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为什么不出名?

用户76368323


其实首先是真正的川军,其实就只有20多个师。虽然四川征兵300万,但是绝大部分都不属于川军,只能叫四川子弟兵。

因为,绝大部分四川新兵都补充了,第6战区,第9战区,还有中国远征军部队。也就是说大部分四川新兵,都补充到了嫡系部队,只有一小部分才补充进了真正的川军。

这样一来,川军就很难出名,毕竟大部分都补充进了嫡系部队。而嫡系部队基本上是不分地域的。无论第1军,第2军,第10军,第74军,还是远征军,你都不能说这是某个省的军队。

与川军类似的是贵州,河南,还有湖南,这也是嫡系部队的重要兵源地。但是谁听说过抗战黔军,豫军和湘军?但是贵州征兵67万,河南征兵190万,湖南征兵157万。

只是贵州,河南和湖南的400多万新兵,基本上都补充了嫡系部队。从整个抗战来看,抗战初期嫡系部队,才最多60万,到了1945年,嫡系部队已经扩充到了300万人的规模。

这就是川军不是非常出名的原因。但是,中国远征军大部分士兵都是来自四川,贵州和云南,他们的战绩同样是四川的骄傲。

第二个原因是抗战时期,四川没有多少人在嫡系军队当大官,所以不是很出名。桂系有白崇禧,李宗仁在国军当战区级长官,而川军将领基本都守着自己的川军部队,基本没有人担任一方大员。


深度军事


全面战爆发之后,数百万川军身着单衣,脚穿草鞋,拿着最简陋的步枪,义无反顾的开赴抗日前线,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共赴国难的气节。四川省也成为抗战历史上出兵最多,伤亡人数最大的省份。不过在军阀混战期间,川军的确不太有名,也很少将影响力辐射到本省以外。为什么会这样呢?

川军

第一,拜从未停止的军阀混战所赐。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盆地地势,使得四川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已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说法。而民国期间的四川也不例外,清朝灭亡之后,四川就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民国38年间,四川从未有一个军阀能够统一全省。

四川军阀割据图

四川成为全国诸多省份中,军阀数量最多,战争最为频繁的地方。因此,从未停止的混战,也使得川军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实力向外发展。

第二,四川拥兵一方且实力强大的军阀,数量过多。犹如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由于魏蜀吴三国人才济济,反倒使得统一之路更加艰难。四川的情况也比较类似,自辛亥革命胜利后,四川先后崛起了多个军阀,他们彼此之间你争我夺,却始终未能有一个军阀脱颖而出。

曾在四川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军阀,全国出名的就有熊克武,刘存厚、刘湘、杨森、刘文辉,刘成勋,邓锡候,田颂尧,赖新辉等等,这些军阀随便拿出来一个,在别的省份都有可能成为一省之主,但在四川省内,由于彼此的对手实力过强,势均力敌之下,只能混战不断。

刘湘

第三,川军在抗战中,虽然极为英勇,但由于装备等诸多原因,战斗力却并不强。一支军队是否出名,归根结底还要看他的看家本领,也就是战斗力。但是由于四川地处西南地区,工业落后,始终混战不断的局面,也使得经济无法发展,因此虽然川军数量庞大,军阀众多,但川军的战斗力在全国却并不出众。

出川抗日的川军

第四,民国历史上,川军不但很少将影响力辐射到省外,还反倒曾被的军阀占领。早在民国之初,唐继尧统帅的滇系军阀就曾占据四川,滇军将领罗佩金率领的滇军和黔军占据了四川包括成都、重庆在内的大片地区。而为了便于统治,罗佩金也实行了“强滇弱川”的政策,并多次裁减川军。虽然最后滇军和黔军先后被四川军阀赶走,但从中也可见四川在民国时期的弱势。

