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一個戰略重點,主要有這三大優勢!

(央視財經《中國經濟大講堂》)我國廣袤的土地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多樣,地理環境差異大。從東部的季風氣候區到西部的乾旱少雨區,從高原、沙漠到丘陵、平地,氣候、資源、環境等地理因素的變化不僅決定了我國經濟的格局,也對區域間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開發再到中部崛起,我國的區域發展經過了怎樣的歷程?面對複雜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點,在新的階段,我們該如何制定區域發展政策?為什麼我們一直致力於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未來,我國的區域發展又會有哪些新的內涵?

《中國經濟大講堂》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為您解讀區域經濟發展的內涵。

嘉賓簡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一个战略重点,主要有这三大优势!

陸大道,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長期從事經濟地理學和國土開發、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曾參與組織了多項國家級及地區級規劃和戰略的制訂。近年來,對我國區域發展、地區差距和大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大量實證性和理論性研究。

以下為本次演講的核心內容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新時代中國要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時代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過去幾個五年計劃中已經實行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內容、內涵上面是有不同的。過去我們較多地考慮到地區之間的差距問題,現在新時代協調發展戰略,除了這個重大的問題以外,還要關注區域內部的各個領域、區域內部的各部分,它們如何協調、如何更加合理。

我國的地理特點對區域發展有何影響?

我國各個時期都有區域戰略。第一個五年計劃到六十年代中期,這是一個發展階段。那時候這個政策戰略是把國家分成沿海和內地,建設的重點在內地。然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根據當時我們國家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作出的決策就是整個的建設重點往大三線地區轉移,實行一二三線的戰略。重點建設內地,沿海地區的工業一部分內遷內地,把投資重點放在內地。三線地區中,四川盆地是核心,然後一部分是貴州地區,然後就是“三西”:豫西、湘西、鄂西,這個地區國防上是比較安全。但是大量的工業項目集中在這裡面,在三線建設中間,當時經濟上付出了一些比較大的代價,但戰略上給這些地區奠定了工業基礎,這個成績我們還是應該看到的。

1979年改革開放在廣東和福建實行特殊措施、靈活政策,生產力建設的重點、國土開發的重點從內地轉移到沿海,特別是從東南沿海開始,大概延續了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到1986年提出來“三個地帶”政策。有東部地帶、中部地帶、還有西部地帶。這個時候就考慮到劃分的一二三“三個地帶”是比較必要的,把一部分重點項目擺到中部地帶,沿海仍然是重點,西部地帶作未來戰略上的準備,但是中部地區也開始佈局一些大的項目。

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們經過了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沿海的增長明顯地要比內地、比中西部地區要快得多了。在這種情況下,1995年黨的代表大會上政治報告中正式提出來協調發展戰略,要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1996年人大正式作出了關於協調發展的戰略決定,所以中國那個時候就正式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要是考慮到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的負擔太重了,東西部地區差距擴大的喇叭口越來越大。

我們講協調發展戰略,先要講一下,我們國家的自然特點。我國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氣候區,我們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都在這個地方,

剛才講的90%以上。西南部是青藏高寒區,平均海拔是4000米以上,一般地說來,不太適宜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青藏高寒區的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集中在一些地勢比較低的河谷地帶,真正上面的高原地帶,有一些牧業經濟,但是發展條件是比較差的。再有就是西北乾旱區,它每年的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其中大部分是200毫米以下,是乾旱的。 東部季風氣候區,像北京每年的雨量在500毫米左右;長江流域1000毫米到1500毫米;到了兩廣地區那是2000毫米以上,是這樣一種格局。這 種格局對我們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大的格局,它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地勢的三大階梯大家可以看到,西部地區是高原區,地勢很高;中部地區是草原、 沙漠和比較高的山地這個地帶,大概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沿海地區是平原和丘陵,這個地方,經濟密度和人口密度都是最大的。這對我們理解今天的地區差距問題、我們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是一個基礎。人類目前的能力,還不能夠大幅度地改變這種格局對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影響。

新時代的區域協調發展有哪些新的內容?

