人和農民運動,並秘密發展共產黨組織。

次年4月,四川形勢惡化,離開四川赴武漢工作,從此脫離川軍。

朱德、劉伯承、賀龍等開國元帥在川軍時都已是高級將領,但他們放棄了擁有的一切,選擇了共產主義信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這是多麼令人欽佩!多虧了他們的選擇,中國少了幾個地方軍閥,卻多了幾個開國元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川軍很出名的,有一句“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也平,蜀未平”,四川本來就是軍閥分裂,你打我我打你,爭奪地盤。地理位置遠離中原地區,避免了中原大戰。這個地方還很富裕,要知道當初劉邦也是西出蜀道,奪得天下。和蜀地的富裕有一定的關係,只要先平定蜀,那是可以爭霸天下的。只可惜沒有一個厲害的人物能統一川,所以年年戰爭一個不服一個。

然後主流國民黨,從廣州起家一直北伐,把江浙一帶打了下來。最後張學良東北易幟,免了場戰爭基本上算是統一中國了。但是川中一直插不進去,所以當抗日戰爭開始了,蔣介石才讓川軍出川抗日,自己好插進去。全國輿論川軍抗日成了必然,川軍雖然裝備差,但是與日軍奮死抵抗,譜寫了川軍壯烈民族情節,也為川軍只會自己打自己洗刷屈辱,帶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川軍聞名於世,不能說不出名。

只不過川軍一直被國民黨邊緣化了,所以在國民黨是被防範的,所以有好多中共領導都出自川,列如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等很多優秀的將領。


孤143392851


一,川中長期軍閥混戰是根本原因。

隨著袁世凱復闢失敗,中國又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尤其在封閉的大四川,各派勢力也乘機擴充武裝,並相互之間進行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混戰。在這二十餘年裡,四川境內大小軍閥常年忙於爭鬥,且在各自的防區內橫徵暴斂以擴充軍隊。隨後,川中各路軍閥的軍隊便由民國初年的1萬人,擴大到1932年的近60萬人,軍費則由610萬元增至近億元。這無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四川更加百業蕭條。同時,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農業,也在各路軍閥的反覆蹂躪之下走向崩潰。1936年呂登平在《四川農業經濟》中如此寫到,“四川農村崩潰已為鐵的事實,而崩潰之程度,且較中國之任何省份為尤甚”。

二,在蔣介石“圍剿紅軍”時,川軍作戰不利也是原因之一。

1932年12月,正當“二劉戰爭”(劉湘與劉文輝)爆發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乘虛由陝西進入四川,並於次年2月創建川陝根據地。四川軍閥田頌堯見狀,遂集合38個團共近4萬人的兵力對紅軍發動三路圍攻。4個月後,田頌堯的軍隊被紅軍消滅了大半。隨後,紅四方面軍又相繼發動三次戰役,幾乎全殲劉存厚部,重創楊森和田頌堯的軍隊,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物資。川陝根據地也成為了僅次於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蘇區。同時,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也殲滅了部分川軍,建立了川黔邊游擊區,與川陝革命根據地形成呼應之勢,並於1933年10月會合。這下,四川大小軍閥慌了手腳。在擊敗劉文輝後,劉湘於1933年10月調集111個團約二十萬兵力,分兵六路對川陝根據地展開圍攻。十個月後,紅軍大敗川軍。隨後,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進入四川。總是捱打的川軍見紅軍主力開到,為保存實力,遂在後來圍追堵截中敷衍了事。