民国军阀割据地图

第五,则由于川军自身的问题。当时中国西南的部队,包括川军、滇军、黔军在内,都有“双枪兵”的称呼。虽然并非所有的士兵都是如此,但从这个称呼也可以看出,拿着“双枪”,也就是烟枪和步枪的川军士兵为数并不少。而抽大烟的士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有多强就可想而知了。

瘦弱的川军士兵

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始终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完善的军事教育,因此,川军数量虽众,但大部分却并不正规,有的川军甚至与民团无异,军纪也十分一般,扰民之事时有发生。抗战期间,出川抗日的川军并不受各地军阀和地方政府的待见,也与此有一定关系。

不过,无论如何,以最简陋的条件出川抗日,并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川军,都无愧于中国军人的称号,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鸢飞九天2018


命题错误,川军很出名,作为军阀出名,作为抗战生力军更出名,只不过是缺乏在国民党政军界和中央呼风唤雨的大人物而已。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蒋介石的宗派观念十分强烈,他是浙江人,就重用浙江老乡,浙江人在国民党政军界很吃得开,占据要职;广东作为孙中山故乡和民主革命发源地,在国民党政军界内也有不少大佬,其他省份就实力衰微,在中央说不上话,只能在地方称雄了。

四川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历史上四川建立的割据政权最多。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纷纷宣布独立,四川再次成为军阀割据的风水宝地,不论谁干总统都搞不定四川的地头蛇,蒋介石第一个统一全国,但对四川仍无可奈何。

四川军阀胸无大志,只想守好一亩三分地,对跑出去到中央任职没什么兴趣,蒋介石当然也不会让四川人占据中央要职,双方各取所需,倒也相安无事,因此川军中没有出现在国民党政军界内的大人物,一直到全国抗战,川军走出四川抗战,才名震天下,为人熟知。

很多人并不知道,川军和我人民解放军渊源匪浅,光是开国十大元帅就有4个曾在川军(旧军阀时代)战斗或任职的经历,分别是朱德、贺龙、刘伯承、陈毅。一定意义上讲,川军还给我们输送了四大元帅呢!

1,朱德,曾任川军第20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朱德是四川仪陇人,参加革命却在云南,他在滇军能征善战,逐渐成长为滇军名将,一直干到云南省警务处中将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后来云南军阀内乱,朱德被迫离开云南,他拒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的邀请,出国赴欧洲考察,期间结识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朱德返回四川,受命动员自己的结义兄弟、四川军阀杨森策应北伐,杨森委任朱德为行营参谋兼第9师代理师长,后来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又委任杨森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兼川鄂边防督办,朱德为第20军党代表兼代政治部主任。

当年12月,朱德与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川军名将刘伯承,策划发动了泸州、顺庆起义,协助杨森成立军政学校,但杨森知道朱德抱负远大,极有能力,把朱德“礼送”出境了,朱德从此脱离川军。

2,贺龙,曾任川军第9军第1师师长

贺龙出身贫苦,两把菜刀闹革命,在老家湖南桑植拉起一支队伍,在后来复杂的革命形势中,贺龙带领队伍四处转战,后来投入川军,历任四川警备旅旅长、混成旅旅长、建国川军师长,属于川军的高级将领。贺龙早期军事生涯最重要的阶段都是在川军经历的。

1926年,贺龙所属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贺龙任师长,参加北伐,后来又任第二十军军长,从此脱离川军,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并任总指挥,所部是南昌起义的绝对主力。

3,刘伯承,川军名将,独眼军神

刘伯承本来就是四川人(今重庆开县),年轻时考入重庆蜀军将弁学堂(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后投身川军,隶属熊克武麾下。刘伯承先后参加讨袁运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效力川军十年有余,转战各地,战功累累,还曾和滇军名将朱德交手取胜。刘伯承在川军一直干到混成旅旅长,最辉煌一战是大败著名军阀杨森、刘湘,声名大振,被誉为“川军名将”。

