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家长说的话总是用“不可能”这一句反驳,怎么办?

友来友往-


教育就是影响力,亲子关系越好对孩子影响越大,孩子越愿意听话,说什么孩子都不听,都说不可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是因为家长不会爱,走入了爱的误区。

要么一厢情愿的爱,不问孩子的需求;要么爱自己想象中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

一厢情愿的爱不是真爱,这个在亲子关系中也成立。

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这种妈妈太多了,从自身出发,认为爱孩子就是一厢情愿的给予,从来不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现实中这种例子太多了,我们就拿前段时间上热搜的朱雨辰妈妈说事儿吧。

朱妈妈是一个为家庭奉献到完全没有自我的人(确切说是为了儿子),换句话说,她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儿子。

别人家妈妈都是看到孩子会做饭了能自立了,就非常开心和欣慰。而朱妈妈,是看到儿子会做饭了,竟然觉得愧对于儿子,我儿子怎么可以做饭呢?于是立马从上海飞到北京定居日夜照顾儿子。

朱雨辰的妈妈每天都会给他榨果汁,一天两瓶,必须喝完,晚上要把空瓶带回家,证明他喝完了;

不让他做饭,不让他在外面吃饭,拍戏时,跟着儿子跑剧组,儿子在哪儿,她在哪儿;

不让他接古装戏和武打戏,因为她不想看到儿子被别人打;

她不仅会看朱雨辰发的微博,全面监控孩子的一言一行还会大段大段的抄在本子上,儿子不发微博,就会催促,甚至威胁“你要不写,我就抄你博客去!”

....

妈妈的爱密不透风,无孔不入,朱雨辰这样活了39年,跟妈妈吵架的时候会大喊:“你这样会把我搞死!”

但是每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在妈妈一厢情愿的深爱下,39岁的朱雨辰至今单身,对爱情消极,生活状态低迷,脸上带着茫然地挫败感。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每个年龄段的需求也不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慢慢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而朱雨辰的妈妈至始至终以一种方式爱着儿子:无微不至的生活包办,加密不透风的思想控制。

生活中有太多的朱雨辰妈妈这样尽职尽责的女人,用整个生命爱着孩子,完全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生活,把一生捆绑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困死在自己的掌控中。

这样一厢情愿的爱太可怕了,从来不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其实是在用孩子填补人生的空白,用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收获的是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妈妈会觉得非常有价值,如果孩子在这种包办下生命力尽失,变成问题孩子,或者平庸的普通人,这时候妈妈就觉得这辈子的牺牲和付出非常不值。

痛恨孩子,怨气冲天,好像是孩子毁了自己的一生。

等于把自己的人生责任都推卸到孩子身上,自己为孩子牺牲,所以孩子要为自己活。

这种爱还真是残酷,爱得你死我活,因为不分彼此,因为没有你我,扒开来看是血肉模糊的。

如果你还这样的爱着孩子,还是赶快停下来吧。

其实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有自己的思想,慢慢还要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必经之路,这是每个曾经被孩子封神的父母都必须接受和面对的现实。

    爱是如你所愿,爱不是一厢情愿。

你爱的真的是你的孩子吗?

提出这个问题很多人要皱眉头了。

可是我就知道,很多人爱的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带女儿参加了一个亲子活动,现场老师带孩子们做游戏,孩子们都非常积极踊跃,很快融入人群,玩得非常开心。

有个同来的小男孩躲在妈妈后面,无论老师怎么做工作,也不肯参加活动。

那个小男孩神情畏缩,看着做游戏的小朋友,只是贴在妈妈身边站着,眼神中满是羡慕。

这个小男孩内心挣扎,很想探索外面的世界,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安全感。

他妈妈的做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她开始还能耐心的跟儿子讲,鼓励他参加活动。

可是,不管她怎么说,儿子都不为所动,而且他们两个已经引起了场内人的注意,有些人就议论孩子这么胆小,这时候妈妈就有情绪了。

她把孩子从身边推开,孩子跟她就躲,口中不停的说着:“男孩子勇敢点,别给我丢脸!”

