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罗兴才难忘的三年民办教师生活值得深读

当民办教师的日子里

――作者罗兴才

原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罗兴才难忘的三年民办教师生活值得深读

现在,似乎看不到民办教师的踪影了,但在上世纪乃至本世纪初,民办教师可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的生力军,在中国基础教育史上,一定会镌刻下永远抹不去的一笔。

所谓民办教师,通俗地讲就是农民的身份和教师的职业的混合体的一个特殊群体,每天由生产队记同等劳动力的工分,国家每月补助8元生活费,承担着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

1970年至1973年期间,我在襄阳县峪山区建新小学当民办教师。

建新小学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七名课任老师中只有校长段常才一人是公办教师,张光毕、余洪运、樊成法、尚立中、刘同义和我六人都是民办教师。

在那里担任1095个日日夜夜的民办教师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心情却一直是愉快的。因为当孩子王总会把自己置于童心时代。然而也发生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建新小学呈平行线矗立着两排青砖瓦舍,每排6间房子,10间用作学生教室,剩余的2间便分别是我们7位老师的寝室和办公室了。

一间屋子的寝室里,呈"品"字形支着3张床,上口字处放着一张宽床,睡三个人,我是其中一人。不过我不经常在上面睡,这倒不是作为在学校居任的"常委"的我不在学校睡,而是为了趁夜深人静时干点私话,而借口集中住睡不着,常在集体办公结束后,把被子抱到五年级教室里,先在一盏忽闪忽闪的煤油灯下写通讯稿,然后把一床被子摊在学生上课用的长条桌上,铺一半被子盖一半被子就寝。

三年间,基本上都是先一天夜里在学生教室,我的"卧室"里加班写好稿子后,装入剪去右上角的信封里封好,第二天早晨让路过学校去峪山街上读初中的学生带到邮局投入邮箱,寄往市报社和广播电台编辑部。使我基本每周在报上有文,在广播电台有声。

我们七名老师除了在学校住之外,一天三顿也在学校吃。大家从家里带去粮油,每天两人轮流做饭。

一天轮到我值班做饭,早晨煮红薯稀饭。在剁红薯时,因用力过猛,把左手的食指割了很深的口子,一个关节的指头尖仅有三分之一的肉与手连着,顿时鲜血直淌。

好在大队卫生室距学校不远,但虽然包扎处理及时,仍因业务不熟的卫生员处置不当,造成手指半年脓血不断而无法痊愈,但仍然一直坚持上课不请假。

在学校起伙,粮油各自从家里带,而菜、水和柴就靠自力更生解决了。

为了一年四季有青菜,我们就利用周末和工余时间,齐心协力开垦了一片荒地,把它盘成菜园。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保证了一年四季的青菜自给自足。

由于学校位于有名的"八条岗"的一条岗脊上,用水是个老大难问题。常常要到一华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既费时又费力,碰上刮风下雨和结冰上凌,挑水就更加艰难。

于是,大家就合计在学校附近挖一口井。说干就干,七个人就利用星期天,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经过七八个星期天的连续作战,挖了一个好几丈深的圆柱形深井。可是再挖下去也不见有一滴水渗入,始终是口枯井。

可是,大家对辛苦劳动的结果不甘心,又迫于生活的急需,就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给枯井做了"配套工程"――在枯井的附近挖了一口面积较大的水塘,再把水塘与枯井之间挖出一条暗沟,填入沙石。让水塘"靠天收"的水通过沙石的过滤,渗入枯井,作为食用水。

水的问题解决了,又着手解决做饭的燃料问题。那时,做饭用的燃料就是一些庄稼的秸杆,如麦杆、棉花杆、芝麻杆,还有野蒿杆和枯树叶等,统称为柴禾。由于农作物的产量低,其桔杆自然也就缺乏。家里燃料本身就不足,就更没有柴禾可带到学校了。

别无选择,就利用秋冬季的周日,割野蒿杂草晒干当柴禾。这样零打碎敲弄到的柴禾,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人总不能让尿憋死。经过集思广议,决定每年到秋季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30华里外的南山里去砍柴。这样的事往往要经过两个周日完成,先一个周日去砍好放在山坡上晾晒,后一个星期天去用板车拉回。

一次,因我身体不适未去砍柴,但拉柴时我还是坚持去了。谁知这次他们去砍的全是带刺的灌木条。装车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待启程返回时,天已黑了。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当我们拉起板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行进了一小段路程时,板车一下子翻了,翻到了坡下的田地里。

重新缷装无法下手,等到第二天再运,又影响赶回去给学生上课。

大家急中生智,决定脱下一些衣服包裹着手,把车先就地扶正,然后七个人推拉结合,硬是把一车刺从坡下"抬"到了坡上继续前行。

当行至途中一个叫方集的小集镇时,大家又饥又渴,实在迈不动步了。只好摸到附近一所学校借灶做饭充饥。

当我们刚摸进学校的黑灯瞎火的厨房时,借着月光隐隐约约看到一口水缸,就迫不及待地用瓢舀水喝。在点亮煤油灯后才发现,我们喝的是潲水,可大家想吐又吐不岀来,只犯呕。

待到次日的黎明时刻,我们才赶回建新小学,大家顾不上吃早饭就准备给学生上课。当学生看到我们脸上一道道被刺划破的血囗子时,都露岀了惊异的神情。由此,似懂非懂的孩子们似乎发现了我们这些"老师"的秘密,就不约而同地利用每天下午上学的路上,顺道捡一些"柴禾",悄悄地放在我们的柴禾垛上面。

学生对我们的爱,激发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我们七个人人人都当"万金油",一旦那位老师有急事了,其他的老师立即就会补上去,而不缺学生一节课。

那个年代是个书荒的时代,连本字词典也很难买到。无意中我们看到了一本成语小词典,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间,用钢板和油墨为学生们刻印了一本成语小词典。

当民办教师的时间已经过去四十余年了,有的转为了公办教师,有的作为老民办退养了,有的甚至被辞退了,但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献出了青春年华的一代民办教师却毫无怨言,始终无悔,这种崇高的精神令人感动。

原襄阳市教育局局长罗兴才难忘的三年民办教师生活值得深读

只有亲身感受过的事情才会有切肤之感。在我担任襄樊市教委主任时,因有当民办教师的经历,就曾千方百计地利用政策将民办教师尽最大可能地转为公办教师。但终因地方政府当时因财力困难,而造成"民转公"挂一漏万的倾向。但愿现在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能为少数未转公的"老民办"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能安度晚年!

――写于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