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19世紀20年代,趕著駱駝的茶商在“叮叮噹噹”的駝鈴聲中經過一個叫做伊林的草原驛站,走向歐洲。時隔一個多世紀,伊林驛站古遺址旁,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二連浩特,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聯通亞歐商道的重要節點城市。作為中國與蒙古國之間最大的公路和鐵路口岸,二連浩特吸引了無數敢為人先的商人到此打拼,這不僅帶來了各個地方的特色商品,就連建築風格、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也獨具邊境特有的混搭風格。

火車拉出的城市

二連浩特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北部、錫林郭勒盟西部,與蒙古國扎門烏德隔界相望,兩市區間僅距離9公里。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這裡原為荒漠草原地區,自1956年隨北京─烏蘭巴托─莫斯科鐵路的修建才興起,因此,二連浩特也被稱作“火車拉出的城市”。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一個多世紀以前“叮叮噹噹”的駝鈴聲已經遠去,但是二連浩特並不寂寞,也並不荒涼。因為從二連火車站鐘樓發出的報時聲,每到整點就響徹這座安寧的小城,無論你身處城市的哪個角落,這清脆的鐘聲都在提醒你時光易逝,歲月難求。鐘聲就像是這座小城的主旋律,火車的汽笛聲是它的間奏,列車的時刻表則是它的節拍,每當有火車經過,“嗚嗚嗚”的鳴笛聲便奏響了這座城市的樂章。

得益於改革開放,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二連浩特鐵路口岸每日接入蒙古國貨物列車10列以上,鐵路口岸進出口運量2017年首次突破1000萬噸。截至2018年7月底,經過二連鐵路口岸的中歐班列達606列,是去年同期的3.4倍。進出口貨量達745萬噸,同比增長19%。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由二連浩特開行的中歐班列用15天時間到達歐洲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港,相比海運節約30天,時間和運費成本的優勢突出。不過,這一成果得來不易,跨國列車需要與邊檢、海關以及蒙古國扎門烏德火車站等多方進行溝通協作,而由於兩國列車鋼軌標準不同,出入境時還得給列車進行“換輪”。

中國通往歐亞大陸的國際旅客列車,每週都有三對要從二連浩特通過,分別是北京經烏蘭巴托至莫斯科K3/4次、北京至烏蘭巴托K23/24次、呼和浩特至烏蘭巴托681/682次。K3/4次往返14046公里,是國內客車運行里程最長的一趟客列。但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鋼軌是1520毫米的寬軌,而中國是1435毫米的準軌,相差85毫米。三國軌距不同,因此列車必須在這裡更換不同軌距和火車底盤,才能出入境。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車輛段二連聯運檢修車間就承擔著這三對國際列車的寬(準)軌轉向架檢修和換裝任務,那裡有80餘位“換輪人”。

每次國際列車進站,工作人員先檢車20分鐘,然後電動架車機緩緩地將車廂托起,工作人員便開始了持續一個多小時的換輪作業。不少旅客會好奇地下車參觀,也有很多人直接留在車上,但由於抬升動作非常輕緩,旅客對換輪作業毫無感覺。在一代又一代“換輪人”的嚴格把關與堅守下,中、蒙、俄三國聯運客車已經安全運行了58個年頭。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有一種風景叫“嘎斯69”

二連浩特的國境線長68公里,從口岸向北只要五六公里就可以到達蒙古國的扎門烏德市。而對於蒙古國人來說,二連浩特實在太熟悉了,幾乎所有人都來過這兒。大多數蒙古國人出國時,會選擇先到扎門烏德,再通過汽車過境到二連浩特。

時至今日,考量一個邊境口岸城市的作用,不僅要看過貨量有多大,人員往來有多少,更要看這個口岸在兩國關係中的影響力。蒙古國國民對二連浩特的認可度極高。在二連浩特就讀的蒙古國中小學生,已累計達到了3000人,而每年來二連浩特就醫的蒙古國患者,也達5000人次。對很多蒙古國人來說,這個邊境小城有著便利暢通的交通、方便交流的語言,在這裡,無論做什麼,幾乎都沒有障礙。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二連浩特市是中國對蒙的唯一鐵路口岸,也是中蒙兩國最大的陸路口岸,通過二連浩特口岸實現的貿易已經佔到中蒙貿易總額的70%以上,每年有200多萬人次的中外客商往返於此。

位於二連浩特市東南部的商品交易市場,集中了以義烏商貿城和溫州商貿城為中心,規模不一的十多個商貿城。主要經營日用百貨、衣物鞋帽、家用電器、建築材料等商品。蒙古國輕工業不發達,衣服鞋襪、水果蔬菜、建材、家電等小商品全靠從中國進口。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由於中國籍車輛和人員入境蒙古難度較高,因此中國的商家們僅負責銷售環節,轉運出口至蒙古則需要蒙古商人們“各顯神通”。於是,每到口岸開放的日子,二連浩特的二廣公路上就出現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滿載貨物、外觀破舊的“嘎斯69”汽車冒著白煙,成群結隊地轟鳴駛過。

