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俄烏刻赤海峽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亞太日報評論員、亞太智庫研究員 李瑩瑩

本月25日,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刻赤海峽發生嚴重海上摩擦,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雙方就“真相”各執一詞,互相推諉,造成事件熱度持續升溫。據俄聯邦安全局和克里米亞邊防部門消息,烏海軍先後有5艘船隻未經俄方許可試圖穿越刻赤海峽,俄採取多種措施制止了烏方的“挑釁”行為。而烏海軍新聞局稱,烏海軍兩艘炮艇和一艘拖船25日試圖經刻赤海峽由黑海進入亞速海。俄艦艇故意撞擊烏海軍拖船,造成6人受傷。目前,烏海軍3艘船和24名船員均被俄方扣押。

事後,俄邊防局以烏軍艦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條和第21條規定,呼籲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就刻赤海峽局勢進行磋商。安理會26日拒絕了俄方的審議請求。與此同時,烏最高拉達(議會)26日晚投票通過總統波羅申科遞交的命令,規定即日起在境內十個州及相關水域實行為期30天的“戰爭狀態”。 27日,俄聯邦安全局公佈烏被捕軍人的受審畫面。烏士兵承認進入俄水域是故意挑釁行為,但烏海軍將領稱他們是在俄方脅迫下做偽證。

亞太日報觀察|俄烏刻赤海峽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此次事件距離兩國上一次在亞速海近乎擦槍走火還不到兩個月。9月23日,兩艘烏海軍船隻在駛向亞速海過程中,遭到俄海軍和聯邦安全局的船隻的近距離伴行,俄空軍蘇-27戰機也進行了低空繞飛。次日,俄集結南部軍區兵力在黑海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分析人士認為,在烏東局勢持續僵持的情況下,亞速海已成為俄烏雙方新的博弈場。兩國在亞速海的軍事抗衡和航運鬥法,將加劇雙方發生正面衝突的可能性。

加緊爭奪亞速海

本次俄烏髮生衝突的刻赤海峽位於克里米亞半島和俄羅斯西部的塔曼半島之間,是黑海和亞速海的唯一通道。蘇聯解體以來,雙方就亞速海及黑海水域劃分一直存在糾紛。雙方從1996年開始談判,至2003年底簽署合作協議,確定亞速海及刻赤海峽為俄烏內部水域,並表示將就刻赤海峽水域的法律地位展開進一步談判。2014年,俄通過全民公投兼併克里米亞後,將半島周邊水域和刻赤海峽視為俄領海。但烏克蘭和西方國家拒不承認俄對克里米亞的主權。自此,雙方在亞速海海域的爭議便時有發生。進入2018年以來,亞速海的局勢進一步惡化起來。

先是3月份烏扣留了俄的拖網漁船“諾德”號,並對航行在亞速海上的俄船隻頻頻進行檢查。俄視烏的相關舉措為“海上恐怖主義”,也隨即加強了在亞速海海域進行檢查的力度。今年5月份跨刻赤海峽大橋(即“克里米亞大橋”)開通後,俄進一步加強了對亞速海的控制,要求所有經過刻赤海峽的船隻都要經過俄方邊檢。對此,烏提出嚴正抗議,指責俄此舉是試圖封鎖烏位於亞速海的港口。9月16日,波羅申科宣佈年底前在亞速海建立海軍基地。10月份,烏在亞速海域舉行大規模軍演,隨後與多國空軍舉行“晴空-2018”聯合演習。與此同時,俄在近幾個月從裡海至少部署了10艘戰艦和40艘巡邏艇到亞速海,並大批量調遣坦克裝甲部隊和導彈運輸車至克里米亞半島。

亞太日報觀察|俄烏刻赤海峽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雙方一面加緊軍事部署,一面在航運問題上持續叫板。本月15日,烏邊防局以“非法進入克里米亞港口”為由扣押了15艘外國船舶。而據俄新社20日報道,俄方對刻赤海峽的邊檢已導致超過200艘烏船隻受到影響,導致運輸成本加大,港口利潤下滑。據烏媒體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馬裡烏波爾港口收入大幅減少,同比下降25%。在烏看來,俄正在利用自身的軍事優勢強化對刻赤海峽的管控,意在從事實上改變克里米亞的歸屬,將亞速海變為俄的“內海”。

大規模衝突可能性較小

從俄的反應來看,俄不想與烏擴大沖突。雙方發生摩擦後次日,俄即恢復了克里米亞大橋的正常運轉。當前,烏基本切斷了與俄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所有聯繫。在政治上,9月份烏單方面終止《烏俄兩國友好合作關係條約》;經濟上,隨著北溪-2和“土耳其流”能源管道項目的陸續開通,烏正式宣佈停止從俄進口天然氣,改從歐洲進口;文化上,烏教會宣佈脫離俄牧首,從俄正教會獨立出來。俄已意識到“贏回”烏克蘭無望,不會在烏問題上掀起大風浪,進一步破壞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當然,俄也意識到拿捏好分寸,儘量控制事態,不讓波羅申科藉此機會進行全面軍事動員。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雙方在亞速海的衝突將繼續維持“小打小鬧”的局面。

亞太日報觀察|俄烏刻赤海峽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當前烏的反制手段十分有限。雙方軍事實力懸殊,採取“硬碰硬”的方式無異於是自取滅亡。在海軍部署方面,烏在黑海地區擁有66個海軍戰鬥和輔助部隊,約11000名服役人員。相比之下,位於塞瓦斯托波爾的俄黑海艦隊擁有2800多艘船隻和25000名服役人員。雙方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數量上,俄海軍在裝備和作戰能力上也遠勝於烏。對烏來說,宣佈國家進行“戰時狀態”已經引發了國內不少關於波羅申科利用該事件為選舉造勢的猜疑。即使是在烏東衝突最嚴重的時候,烏也沒有采取此類戒嚴令。烏也不會因此撤出2003年與俄達成的在亞速海和刻赤海峽開展合作的雙邊協議。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雙方並沒有撕毀該協議。單方面撤出只會強化俄對克里米亞的實際控制。

烏當下能做的是儘可能在外交層面爭取更多的支持。西方國家在事發後也對烏進行了聲援,一致表示捍衛烏的領土完整。美國方面,事發第二天美空軍偵察機RC-135V即前往黑海水域進行偵查。美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在26日舉行的安理會緊急會議上也對俄進行強烈譴責,稱俄行為是“對烏克蘭領土的無恥侵犯”。29日,特朗普在看完刻赤海峽事件報告後決定取消與普京在阿根廷的會晤;北約方面,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警告俄在亞速海和克里米亞的軍事部署對地區形勢造成威脅,要求俄儘快釋放被扣軍艦和人員;歐盟方面,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發言人以及法國、瑞典、波蘭、荷蘭等國政府均對事態發展表達了嚴重關切,呼籲雙方降級衝突。但各方對烏的支持也只是停留在口頭層面,要求烏政府保持克制,並不急於對俄施加制裁。從某種程度上來來講,西方國家早已放棄了克里米亞。亞速海也很可能緊隨其後。


作者簡介:李瑩瑩,亞太智庫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國際問題專家及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研究和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

亞太日報觀察|俄烏刻赤海峽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