第三,出川抗戰時,川軍準備不充分,並曾有掠奪行徑。

1935年2月10日,劉湘結束四川割據狀態。由於先前川軍對紅軍作戰屢屢失利,蔣介石“深感川軍雖然隊伍龐大,但戰鬥力很低,實有對川軍進行裁軍整編之必要”。當然,他也希望通過整軍能徹底控制川軍。所以,在川軍出川抗戰前共進行了2次整編,分別是1935年8月開始的第一次整編和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進行的第二次整編。整編完成後,幾十萬川軍身穿破舊的軍衣、短褲、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槍,揹著大刀、斗笠、揹包……奔赴抗戰前線,但是他們大多步行,遠道跋涉之下,沿途又無補給兵站,只有就地購糧和補給槍支彈藥,導致違紀事件時有發生。初入山西之時,太原已經失守,川軍就曾在“慌亂之中,沿途遇有晉軍的軍械庫,便破門而入,擅自補給”。為此,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就諷刺川軍不但“武器不好,作戰不力,是不會打仗的叫花子部隊”還是“抗日不足,擾民有餘的土匪軍”,乃電請統帥部將川軍他調。這下,本來形象不好的川軍,惡名一下子傳開了。隨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聽說統帥部要將川軍調到他的戰區,忙拒絕道:“閻老西都不要,你們要送給我?我不要這種爛部隊!”最後,還是缺兵少將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收留了川軍,但是他也認為:“川軍習氣較壞,官長均視物質享受為當然,不能與士卒共甘苦,各將領間,因為省內長期互戰的結果,彼此均積不相能。”

此外,外國人對川軍的評價也不好。一位美國觀察家曾對出川抗戰時的川軍有這樣一段描述:“這種景象真是有趣極了,叫人看得發呆,令人捧腹。他們沿著馬路,通過郊區,成群結隊,毫無秩序,有的穿著軍裝,戴著軍帽,其餘的服裝則隨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個人都帶著舊式雨傘、茶壺、電筒、毛巾、蔬菜和備用草鞋。這些東西或掛在肩膀上,或者用繩子拴在身上。許多扛槍的人,都把用布包裹著的私人財物吊在槍桿上,那種模樣令人聯想起迪克·惠廷頓。那些能夠乘滑竿或者坐黃包車的,以及那些蓄養禽獸的人,荷著鳥籠,抱著猴子,或是用繩子牽著狗走。我明白,像這種吹吹打打的喜劇般的中國隊伍,現在只有在傳奇故事中才有了。”

同時,蔣介石也非常厭惡川軍。1935年8月的峨眉訓練團時,他曾在一次講話中斥罵川軍:

“我從成都乘車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軍官坐滑竿從我車旁經過,仰臥倨傲,毫無革命軍人之儀態,形象甚為難看,可見毫無教育。”當然,民眾對川軍的評價也非常低。抗戰前後有人就撰文對這支“雙槍軍”(鴉片煙槍加老套筒)進行了評價,稱他們有“三多”,說“川軍一些部隊之中,老婆比軍官多,軍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槍桿多!”更有人認為川軍“技藝太低劣,不敢對外獻醜,只能在家裡隨便胡編一氣,冒充能手,騙騙自己人罷了”

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但是,在後來的作戰中,川軍用他們不畏死的戰鬥精神向世人證明了他們是一支真正的軍隊,也是川軍在後來扛起了中國抗戰的大旗。其死字旗更是堪稱千古壯烈。就連一向看不起中國軍隊的日軍也稱讚川軍是“國軍旁系的有力部隊。”

正如巴蜀王劉湘曾經許諾過的:

“抗戰,四川可出兵30萬,供給壯丁500萬,供給糧食若干萬石”

“全國抗戰已經發動時期,四川人民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

“過去打了多年內戰,臉面上不甚光彩,今天為國效命,如何可以在後方苟安?”

“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的確,抗戰期間,四川為全國輸送了40%的兵源,50%的錢糧,每5個犧牲在抗日戰場的軍人,就有1個是四川人。川軍的被俘人數,是各省地方軍中最少的,不到被俘總人數的1%。川軍士兵陣亡比例高達三分之一,經常一場大型會戰打完,川軍從將領到士兵全部戰死沙場,不撤退,不投降。在出川抗戰的六名中將裡,有四名壯烈殉國,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團級軍官,無一例外全都犧牲在抗日前線。於是,在八年抗戰中,才有了一句家喻戶曉的話:無川不成軍!


大福讀史


四川軍閥也算挺有名的,在民國軍閥混戰中出鏡率挺好的,尤其是在抗戰中川軍貢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當然,和北洋軍閥或者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這樣的軍閥相比,名聲還不是那麼大,究其原因,縱橫總結為,形成較晚,長期軍閥混戰,首領人物死的太早。

基於以上這三點,縱橫逐漸來分析!

