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此经典,为什么语文教材里面不讲道德经?

心牧源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

1、没有上语文教材的基础-

目前没有一本书对道德经给出了正确的解读。

各种解析道德经大部分都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正如:给你一段外文,你通过查单词,把每个单词的意思都放进去解释,再加上作者的添油加醋,最终是什么意思,解释的人都不知道了。

所以,要上语文课本或者普及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就不存在。


2、目标读者不同

不像其它国学,如:三字经、弟子规、儒学,它们的目标是学生,就是由圣人教育学生所著之书。而道德经,是集成了老子几十年的思考总结,它给出的是对整个社会各种现象的思考方式和通过实际生活的验证,它更多的是阐述底层文化。


3、文化属性不同

道德经更多的是描述底层文化,也就是对问题和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举个例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为获得美的行为,是为恶。

道家认为:这是恶,因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赞美,思想出发点是恶。

儒家和其它国学认为:这种行为是美,是好的,应该称赞。

其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追本溯源,以其源头的美与恶来做定论;而其它国学停留在事物和行为的表面现象,以现象定论是美还是恶。

这种理解更难,对于小学生而言,会比较难于理解。


4、思想高度不同

道德经的思想高度很高,源于老子五十年的生活阅历和验证,更是特殊时期(春秋战国)动乱长达几百年人类思考的结晶,而孩子的思维相对比较单纯,所以他们的思考起点存在巨大的差异,这让孩子去理解,确实有为难之处。


5、道,更多的是行,而非读

道,更推崇的是去行道,在行道的过程中不断领悟,这才是真谛。道德经中已经把什么是道,什么是圣人,如何成为圣人,这三个问题都阐述的非常清楚了。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可以以现代文正确的解释道德经,我推荐从小学开始背诵和学习道德经,哪怕小学五年就只学道德经都不为过。并在此基础上再行道,那将会是中国变成异常伟大的国家!


朱文亮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又叫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分37章,德经从第38章以后,共81章,被称为中国历史上首部最完整的哲学名著,写法为韵文哲理诗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好记,非常压韵,并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警句成语,内容涉猎范围非常广,具有非常高的哲学、政治、军事和文学价值。



《道德经》之所以没有被列为语文教材,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讲,《道德经》所阐明的哲学道理非常深奥,虽然文字不多,但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尽管有人认为《道德经》主要讲的是道法自然,但要对其做到深刻领会,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完整很统一和很一致的解释和理解,所以把一个讲不清的作品放到教材之中显然是不明智的。



由于《道德经》从客观上讲博大精深,能真正融会贯通者不多,如果把《道德经》编入语文教材中,就会造成许多讲不清、道不明和不知道的问题,似是而非不符合中国教育精神,所以,主观上把《道德经》不列入语文教材来学习,也是非常合理的。



《道德经》不适合大众共同学习,人人都要学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它是一部内容广泛、道理深奥的哲学名著,哲学本来就抽象难懂,加之历史上破四旧树新风的原因,《道德经》在中国没有被列入语文教材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谨个人一点看法和观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知未是也


第一,学生的年龄段对于《道德经》很多理解不了。比如,道德经关于功成身退的描写。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若功成名就而身不退,鲜有善终者。古有越王勾践杀文种,汉高祖杀韩信,近有明太祖炮轰庆功楼,雍正杀年亮工,无不昭示后人以明哲保身之道。故而与中学生不宜。

第二,道德经讲的是治国安邦之大道。它描述的很多,我简单谈一点,那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烹小鲜者忌讳乱翻,不然小鲜易烂。治国亦是如此,只要方针正确,就应稳步前进,不要朝令夕改,不然国易乱。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之贞观之治,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这个道理,对于中学生来说也许有点深奥。

第三,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经》言简意赅,甚至有些会有很大的歧义。对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因此,让阅历甚浅的中学生去理解不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吗?

总之,《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曾经对我国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不少治国安邦之策,也给民间人与人的人与大自然提出了很好的相处之道。但由于它过于言简意赅,中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多年来它并没有入选语文教材。


白云九段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一书博大精深。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没有《老子》的内容?

因为道家与儒家不同:

其一是儒家主要是大众教育(也有精英教育)。只要智商不低于阿甘者,皆是可教育对象。而道家属于精英教育,必须理解能力强,有悟性者。有一定学识者,才适合接受道家的不言之教。

其二是儒家有适合未成年人的典籍。也有适合成人的《左传》、《周易》。而道家没有适合未成年人的典籍。


因为包括《老子》在内的道家经典都不适合未成年人。所以,在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都没有《老子》的内容。

但在大学语文中,有老子的辩证法——有无相生的对立统一规律。此外,还有《庄子》的节选。

附录:中学教科书虽然没有《老子》的内容。却有道家经典《列子》中的故事:愚公移山。不过,《列子》中愚公移山的主旨是生死由命,人不胜天。教科书中断章取义的曲解成人定胜天。大家可以关注我。我有专门文章论述。


杨朱学派


《道德经》如此经典,为什么语文教材里面不讲道德经?

道德经,很多人都说它经典,我也是觉得很经典,可是经典在哪里呢?

可能我们还真的不一定能说清楚,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其中的文字表述的道理会“”。

就像是道家的理论,天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谈谈我对于为什么语文教材里没有道德经的观点吧!

