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撰文:赵立波

张英的书房挂着一副亲自书写的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留心。”【1】作为康熙早年最重要的贴身文臣侍从,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严格底线“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决不做;败坏生平、不可告人事决不做;衙门中事因物付物;一事当前,只往稳处想;不迎于事前,不留滞于事后。”【2】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英画像

张英,字敦复,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考取第二甲第四名进士,不久被安排到弘文院庶吉士,此后成了跟从康熙最重要的侍从长达二十余年之久。十年后,由于学问出色,人品端方改任日讲起居注官,即给康熙和群臣讲课,可见学而优让他近水楼台。按照当时规定,官员虽然扈从皇帝却需要“自备干粮”,由于康熙非常欣赏张英,加之念其家中条件艰苦,特意下发谕旨说:“俱系远离家乡,京城毫无资产,常川随朕,不免艰苦,殊为可念。”【3】最后决定张英的日常开销由大内负责。康熙十五年,由于日讲出色,被提升为侍讲学士,康熙肯定张英学问“所进讲章甚为精详实于学问政事大有裨益。”为表彰张英,康熙亲自写了“清慎勤”“格物”大字各一幅送给他,因为张英“每日进讲,启导朕心,甚有裨益。”【4】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康熙画像

康熙十六年(1677),对大学士们说:“我想要在翰林内选择博学善于书写的二人,经常陪在我左右,但他们目前各司其责,且都住在城外,突然召见不能马上就到。此后在城内赐给房子,停止职务调动,几年后优先提升。”【5】诸臣一致推选张英出任此职让康熙觉得非常满意,于是设置了南书房,由张英以正四品主持。在宣布任命后,康熙对他谈话说:“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得干预外事。”于是张英也成了词臣赐居内城的第一人。

因为“慎密恪勤”的工作作风深得康熙重视,高级文秘工作缺乏不了谨慎、保密、坚守原则和勤勤恳恳。不久又亲自给吏部批示进一步明确对张英等人的培养方向:“张英和内阁学士徐乾学学问淹通,宜留在朝中办理文章之事,嗣后不要将他们列为巡抚人选。”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英六尺巷美谈

《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低调谦和的性格让康熙越发欣赏,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翰林院掌院学士出现空缺,康熙认为,“张英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补授此缺最为合适。”【6】但不久张英仕途出现重大挫折,康熙在观察张英一段后,意识到“张英乃是一好人,但不能统辖翰林。”同年9月,又因与侍读学士德格勒在写《起居注》时出现失误,吏部拿出将二人降职处分的建议。康熙认为:“张英原无甚不好处,但全无一定主意,随东逐西而已。”【7】张英担任礼部尚书后,仍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但仅仅在个月就因为康熙斥一等公佟国纲所写的祭文为“极为悖谬“,张英则因未能详审祭文而被免去了礼部尚书职务。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英著作

康熙三十八年张英再次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仍兼经筵讲官。清初沿袭明带体制,已经属于阁臣就不应再负责经筵,雍正之前,唯有张英等四人以大学士兼此职“盖殊数也”。而张英在经筵工作更是非常负责“凡生民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造膝前席,多社稷大计。”但是在涉及自己一点利害关系时却能做到“终身不言”。“综理庶务,持重平恕,不为苛急之行”,“不动声色而百事就理,士大夫叹以为难。”【8】

康熙四十年,(1701),由于衰病精力不济,张英遂向康熙提出退休请求。此前多次回乡的想法均为康熙拒绝,这次看着病体衰迈的张英康熙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称赞他“才品优长,宣力已久,及任机务,恪勤益励”。离京前夕,康熙专门在畅春园给他举行践行宴,又亲自给他写了“笃素堂”匾额赐给他,留作纪念。

就这样,以文字和讲学一生的张英告别了历史舞台。但他的儿子张廷玉在此前已经张廷玉成了康熙的贴身秘书,重复了其父张英仕途轨迹。一直到四十五岁,直接给康熙服务十二年,官至从二品的礼部侍郎。“辰人戌出,岁无虚日。塞外启从,凡十一次,夏则避暑热河,秋则随猎于边塞”。【9】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廷玉画像

康熙的车驾远巡遍历蒙古诸部落,“穷边绝漠,余(廷玉)皆洱笔以从”。《澄怀园语》由于表现出色,四十五岁那年,张廷玉被明确为礼部侍郎。对文字水平要求较高的康熙非常赞许他的文字能力,在此期间,通过积累,不断拓宽了张廷玉的政治思想视野,开阔了思路格局。出身于康熙朝大学士张英的家庭,从小就得到一流教育。潜移默化的学术家风渐渐长进了他的骨骼。不仅如此,这个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都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 将书香门第与官宦人才结合到最高成就。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廷玉和康熙影视形象

张廷玉在《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记述了雍正对他赋予厚望。一是他学问优长,“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有才干。二是他为自己恩师张英之子。这对胤禛来说是日后难得的信靠之人。

皇位新旧交替后,即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等办理大事典礼翰墨,供几筵祭告文字。康雍之交,政务殷繁,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承命应办。若有紧急奏事,胤禛令他入大内,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而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精敏详瞻,悉当圣意”《漫怀园文存》 。同年十二月,特旨授礼部尚书,并指出:“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克胜任”。从此,张廷玉跻身于最核心的密臣之列。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廷玉影视形象

张廷玉的一生就是全力戒除其父在工作上的失误,张英撰写起居注失误,被吏部题革职降级,康熙帝从宽处理。数月后,康熙帝命内阁学士李光地接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改任兵部右侍郎。虽然此事没能对张英造成严重后果,却对于整个工作业绩大打折扣,此后三年,父亲张英的这些失误,这些都成了张廷玉彼时最深刻的教训,为此他的文字工作量虽然庞大却精细无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皇帝身旁工作,随时都可能因一丝一毫而彻底葬送一切努力,张廷玉无时无刻不谨小慎微,尽一切可能把自己变成如同雍正的影子那般契合。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张廷玉书法

张廷玉性格继承张英最多,《清史稿》称“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赫名”低调谦和的性格,在其子张廷玉身上得到了全面延伸。康熙四十七年,张英在故乡病逝,享年72岁,康熙接到信息非常悲痛,评价他“久侍讲幄,简任机密,老诚勤慎,始终不渝”【11】尤其雍正对其子张廷玉的更加重视,甚至要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打破清代文臣最高纪录。并评价张英及其后辈时深情地说道:“张若蔼(张英之孙)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非独家瑞,亦国之庆。”【12】将张氏家族人才上升到大清之庆幸,可见雍正是何等欣赏张廷玉。

张英、张廷玉、张若蔼,祖孙三代获得大清官方和民间怎样评价


雍正张廷玉影视形象

除了官方评价外,在民间当时张氏父子就被许多人所羡慕,并对他们进行了大量记载,给他们贴了许多标签“父子大学士”、“三世得谥”(张廷玉子张若蔼)“四任江苏学政”“六代翰林”等等,更有人评论说张氏家族:“自祖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10】

注释:

【1】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

【2】《国朝诗人征略》卷7,《张英》。

【3】《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295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康熙起居注》第310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5】《康熙起居注》第325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6】《清史稿》卷267《张英》。

【7】《康熙起居注》第二册,第145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8】 《国朝先正事略》卷7,《名臣张文瑞公式略》;《宰辅》九。

【9】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第二卷。

【10】《郎潜纪闻笔二笔三笔》第9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国朝蓍献类征》卷9,《宰辅》九,《张英》

【12】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6,第130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