根據早先中蒙間的協定,在中蒙兩國的口岸城市之間,第三國生產車輛不得入境。而蒙古國並不具備汽車生產的能力,僅有前蘇聯生產、在蒙古組裝的嘎斯69勉強能夠算作蒙古的國產汽車。於是,隨著中蒙兩國間商貿的發展,外形復古甚至有點呆萌的前蘇聯神車“嘎斯69”便成了蒙古商人們最得心應手的運輸工具。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據瞭解,目前海關注冊備案用於邊貿運輸的“嘎斯69”汽車數量在2600到2900輛之間。每天約有七八百輛次出入二連口岸,多的時候能達上千輛次。據商販介紹,最多時一個司機一天可以往來穿梭於兩座城市之間2到3趟,每天可賺人民幣1000多元。在鼎盛時期,“嘎斯69”汽車出口運貨量佔到二連公路出口貨運量的三分之一。

毫無疑問,對於二連浩特的邊貿經濟而言,“嘎斯69”汽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商貿城中的商戶們常說,二連經濟的好壞只要看街上跑的“嘎斯69”數量多少便能知道。

此外,據商戶們說,這幾年蒙古國商人的足跡越來越廣,他們從二連浩特入境,逐漸深入到北京、浙江、廣東、湖北等地採購商品。除了火車,二連浩特賽烏素機場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混搭出生活的“小確幸”

二連浩特這座城市很小,如果開上車,20分鐘就能繞城一週。小城帶著明顯的快速發展的烙印,一棟棟在建的樓房看起來並不精緻,但是倒很乾淨,色彩也明快,建築的元素中也混雜著一些異域混搭風格。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二連浩特的混搭風格集中體現在這裡的商品和飲食上。來之前,我最想逛的一個地方便是進口商品市場,據說這裡彙集了蒙、俄兩個國家的特色商品。本以為會是如國內小商品市場一般,在一個大棚內擁有很多攤位,各國遊客往來穿梭。但實際上,這裡是一個三層樓圍合而成的區域,各家都是以獨立店鋪的方式出售商品。

隨便進店逛逛,眾多商鋪裡的商品卻都是大同小異,而且很難分辨出是從蒙古、俄羅斯進口的,還是產自中國的溫州或者義烏。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無奈地說,當初開業的時候這裡的商品基本上都是進口的,但逐漸有的商鋪開始悄悄地賣中國本地製作的仿製品魚目混珠。久而久之,其他商家也都紛紛效仿,現在,這裡很大一部分被廉價的仿製品所充斥,真正進口的精品越來越少了,只有懂行的人才能淘得到。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不過,作為遊客如果想買些有特色的工藝品,還是可以來這裡逛逛的。各種帶有俄羅斯風格的首飾盒、茶葉罐、梳妝鏡都非常漂亮。不管是進口的也好,還是中國製造的也罷,樣子喜歡,價格公道就可以了。

除了進口商品市場,當地的奶食店是很有趣的地方。這裡出售的除了一般工廠生產的針對遊客的包裝食品外,還有很多當地農場製作的最新鮮的奶製品,這些奶製品也許連衛生許可證都沒有,但這卻無疑是最地道的內蒙味道。黃色玻璃瓶裡的是自制的黃油,盤子裡和塑料袋裡裝的是各種形態的幹奶酪。此外,奶食店中也出售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工藝品,比如馬頭琴、皮酒壺、蒙古刀等。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飲食方面,二連浩特也頗為混搭。傳統的蒙餐主角是現殺現煮的手把羊肉,吃的時候把粗鹽含在舌頭下面,一邊吃肉,粗鹽一邊慢慢融化,如何把肉吃下去,粗鹽還留在舌頭下面就要見真功夫了。除了傳統蒙餐,這裡還有獨具邊境特色的西式蒙餐。

西式蒙餐主要是蒙餐與俄式西餐的結合,實際上看起來更偏向俄式西餐。第一道菜是土豆沙拉,和俄式西餐中的土豆沙拉完全相同。第二道是湯,名字叫做烏金湯,裡面有土豆、胡蘿蔔、圓白菜、番茄等各式蔬菜,加上羊肉和麵片,從味道和烹飪手法上都比較像俄羅斯的羅宋湯,口味比較厚重,混合了羊肉和蔬菜的香味。主菜是燴牛肉蓋飯,牛肉很軟爛入味,搭配了一些蔬菜沙拉,擺盤和形式都完全是西式的。

二連浩特:邊境小城的混搭生活

二連浩特這座邊塞小城是安靜而淳樸的,它安靜地矗立在邊疆,守望著每一次的日出日落,雲捲雲舒。雖然地處邊境,但並不荒涼,這裡沒有“外地人”的概念,因為大部分當地居民都是外來的,不論他們來自哪裡都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之處。他們相信,當鐘樓的鐘聲響起,當汽笛聲聲長鳴,幸福就會在身邊降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