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茶以悅己,茶以貴人。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中華茶人》對話劉仲華教授

文 | 李倩 鄭博文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在研究黑茶功能飲料



劉仲華,1965年3月生於湖南衡陽,現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茶學學科帶頭人,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教育部茶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茶葉分中心主任、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等榮譽。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一千古名聯懸掛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內,用它來形容中國茶行業中來自湖南的中堅力量也恰如其分。從1956年開辦茶學系至今,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已為中國茶行業在教育教學、科研開發、生產加工、企業管理等多個領域輸送了大批人才,湖南農業大學也以此成為中國茶產業發展的幾大搖籃之一。

劉仲華教授極具學者氣質,為人謙和幽默,與他交談讓人如沐春風。畢業於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的劉仲華師從中國黑茶泰斗施兆鵬教授,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茶葉的科研教育工作,在茶葉深加工與功能成分利用、茶葉加工理論與技術、飲茶與健康等方面取得頗為豐碩的成果。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40餘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及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0多件,發表學術論文380多篇,SCI收錄40多篇,主編、參編學術專著和教材15部。他通過“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方式使研究成果有效推動了中國茶葉深加工產業及黑茶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為健康元素驅動茶葉市場與消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2008年和2016年,劉仲華作為項目第一完成人,先後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對此,劉仲華表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任何獎項的背後都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故事,而茶葉科學工作者取得的科研成果必須推動中國茶業走向規模化、高效化、標準化、國際化和大眾化,這也是未來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方向,科技將令‘茶’煥發新生。”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2017年1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家科技獎勵大會



中華茶人:您帶領科研團隊研究的“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了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請您談談這項研究成果對黑茶產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劉仲華:這個項目是兩代茶學科研工作者近三十年努力的成果。上世紀80年代末期,正值中國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科研條件比改革開放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的導師施兆鵬教授從1988年開始帶領我們研究黑茶,那時候主要進行黑茶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黑茶加工中主要化學物質的變化規律色香味品質形成的機理等內容。我們當時旨在從科學原理的角度完整、系統地研究和梳理黑茶加工理論,那也是國內科研團隊首次對一個茶類的品質形成機理進行系統的動態研究。1991年我們將研究成果以“黑茶製造化學”專輯的形式發表在中國茶葉科學最高學術期刊《茶葉科學》上,這一研究可以稱得上是黑茶加工理論技術的經典之作。

90年代初,國際茶葉市場格局發生突變——中國紅茶的傳統市場(前蘇聯)一蹶不振,綠茶內銷市場又跟不上,這一變化導致中國茶葉尤其是中低檔茶大量滯銷,解決中低檔茶葉的出路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當時,以歐美、日本為主體的發達國家對茶葉功能成分提取物的需求開始逐漸展現,所以從1992年開始,我的老師施兆鵬教授指導團隊開始調整研究方向,將研究重點從傳統茶領域轉向了茶葉深加工領域。我們研究茶葉中茶多酚、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咖啡鹼等功能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技術及速溶茶的提製新技術,致力於利用深加工理論與技術的突破來科學解決我國茶葉滯銷及行業效益問題。從1992年到2005年,我們用了十幾年時間的理論研究與技術創新,對茶葉深加工——這個當時剛剛起步、幾乎空白的領域,從理論、技術到產品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使其從實驗室成果走向產業化,從中國市場走到國際市場,從跟蹤日本、歐洲、美國到主導國際市場,這項研究成果在2008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教授在哈薩克斯坦推介安化黑茶


2005年,屬於黑茶大家族一員的普洱茶開始興起,這一現象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第一,它預示著黑茶家族未來將有很好的市場發展機會;第二,黑茶,包括普洱茶在內,從產業發展和現代消費的角度還有很多內容需要進行研究探索。於是,我們率領團隊從黑茶的健康屬性研究入手。湖南黑茶是一個大家庭,茯磚茶、黑磚茶、花磚茶當時在我國邊銷茶版塊中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2006年以前,黑茶的總產量並不是很大,全國約2萬噸(湖南省的產量約1萬噸)。那麼,如何讓西北邊區以外的人們開始飲用黑茶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找到讓消費者飲用黑茶的科學依據。黑茶當時的飲用人群主要是在我國西北如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甘肅等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幾乎每天都會食用羊肉、羊奶、牛肉、牛奶,但是,長期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結構竟出乎意料地沒有太多的影響他們的健康狀況:通過調研數據發現,他們之中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的群體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反而長壽群體卻很多。如果按照現在的食品營養理論來看,他們是典型的營養過剩與營養失衡人群,我們就思考這是否與他們長期大量飲用黑茶有關。為此,我們團隊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醫學研究團隊合作,採用體外實驗、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從化學物質組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水平上揭示了“金花”黑茶可有效調節糖脂代謝,具有降脂減肥、調降血糖、調理節腸胃、降低血液裡面尿酸含量等作用。因此,在我看來這項研究成果的首要作用就是給了消費者一個飲用黑茶的科學依據。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在日本靜岡參加國際茶葉學術研討會