1、功能區的劃分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

在上個世紀,經濟總量發展很大,城鎮化發展很快,資源的開發、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中間的矛盾是比較衝突的。為什麼劃分功能區呢?功能區就像人體一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濟落地離不開水土資源、交通設施,離不開城市,又需要空氣、水,又需要資源,這些資源之間必須有供應,要相互結合得好,不要衝突。

資源環境一旦被破壞了以後,恢復就比較難。要按照這個地區的承載力,合理地劃分功能。 四種功能: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這就像人有著指揮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每一種成分適合在自己的位置,然後通過系統把它連接起來,使整個國家、整個區域能夠很好地運作。保證國家整體上的發展,也保證地區上的可持續發展。

從全 國來說,青藏高原重要,包括長江的源頭、黃河的源頭、三江源地區都是全國要加以保護的。還有云貴有些地區,包括 內蒙古有些地區,山西有些保護地區,這個地方我相信不是禁止開發就是限制開發。四類地區,我們北京周圍是什麼地區?應該是優化發展地區。另外像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這些地區條件不錯,但是現在的密度太大了,這個地方不發展就不符合國家利益,要符合國家利益還要發展,這就要優化發展。優化發展就要調整結構,京津冀地區不能再發展能源重化工,不能大規模地發展。北京能源重化工現在早已經遷出去了,起碼有十多年、二十年了。北京現在結構是很高端的,高端服務業佔到60%多。

什麼叫生態服務功能呢?舉例子來說,北京的水資源是不夠的,我過去了解的數字只有30億立方米左右,那怎麼夠呢?北京過去早期是官廳水庫供水,官廳水庫現在早已經不能夠供水了。後來就是密雲水庫,密雲水庫原來是給天津供水,但是首都供水不夠,密雲水庫就改成了全部給北京供水。但是必須解決天津的水的問題,天津的水後來從哪兒解決的?從河北省來,河北省的灤河流域。

河北付出了代價,國家要給它一定的補償。 有些地區如果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那隻能發展哪些產業?能源重化工受到嚴格的限制,哪些地區還能夠發展能源重化工?能源重化工發展以後又有什麼要求?排放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但是可以開發,這樣的規定就讓各地方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但是它從國家裡面得到生態補償。比如說長江三角洲,國家拿的稅收,就要用這個錢補貼一下、補償一下西部的四川。西部地區的林區過去是採伐,現在是種樹,它保護長江一盆基本的清水,使下游能感受它的服務,保證可持續發展。

生態服務功能現在也變成了稀缺產品,對人類來說,凡是稀缺產品,都是可以貨幣化的,都是值錢的商品。這個區怎麼劃?線在哪裡?它涉及到生態補償多少?是什麼等級?什麼企業可以進去?有些地方上領導同志還不大理解,我這個地方為什麼禁止發展那些呀?那我這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怎麼辦呢?這個國家都在統籌解決之中,我相信國土開發、地區的發展進入了精細化的管理階段,我們國家現在有能力解決,我們社會慢慢取得了共識。功能區的劃分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這是一種戰略性的調整,是歷史的必然的選擇。

2、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解決地區差距的有效途徑

提倡公共服務均等化大概是從“十一五”開始的。公共服務是什麼?就是人們的醫療條件、教育條件、環境衛生條件、居住條件,主要是出行交通條件等等要均等化,要求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逐步做到一樣,而不是指人們的財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樣。我們國家第九個五年計劃、第十個五年計劃都是把縮小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作為主要目標。這兩個五年計劃實施的結果,就是東中西部之間的差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指標差距沒有縮小還擴大了。後來又研究了一些國際經驗,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中國大區域之間的東中西部,特別是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差距,要求謀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經濟實力都一樣,或者基本一樣,這在很長的階段裡面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但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可以做到。現在有的沿海地區大省經濟發展指標很高,但是社會發展指標不高。

社會發展指標有三個方面:人均期望壽命、嬰兒死亡率、平均受教育年限,這三個指標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中西部地區表現出來的差距、社會發展指標差距也比較大,這就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改變的。

