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是科技湾区,加速人的流动是重中之重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方向首先应该是科技,并在打造科技湾区的过程中加速人流等要素的流动。

11月30日下午,在“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深圳站——汇丰新经济”论坛的以“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制度下的融与通”为主题的圆桌分论坛上,诸多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上述圆桌论坛的主持人、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表示:“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令人振奋,我可以用唐朝一位诗人的诗来比喻,他叫王湾,名字里正好有个‘湾’字,他在《次北固山下》中写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真是湾区创新发展的最佳写照。”

科技是大湾区定位的关键词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升级为国家战略后,发展进一步加速。不过,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从世界各国成熟湾区的发展逻辑中来借鉴?

科技是个关键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认为,未来整个大湾区真正发展的方向首先是科技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很好的技术融合点,不过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王福强认为,除了科技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还应建设成为一个人文湾区、健康湾区、宜居湾区、教育高地。“这些方面反而是港澳更加关注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智慧探索,推进融合,构建一个优质生态圈。”

也有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三个特别关税区、十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堡垒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可以成为先试先行的试验区。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为“9+2”格局,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构成。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说:“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就导致了非常核心的要素,比如说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打通面临政策障碍,但是从整个中国建设这个视角来看,可能要采取先行先试的做法来推进。如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先把它所有的政策全部适用到9+2的11个城市中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我们选择在这个区域的某几个范围内,比如前海这样的区域,先做些布局突破,就有可能形成经验后带动整个湾区。”

人的流动是首要的

对于大湾区的建设和融合来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至关重要。那么,在这四个要素的互联互通上,大湾区应该如何进行深入融合,如何促进自由流动?

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文认为,要解决四大要素流动的问题,更多的是要靠市场化的需求来解决,市场化有需求,政府再从政策上支持。”比如说从香港的角度来说,它的金融和国际化高端专业服务对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服务支撑的作用非常大,应该进一步发挥出来。但与此同时,香港的金融业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广州和整个珠三角的产业进行结合。”

具体来说,一个合作的方式是,香港发挥高端研发和源头研发的优势,和珠三角的产业对接。 香港有全球排名靠前的高校,全球大学100强中有5所在香港,这是世界任何一座城市难以比拟的。这意味着,香港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而珠三角,有着强大的产业基础以及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转化速度备受外界称赞。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人流是四大要素的重中之重。杨建华说:“首先要解决人流的问题,这个可能比其他要素流动更加关键。香港和澳门的高校有很多教授想到广东从事相关研究和开发,但在政策上难度很大。如何使科研人员先行先试,非常关键。”

相关政策正在推动。在人的流动上,今年下半年国务院已经宣布取消11项行政许可等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

而早在今年3月,深圳前海管理局也率先宣布,在深圳前海就业的港澳居民可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此之前,《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办理流程较多,过程也颇为复杂,影响了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的积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