我們關於黑茶與健康研究成果的發表在一定範圍內對驅動黑茶消費產生積極的影響,但真正將黑茶的健康價值研究成果釋放出來,是源於另外兩個機會。第一次是2006年在湖南農業大學舉辦的“中日茯茶與健康學術研討會”,當時日方來了30多人,包括科學家、企業家、文化人士以及黑茶愛好者,中方代表主要由湖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湖南茶業集團以及幾個黑茶企業代表組成。這次學術研討會給雙方提供了交流、分享黑茶與人類健康研究成果的平臺,雙方還就黑茶將成為健康飲茶突破口這一預判達成了共識。交流結束後,日方代表立即赴新疆考察,對新疆當地的飲茶方式、飲茶習俗以及飲茶群體的健康狀況等諸多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當了解到當地的生活環境、飲食結構以及黑茶的飲用情況後,他們十分震驚!在新疆牧民每天吃羊肉牛肉、喝羊奶牛奶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背景下,堅持飲黑茶賦予了他們健康的提質。這次考察更加堅定了日本同行對黑茶的信心,同時推動了中國茯磚茶對日本出口量的快速提升。第二次是2007年在長沙舉辦的國際茶業大會,當時中國作為主辦方,湖南農業大學是大會主要協辦單位之一,組委會提出要我做一個報告,我欣然接受並作了題為《湖南黑茶——人類健康的新希望》(Hunan Dark Tea——New Hope of Human Health)的報告,我將黑茶對人體健康作用的研究成果通過這個國際會議平臺傳播給全世界,由此掀起了一股黑茶消費熱潮,撬動了黑茶產業發展。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與日本著名茶葉專家原徵彥博士在探討茶黃素的研究進展



當黑茶消費趨勢形成了,但回頭來看黑茶產業發展其實存在很多問題,可以簡單總結為:產品原料粗老、包裝簡陋、傳統作業、品飲不便、安全隱患等幾方面問題。我們深知在這種問題重重的背景下不可能將產業做大,必須通過現代黑茶加工技術創新研究,在吸取黑茶傳統加工技藝精髓的前提下,從傳統茶葉生產體系向現代茶葉生產體系轉移。我們研究的重點聚焦在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解決黑茶的品質穩定性問題、安全性問題以及品質高檔化和多元化問題。黑茶的發展要實施“四化”,即方便化、高檔化、功能化、時尚化。研究突破了傳統黑茶“只有粗老原料才能發花、只有壓制成磚才能發花、散茶不能發花、磚面不能發花”等技術瓶頸。舉個例子:誘導調控發花,就是能實現任何時候產品中的微生物生長(發花)都茂盛飽滿,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再比如磚面發花技術,就是讓茯磚茶磚的表面長滿金花——金花原本是隻生長在茶磚裡面,現在我們攻克了這一技術壁壘,茶的表面也可以發滿金花了。黑茶還需要實施高檔化,粗枝大葉不可能高檔化,所以我們讓天尖、貢尖、生尖這些散茶也可以發花。功能化主要是從健康的角度開發黑茶功能產品,通過現代技術提取黑茶的活性成分,使傳統茶的健康價值得以突顯開發成功能性產品。時尚化就是解決“黑茶是中老年人專用茶”的誤區,通過賦予黑茶時尚的、便捷的內涵,改變黑茶以往老套的形象,吸引年輕一族、時尚一種、職業精英飲用黑茶。至於黑茶的安全隱患,主要是有害微生物風險以及氟含量較高的問題,對此,我們針對茯磚茶研究發明了“高效綜合安全降氟”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這一系列科研成果突破了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瓶頸,提升了黑茶品質、降低了生產成本、保障了質量安全,實現了黑茶產品的多元化。剛才提到,傳統的手工作業很難做成大產業,所以要做大黑茶產業,首先要逐步推行機械化作業。這裡面也要完成“四化”,即加工過程清潔化、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