為什麼縮小經濟發展差距很難呢?是因為我國有三大自然區域、地勢的三大階梯,再有一個就是空間的距離。距離很重要,如果在西部地區,有些地方,有些產業,它一般蔬菜、糧食運到這邊來就很困難,為什麼呢?它運輸距離三千公里、兩千多公里,運費很高。像新疆的棉花發展很好,因為它的單位重量的運輸距離、單位運費是比較低的。但是有些就不行,比如新疆的哈密瓜到北京來就差一些,而寧夏的哈密瓜到北京的市場就好一些,因為這中間的距離減少了兩千公里,運輸的能力可以提高,但是運輸距離改變不了。

為什麼我國在中西部地區搞了很多大型的項目, 現在有些效果不太好?因為要改善出行條件、教育條件、醫療條件的話,花的錢相對比投資大型經濟項目要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不了太多的錢。現在看來,地方政府如果有經濟實力的話,應該爭取由地方政府自己解決。中央政府給予很大的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現在,中西部 地區有自來水了,有道路了,居住條件、教育條件明顯改善,而且,老年人有了醫療保險,這些國家、政府拿的錢比大量的投資大項目要少得多。

所以,我認為,要縮小地區差距,提倡公共服務均等化意義是很大的。

3、未來我國區域經濟應在現有格局上苦練內功

現在進入新時代,幾個五年規劃形成了中國區域經濟沿海地區、長江經濟帶、東北振興、西部開發這個大的格局,經濟發展大格局不會出現大的改變,國家也不會有大的調整,主要有以下這些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是我們經濟增長由過去20多年快速經濟增長,過渡到高質量的經濟轉型這樣一個發展階段,高質量的增長不會像過去那樣快。另外新型城鎮化國家的方針政策出臺以後,我們強調人的城鎮化、高質量的城鎮化,在這種情況下,城鎮化的速度可能是趨緩。第三個因素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區、新城應該有400多個了,新區、新城進入了苦練內功的階段,而不是繼續大規模地鋪新攤子。還有就是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性,就跟釘子一樣地釘在沿海。從全球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受海洋的吸引是長期趨勢。剛才講世界經濟的分佈,就像倒釘子形一樣分佈在海岸地帶,我們國家也是這樣的。我們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比較高密度地集中在沿海地帶,然後中部地帶稍微次一些。所以現在中國經濟的、社會的大的空間格局,應該是相對穩定了,但是有很多新的內容。

中國經濟越來越走向世界,走向世界以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要形成門戶,門戶帶起了一個區域叫樞紐,這個樞紐帶起了廣大的國土面積、廣大的腹地,使這個區域通過樞紐進入世界。那現在正在形成的三個大的樞紐區:以北京為核心城市的京津冀樞紐區,是世界進入北部中國甚至進入整個中國的這個門戶。首都北京為什麼有那麼多大機場呢?我們現在的航空吞吐量差不多有1億人次了,而且增加還很快,第二機場馬上就要投入運營。北京所帶起來的整個華北地區甚至包括部分東北地區,還有西北地區 ,這些地區進入世界的信息服務、金融服務、運輸服務、物流服務,都在這個樞紐裡面。它把整個的廣大腹地帶動起來了。以上海為核心城市的長三角樞紐區,有蘇錫常、 杭州,現在把南京也包括進來。這個區域裡面通過上海為核心城市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進入世界,世界通過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進入中國的長江流域,進入中國的大西南這些地區。珠三角是以香港和廣州兩個城市為核心城市,把南部中國帶動起來了。

未來還有樞紐區嗎?我們也還有二級的、正在形成的樞紐區,像大連和瀋陽是東北地區的樞紐區,但是它的等級應該是第二級的。山東它這個樞紐是青島,包括濟南也有一部分承擔這個樞紐區的功能。還有一個有潛力的就是新疆,新疆未來可能成為中國的一個一級的樞紐區。因為它西邊有龐大的國際市場,我們跟中亞五國經濟的互補性很強,如果中國的經濟從西部進入中亞、俄羅斯和東歐這些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的話,新疆必定是個樞紐,成為一個集聚的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這樣一個城市群,我們希望這個樞紐區能夠出現。再有就是福建。福建它這個樞紐區是福廈地區,特別是廈門,它很多的貿易和進出口跟珠三角的關係不密切,所以福建也是一個二級樞紐區。