一次进丰都攻城,激战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一颗子弹擦颅而过,另一颗从右边太阳穴射入,右眼穿出,血流如注,当场昏倒。刘伯承被紧急送到医院治疗,后来又转到一名德国退役军医的私人诊所就诊。在动手术时,刘伯承担心使用麻药会影响脑部神经,硬是不用一点麻药,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地完成手术,德国军医从未见过如此硬汉,称之为“军神”。

1926年12月,刘伯承和朱德等一起在四川顺庆发动起义,从此脱离川军,次年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4,陈毅,曾与朱德、刘伯承策划顺泸起义

陈毅是四川乐至人,四大元帅中,他和川军渊源最浅,一直到1926年,陈毅才经朱德介绍,被派往驻扎在达县的川军田颂尧部麾下的胡翼旅任党代表,同年与朱德、刘伯承一起策划顺庆、泸州起义,担任起义军政治部主任。12月,起义失败后,陈毅又去驻扎在合川的川军第28军第3师担任政治部组织科长,推动学生、工人和农民运动,并秘密发展共产党组织。

次年4月,四川形势恶化,离开四川赴武汉工作,从此脱离川军。

朱德、刘伯承、贺龙等开国元帅在川军时都已是高级将领,但他们放弃了拥有的一切,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多亏了他们的选择,中国少了几个地方军阀,却多了几个开国元帅。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川军很出名的,有一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也平,蜀未平”,四川本来就是军阀分裂,你打我我打你,争夺地盘。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地区,避免了中原大战。这个地方还很富裕,要知道当初刘邦也是西出蜀道,夺得天下。和蜀地的富裕有一定的关系,只要先平定蜀,那是可以争霸天下的。只可惜没有一个厉害的人物能统一川,所以年年战争一个不服一个。

然后主流国民党,从广州起家一直北伐,把江浙一带打了下来。最后张学良东北易帜,免了场战争基本上算是统一中国了。但是川中一直插不进去,所以当抗日战争开始了,蒋介石才让川军出川抗日,自己好插进去。全国舆论川军抗日成了必然,川军虽然装备差,但是与日军奋死抵抗,谱写了川军壮烈民族情节,也为川军只会自己打自己洗刷屈辱,带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川军闻名于世,不能说不出名。

只不过川军一直被国民党边缘化了,所以在国民党是被防范的,所以有好多中共领导都出自川,列如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等很多优秀的将领。


孤143392851


一,川中长期军阀混战是根本原因。

随着袁世凯复辟失败,中国又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尤其在封闭的大四川,各派势力也乘机扩充武装,并相互之间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混战。在这二十余年里,四川境内大小军阀常年忙于争斗,且在各自的防区内横征暴敛以扩充军队。随后,川中各路军阀的军队便由民国初年的1万人,扩大到1932年的近60万人,军费则由610万元增至近亿元。这无疑使原本就很薄弱的四川更加百业萧条。同时,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农业,也在各路军阀的反复蹂躏之下走向崩溃。1936年吕登平在《四川农业经济》中如此写到,“四川农村崩溃已为铁的事实,而崩溃之程度,且较中国之任何省份为尤甚”。

二,在蒋介石“围剿红军”时,川军作战不利也是原因之一。

1932年12月,正当“二刘战争”(刘湘与刘文辉)爆发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乘虚由陕西进入四川,并于次年2月创建川陕根据地。四川军阀田颂尧见状,遂集合38个团共近4万人的兵力对红军发动三路围攻。4个月后,田颂尧的军队被红军消灭了大半。随后,红四方面军又相继发动三次战役,几乎全歼刘存厚部,重创杨森和田颂尧的军队,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物资。川陕根据地也成为了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同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也歼灭了部分川军,建立了川黔边游击区,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形成呼应之势,并于1933年10月会合。这下,四川大小军阀慌了手脚。在击败刘文辉后,刘湘于1933年10月调集111个团约二十万兵力,分兵六路对川陕根据地展开围攻。十个月后,红军大败川军。随后,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入四川。总是挨打的川军见红军主力开到,为保存实力,遂在后来围追堵截中敷衍了事。