從宏觀角度來看,科技創新推進黑茶產業發展可以歸結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是研究黑茶加工的基礎理論,第二層面是突破黑茶產業升級的技術瓶頸,第三層面是利用技術創新實現產品的多元化,第四層面是推進手工作業為主的傳統產業升級為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黑茶產業。從理論、技術、裝備、產品到標準的層層推進,有效驅動了黑茶從小茶葉變成了大產業、由邊銷變成了內銷、外銷同步推進,由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飲用茶變成了國內大部分區域、各年齡段都開始飲用的大眾茶。所以,黑茶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循序進行推進的過程。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在研究黑茶中的優勢微生物



從2006年至2016年的十年是科技創新推進黑茶產業快速發展的積累期。期間,不僅在科技領域有了諸多的積累,例如在國內外發表了80多篇學術論文、授權了30多件發明專利、13件實用新型專利或設計、制修訂了6項國家標準和13項湖南省地方標準等等,而且產業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以中國黑茶之鄉安化縣為例,2006年的產業規模在5000萬以內,涉茶稅收30餘萬元,2017年實現了152億的黑茶綜合產值,涉茶稅收2.8億元,預計今年茶葉稅收將突破3.5億元。安化因為黑茶由國家級貧困縣華麗轉身為中國茶葉稅收第一縣,並由此帶動35萬涉茶農民增收脫貧與發家致富。在安化的核心產區,茶產業的規模和效益都形成了幾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增長。我們湖南省主要有四大茶類,綠茶、黑茶、紅茶、黃茶,而黑茶如今已發展成湖南茶葉的標籤。很早以前,湖南的君山銀針、古丈毛尖、石門銀峰、高橋銀針等茶在全國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但現如今走進機場、高鐵的禮品店,外地遊客都會選擇黑茶作為伴手禮。更欣喜的是,現在黑茶消費正在全國範圍內全方位的擴展,越來越多習慣喝綠茶、紅茶、烏龍茶的區域都逐步開始喝黑茶。所以,從科學、產業、消費者的角度看,黑茶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有序的產業鏈,這一切的源頭都要追溯到1988年黑茶研究項目的開啟和2007年湖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的再次發力。所以,任何獎項的背後都描繪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故事,我們兩代茶學科技工作者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將它修成正果。

中華茶人:在黑茶的大家族中,安化黑茶、雅安藏茶、六堡茶、普洱茶、涇陽茯茶、湖北青磚茶,它們在渥堆發酵的工藝上具體有怎樣的區別?

劉仲華:黑茶家族的概念是我在2009年提出來的,在黑茶家族內部,主要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原料採摘嫩度的標準和要求不同。在傳統加工中,普洱茶、六堡茶的原料嫩度相對較高,四川雅安藏茶、湖北和湖南的青磚茶原料成熟度相對較高,湖南黑茶中“三尖”(天尖、貢尖、生尖)原料相對較嫩,而“三磚”(茯磚、黑磚、花磚)和千兩茶的原料相對成熟;第二,產品的核心工序即渥堆發酵的工藝技術參數不同。因為渥堆壓制環境所給予的溫度、溼度和透氣性三個指標在黑茶家族中各有區別,所以微生物菌群演變規律和優勢微生物也各不相同,比如湖南黑茶、涇陽茯磚茶是以冠突散囊菌(俗稱金花)為優勢微生物群的,而普洱是以黑麴黴、酵母菌為優勢微生物群。由於品質形成的優勢微生物菌群存在差別,所以品質形成的微生物酶促動力不同。第三,產品形態不同,這一點很好理解,暫不贅述。所以,這些茶都屬於黑茶家族,都經過了渥堆/發酵或壓制過程,具有類似的品飲屬性和健康屬性,但它們的色、香、味、形都存在一定的差別,它們的品質成分和功能成分組成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因此,黑茶家族由於加工工藝不同、產品形態不同、特徵品質風格不同,最終合力形成了不同的消費區域和消費群體。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與雲臺山大葉種