中國在國際循環中間有競爭力,就是在這一個集聚區最集中的體現,這裡要高效、要有創新力、要一體化。

我國自2003年提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顯著,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一度達到10%以上。然而近年來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是什麼原因導致東北振興的腳步放緩?作為共和國的糧食基地和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在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何解決東北地區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讓冰天雪地也能夠變成金山銀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一个战略重点,主要有这三大优势!

東北地區如何發揮優勢實現振興?

近幾年,社會對於東北地區的認識不足。東北現在的困難在於體制,國有大中型企業多,且其設備比較老化,多為五十年代所建設。企業的社會負擔比較重,退休人員比較多,技術結構、產品結構、技術人才都要重新進行調整,重新進行改造和升級優化發展。過去,像撫順、阜新、雙鴨山、鶴崗、七臺河這些城市對中國的工業化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些城市的礦山資源沒了,整個城市人員都要重新就業,重新創造新的產業。2002年、2003年中央開始計劃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新的振興戰略,特別是2003到2013年期間,東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達到10%到11%,在十年中,東北的經濟總量翻了1.4倍,速度很快。

東北現在有什麼優勢呢?

第一大優勢,東北大型的、重型的機器製造業。像高鐵的機車、海洋工程,像盾構機,挖海底隧道,或者是架橋樑、挖山洞的,這些大的製造業所需要大的工程配件,東北目前在中國都占主導地位。還有東北大型的工業設備製造,包括冶金工業設備、電力工業設備製造、化工設備製造、石油工業設備製造,還有高檔的數控機床。 大連是航空母艦、驅逐艦的生產,還有其它的海洋先進船隻製造的生產; 遼寧是大中型的工業配套能力很強;還有飛機制造,瀋陽飛機制造廠生產的飛機,據說未來是可以上航母的。

建國後三十年間,東北的機器設備源源不斷地供應全國,運送到關內。到八十年代中後期,較之前就少一些了。但是這些年,這些基礎又開始發展起來了。裝備製造業是國之重器,對我們國家今天和未來高質量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大優勢,東北的大農業。三江平原夏季溫暖、土壤土層很厚,黑土地。東邊是長白山,北邊是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都屬於林區,中部平原地區有生態屏障,是共和國的農業基地。過去北大荒是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現在這些地方潛力發展起來了,2018年9月25日總書記參觀了北大荒的七星農場,總書記看了機械化的、智能化的大農場,看了幾公里的莊稼連成一片。東北的生態比較好,它一年種一季,面源汙染、化肥農藥比長江流域、南方要少得多。

東北還有很多其它優勢,它的生物資源 、藥材資源也很豐富,未來東北的生物製藥非常有前途。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就說了,不光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在東北,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要充分發揮東北地區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

目前,國家正在採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政策致力於東北的振興。陸大道院士判斷,如果說東北亞地區趨於和平的話,東北地區就會迎來發展機遇。因為東北地區是一箇中心位置,周圍的地緣政治環境一改變,東北的經濟地位就改善了,東北乃至中國的發展潛力就可以向外擴散。

如何做好長江經濟帶的保護和開發?

中國國土開發的重點是“T字形”,沿海和長江,這是中國開發潛力空間分佈的基本構架,各方面的發展條件最好的結合就是在這個構架範圍之內。“T字形”戰略是現如今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部分和財政的主要來源 。

長江經濟帶為什麼成為國家的一個戰略重點?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總的大戰略之下的一個重點區域呢?長江經濟帶有以下這幾個優勢特點:

