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和巡抚作为封疆大吏,权力相当之大。那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是满人多还是汉人多?

福建比美特集团


因为小编下一篇文章要写到某个两江总督,为了比较一下他在两江总督中的情况,小编特地为清代的两江总督排了一份表格。谁知,这份表格却能以小见大,看出清代督抚的一些情况。至于清代督抚汉人与满人变化比例,也能从中得到反映:

一、顺治年间的两江总督

其实,顺治年间的两江总督只是两江总督的前身。担任总督的都是表面上是汉军旗,实际却是明朝的降将。清朝开国,根基不稳,所以需要利用这些汉人治理江南。


二、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

康熙年间,政局稳定,满人牢牢控制了政权。于是,大批大批的满人登上了两江总督的宝座,与之相对的,则是汉人被排挤到了边缘。康熙朝15名总督中,汉人仅占了三名。这三人任职都不长。而且,于成龙算得上一代名臣,竟然临死前才混到个两江总督,也算鼻酸。

三、雍正年间的两江总督

雍正年间,两江总督基本上还是满人的天下,六名两江总督中,汉人仅占两名。

四、乾隆年间的两江总督

乾隆年间,不用问,还是满人的天下。他和他爷爷时候一样,15位两江总督中,汉人仅占3人。而且,这三人的任职时间都不长。

五、嘉庆年间的两江总督

嘉庆是一位平庸的皇帝。看一下他治下两江总督的年龄,我们就可以发现,除去两名年龄不可考的两江总督,50多岁的两江总督2人,60多岁的4人,70以上的2人,这样的政府,老龄化极其严重,掌权力度又岂能不松懈?

于是,满人独霸天下的情况,在嘉庆年间有了悄悄的变化。

首先,十名两江总督中,汉人虽然还是三人,但比之前,比例已经有了上涨,而且,这三人的任职期都不短。

六、道光年间的两江总督

道光年间,汉人终于扬眉吐气,在两江总督的舞台上与满人平分秋色了。随着八旗子弟越来越向纨绔化发展,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就是烂泥糊不上墙,不能担任封疆大吏的重任。小编认为,即使没有即将爆发的太平天国,满人地方官也将被汉人取代。这世界,本来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

七、咸丰年间的两江总督

咸丰年间,是一个过渡期,很快,汉人就要在两江总督,乃至所有督抚的位置上大放异彩了。

八、同治年间的两江总督

同治年间,汉人把满人挤出了两江总督的行列。7名两江总督,6名汉人,一名回回。这在有清以来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同治年间的两江总督也是清代最年轻化的。同治中兴,还真有个新气象。

九、光绪宣统年间的两江总督

汉人依旧在光绪宣统年间称霸两江总督之位,比起同治年间,他们向老龄化迈进,而清朝也彻底老大帝国灭亡了。

两江总督民族

两江总督年龄

满汉两江总督变化图

满汉两江总督走势图

满汉两江总督柱状图


雁小驴


清朝对地方的管理体制其实是多元的,总督巡抚制只适用于十八行省,也就是汉人区域,在非传统汉人区域之外,则为将军制,如东北的盛京将军,还有伊犁将军等。

此外,因为漕运及治理黄河的缘故,还设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不过就帝国的主体部分而言,总督巡抚制则是绝对的主流,这个是需要研究的。



通常说,清朝的总督管辖两到三个省,巡抚只及一省,其中总督设置如下:

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云贵总督管辖云南、贵州两省;

两广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

闽浙总督管辖浙江、福建两省;

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两省;

陕甘总督管辖山西、甘肃两省;

此外,四川总督、直隶总督是之管辖一省,即四川与今河北。

而有三个省份,是不设立总督的,如河南巡抚、山西巡抚、山东巡抚。



至于担任总督巡抚的是满人(应该说旗人)还是汉人多,这个是要分时期的。

总体来看,在清朝268年中,满汉总督的比例为,满总督57%,汉总督43%;

巡抚则为:满巡抚48%,汉巡抚52%;

从数据上看,满人总督比例高于汉人总督14个百分点,巡抚则大体持平,汉人巡抚比满人巡抚多4个百分点。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总督的军事职能比较多,因而满人担任更为合适吧!