男孩见妈妈这样更紧张了,哭着拉住妈妈的衣角,妈妈走到哪他跟到哪。

妈妈这时候更烦躁了,拿开孩子的手说:“别拉我衣服!”

男孩松了手,躲在妈妈后面,两只小手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你这孩子到底像谁!生来就认生!”

妈妈对着孩子数落,却是说给旁边的人听。

这个妈妈爱的就不是自己的孩子,爱的是她期待中的孩子,想象中的孩子。

她希望孩子积极、活泼、主动、情商高,在外面表现优秀,让她脸上有光。

可以设想,如果孩子满足了她的期待,她会很爱孩子的,高兴,为儿子骄傲,给儿子好的反馈,甚至是物质奖励。

现实是,儿子的表现,没有满足她的期待,不符合她的想象,这时候她表现出来的还是爱吗?

把孩子一次次推开,批评指责孩子,甚至掰开孩子拉住衣角的手,看着到像是个后妈再虐待别人家的孩子,在她的行为里我们看不到爱,只感受到惩罚和冷漠。

生活中就是有太多这种妈妈,以为爱的是自己的孩子,其实爱的是自己心里的想象,当孩子不能满足自己的想象的时候,就会失望愤怒,并且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自己看不到现实中的孩子,不能接孩子真实的样子,却用失望愤怒惩罚孩子。

我们可以按图索骥的分析下,正是因为这位妈妈只爱想像中的孩子,所以孩子才变得这样认生怯懦。

她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期待孩子做出各种勇敢的行为,让她满意,孩子达不到期待的时候,她会各种批评、指责甚惩罚,给孩子贴上“认生”、“怯懦”的标签。

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孩子认同的这些标签,就真的成为一个怯懦的孩子。

如果只爱想象中的孩子,会把孩子逼到想象的对面,因为期待落空给了孩子太多的负面暗示,所以孩子越长越成了期待的反面。

如果我们真的想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要看到孩子,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扬长避短,认可孩子好的方面,对于孩子的弱点和短板在接纳的基础上尽力给予帮助。

弱点和短板每个人都有,只能以接纳为主,不可能因为你的努力孩子就没有用弱点和短板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孩子感受不到爱,只感受到控制占有压力,亲子关系自然不好

 

 

 


小鸥老师


我不知道您的孩子多大,应该是到了叛逆期的年龄了吧!

叛逆期的小孩回答“不可能"的前提,通常是家长批评,责备小孩,要小孩改正什么缺点,如:天天迟到,能不能起早点?看手机对学习不好,能不能不看手机?不爱劳动,能不能帮家里洗碗,扫地?等等。这个时期的小孩,道理心里很明白,但是当家长批评,责备时会很反感,所以,家长此时说话要轻柔,娓婉,循循善诱。另外,作为家长,还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您要孩子早起,自己就不能睡懒觉。

我就说这么多吧,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到您?!





doctor徐正洪



生命如歌6306




小小丫3625


有没有家长经常说这句话呢?

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在遇到问题也有家长一样的想法。

是事实本身难度太大

还是家长与孩子的态度问题

只有找到问题才知道是什么?

不可能。

自卑心理也有的,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是不是经常否定,觉得样样都入不了眼

对困难妥协是一件消极的事情。

家长先自己找问题,再来看你们所面对的不可能。


雨薇姑娘


不信任!怀疑您所说的意图。也许是口头禅。您跟孩子沟通一下:为什么妈妈说话你老说“不可能”?那你认为可能是什么?以后别总跟妈这么说话,别老懈怠我好不好?要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的说话,聊天。跟孩子也要友好相处。


贤惠151688966


要看孩子提的问题是否正确,正确的答应,不正确的就不答应。


金花



鸣苍穹


你要求他做什么了?如果你没有过分要求他,那说明他在逆反,不管你说得对不对他都会说不可能。


1行行复行行


主要在于父母,父母想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最重要的不是权力,不是命令,而是沟通,你要先多观察他,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需要的是什么,有的孩子需要父母给于支持和肯定,有的需要父母跟他交流,不同的孩子不同对待。和孩子相处,一定要尊重孩子,先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如果和孩子意见不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先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