四川軍閥整體形成較晚

清朝滅亡後大部分地方都是以地方新軍為主形成軍閥,比如閻錫山以山西新軍為主,滇軍以雲南新軍為主,北洋軍閥以北洋新軍為主,只有四川因為地理位置重要,成為各方爭奪的地盤,四川軍閥的來源只有一部分是四川編練的新軍,還有一部分是熊克武建立的蜀軍,另外還有保路運動中建立的軍隊。

雖然這個時候四川有軍閥,但卻並沒有掌握四川,前面提到的三部分,被編成五個師,其中只有熊克武的第五師是擁護孫中山,而另外四個師都是北洋軍閥的附庸。

經過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後,四川才宣佈獨立,袁世凱死後川軍才將北洋軍趕出四川,這個時候雖然不屬於軍閥混戰時期,但是四川還不是四川人說的算,直到護國之役結束後,四川的軍閥勢力才算真正形成。

這就導致四川軍閥相比一些其他軍閥影響力要小的重要原因,畢竟當時各省內部統一後都開始向外拓展了。

軍閥混戰是導致四川軍閥影響力小的重要原因

四川軍閥本身就比較晚,成為各路軍閥爭權奪勢的場地,比如滇軍、黔軍、北洋軍相繼入川,是造成四川軍閥混戰的重要原因,從辛亥革命後,四川進入長達20餘年的軍閥混戰,平均每月就有兩次,其戰爭之多,軍隊之多,當時均居全國各省首位。

四川軍閥混戰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滇黔軍與舊川軍的戰爭,相繼爆發劉存厚與羅佩金,劉存厚與戴堪爭奪四川軍政大權的戰爭;第二個階段是1920年的川滇黔之戰,也是四川軍閥聯合起來驅逐黔軍和黔軍的戰爭;第三個階段是川軍劉存勳內部之間的戰爭,基本奠定四川軍閥割據的局面,形成楊森、劉湘、劉文輝、鄧錫侯這幾股勢力;第五階段是1932年到1933年的二劉大戰,也就是劉湘和劉文輝叔侄倆之間的戰爭,最後確立了劉湘在四川的霸權地位。

從此可見,在其他地區已經相對穩定,全國發生中原大戰,四川內部還沒有完成統一,這也是導致四川軍閥影響力小的原因。

首領人物死的太早,也造成川軍“群龍無首”

本來劉湘掌握四川的軍政大權後,也著實想要有一番作為,想要把勢力發展到四川之外,結果這個時候中原大戰已經結束,老蔣是“天下已定”反而是利用剿匪的名號開始削藩地方,四川早就被老蔣盯上了。

全面抗戰爆發後,劉湘請纓抗日,在全國軍閥都出席的國防會議上慷慨陳詞兩個小時,並且表示,全面抗戰中,四川軍閥可以供給壯丁500萬,在號召四川軍民抗戰時說,四川人民所負擔的責任比其他省更大,隨後劉湘率部浩浩蕩蕩出川抗日,結果劉湘出師未捷身先死,川軍雖在,卻是群龍無首,儘管川軍為抗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卻沒有像新桂系一樣形成一種可以與中央向抗衡的地方力量。


史論縱橫


看評論都是吹噓川軍的,而真正的川軍根本就沒有戰績,除了藤縣一戰,還是失敗的戰績,卻被川吹吹上天了,現在的悟空問答,都被南方地域黑和川吹桂吹承包了,每天都是地域攻擊性的問題,和吹噓川軍和桂軍的問題,桂軍就更垃圾了,中國唯一被日本佔領兩次的就是廣西,而且是佔領了幾乎廣西全境,除了偏遠山區,桂吹還舔臉吹牛B呢。


碧海藍天251588037


川軍很出名,抗戰前是臭名,抗戰後是英名。緬懷先烈,銘記歷史。這種問題怎麼通過的,沒有任何時期定語


靛矞


川軍不出名朱德為什麼公認第一帥,小編扯你媽的蛋!


餘自飛1


川軍挺出名的了,光川軍的連續劇都有幾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