第一點,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長江是中國的第一條大河,長度6300公里,世界第三,它的水量也是第三。長江的幹流從宜賓以下的三千多公里都是在同一個緯度,處於北亞熱帶和一部分暖溫帶。人們的宜居條件最好,人口密度也是比較高。杜甫有首詩中寫道:“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所描述的就是杜甫從他成都的家向西邊看,在他門前的岷江停著來自東吳的大船。東吳是指長江三角洲南京一帶。一千三百年前,那時候的船隻已經經過長江干流到了岷江、 成都了。所以長江是可以通航的,這個河流是自然通航,水量豐沛。 從宜居程度來衡量,長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重要性非常大。

第二點,長江經濟帶現在是中國的現代工業最集中的一個地帶,無論是在重工業、輕工業、普通的能源重化工,還是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這個流域包括長江三角洲、 安徽一部分、武漢,再就是四川、成渝地區。

第三點,長江經濟帶的航運能力特別強。現在的長江經濟帶是全球最大的內河航運的航道。2016年,長江完成的航運量是密西西比河的4倍,是萊茵河的6倍。長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民族強盛、國家統一的強大支撐力量之一。國家重要的核電設備、水電的設備、大型的重工設備在成都平原、川渝地區相當集中。這個地區崇山峻嶺,沒有很大的寬闊的國土地帶,隱蔽性能好,西邊有青藏高原作為安全屏障。所以,長江經濟帶在中華民族最關鍵的時候,可能成為很重要的一個戰略後方、戰略基地,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這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增長的戰略重點、國際交流的重點,其地位是不言而明的。

過去二十年,長江流域大開發問題也很多。問題多在什麼地方呢?首先就是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十多個部門來管理長江,利用長江,覺得長江這條母親河的承載能力是無限的,可以無限制廉價地利用。

水運的成本只有火車運輸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只有汽車運輸的十分之一。大家利用水運發展能源重化工,大運量地運輸能源原材料、鐵礦石、水泥、礦渣和煤炭等等,就會造成嚴重汙染。其次,人們大量發展水產養殖。三峽一輸水以後,洞庭湖 、鄱陽湖,還有湖北的其它地區,養殖業發展很快,這也帶來了湖水面積減少、湖水的質量變差、水生生物減少了的問題,使生態系統受到影響。第三,大量的工業排放汙水,連地方工業的小開發區、縣級開發區也在幹流的附近,也往長江的幹流裡排一些汙水。有些很不規範,根本不達標,有些則以鄰為壑,上游汙水排到下游去汙染。各部門各自為政,交通部門跟環保部門,交通部門跟水電部門,交通部門跟水利部門,各個部門都謀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但是長江這條母親河它的承載能力不是無限的,現在的長江已經成了各種問題的集聚的場所,成了藏汙納垢的一條河流。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大家要共同解決,互相監督 ,互相協調目標,不要把各自利益最大化,要齊抓共管。

現在國民經濟結構以質量增長為主,各個部門的目標也不能夠增長太快,運量不能要求提高太快。種植業 、水產養殖業,要提高質量,或者合理地來分配一些水域來解決下游各省市的生態環境問題。各個省現在大量地運輸,大量地爭奪貨源 、爭奪腹地,這是無效的競爭,大家也相互埋怨。有些不達標的小企業偷排,環保部門也沒有辦法。上游各省覺得這個東西排到下游去,反正無所謂。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共抓,大家坐在一塊兒共同協調目標,共同建立一個監督機制。這個目標包括限制哪些產業不能發展,比如說化工原材料、醫藥中間體的製造、顏料中間體、塗料中間體,還有焦化這些廢水,還有農藥生產、電鍍生產,這些企業都應該是零排放的,這就需要互相監督。另外,生態部門要很好地協調農業。小礦山、地方企業,特別是江南有幾個省小的金屬礦山尾礦壩破了以後,有一些有毒的礦砂成分就汙染到下游河流,最終都到長江裡邊來了,所以有些地方的小廠就得關停,這些措施都得要到位。

宏觀上要協調,目標要協調,措施要協調,管理要精細化、嚴格化,現在的管理完全可以做到這點。

如果長江治理好了,那不會是孤帆遠影,應該是千帆齊發、萬帆齊發,長江是乾淨的,在萬里碧空之下向天際流去,未來的長江將會展示這樣一個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