一、语文教材的标准原则

无论是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还是大学语文,在教程的选材上国家教育部一定是有相关标准原则的,我没有查看过具体的条款,但是我觉得一定是大众化的,适合身心发展的,符合国家政策思想的。就像如今的春晚一样,很多人都说一年不如一年,但是整体的编排一定是符合春晚的意义的,要面面俱到的。语文课本我觉得就跟春晚的编排标准的道理相似。

而道德经,只是道家的一种思想,或者说是一本可参悟的哲学,它虽经典但不符合所有人的认知,也就是不能大众话,所以,我觉得是不能加入语文课本的一个原因所在。

二、内容的标准性

我学习语文的时候,无论是古诗还是文章都有一个可审阅的标准和含义,话句话说就是类似于有固定的答案。所表达的意思基本可以领悟和学习。

但是,道德经的内容我读起来,觉得是没有标准的,是变化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不同的阅历等,对于道德经所映客出来的道理都有所不同,这就是我所说的“变”的说法。这样以来,对于老师的传教是很难的,不能做到统一化。这个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三、宗教因素

道德经是道家的理论思想著作,那么,其他宗教也有很多经典著作,如果道德经纳入语文教科书,那其他宗教的怎么办?是不是不能做到平衡,是不是能做到尊重每个宗教信仰?这个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些都是道德经不能纳入语文课本的原因,道德经让我看来可以作为进修课,是需要一定的底蕴和修为的在进行参悟和学习的,所以,故道德经经典,但不能作为大众学习和传播的教材,只能作为一种哲学或者提升自身修为的一本著作

锋言锋语Laughing



任有新2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是同时关心小学教育、又关心道德经的人提出来的。

小学教材里面没有《道德经》,是由《道德经》特点和小学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一、从《道德经》的特点来讲

1.《道德经》是哲学著作,也是先秦诸子里面唯一的哲学著作,凝练和抽象,重在抽象思维。

2.《道德经》是需要经历才能体会到的书,经历越丰富,站的角度越高,体会越深刻,所以《道德经》经常说天地如何、圣人如何、侯王如何,都是对管理层、统治者说的。

3.《道德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本身就是反对教育的。不言、无为、顺其自然。《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理论知识都只是一定阶段的相对真理,都存在错误性,所以不要用自己错误的东西随便去影响别人。

二、从小学教育的特点讲

1.小学教育重在习惯培养,审美形成,感性思维。这一点决定《道德经》不适合在小学教材里

2.小学生经历单薄,对《道德经》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道德经》是谋术,也不适合小孩子心理。

3.小学教育重在树立、塑造,一个反对教育书《道德经》当然不适合

《道德经》是好书,小学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两个怎么结合,需要尝试,探索





清唱书生


这个问题可以用道德经本身来回答。道是什么?是智慧,悟道,就是寻找智慧。何为智慧?智慧是有形的本源,是通过思考和实践层层剥丝后的事物本质和真像,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开智过程。有了这种思维,可以通过我们看到的有形表象看到无形本质,比如最近全国都在登记退伍军人记录,还出了个办事部门以后专门处理退役军人事务,表面上是关照军人,如往上推,应该是维稳,为什么维稳,肯定有了不稳因素,有了大动乱,就有对立源泉,为什么维稳,你可以理解成保家卫国,也可以理解成拱固镇全。

道德经乃万经之首,它开的不是某个技术,学术,行业等的智慧,它开启的是人类哲学思辨思想,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者不是黑格尔们吗?中国近代思想大咖毛主席,24岁能写 心之力 这样的雄文,敢说他没读道德经。

初二未读完仅个人观点,学识有限,瞎写勿喷。


封云锁雾


语文教材是讲老子的,只是你不了解!现在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里有《老子》五章节选。对老子的思想也有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语文教材之所以没有大篇幅地让学生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估计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思想深奥,艰深难懂。老子讲道,玄之又玄。包括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全文虽只有五千余言,但用先秦文言所著,语言翻译就很花功夫,没有坚实的文言功底往往难以理解。

第二,内容丰富,解读多样。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说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人对老子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小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尚处幼稚,没有研究的功夫是不能较全面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的。

第三,有违时代,不合时宜。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容易让人解读成与时代发展节拍不合,有违积极进取、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也许这个解读有误,但教材选编还是要有所考虑的。

虽然如此,但作为中国文化经典,老子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有必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因此高中选修课还是给老子的《道德经》一席之地的。我想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思想,提高人文素养,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教育问道


国学大师都没一个精通《道德经》的。当年主席年轻时,足足两年时间在图书馆,研究中外经典著作,唯独没彻底读懂《道德经》,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1. 道德经5000字版本是后人增加了内容的。原件应该是近年才挖掘出来的郭店楚简2600字。排序方式、语言也有出入。所以现在才是真的刚开始研究正版的道德经。


  2.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如果出现在语文课本里,让老师有多尴尬,教孩子不团结?而且其深刻含义只有魔都人最早懂得,并在20年前开始深入日常生活中。但目前13亿人还是不可能理解的,最多使劲用语言去解释,根本不可能悟透。而道德经很多内容需要的是悟道,说教是苍白无力的。

  3.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字面可以理解,但跟以儒家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彻底背道而驰了。难道让大儒们活过来给自己辩护?24孝直接成了笑话。老师怎么办?我们的教育所有有脑子的家长,谁不明白问题有多大,但又能怎样?历史被儒家把控了千年以上了,想改等孙子辈吧。太多内容,根本不是语文老师能解释的。

  4. 想想儒家的浅薄调调,传染给几乎整个历史,在鸦片战争开始前的文明、科技几乎就停留在东汉强盛时期的水准,真的痛心疾首。而道德经却成为了西方哲学的基石,让他们延伸出很多哲学分支,且指引他们走向强盛,至今我们经济或许能赶上,但其他方面我们可能要百年后才有改的愿望,现在意识不到错,更别说赶上他们了。
  • 老子你当年何必留下这2600字呢?你干嘛骑牛啊!骑马快速冲出关不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