中華茶人:請您簡要介紹黑茶的出口現狀。

劉仲華:黑茶家族目前的出口量不大,在中國茶葉的出口佔為1%左右。六堡茶和普洱茶在東南亞華僑中有較普遍的傳統消費習慣,普洱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及日本、美國、韓國的消費量逐漸增長,青磚茶主要出口蒙古和俄羅斯,茯磚茶、黑磚茶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前蘇聯國家及日本、韓國有少量銷售。目前,黑茶家族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德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及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黑茶出口遇到的主要瓶頸有:一是有害微生物問題。黑茶的微生物發酵是其品質形成的核心,但作為食品微生物,國際上有嚴格的食品質量監測標準,對有益的微生物菌群數量及有害微生物汙染均管控得很嚴。二是農藥殘留問題。黑茶的原料相對成熟粗老,夏秋茶的茶園中農藥的使用量相對較多。我要強調的是,農藥並非不能打,只要是使用國際國內允許的農藥種類、殘留量控制在國際標準限量範圍內的就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原料成熟度比較高的黑茶,難以保證每一位茶農都有嚴苛的生產管理方案、都能確保不打農藥,所以,這是黑茶出口必須面對的國際綠色壁壘和質量安全隱患。黑茶,尤其是湖南黑茶、四川藏茶、湖北青磚茶原料相對粗枝大葉,從茶園管理到加工環境、加工過程質量完全把控都是今後需要加強的。三是黑茶的口感風味問題。國際上以飲用紅茶為主流,黑茶的口感風味可能很多外國消費者不容易接受,這就一方面需要慢慢培養國際消費群體飲茶習慣和消費方式,逐漸改善這一局面。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在生產環節不斷優化調節黑茶的風味和產品形態,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因此,黑茶出口目前主要需解決質量安全問題和口感風味的適應性問題。

中華茶人:您認為應當如何推進茶葉的標準化建設,有何具體推進的舉措?

劉仲華:中國茶葉的標準化道路已經走了很長時間。早在1985年,我的導師施兆鵬教授就開始承擔商業部的研究任務,參與邊銷黑茶的國家標準的制訂工作,其中涉及茯磚、黑磚、花磚、青磚、康磚等,中國第一批發布的茶葉國家標準就是邊銷的緊壓茶系列。現在,中國茶葉國家標準覆蓋了六大茶類及茶葉深加工製品。所以,中國並非茶葉標準缺失,客觀地說,中國過去制訂了很多茶葉質量標準或品質標準,也制訂了不少的檢測方法標準,還有一些操作技術規程或規範。關於標準我希望大家能明確三點:第一,標準化和標準是兩個概念,標準化包含了茶從生產、加工、貿易、貯藏、流通到品飲的全過程,所有環節都有標準的約束,而不單單是一個產品標準。只有實施標準化,行業才能健康有序發展;第二,我國茶葉標準制訂工作,過去發佈實施比較多的是生產技術標準或品質標準,這些標準對於消費者而言屬於複雜難懂。所以很多消費者和貿易流通環節的人,要麼說中國茶葉沒有標準,要麼說標準太複雜;今後,我們還要加強流通與消費環節的標準制訂,讓消費者可以清晰明瞭。第三,我們要注意如何將茶葉的“標準化”工作做好,也就是說,讓茶葉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都有標準可循。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向美國和俄羅斯茶葉協會主席介紹中國青磚茶


中國的黑茶家族也必須進一步加強實施標準化。黑茶近年來快速興起,出現了故事滿天飛,過分追求產品差異化而遠離標準化基礎的現象。但我認為,一定要在標準化的基礎上追求產品差異化,如果沒有標準化作前提,整個黑茶家族將成為一盤散沙,令消費者無所適從。現在黑茶產品的生產工藝過程五花八門,在市場上流通的產品更令消費者眼花繚亂,中國之所以沒有形成大品牌的核心問題不是缺乏標準,而是缺乏“標準化體系”的建設。黑茶家族的成員很多,所以黑茶產業鏈的全過程都要實施標準化,這是黑茶發展的必然方向。在標準化的背景下,我們提倡企業形成自己的差異,也就是標準化基礎上的差異化,但如果沒有標準化作為前提的差異化就只會淪為一種無序化的混亂。

今天,我們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標準的體系是完整的。未來,我們要讓茶葉的品質標準、生產標準簡單化,讓流通領域和消費者可以清晰的理解。這樣,標準的實施和貫徹才會更好地推進產業發展。所以,中國不缺國家標準,也不缺茶葉標準,缺的是真正能夠引領產銷兩端、有實用價值的標準。今天,最具約束力的標準是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因為這是國家強制執行、具有法律約束力標準,如果茶葉質量安全有問題,就會被一票否決。所以,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格外關注農藥殘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外源汙染物等問題。茶葉品質標準相對而言基本上屬於推薦性標準,缺乏對企業的絕對約束力。總之,我認為中國茶產業要樹立標準意識,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擔任中國科協年會16分會場主席



中華茶人:自1992年您開始進行茶葉深加工的研究已有二十餘載,其間成果豐碩。請您談談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目前的情況與未來發展,以及終端產品的研發推廣情況。

