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百侯人物」一腹三翰林之父——進士楊之徐

楊之徐,字沛若,號慎齋,順治十六年(1659)出生於大埔縣百侯侯南村的一個大家族中。其曾祖有五兄弟,祖父有六兄弟,其父士薰有五兄弟,而之徐有十兄弟。之徐生有夙慧,素有家學淵博。其堂祖楊廷紀為崇禎六年(1633)舉人,其父楊士薰在順治八年(1651)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縣令到任後即參加科舉,考中生員。四年後恩選拔貢,授以教職,但被婉拒,而希望考中科甲,出人頭地,因此回家苦讀,並一經課子,一門併為師友。之徐為其第四子,經其調教,在十四歲即成為秀才,十七歲參加鄉試,成為該科最年輕的舉人。三十歲時考中康熙戊辰(1688)科進士,成為大埔縣繼隔河相對的堠北村肖翱材後的第二個進士。旋丁父憂,至康熙乙亥年三十七歲時才被任命為河南汝寧府光山縣令。任內捐俸辦義學,修縣誌,革除編審騷擾之累,頗有惠政。但據說是因不善巴結上司,兩年後計典失官,被革職回籍。對此,他心中充滿了無限的無奈之情,正如他在離任後所賦的《春夜即事》中所言:"三年自愧非循令,此日居然作罪人;只道威頑生以役,誰知計吏義勝仁。天涯急雖惟兄弟,春夜挑燈問果因;未信生平無大過,閒將周易案頭陳。"還有《汝郡即事》:"吾道不堪回首憶,旅途寓處似深山;客來空自嘆嗜去,官罷方知歲月閒。得失澄觀風雨後,鴦魚活潑寸心間;讀書所見應能爾,一任怡然人世艱。"

梅州「百侯人物」一腹三翰林之父——進士楊之徐

壯年賦閒歸田的楊之徐,除偶爾出遊拜訪在各地為官的同門或同年、互相唱和外,一直生活在百侯的鄉村裡。"治國"的願望實現不了,"修身齊家"就成為其人生的主要目標了。既是進士,又任過縣令,回到家鄉的楊之徐自然地成為楊氏宗族的首領。正如他後來所總結的,"前三十供子道,後十年履臣道,又後三十年備歷處宗族鄉黨之道,語其概耳。"一方面閉門讀書,一經課子,希望子孫能夠繼續出人頭地;另一方面則承擔起了整合和建設宗族的重任。當時楊氏正處於上升時期,人口急劇增加,造成生存資源非常緊張,宗族內部糾紛不斷。為了團聚族眾,楊之徐先後倡導建祠堂,捐族產,修族譜,定族規,置義田。"族人質成,排難解紛,不遺餘力。列祖嘗祀,提綱摯領,俾有成規。三十年來如臨如履,戰戰兢兢,唯恐大德踰閒、以獲戾名教,此則餘之存心也。"並辦族學,以族產獎勵子孫讀書上進。同時以地方士紳的身份,參與地方事務的處置。"遇有關桑梓利害者,則力除之。"

在楊之徐的教育和引領之下,"數十年來族眾無雀角終訟之傷者。"並且因為科舉的興盛而使楊氏宗族的社會地位急劇上升,成為粵東地方的名門望族。其子楊纘緒在康熙五十六年考中舉人,康熙六十年成為楊氏的第二個進士,第一個翰林。

至其去世的雍正九年(1731),楊氏宗族已有12人考中舉人。後來他還有兩上兒子成為進士和翰林,號稱"楊氏三株"、"一腹三翰院",成為科舉史上的佳話。其父士薰所傳下子孫,"孫曾以下成進士者五人,""登賢書者十八人,貢監青衿七十餘人,嶺南衣冠之盛,所僅見也。"至清末,楊氏宗族共考中進士16人,舉人61人,均約佔全縣總數的1/3。

梅州「百侯人物」一腹三翰林之父——進士楊之徐

楊之徐平生好學嗜古,手不釋卷。"無論服官、閒居,雖應酬紛雜,未嘗一日輟鉛槧。"雖然眼睛近視,但"至老能作小楷書,其手抄經史古文性理諸子百家言,以及帖託,不下萬卷。"一生著述甚豐,自認為"生平為文,意到筆隨,文成法立,吾第知寫吾性情,不知其有合於古人否也。"在康熙三十五年即已刻有《企南軒詩文前後集》近二百篇行世。後又寫有詩集、文集若干卷存於家。康熙六十年(1721)六十三歲開始將"其自幼而壯而老的經過事實,以及發諸歌詠,及友朋賦贈,筆之於編。"編輯成《編年錄》,一直編到去世的前一年。又編《自敘履歷》。另外在六十七歲時,又"手輯家珍",將平時為解決日常生活、社會交際而寫的文字收集整理,裝訂成冊,編成了《日輯家珍》,該書"文計共六百九十有奇,閱兩歲乃竣事。"

楊之徐所生活的清初,是楊氏宗族由平凡走向興盛的時期,也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動亂走向穩定和興盛的時期,其所著作品,無疑對我們認識和理解清初中國社會尤其是粵東地區社會及其文化的內涵與變遷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因時代變遷,《企南軒詩文前後集》、《自敘履歷》和《彙輯家珍》已難覓蹤影,而《編年錄》則僥倖保存了下來。