第三,出川抗战时,川军准备不充分,并曾有掠夺行径。

1935年2月10日,刘湘结束四川割据状态。由于先前川军对红军作战屡屡失利,蒋介石“深感川军虽然队伍庞大,但战斗力很低,实有对川军进行裁军整编之必要”。当然,他也希望通过整军能彻底控制川军。所以,在川军出川抗战前共进行了2次整编,分别是1935年8月开始的第一次整编和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进行的第二次整编。整编完成后,几十万川军身穿破旧的军衣、短裤、草鞋,手握“老套筒”步枪,背着大刀、斗笠、背包……奔赴抗战前线,但是他们大多步行,远道跋涉之下,沿途又无补给兵站,只有就地购粮和补给枪支弹药,导致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初入山西之时,太原已经失守,川军就曾在“慌乱之中,沿途遇有晋军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擅自补给”。为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就讽刺川军不但“武器不好,作战不力,是不会打仗的叫花子部队”还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的土匪军”,乃电请统帅部将川军他调。这下,本来形象不好的川军,恶名一下子传开了。随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听说统帅部要将川军调到他的战区,忙拒绝道:“阎老西都不要,你们要送给我?我不要这种烂部队!”最后,还是缺兵少将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收留了川军,但是他也认为:“川军习气较坏,官长均视物质享受为当然,不能与士卒共甘苦,各将领间,因为省内长期互战的结果,彼此均积不相能。”

此外,外国人对川军的评价也不好。一位美国观察家曾对出川抗战时的川军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种景象真是有趣极了,叫人看得发呆,令人捧腹。他们沿着马路,通过郊区,成群结队,毫无秩序,有的穿着军装,戴着军帽,其余的服装则随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个人都带着旧式雨伞、茶壶、电筒、毛巾、蔬菜和备用草鞋。这些东西或挂在肩膀上,或者用绳子拴在身上。许多扛枪的人,都把用布包裹着的私人财物吊在枪杆上,那种模样令人联想起迪克·惠廷顿。那些能够乘滑竿或者坐黄包车的,以及那些蓄养禽兽的人,荷着鸟笼,抱着猴子,或是用绳子牵着狗走。我明白,像这种吹吹打打的喜剧般的中国队伍,现在只有在传奇故事中才有了。”

同时,蒋介石也非常厌恶川军。1935年8月的峨眉训练团时,他曾在一次讲话中斥骂川军:

“我从成都乘车到峨眉,在途中遇到某些军官坐滑竿从我车旁经过,仰卧倨傲,毫无革命军人之仪态,形象甚为难看,可见毫无教育。”当然,民众对川军的评价也非常低。抗战前后有人就撰文对这支“双枪军”(鸦片烟枪加老套筒)进行了评价,称他们有“三多”,说“川军一些部队之中,老婆比军官多,军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枪杆多!”更有人认为川军“技艺太低劣,不敢对外献丑,只能在家里随便胡编一气,冒充能手,骗骗自己人罢了”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但是,在后来的作战中,川军用他们不畏死的战斗精神向世人证明了他们是一支真正的军队,也是川军在后来扛起了中国抗战的大旗。其死字旗更是堪称千古壮烈。就连一向看不起中国军队的日军也称赞川军是“国军旁系的有力部队。”

正如巴蜀王刘湘曾经许诺过的:

“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的确,抗战期间,四川为全国输送了40%的兵源,50%的钱粮,每5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军人,就有1个是四川人。川军的被俘人数,是各省地方军中最少的,不到被俘总人数的1%。川军士兵阵亡比例高达三分之一,经常一场大型会战打完,川军从将领到士兵全部战死沙场,不撤退,不投降。在出川抗战的六名中将里,有四名壮烈殉国,第一批出川的400多位团级军官,无一例外全都牺牲在抗日前线。于是,在八年抗战中,才有了一句家喻户晓的话:无川不成军!