至于之下的官职,如布政使为:满28%,汉72%;知府则为:满21%,汉79%;

可见中下层官员主要以汉人官员为主。

到了基层的州县官,满人比例只有6%,其他都是汉人知州或知县,汉人具有压倒性优势。



不过,满人在高层占据多数的状况到太平军后有所改变,由于八旗战斗力的眼中衰退,而湘军、淮军等汉人武装的崛起,满人在总督的比例降为35%,满人巡抚则降为22%。

换言之,到了晚清时期,无论总督、巡抚还是知府、州县官,汉人都占据绝对的比例。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清帝国更接近于一种“满汉共治”的体制,而在晚清更是如此,汉人的作用远远压倒了满人(旗人)。


坑爹史册


督抚制度形成于明代,满人入主中原后,沿袭明朝的官制,在地方设置总督和巡抚。自此,督抚制度走向成熟。清代的总督一般辖制一省、两省或三省,巡抚则管理一省。此时的督抚,已经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员。问题是,清代是满人建立的政权,那么他们在督抚人员的选择上,到底是更多的用满人还是汉人呢?这就有必要对清代督抚做一番了解。

满人初入关时,鉴于督抚权力之大,确实考虑过尽用满人,摒弃汉人。不过这个打算遭到给事中魏裔介的坚决反对,魏裔介上疏称,“抚四海大一统,当宏立贤无方之治,不当专用辽左旧人”。这一主张被清廷采纳。于是,在清代前期,汉人出任督抚的人数,大大地超过满人。据统计,顺、康、雍三朝共有督抚625人,其中汉军旗出身的295、汉族229人、满人125。

当然,清廷如此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迫于形势。清初,满汉矛盾尖锐,如果一律由满人担任地方最高官员,势必加剧满汉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清廷选择任用汉军旗人和汉人出任督抚。历史也证明,清廷的策略是正确的。它对于巩固新生政权、缓和民族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乾隆朝,满清政权基本稳固,社会矛盾进一步缓解,汉人势力也逐步加强。面对这种情况,以乾隆帝为首的满族最高统治阶层,为了维护满族权贵的利益,在督抚人员的选择上,一改过去的做法。尽可能多用满人,而少用或不用汉人和汉军旗人。以至于在乾隆时期,汉人极少官至督抚的,就连出任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也不多。

此后,在任用督抚人员上,嘉庆、道光和咸丰继承了乾隆的做法。不过较之乾隆朝,此时的汉族督抚比例有所增加。必须指出的是,这时任用汉人督抚不是为了缓和满汉矛盾,而是因为汉人比满人更有才能。白莲教起义爆发后,清代社会匪乱不断。在镇压骚乱的过程中,汉人表现的比满人更出色。

到了晚清,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清王朝的权威大大衰落。八旗、绿营根本无法平乱,不得已又得倚重汉人。于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等便被朝廷授以总督或巡抚,负责平定叛乱。这些汉人督抚便趁势崛起,并形成了汉族督抚多于满族督抚的局面,直至清朝灭亡。

综上所述,清代督抚人员的选择,因为各个时期政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清前期和清晚期,汉人督抚多于满人督抚;清中期则满人督抚多于汉人督抚。


与书居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地方政权,任用大批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官员为地方督抚,此时他们不信任汉人。到了康熙朝之后,由于社会稳定,民族矛盾缓和,加强参加科举的汉人多了起来,由汉人出任督抚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还是少于八旗子弟(包括二狗子——汉军八旗)。很多督抚名字像汉人,其实都是汉军八旗的人,根本不是汉族。


直到晚清,清朝出现了各种起义,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导致汉人督抚实力崛起。清廷不得不依靠这些汉人巩固政权。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督抚成为国家中流砥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