梅州「百侯人物」一腹三翰林之父——進士楊之徐


特錄楊之徐公詩詞及家族故事供大家賞析:

《訓兒婦》

養豬穀食一年肉,換柴每月一擔谷。

籬園蔬菜隨時種,一日三餐亦云足。

常勤常儉教兒婦,奢侈懶惰風前燭。

我不求人身自貴,安份循禮是所勖。

注:這首詩楊之徐用客家家人固有的傳統美德教育晚輩,言簡意賅。

《寄示五兒七絕·三首》

十年窗下刮磨功,賺惹爐香鳳闕中。

寄幻浮雲知世態,高抬心眼立天空。

注:五兒:即楊纘緒。此詩為楊之徐告誡兒子,對於瞬息萬變的世態,必須高抬心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鳳闕:漢代宮闕名,後用為皇宮的通稱。

忠孝由來一脈通,敬身修職古今同。

爭看日月休他讓,禹梗皋夔萃汝躬。

注:忠義、孝涕自古相通。楊之徐要求兒子自尊自愛,時自己的一言一行,應時時警戒,做個道德高尚的人。要向古代禹、稷、皋陶、夔學習,把他們的道德風範薈萃在身上。

祖宗生我我生兒,門戶擔荷更仗誰;

俗弊族繁貧日甚,義田鄉校急維持。

注:本詩楊之徐將自己在家鄉的情況諭示給遠離家園的兒子,寫他在鄉間以改革鄉村陳規陋俗,興學育才、處理宗族鄉黨事一務為己任,侃侃持正義。

梅州「百侯人物」一腹三翰林之父——進士楊之徐

《白侯馬山寺碑記》

馬山之有寺也,創於明,遠莫稽其所始。寺外有八角樓,壯麗觀美,以住守無人,日久頹圮;即寺亦汙穢漶漫,幾不可問矣。清之康熙庚寅年,吾三兄儀廷,慨然念山寺為白侯水口之鎮,乃募通鄉財力重修之。佛身廟貌,煥然一新。又恐無人居守終仍故事也,歲之壬辰,請函一禪師,同其徒鬱蓮、鬱華住持斯地。仍以修寺餘貨,生放積累、創置寺田,為僧人養贍費。寺中有約亭江公夫婦神位,江公亦捐租八石入寺。以求香燈之祀。田業稀微,僅足贍三二僧人守寺看山;長養近寺一帶松木,俾之鬱蔥崇隆,作水口華幹。鄉運實與有賴焉。鄉人曰:是不可不勒之石用垂久遠也,屬餘數言記之。餘喟然嘆曰:物之廢興,詎不以人哉。後之君子。共相護持焉。山靈其應拱揖以待。

康熙六十年辛丑臘月里人楊之徐撰

梅州「百侯人物」一腹三翰林之父——進士楊之徐

楊氏家族故事之“衫尾劈死狗”二和“甕背三十壺”

清代,百侯人楊之徐的三個兒子纘緒、黼時、演時均為進士,選入翰林院。相傳,“衫尾劈死狗”和“‘甕背三十壺”這兩句客家俗語就是源出於楊之徐家。

楊之徐的長子纘緒中進士,選人翰林院時,其夫人接到喜報後,欣喜若狂,連忙進內室取錢封紅封以謝報子,她步履輕盈,環佩丁當,裙裾飄飄,從婆婆身邊走過時,差點撞在婆婆身上。之徐的夫人眼看媳婦有點得意忘形,便有意戲謔取笑一番,對媳婦道:“看你小家子器,得意得衫尾能劈死狗了。”

後來,好事接二連三,六子黼時、七子演時相繼中進士,選入翰林院。老大人“一腹三翰林”的名氣驚動了康熙皇帝,於是下詔召楊老夫人進京見帝,欲親睹這位傳奇式母親的儀容風采。

楊家接到聖旨,輪到老夫人樂了。為慶賀進京面聖,楊家大擺筵席,宴請族人、親朋和鄰里。飲宴間,老夫人親自提著客人飲空的酒壺到儲藏間去添酒。樂極心顫,拿酒角的手就是不聽使喚,每角酒倒進壺裡的沒有三分之一,裝了近半個時辰一壺尚未裝滿。而在廳堂裡招待來賓的兒媳婦,見席上客人正在等酒喝,婆婆卻提著壺進去許久不出來,於是匆匆入內看個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笑彎腰:原來婆婆的酒壺早灌滿了,還在繼續往壺裡灌,酒溢出流了一地,儲藏室都快成為酒湖洋了,濃濃的酒香撲鼻而起。

媳婦喜上眉梢,天賜一個“報復”婆婆的好機會。媳婦輕聲笑道:“唉喲!好家婆大人咧!我說裝酒做啥昂難哩,原來甕背也有三十壺囉。”

這兩名俗語,原本並無褒貶之意,只是打趣笑謔之語,隨著語言的發展,詞意的延仲,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現在“衫尾劈死狗”的含義變成了得勢凌人、趾高氣揚,目空一切的貶義詞了。“甕背三十壺”也借指為通過不正當手段有所圖謀或在主體之外搞不正當經營,同樣是含變義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