大福读史


四川军阀也算挺有名的,在民国军阀混战中出镜率挺好的,尤其是在抗战中川军贡献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然,和北洋军阀或者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这样的军阀相比,名声还不是那么大,究其原因,纵横总结为,形成较晚,长期军阀混战,首领人物死的太早。

基于以上这三点,纵横逐渐来分析!

四川军阀整体形成较晚

清朝灭亡后大部分地方都是以地方新军为主形成军阀,比如阎锡山以山西新军为主,滇军以云南新军为主,北洋军阀以北洋新军为主,只有四川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各方争夺的地盘,四川军阀的来源只有一部分是四川编练的新军,还有一部分是熊克武建立的蜀军,另外还有保路运动中建立的军队。

虽然这个时候四川有军阀,但却并没有掌握四川,前面提到的三部分,被编成五个师,其中只有熊克武的第五师是拥护孙中山,而另外四个师都是北洋军阀的附庸。

经过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后,四川才宣布独立,袁世凯死后川军才将北洋军赶出四川,这个时候虽然不属于军阀混战时期,但是四川还不是四川人说的算,直到护国之役结束后,四川的军阀势力才算真正形成。

这就导致四川军阀相比一些其他军阀影响力要小的重要原因,毕竟当时各省内部统一后都开始向外拓展了。

军阀混战是导致四川军阀影响力小的重要原因

四川军阀本身就比较晚,成为各路军阀争权夺势的场地,比如滇军、黔军、北洋军相继入川,是造成四川军阀混战的重要原因,从辛亥革命后,四川进入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平均每月就有两次,其战争之多,军队之多,当时均居全国各省首位。

四川军阀混战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滇黔军与旧川军的战争,相继爆发刘存厚与罗佩金,刘存厚与戴堪争夺四川军政大权的战争;第二个阶段是1920年的川滇黔之战,也是四川军阀联合起来驱逐黔军和黔军的战争;第三个阶段是川军刘存勋内部之间的战争,基本奠定四川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杨森、刘湘、刘文辉、邓锡侯这几股势力;第五阶段是1932年到1933年的二刘大战,也就是刘湘和刘文辉叔侄俩之间的战争,最后确立了刘湘在四川的霸权地位。

从此可见,在其他地区已经相对稳定,全国发生中原大战,四川内部还没有完成统一,这也是导致四川军阀影响力小的原因。

首领人物死的太早,也造成川军“群龙无首”

本来刘湘掌握四川的军政大权后,也着实想要有一番作为,想要把势力发展到四川之外,结果这个时候中原大战已经结束,老蒋是“天下已定”反而是利用剿匪的名号开始削藩地方,四川早就被老蒋盯上了。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湘请缨抗日,在全国军阀都出席的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两个小时,并且表示,全面抗战中,四川军阀可以供给壮丁500万,在号召四川军民抗战时说,四川人民所负担的责任比其他省更大,随后刘湘率部浩浩荡荡出川抗日,结果刘湘出师未捷身先死,川军虽在,却是群龙无首,尽管川军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像新桂系一样形成一种可以与中央向抗衡的地方力量。


史论纵横


看评论都是吹嘘川军的,而真正的川军根本就没有战绩,除了藤县一战,还是失败的战绩,却被川吹吹上天了,现在的悟空问答,都被南方地域黑和川吹桂吹承包了,每天都是地域攻击性的问题,和吹嘘川军和桂军的问题,桂军就更垃圾了,中国唯一被日本占领两次的就是广西,而且是占领了几乎广西全境,除了偏远山区,桂吹还舔脸吹牛B呢。


碧海蓝天251588037


川军很出名,抗战前是臭名,抗战后是英名。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这种问题怎么通过的,没有任何时期定语


靛矞


川军不出名朱德为什么公认第一帅,小编扯你妈的蛋!


余自飞1


川军挺出名的了,光川军的连续剧都有几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