劉仲華:上世紀90年代初,湖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都在進行茶葉深加工研究。當時,日本的深加工研究與產業化都是做得最好的,德國、意大利、美國也有茶葉提取物做得非常出色的幾家企業。一路走來,我國茶葉深加工從九十年代初的跟蹤國際、仰望星空,發展到2000年前後與發達國家技術並跑,2010年以後,我國在茶葉深加工研究與產業化領域已經處於領跑世界的地位,這是一段令人無比自豪的成長史。如今,茶葉深加工產業分為兩個板塊,其一是茶的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純化,即茶葉提取物產業,目前這一板塊中國已經主導了整個國際市場;其二是利用茶葉提取物進一步開發終端產品,即大健康產品,如天然藥物、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功能飲料、化妝品、動物飼料等,目前在這個板塊上做得最好的還是日本和美國,尤其是日本在終端產品研究領域依然是全球最領先的。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國茶葉深加工研究與產業的發展歷程,就是我們通過2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兩個轉型:第一,茶葉提取物從跟蹤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到引領國際市場的跨越;第二,從茶葉提取物向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開發轉型——這是未來中國茶葉深加工研究的重點,也是產業推進的重點方向。

今天,中國茶葉深加工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業規模和產業效益:我國用大約20萬噸的茶葉原料,生產了2.5萬噸左右的茶葉提取物,打造了1200億左右的茶葉深加工產業。終端產品包括茶飲料、茶食品、茶化妝品、天然藥物、茶日化用品、動物飼料與獸藥等。這就意味著,價值15~20億元、20萬噸左右的茶葉原料,從提取、分離、純化變成茶葉提取物,到開發成終端產品,形成了幾十倍的增值。茶葉深加工是把傳統茶業通過現代技術延伸到大健康產業,即把相對廉價滯銷的茶葉資源通過現代技術轉化成為高附加值的大健康產品——這是中國茶業向規模化、高效化、高技術化發展的基本趨勢。


劉仲華:讓茶葉科學熠熠生輝

劉仲華與陳宗懋院士在中國科協年會茶葉深加工論壇上


今天,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但中國不是茶葉第一強國。問題主要在於兩個層面:一是中國缺乏世界級的茶葉大品牌,二是深加工終端產品在國內還未形成大規模。深加工是以高技術為依託,以大健康產業為基本背景,形成的“無形之茶”(產品雖然不呈現茶之原葉外形,但內涵卻都是茶之精華)。我國茶葉深加工生產的提取物銷售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被他們加工成大健康領域的終端產品返銷到了中國,並在這個過程中將大多數利益收入囊中。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終端產品研發與生產環節下大功夫、開足馬力,形成我們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和效益優勢。

我們研究團隊最初進入到茶葉深加工研究與產業領域是基於一家法國化妝品公司的茶多酚產品需求,對方希望利用茶多酚研發一款具有抗皺、祛斑、美白等功效的面膜、日霜、晚霜等產品。當時,我們意識到這將是一個機會空間無限的產業發展機會。我們研究構建了茶多酚、兒茶素、茶氨酸、茶黃素、咖啡鹼、茶多糖等茶葉功能成及速溶茶的綠色高效綜合提製技術體系,為廉價滯銷的中低檔茶和夏秋茶資源找到了高附加值的利用途徑。1996年到2006年這十年間,我們研究團隊與日本三井、德國Medigene公司合作,破譯了茶多酚密碼,助推了世界上第一款採用高純度茶多酚(Polyphenon E)研製的天然藥物(Veregene)問世。這項研究的成功也首次敲開了日本在農業領域向中國購買技術的大門。目前,我們還在與美國輝瑞公司合作,採用兒茶素單單體EGCg研發一款治療前列腺癌的新藥。2008年,我主持的“茶葉功能成分提製新技術與產業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終端產品開發方面,我國在茶飲料上快速實現了規模化。我國茶飲料最高峰時曾超過1000億的規模,現在還保持在900億左右。從1997年到現在,在全世界範圍內,中國茶飲料規模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茶葉深加工終端產品發展空間最大的領域分別是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妝品等。茶葉深加工將會催生一個巨大的產業,下一步我們將重點研究如何利用提取的活性成分轉化為終端產品,因為面對消費者的終端產品才是深加工的終極目標。

(編者注:2008年,劉仲華教授主持的“茶葉功能成分提製新技術與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6年,“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文刊載於《中華茶人》第83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